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商鞅為何要得罪秦國貴族集團?深入分析商鞅的賭徒性格

《資治通鑑》有關商鞅的一篇文章,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原文:《資治通鑑》周顯王 姬扁 十年 (公元前358年)

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

譯文:新法推行了有一年之久,秦國人有上千人認為新法很不方便,正在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衛鞅說:“新法之所以不能推行,是因為上級觸犯了新法,太子,是大王的子嗣,不能用刑,要用劓刑處罰監督他的老師贏虔,要用黥刑處罰他的老師孫賈。”第二天,秦人都開始遵紀守法了。

看了這段文字總有一種鼻子發涼,臉上火辣的感覺,劓刑是一種削去鼻子的刑罰,黥刑是在臉上刺字的刑法,商鞅用這兩種刑法對待太子的老師,是不是有點過了,畢竟商鞅從魏國到秦國實行變法,根基還沒站穩,雖然秦王給你這個權利讓你變法,但是畢竟二人都是太子的老師,按照官場的邏輯,你就罰一些俸祿,降降官職意思意思就行了,再不濟讓人賞他們幾十殺威棒,他們不但不會恨你,興許還會記得你這份恩情。

商鞅卻反其道而行之,對太子的兩位老師施以重典,贏虔鼻子被削去,孫賈臉上被刺字,二人以後還有什麼臉見人啊,看來商鞅是要把他們往死裡整,這不但得罪了太子,也得罪了贏虔等文官利益集團,這樣以後還怎麼在秦國混,究竟商鞅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呢?

要了解商鞅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們就要從商鞅其人其事說起。

商鞅為何要得罪秦國貴族集團?深入分析商鞅的賭徒性格

商鞅為公叔痤效力,公叔痤臨終前向魏惠王舉薦商鞅,卻被拒絕。

商鞅,本名衛鞅,魏國人,但是在魏國沒什麼名氣,魏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變法的傳統,魏國的李悝在魏國內外交困的局面下,實行變法,主要內容是廢除井田制,實行法制,改革軍事制度,變法讓魏國迅速強盛起來,也為後來其他各國的變法奠定了基礎,商鞅便是在有變法傳統的魏國成長起來,他在公叔痤身邊四年效力,深得公叔痤賞識。

突然有一天,公叔痤病重,他向魏惠王舉薦商鞅,說此人有通天徹地的才幹,請大王封他為太子的侍從官,將國家大事交給他,魏國當時人才濟濟,商鞅這個名字魏惠王聽都沒聽說過,以為公叔痤是病糊塗了,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公叔痤又對魏惠王說:“你不用商鞅的話,就一定要殺了他,否則日後他到了其他國家,必成魏國的禍患。”魏惠王還是不信公叔痤,拒絕了他的好意。

商鞅為何要得罪秦國貴族集團?深入分析商鞅的賭徒性格

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公叔痤一生為魏國效力,先國家而後自己,可惜遇到了一個不識時務的君王,這也為後來魏國的危局埋下了伏筆。

公叔痤將對魏惠王說的這番話告訴了商鞅,按理說商鞅知道自己可能被殺,應該逃之夭夭,但是商鞅並沒有這樣做,因為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賭徒,他認為魏王既然不看重他,證明他在魏國也沒什麼威脅,自然也沒有逃跑的必要。

他留在魏國,是想等一個機會,就是要證明自己了不起,自己有公叔痤所說的人生價值。

但是公叔痤去世後,商鞅在魏國的日子並不好過,魏惠王正眼都沒有看他一眼,讓他日漸心灰意冷,難道自己滿腔的抱負沒有施展的空間了嗎?

商鞅為何要得罪秦國貴族集團?深入分析商鞅的賭徒性格

秦孝公頒佈招賢令,商鞅幾經周折終於得到秦孝公信任,開始變法

正在這個時候,秦國發生了一些故事,秦國的先人是替周天子養馬的,後來因養馬有功,得到了周朝的封賞,獲得了一畝三分地,因此立國,但是秦國在戰國中期卻十分弱小,因為奴隸制餘孽未除,封建制度發展緩慢,還被各諸侯國認為是夷狄之地,統治階級內部為了權利不斷紛爭,外部通過變法強大的魏國對秦國虎視眈眈,可以說秦孝公上臺之後,留給他的是一個爛攤子。

戰國時期什麼最貴,當然是人才,於是秦孝公頒佈了招賢令:有人才能讓我秦國強大起來的,我願意給他高官厚祿,還分他一部分土地。

商鞅聽說了秦孝公的招賢令,決定去賭一把,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這就意味著自己要背叛自己的祖國,但是戰國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只有強者才能生存,這也造就了商鞅偏執型的賭徒性格,商鞅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但是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那般順利。

商鞅先跟秦孝公談帝道,但是秦孝公並不感興趣,帝王之道企求的是長治久安,現在秦國內有外患,並不適用,秦孝公聽了直打哈欠並且辱罵商鞅是個狂妄之徒,五天後,商鞅又跟秦孝公談王道,王道講究的如何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如何採取行動安撫臣民,秦孝公對此並不感冒,又通過景監指責商鞅。

商鞅為何要得罪秦國貴族集團?深入分析商鞅的賭徒性格

兩次與秦孝公的會談都沒見成效,換做是其他人早就把商鞅炒魷魚了,但是好在秦孝公有求賢若渴的耐心,商鞅有景監在秦孝公耳旁說好話。

其實商鞅此舉也有其用意,一是收集秦孝公的信息,揣摩秦孝公的心思,二是通過循序漸進,讓秦孝公慢慢接受他的意見,三是權衡利害關係,找出適合秦孝公接受他的方法。

但是即使是有景監這條路子,如果再不能讓秦孝公接受自己的變法政策,其他六國斷不會接受一個背叛自己國家的人,商鞅就會走投無路。

於是,商鞅把寶押在了這最後一次會面,向秦孝公提出,要用霸道對秦國進行變法,秦國一定會強大起來,這一次商鞅又賭對了,秦孝公與商鞅一拍即合,秦孝公封商鞅為左庶長,開始推行變法。

商鞅為何要得罪秦國貴族集團?深入分析商鞅的賭徒性格

變法是一場利益的重新分配,商鞅贏了最重要的一次賭局,賺的盆滿缽滿

但是變法看起來轟轟烈烈,卻應者寥寥,怎麼辦呢?商鞅馬上在南門頒佈法令:誰能把三丈高的木頭扛到北門去,就可以領十兩金子。眾人看完議論紛紛,但是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果然有人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獎勵了他十兩金子,於是一時之間,商鞅言而有信的名聲便響徹了秦國。

民間熱烈響應了變法,但是貴族們卻不吃他那一套,因為他的措施中,獎勵軍功這一條,侵犯了許多貴族的利益,讓平民有了與貴族平起平坐的通道,他們視新法為無物,到處惹是生非,商鞅需要來個殺一儆百,以敬效尤。

正在這個時候,太子犯了法,太子身份尊貴,當然不能懲罰,於是他便將銳利的目光投向了太子的兩位老師。

變法其實是改變了秦國的利益分配方式,也就是動了貴族的奶酪,商鞅決定要賭就賭一把大的,就是對兩位老師重罰,以後自己就能在貴族面前樹立威望,做大王的,最怕的就是底下的人結黨營私,商鞅此舉也是為了讓自己孤立,這樣就成不了什麼氣候,影響不到秦孝公的王權,秦孝公也會放手讓他去幹,自己功勞越大,以後得到的榮華富貴就越多,還有封地的獎賞。

在那個戰國亂世,哪管什麼仁義道德,生存才是王道,要不孔子的以仁義治理天下的思想怎麼那麼不受待見,就是不適合當時的發展潮流,商鞅應該也知道秦孝公把他當做皇權的化身,讓他去做一些得罪人的事,就像明朝的魏忠賢一樣,只有對貴族狠一點,他才能穩定自己的權利地位,因為他的權利地位是秦孝公暫時給他的,並不長久,如果做的不好,不但變法難以推行,自己功成名就的希望將十分渺茫,但是這也是一招險棋,一旦商鞅失去了秦孝公這座靠山,他得罪的貴族將會尋機報復,等待他的將是萬劫不復。

商鞅為何要得罪秦國貴族集團?深入分析商鞅的賭徒性格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這或許就是商鞅一生的信仰。

秦孝公的賞識,讓他甘願做地底下做著黑暗之事的樹根,讓秦孝公這棵樹沐浴的溫暖的陽光下茁壯成長。

後來商鞅又做了一件令人錯愕之事,徹底地斷了他的後路。

公元前340年,商鞅志得意滿,開始對他的祖國魏國亮傢伙了,起兵攻打魏國,在交戰之際,因為商鞅與魏國公子卬以前是好朋友,商鞅邀請公子卬一起喝酒敘舊,暫時罷兵,公子卬赴約,誰知道商鞅突然翻臉不認人,把公子卬活捉,公子卬十分驚愕,想不到以前親密可愛的小鞅鞅,如今變成了吃裡扒外的白眼狼,消息很快傳到了魏王耳中,魏王一拍腦袋,早知道就聽公叔痤的話,殺了商鞅,就不會落到今天這步田地了,無奈之下,魏惠王只好將河西之地600裡送給秦國,以換取短暫的和平。

商鞅將背叛進行到底,這次他又賭贏了,並賺的盆滿缽滿。

此戰過後,商鞅因為戰功卓著,得到了於商之地十五個城邑的封地,封號商君,所以衛鞅改名為商鞅。

商鞅為何要得罪秦國貴族集團?深入分析商鞅的賭徒性格

商鞅輸了最後一次賭局,也輸掉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正當商鞅志得意滿的時候,也正是他黃泉路近之時。

賭場上從來沒有隻贏不輸的道理,即使出老千,也有被剁手的那天。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商鞅失去了權力地位的保護傘,許多貴族此時已經磨刀霍霍,他們推舉公子虔作為代表,向秦惠文王進言,說商鞅有謀反的意圖,此番謠言正中秦惠文王下懷,他剛上位,必須立威,也必須平復多年來貴族的積怨,否則自己的皇帝寶座就會坐不穩,因此他必須殺了商鞅。

商鞅得到小道消息,開始逃亡之路,他想回到魏國,可是以前他背信棄義,魏國人早就看他不順眼了,沒殺他就不錯了,怎麼可能讓他回到魏國,他換了個方式,跟魏王說想通過魏國到其他地方,也被拒絕了,他現在連旅店都住不了,因為他沒有秦國的身份證明,而住店需要身份證明的這條法令正是他頒佈的,不得不說是極大的諷刺。

走投無路之下,商鞅又回到了自己的封地,或許他打賭自己以前對秦朝有功,至少還能暫時性命無憂,但是這次他賭輸了,秦朝的士兵已經埋伏好了,等待他的將是血雨腥風。

商鞅以前的賭徒生涯,幾乎完勝,但是這一次賭輸,卻直接要了他的命。

商鞅為何要得罪秦國貴族集團?深入分析商鞅的賭徒性格

結尾: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車裂,也就是五馬分屍,他的全家受到牽連,因此喪命,商鞅這次賭掉了自己的生命,或許他在得罪了貴族權力集團的時候,他就想到了有這麼一天,但是以他偏執型的人格,寧願在有生之年能施展自己的抱負,也不願苟延殘喘地活在亂世之中,他就像一顆流星劃過天際,卻留下了霎那光芒萬丈的芳華,商鞅死後,他的變法繼續推行,秦國最終通過變法強國,發生了“技術爆炸”,最終滅掉了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資治通鑑》——司馬光

《三體》——劉慈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