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郭子仪,岳飞,于谦同样的力挽狂澜,为什么郭子仪可以富贵余生?

侃古说今


主要是所处的环境不同

郭子仪,主要是平定安史之乱,收复失地使逃亡在外的皇帝回都重掌政权,在外的逃亡的皇帝始终是唯一位国家认可的君王,此业绩不可谓不高,虽说后遭猜忌几起几落,但他的为官处世之道懂得隐忍和自保,虽遭猜忌和馋佞,都圆滑隐忍的化解了,所以才富贵余生。

岳飞处在靖康之耻之后,北方国土沦丧,前君王被俘,后北伐出名的。此时宋氏已南逃另立朝廷和新君,名义上是北宋的延续。虽说朝廷北伐的口号喊得很响,但面临着一个问题“如果迎回钦、徽二帝,那么现在偏安一隅的高宗赵构该如何自处”的问题。作为新君这是他需要考虑的,也许是未想好对策或是等待时机,未可知。另外岳飞的岳家军名声过高,引来猜忌,另外岳飞的个人性格弱点,多次和高宗置气,称病不见等,也引得不受皇帝待见。三,文官集团中既得利益者,加上亲金派,岳飞一味的“北伐收失地迎二君”目标显得格格不和“时宜”皇帝猜忌,朝廷小人,很难有好下场。

于谦主要是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之后领导京城保卫战,为避免受瓦剌要挟,并成功说服太后另立新君朱祁钰(此时监国),同时提出迎回明英宗。迎回朱祁镇,作为既得利益者朱祁钰是不会主动积极的,被俘的朱祁镇为另立新君是不能宽恕他的,两头不讨好。后明英宗被放回且政变成功后,长期的隐忍性格和手段可以说狠辣老道了,不可能不翻旧账,加上于谦的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自然也不会有好下场。


云水千江水与月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郭子仪,岳飞,于谦同样的力挽狂澜的千古名臣,他们的终局却各不相同,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建立的功业以及自身都有关系。

一、皇上VS太上皇

郭子仪,岳飞、于谦他们所生活的时代,都有一个太上皇的存在。现任皇帝对于太上皇的态度决定了他们不同的终局。

1、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名臣

郭子仪,经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西巡至马嵬坡,兵士哗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赐自缢。唐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父子分道扬镳后,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

十四载,安禄山反。十一月,以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诏子仪以本军东讨。

唐肃宗积极组织平叛,至德二载,唐玄宗回朝后,被安置在兴庆宫。此时的唐玄宗对于唐肃宗的皇位没有丝毫影响力。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可以看的出来西宫南苑凄凉程度。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在太上皇的问题上,郭子仪没有做选择题的空间,在这一条上,他是最安全的。

当然,郭子仪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两京及河东、河西、河南等地收复后,郭子仪被封为代国公,食邑千户。唐肃宗也给予了他“国之再造,卿之功也“的评价。

乾元二年,相州之败后,鱼朝恩进谗言,郭子仪兵权被夺。第二年,郭子仪被授邠宁、鄜坊两镇节度使,仍留京师。

唐代宗即位后,受程元振蛊惑,郭子仪兵权再次被夺,贬去修皇陵。史思明之乱再起,郭子仪再次被启用。安史之乱平定后,郭子仪兵权被再次收回。吐蕃进犯,唐代宗东巡避祸,郭子仪再次被启用,挽狂澜于即倒。在唐代宗回銮时良心发现,郭子仪才被赐丹书铁券,画图凌烟阁。大历年间,吐蕃频繁进犯,郭子仪被调任朔方节度使,驻守邠州。

唐德宗即位后,郭子仪被调回朝,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郭子仪病逝,享年八十五岁。

2、岳飞,抗金名将

在抗金形势大好之时,被宋高宗与秦桧以“十二道金牌“调回,害死。

靖康之难后,徽钦二帝北狩,康王衣冠南渡。

宋高宗即位,徽钦二帝成了太上皇。迎二圣回朝对于宋高宗来说,就像“鸡肋“一样,不做一些迎回的举动就被说成不孝,迎回二圣对于自己的位置就会变得十分尴尬。最终在秦桧等人的安排下,岳飞也就成了无辜的牺牲者。

3、于谦,北京保卫战的组织者

土木堡之变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于谦支持景泰帝主持大局。

权力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能抵挡的住的,就像让一个暴发户突然变回一无所有。正统帝被迎回后,成为了太上皇,被弟弟景泰帝软禁于南宫。

七年后,夺门之变发生,正统帝复位,于谦首当其冲成为了一缕冤魂。于谦的死,徐有贞的“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之言,也只不过是为想要酣睡的正统帝递上了一个枕头而已。

二:自身的原因

相比于岳飞和于谦,郭子仪出身于官宦世家,他更知进退,懂得隐忍。于谦和岳飞性格过于耿直,过钢则易折。《宋史》对于岳飞之死,作出如下评价:

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于谦更是耿直到没朋友,御史们多次弹劾他,对亏景泰帝为他挡过。

结论:

郭子仪能富贵余生,皇帝因素占了80%,他自己的隐忍退让占了20%,岳飞和于谦的死,皇帝的因素占了99%,自身因素占了1%。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是千古不变的铁律,郭子仪几次被剥夺兵权、岳飞和于谦的死,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抱影无眠夜归人


因为郭子仪懂得皇帝心思,那就是功高不能震主。

为君者,最忌讳臣子权利过大,动摇自己的统治,郭子仪看透了这一点,才能富贵余生

岳飞

岳飞死亡的原因不仅仅是秦桧的诬陷,和他自身有很大关系的。

岳飞被杀的原因之一在于赵构,直接原因是金国要求和谈的前提条件是杀掉岳飞。

岳飞之死,一定是出自皇上——宋高宗的意愿。朝臣网构岳飞莫须有的罪行,一方面有权力斗争的私利,一方面也是揣摩圣意。否则,皇上不想让他死,谁也扳不倒他的。为什么呢?

1、宋高宗对战胜金国没有信心。

只有议和,无论议和的条件多苛刻,高宗本人可以短时间内稳坐龙椅

对于封建社会的皇帝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能够保证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坐稳皇帝的位子是最重要的。割让一些土地、赔付一些战争赔款,能够换来自己安享荣华富贵,这个买卖,在皇帝看来是划算的

2、理想情况下,打败金国,然后又怎样呢?

南宋爱国志士总喜欢说“恢复失地,迎回二帝”。当时宋徽宗已死,宋钦宗还在世,如果恢复失地,迎回钦宗,高宗将何地以处呢,一国不能有二主啊

3、猜忌武将

宋朝自开国以来,就是重文抑武。手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大将,始终是皇帝的心腹大患。南宋中兴之将统帅的军队,有私家军的色彩(岳飞的部队被称为岳家军)。即使岳飞没有反意,架不住皇上猜忌,宋朝的武将,一旦在战场上获得极大战功,赢得部众拥护,就会有朝臣提醒皇帝,勿忘当年宋朝开国皇帝兵变夺取后周政权的例子。宋朝自己的江山就是兵变的来的,后世皇帝不能不防。所以,厉害的武将,经常是被调离驻地给个闲职剥夺兵权。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皇帝担心会失去对武将的控制。秦桧替高宗答应接下来,网织罪名,诬陷岳飞谋反,就是他们最擅长的事情了。岳飞根源在于不能准确理解赵构意图,他整天把直捣黄龙,迎会二圣,放在嘴边,二圣回来,赵构怎么办?再者,宋朝重文轻武,皇帝都怕陈桥病变在演,再加上苗刘病变惊吓,赵构更不放心武将了,反关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就聪明多了。

于谦

明朝中期发生了一件事,对于后人影响巨大,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了大明的气数将尽。这件事就是于谦被杀,于谦死了,一个一心为国,于危难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忠臣死了。他的死对于整个官场来说,实在是一场“大地震”,此后的明朝虽然维持了一百多年,但实在是苟延残喘。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于谦的死,又为什么说是他的死决定了大明气数将尽呢?

我们把时间定格在明英宗时期,当时发生了一件令大明蒙羞的事件,即“土木之变”。朱祁镇即位后,在司礼监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由于指挥不当,致使五十万大军覆没殆尽。于是,王振被群情激奋地军士打死,就连皇帝也成了俘虏。这时候,国内是群龙无首,该怎么办呢?一些大臣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慌失措、六神无主,一些则主张南迁。真是“国危思良相”,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站了出来,力排众议,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孙太后下了道懿旨,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并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就这样,朱祁钰即位,也就是明代宗,代宗升于谦为兵部尚书,予以重任。

也就在这个时候,也先已经兵临城下,于谦毫不慌张,指挥众人,经过一系列殊死的抵抗,终于挡住了也先的进攻。在这次北京保卫战中,明军斩首万余,九万多瓦剌兵溃散逃亡,使得也先狼狈撤兵。也先败退后,加之内部出现了矛盾,便决定议和,并愿归还英宗皇帝。这可真是个难题,英宗回来了该如何妥善安置呢?尽管代宗皇帝内心一万个不情愿,但拗不过众臣,于是便与也先议和,将英宗迎了回来。英宗迎回来后,代宗将其安置在南宫,派人严密监控,杜绝和外界的联系,与阶下囚的生活无异。英宗也早已死了心,安于现状。

英宗即位后的第一件事竟然是为王振立碑,并派人逮捕兵部尚书于谦。拥立他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三人,也终于如愿以偿,皆一一封官进爵。面对这种现象,你也许会异常愤恨,可是这种“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事情在历史上早已屡见不鲜。

于谦被逮捕入狱后,众人都心知肚明他是被冤枉的,可又无可奈何。英宗要想杀他也不容易,总得找个像样的理由。于是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这三人的蛊惑下,以“意欲”谋逆之罪将于谦处以极刑,史称“二字狱”。你也许会疑惑,这不是和岳飞一样吗?对,简直是如出一辙,岳飞也是“忠而被谤”,一心一意保大宋江山,却以“莫须有”的罪名惨死风波亭,死前直呼“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所谓的“意欲”即是指于谦伙同黄竑更立太子和欲迎立襄王子。英宗也心知肚明,于谦保卫了大明江山,“于谦实有功”于朝廷,正在犹豫不决时,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夺门不正”。于是,于谦就这样惨死。据《明史》记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北风呼啸,天下冤之”。老百姓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于是编了童谣传唱:“京都老米贵,哪里得饭广(范广)。鹭鸶水上走,何处觅鱼嗛(于谦)。”我们需要记住这一年,景泰八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距离大明灭亡(1644)还有整整一百八十七年。也许你会说,大明还存在了这么长时间,可见于谦的死和这没有太大关系吧?

不,绝对有关系。我们分析一下于谦死后的大明局势就知道了。

于谦死后,英宗又当了几年皇帝,可是依然没有什么作为。他的儿子朱见深即位后,设立西厂,宠信万贵妃,朝局好像更糟。后来弘治皇帝即位,有过短暂的“中兴”,但也免不了日薄西山的命运。正德皇帝更不用说,玩世不恭,游戏人间,“望之不似人君”。

稍后即位的嘉靖皇帝,整天修道,渴望长生。其子隆庆帝更是只当过短暂的六年皇帝。稍后的万历皇帝,早年还有过张居正改革,但张居正一死,就开始放纵,沉溺于“酒色财气”。之后即位的明光宗朱常洛,不足一月而亡。后来明熹宗即位,但他沉溺于木匠,宠信魏忠贤,政局更为黑暗。

最后的亡国皇帝崇祯,一心想要扭转大明江河日落的局面,但气数已尽,非他一力能为。只能在最后,不得不吊死在煤山,留下无限的感慨:“朕凉德藐躬,上天干咎,然皆诸臣误朕。”

郭子仪

唐朝“安史之乱”后,几位功臣们的悲催下场。比如堪称头功的李光弼,上了战场威震千里,下了战场就被朝中的宦官们治得动弹不得,以至于在平叛战争胜利的前夜,竟被整治得忧郁而死。为平定“安史之乱”家族殉难四十多人的仆固怀恩,结局却比他还惨,竟因忍不了朝中小人的陷害污蔑,一怒就勾结吐蕃回鹘造反,险些闹出覆亡唐朝的大祸。

但同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功业足能与李光弼比肩,被唐肃宗赞为“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的郭子仪,却是绝对的例外。他在挽救整个大唐帝国于将倾之后,不仅获得了王爵之尊,还得到了皇帝的全心信任,最终在84岁高龄寿终正寝,被朝廷追赠为太师。

郭子仪之所以能够善终,是因为他聪颖通达,具有两条令人叹服不已的政治智慧

1.恃宠不骄,礼遇奸臣

常年带兵打仗、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的将帅,最容易由于君王的宠爱和封赏而滋长骄横之气。尤其是对于一些性情刚正耿直的将军而言,当他们看到奸佞小人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不免形于颜色。而郭子仪在这方面却恰恰相反。他的生存哲学就是不仅对君子谦恭诚恳,对小人更是礼遇有加,绝对不依仗自己的功劳而对朝堂上的奸臣表现出轻蔑不屑。当时大宦官鱼朝恩为人专横,在朝中经常陷害忠良,郭子仪也由于功勋卓著成为鱼朝恩嫉妒的对象。大历二年十二月,郭子仪父亲的坟墓突然被人挖掘,朝野哗然,虽然没有捕获到掘墓者,但是大家几乎都知道是鱼朝恩指使的。古人讲求孝道,父亲坟墓被掘,是对一个人最大的羞辱,乃是不共戴天之仇。此时的郭子仪,正在前线率军与吐蕃交战,听闻消息之后迅速从泾阳赶回朝中。郭子仪自己心中也很清楚,这件事情是谁干的。满朝公卿都十分忧惧,担心郭子仪盛怒之下举兵叛乱。谁知郭子仪见到皇帝之后,非但没有追究鱼朝恩的责任,反而流着眼泪说:“臣常年带兵打仗,手下的士兵经常毁坏别人的坟墓,臣却没有能够很好地阻止。这次的事情是因为臣自己不忠不孝遭受了天谴,并不是哪个人的过错。"郭子仪这一席话,不仅使皇帝和公卿们心安,也使鱼朝恩大感意外。郭子仪何尝不想追究鱼朝恩的责任?只是鱼朝恩是备受皇帝恩宠的宦官,如果执意严惩,一方面会让皇帝为难,另一方面,假如这次没有彻底把鱼朝恩弄垮,今后他必然会不择手段对付自己。不得罪小人,是郭子仪心中的一条戒律。

2.敢于自污,以安君心

对于皇帝而言,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功臣过于洁身自好。就拿郭子仪来说,本身就已经功高盖主了,如果再清正廉洁,势必会招揽到天下人心,到时候皇帝怎么可能安心?

郭子仪正是因为悟透了这个道理,所以在生活上极度奢侈放纵,不仅到处搜集各种珍宝器具,还大肆置办良田美宅,美丽的姬妾数不胜数,把自己装扮成了一个贪图享受的人。

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郭子仪家中“良田美器,名园甲馆,声色珍玩,堆积羡溢,不可胜纪”,经常在家中举办各种奢华的宴会,甚至一次宴会的花费都能高达几十万钱。

郭子仪不仅自己和家人吃穿用度极为奢侈,就连家里的1000多名仆人也都衣着锦绣,看上去富贵逼人,在当时的京城都知道郭子仪府中的富裕。

明智保身

中国的帝皇自古以来就有诛杀功臣的习惯,这绝不是乱说。比如著名的“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就在吞并了吴国后杀死了最大功臣文种;汉高祖刘邦就在统一江山当上皇帝后诛杀了功劳最大的韩信,韩信在死前也发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感叹。

只有深诣君臣之道,富贵才能长久。


一蓑烟雨任平生xy


1:郭子仪打完仗后马上把兵权交了!也不象有的人三分功绩可以吹成十分,功劳是领导的,苦劳是自己的,所以这样的下属是个领导就喜欢,让他富贵,让他善终也是情理之事。

2:岳飞总与领导顶撞,总觉得手里权力太小,埋怨领导不放权给他,还觉得公司里别人都是蠢货,都是猪队友!这样也算了,这个人在公司是很重要,领导忍忍也就是了!可他不知死活的总是对人说:现任领导的坏话,个人理想目标就是把前两任领导请回来,继续领导大家。如果前领导英明神武,可能公司里还有人与他一起搞,可前领导的水平,全世界都知道!于是公司高层一至决定弄死他,中层没人反对有个别人不太理解,但也被做通了工作,下层人觉得不用加班了!国企从前的好日子又回来了!

3:于谦就是站错队了。虽然保住了公司,可董事长被对方绑架了,于谦说:董事长没有了,大家再选一个就是了!可公司没了大家都的喝西北风。后来绑匪觉得这个董事长也没毛用,就放回来了!公司高层内部调整,前董事长又干上了原来的岗位,于是谦哥悲剧了!公司就是人家董事长的,你分不情重点呀!董事长重要还是员工重要!


天门观雪


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主要原因在于老板。

岳飞的老板是宋高宗赵构。本来赵构同学夹着尾巴南渡,建立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已经感觉有点丢列祖列宗的脸了,结果岳少保整天说要直捣黄龙,在金国老巢喝酒庆祝庆祝。当然,喝酒没问题,可是岳少保还说要把徽钦二宗接回来。徽钦二宗是谁啊,那可是高宗的老爹和老哥!要是真接回来了,你让高宗怎么办?弄死了这骂名他担不起,要不弄死,他的位置不知道坐得牢不牢?他就只好弄岳飞了。

再说于谦。他的老板本来是明英宗朱祁镇,结果发生土木堡之变,他被也先掳走了。于是,于谦的老板变成了明代宗朱祁钰。于少保指挥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弄的也先没脾气。于是也先把朱祁镇给退货了。可是,朱祁钰已经当老板当上瘾了,就让哥哥朱祁镇当了太上皇。没想到七年之后,当哥哥的趁着弟弟病重,搞了出“夺门之变”,又把老板之位抢回去了。由此可见当年宋高宗不要迎回老爹和老哥是多么明智。明英宗复位,当初拥立明代宗的于谦自然就没有好果子吃了。

郭子仪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安史之乱的时候,他的老板是唐肃宗。虽然当时唐玄宗还在,但是已无复辟风险。肃宗之后是唐代宗。基本上老板都是自己交接的,老郭比老搭档于谦好,没有参与这些闹心事儿,只是遵照老板的指示跟敌人干就完了。当然也就不至于被老板一棍子撸到底了。


其次在于员工自己。

不管是岳少保还是于少保,两个人都很忠心,忠于国家,忠于朝廷。所以,只要他们觉得是对国家有益的事情,他们就干。

北京保卫战的时候,于谦敢于豁出明英宗的命不要,也要保卫这个国家。岳飞也一样,打到黄龙去,灭了金国,把老皇帝接回来。至于老皇帝接回来之后,小皇帝该怎么办,他一分钟都没想过。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把老板得罪惨了而不自知。

因为又忠心又廉洁,他们自己不贪财,也断了别人的财路。所以,他们得罪的人也不少。等到发生事情的时候,为他们讲好话的人基本没有,落井下石的人倒是不少。老板盛怒之下,边上的人又煽风点火,还能有什么好结果。

郭子仪又不一样了。他也忠心,也廉洁,但他懂得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没得罪过老板,既忠于国家,也终于皇帝。而且他极具政治智慧,懂得进退,跟皇帝成了亲家,但谨遵臣子本分,还能太监都给感动了。这样的人,老板实在也找不出什么理由砍了他。


牛皮社


郭子仪明白功高震主,为人谦和有度,岳飞、于谦皆猛人,刚直不阿,易折。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再造大唐之功,连皇帝都说过“朕的天下,有多半是郭卿的功劳”,郭的儿子女婿都任唐朝高官,有一个儿子娶了当朝公主,“醉打金枝”说的就是郭子仪儿子和儿媳的故事,最后也是老郭给摆平了,所以说郭子仪军事才能一流,为人处事,化解猜忌的本领更是一流。

当年郭子仪为防别人流言蜚语郭家,他把郭家府门大开,不设守门家丁,老百姓谁想进就进,不阻拦,郭子仪这是给世人看,我郭家没什么猫腻,更堵上猜忌郭家的小人。郭子仪整天在府里面穿衣随意,和家人整天其乐融融,外人一看郭子仪就是一个慈祥的老头,这样的老头不会造反,是很靠谱的人,所以皇帝不疑心郭家,谁想中伤郭家也没有把柄。

岳飞、于谦都是忠心爱国之人不错,但官场如战场,要有让领导放心的本领,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满盘皆输。郭子仪这种军事官场都风生水起的人毕竟是少数。


饕餮中国


岳飞的死因没人不知道,大奸贼秦桧现在还在全国好几个地方“跪着”,不就是怕他权利大了威胁皇权吗?这种置国家利益于不顾,陷害忠良的人必将遗臭万年。于谦是被拥立明英宗复位的几个大臣诬陷而被杀死的,因为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时,于谦曾拥立了新君。英宗对此耿耿于怀。于谦的《石灰吟》大家很熟悉,反应了于谦光明磊落的人格。岳飞和于谦都死的很惨,为什么对晚唐“功高盖世”的郭子仪却能善终呢?要从郭子仪和当朝皇帝唐代宗身上找原因。

郭子仪对晚唐的功劳可以说是“再造王室”。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指挥了攻克河北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战功赫赫。

但郭子仪恃宠不骄,不但自己在皇帝和大臣面前谦恭有礼,行事低调,而且教育自己的家人也如此。著名的剧目《打金枝》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郭子仪的儿子郭暧是当朝驸马,有一天是郭子仪的寿诞之日,升平公主依势不参拜公爹,被郭暧打了。郭子仪就绑了自己儿子向皇上请罪,结果皇帝不但没怪罪,还安慰他说,小两口吵闹不是很正常吗?并严厉训斥了公主 ,告诫她以后记着给公爹拜寿。如此的君臣无猜,可以说天下“独一无二”吧。在这件事上 ,郭子仪的“表演”很投入,皇帝也非心胸狭窄之辈。

郭子仪不但对“贤良”之臣谦恭礼让,对“奸臣”小人也不吝礼遇,绝对不依仗自己的功劳而对朝堂上的奸臣表现出傲慢骄盛情绪。有一天,郭子仪父亲的坟墓被人挖了,大家都知道是谁干的。但郭子仪不让皇上追究。而且悲伤地说:“臣领兵打仗多年,手下士兵经常破坏人家的祖坟,臣却不能及时地制止。这件事就是因为臣不忠不孝遭受了天谴,并不是别人的过错。"

郭子仪为了不让皇帝怀疑自己有“非分之想”,故意损毁自己的形象,在生活上奢侈放纵,不仅到处搜集奇珍异宝,还拼命购买艳姬美妾,良田美宅,向外人展示自己糜烂不堪的形象。皇上看他“烂泥扶不上墙”,遂放松了戒备。

总之,郭子仪能得善终在于他圆滑事故,完全悟透了“人性”,堪称心理学大师。如果他跟《宰相刘罗锅》里的刘罗锅那样,总是不厌其烦地去找皇帝和奸贼的“茬”,就是有十颗头颅也不够皇帝砍的。不过真实的刘罗锅决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样。

另外,唐朝皇帝不杀郭子仪,也有平衡各派势力的考虑,因为当时太监的权利已经非常强大。


绿叶小杏


这三位人物,可以说都是救江山社稷于水火,保万民苍生的英雄。他们都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抚大厦将倾的栋梁。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三位英雄的结局各有不同,不是他们的忠勇不够,而是情商不同。

岳飞,宋朝赵构时候的统兵大帅,岳帅。一路领着抗金队伍,北上,北上。一生的夙愿就是收复旧山河,朝天阙。岳帅的武功和忠勇是天下无双的,但他忽略了奸诈的臣和阴沉的君。岳帅想在有生之年直捣黄龙,洗刷靖康耻,迎回二帝,试想现在的皇帝赵构该怎样想,迎回二帝之后,他又该何去何从。况且赵构是从来没有得到过父爱和兄爱的人,直到赵构在出使金国谈判的时候,宋徽宗才正眼看一看自己的这个儿子。没有深厚的家族感情,剩下的只是国家利益了,赵构就是国家利益,他的完好无缺,就是国家利益的完整。当秦桧在他身边煽风点火,正中下怀,连发十二道金牌,让岳帅不得不退。背上的字是他一生的写照,却被帝王心术残害,痛惜悲哉!

于谦,于少保保护了北京城,更是保护了整个帝国和万万千千的子民,避免了蒙古大军的另一次生灵涂炭。

新立皇帝,只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国家的利益,避免国家的动荡。英宗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他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帝位,在八年的深宫锁居,已经让他看破了世道,拥护他的臣子,都是忠臣吗?未必。只不过想作为另一个君主登基之后第一辅助的功臣。既然这些人都没有错,当然要有人来承担错误,于谦没有后来的“夺门之变”的拥护之功,只能是所有错误的终端。这是明朝的悲剧,是英宗在找回自己丢失的面子。于少保,魂兮何处可归?

郭子仪就是个智商和情商完美的结合,在所有的宦海生涯,一次次的帮助大唐打退外部侵略,平息内部叛乱,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退回纥,吐蕃,平“安史之乱”。每次领兵打仗回来,就会主动的交兵权,然后回家睡觉,让帝王不会对他怀疑,为了减少怀疑更是打开郭府大门,什么人都可以随便出入。

还有另一件事情更是表现出了郭子仪高超的说话艺术,更是情商高的表现。

鱼朝恩是皇帝身边的当红太监,一直以来都是跟郭子仪敌对,看着郭子仪的官运亨通,听信下面的人的搜主意,直接把郭子仪的祖坟挖了。郭子仪在外领兵归来,朝堂上下惶恐不安。而郭子仪却说:我在外打仗,也难以避免士兵不破坏别人的坟墓,而我的祖坟被挖这是报应,怨不得别人。一场即将开始的斗争,完全的消逝。不得不赞叹郭子仪的高情商。鱼朝恩更是心存感激之情,为了友好和尊重,约郭子仪同游章敬寺,而宰相元载担心他们交往过密会威胁到自己的利益,三部谣言说是鸿门宴,郭子仪不以为意,知道他是皇帝的人,不会随便对自己下黑手。见面之后,鱼朝恩看着几个家童有戒备之心,诧异问原因,郭子仪才把谣言说了出来,鱼朝恩更是被感动涕零,盛赞郭令公的宽宏大量,深厚待人。更是体现了郭子仪的睿智,这是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写照。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首先郭子仪自我定位很清楚 虽功高震主但 郭在皇帝面前没有一点隐藏

岳飞虽说是历史上的忠臣!但不是皇上的忠臣 迎回上两任皇帝肯定不能被现任皇帝允许 一定程度秦桧还是有点替赵构背了小锅

于谦同样是 国家的忠臣不是皇帝的忠臣 朱祁玉被困后 直接拥戴了朱祁镇上位 等朱祁玉回来复位后不拿你开刀拿谁开刀[捂脸][捂脸]

名字记得有些混乱可别张冠李戴[捂脸][捂脸][捂脸]

最后希望疫情早点结束



不喝二锅头


这个结局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首先,急流勇退,郭子仪,岳飞,于谦都是力挽狂澜之人,都是功勋卓著,殊不知,功勋卓著就是功高震主,飞鸟尽,良弓藏,作为一个有大功劳的人要知道急流勇退。郭子仪,安史之乱结束后,及时把兵权交回皇帝手中,并表示自己只想做富贵闲人,即使皇帝厚加赏赐,也是明白自己的位置,更是愿意装糊涂,来避免皇帝的怀疑,这是保身之道。所以,郭子仪富贵一生而主不疑。而岳飞和于谦,则是一心效忠朝廷,为国为民。而忽略了君王的担忧在哪里,个人权利过重,能不导致皇帝的猜忌,他人的妒忌,而这些正是看不见的明枪暗箭,往往杀人于无形之中。

其次,将遇明主,郭子仪历经四朝,唐肃宗用郭子仪平定战乱,而代宗李豫是励志中兴的贤明皇帝,任用贤臣,重在恢复大唐的鼎盛。而郭子仪深的皇帝信任,更能发挥他的能力。岳飞则不然,高宗皇帝只想偏安一隅,并不想恢复中原,更重要的是不想迎回二圣,自己的皇位都没的做,所以,岳飞与皇帝的志向相左,不会有好的下场是非常正常的。于谦保卫北京城,但在英宗回朝之后,依然作为代宗皇帝的拥立着,怎么可能英宗复辟会有好的结局呢!

再次,

不累名利,郭子仪功成之后立即身退,不使皇帝为难,甚至不惜学王翦污自身以求全,有所求之人并有其弱点,是君王驾驭臣子之道。而岳飞志向精忠报国,不为官,不为利,只想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皇帝无法去驾驭他,更何况宋朝重文轻武,焉能不招皇帝怀疑,所以冤死。而于谦只一心为国为民,即使皇帝的话也敢直接顶撞,试想有几位皇帝能一直容忍顶撞自己的大臣,所以,注定难善终。

综上所述,性格决定命运,所以三人都是功劳于国,但唯有郭子仪富贵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