《五百年來王陽明》是酈波老師創作的哲學著作。酈波老師也在央視百家講壇上作為主講人以此為題開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講座,令人深有感悟。《五百年來王陽明》,在2017年8月首次出版,而在2018年4月23日,該書入選2017中國好書人文社科類圖書,可謂影響非凡。
在百度詞條對《五百年來王陽明》的內容簡介上這樣寫道,該書結合了兩千年來中華文明發展史,生動講述了王陽明立功、立德、立言的傳奇人生,王陽明在千磨萬擊的人生困厄中創建心學的歷程,系統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並展開了卓有見地的闡發, 並展現了心學的強大力量。這個簡介不可謂不深刻,包含了對本書內容主旨的凝練概括,也從側面讓我們瞭解到王陽明的不同尋常。無獨有偶,在談到為什麼要寫該書的時候或者說動因時,酈波老師自述,自己在講授中華文明史的過程中,深深為陽明心學的博大智慧和偉大親和力所感染,所以希望把自己研究王陽明的理念和感悟和讀者分享。
而一個現代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化專業的博士與一個古代中國聖人的相逢,無疑是令人充滿期待的。二者碰撞出的思想火花該是多麼燦爛,多麼耀眼。
談一下我對王陽明的認識。對王陽明印象最早是電影《龍鳳店》中一個正德皇帝與寧王對決時的配角,再然後就是在高中歷史必修三課本提到宋明理學時介紹過,以及政治題目中作為辨別唯物唯心題材出現。概括一下就是幾個標籤,明朝正德年間人士,思想家,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無物,主觀唯心主義。這些印象有點扁平,有些正確,也有些錯誤。但不過怎樣,這就是我心中最初的王陽明。
讀完《五百年來王陽明》以及從其他途徑的瞭解,我對王陽明的認識有了新理解。
王陽明的陽明是他的號,其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是因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故也有學者稱其為陽明先生。據說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可能是中國人對名人的崇拜,喜歡為其添加神話。就例如劉邦,史載他出生時其母夢見與神人相遇,待臨產雷電交加、風雨大作,天地為之昏暗,有蛟龍自天外破窗而入,盤旋於產床之上。已而,劉邦降生。 或者是朱元璋,史載其母懷孕時夢見神人授一藥丸,置於掌中金光燦燦,吞嚥後滿口餘香。朱元璋降生時紅色的光芒充滿產房,夜晚不斷有光直透屋頂,左右鄰里望見都以為發生大火,紛紛前來救助,但到後並無異常。而王陽明的出生也蒙上這樣一層神秘的面紗,但這不誇大的說明了王陽明是個晚產兒,身體不好,為其的早亡埋下伏筆。
祖父和父親的優秀也無疑影響了王陽明的成長,尤其是狀元父親的高山,刺激著他前行。說遠點餘姚王氏,讓人不禁想起那個魏晉風流的王家,無怪後人又說:“陽明景慕遠祖,故風骨言行與羲之甚是相似。”這是基因家族的先天引導,為一個天才的出生做好準備。王守仁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
12歲的一天他問老師,何為人生第一等事?老師的回答很標準,惟讀書登第耳,王陽明回答到:“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做聖賢耳”。從此做聖賢,成了王陽明的人生目標。或許天才都是早慧的,但早慧的人多了去了,天才多了去了。而成為聖賢則是千古方一人,千古一難事,這需要更多的機遇和磨礪。一個重要轉折點是15歲,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有經略四方之志,這可以說是王陽明一生事功的種子。17歲時在鐵柱宮,王陽明和道士共度了洞房花燭夜,這是他遭遇道家的開始。王守仁18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取“格物致知”之學,出現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這是他遭遇正統理學的開始。同時“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於是他當聖賢有點灰心了,於是乎他又開始研究文學詩詞來。26歲的時候,他留心軍事,讀遍了他能找到的兵書,並時常用杯盞瓜果排兵佈陣,以作演習。28歲,王陽明進士及第,開始了仕途之旅。或許有人認為我在寫流水賬,一一列舉其人生平,其實不然。因為聖人之路的崎嶇,是無數彎路的結果,躊躇、迷茫亦或徘徊是必要的取經。湛若水為王陽明寫的墓誌銘裡總結:“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正德丙寅,始歸正於聖賢之學”,這就是明證。
35歲,王陽明因牴觸劉瑾而被貶龍場,又引出了龍場悟道,聖人之姿初顯。當然王陽明的高光時刻是35天平叛準備了幾十年的寧王之亂,但因為種種原因對王陽明的封賞直到嘉靖皇帝才有。除了平叛寧王,其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和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這都是他的事功。
為什麼我閉口不談陽明心學,說實話是因為不懂,因為缺乏理解,只有一種模糊的概念,不敢妄談。只知道與朱熹二程以“格物致知”向外尋求天理不同,王陽明從內心“致良知”以尋理,以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陽明心學具有一定的開創意義,對當時深受理學禁錮的人心,具有解放功能,但仍是屬於儒家範疇,屬於儒學的一次豐富。但就如“鵝湖之會”中,朱熹批評陸九淵做學問“太簡”,忽略了萬事萬物的獨特性和聯繫的複雜性,不重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陽明心學也有這個毛病。不過其對理學做學問“支離”而忽略萬事萬物的相互聯繫性和統一性,只能獨立、片面地看問題,是一次補充。
歷史對王陽明的評價很高,能夠入祀孔廟,影響東亞各國。對王陽明評價高的,人不下百人。而我對王陽明的評價或是感想,要改用黃仁宇先生對張居正的評語說一句“世間已無王陽明”。
閱讀更多 木落生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