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明朝滅亡前尚存40萬軍隊,崇禎為何不選擇南遷,以圖東山再起

崇禎帝殉國不久,多爾袞統率12萬清軍入關,不到一年時間就招降了各地明軍40多萬人,這表明明朝滅亡時並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還有著不小的家底。清軍中滿洲八旗兵只有七萬人,其他都是漢軍和蒙古八旗,李自成的闖軍雖號稱30萬,除去老弱病殘,真正的壯年士兵也就十多萬人,明朝軍隊在數量上依然佔有優勢,完全有可能東山再起。

如果崇禎不死,大明皇帝就是明朝軍民抗擊外寇的一面旗幟,吳三桂也不會陷入降順還是降清的尷尬之中,清軍也不會輕易入關得了天下。實際上,清朝定鼎中原後,明朝將領擁立的南明小朝廷在清朝的眼皮底下存在了18年之久,期間掌控的軍隊數量一度達到三十萬人。

明朝滅亡前尚存40萬軍隊,崇禎為何不選擇南遷,以圖東山再起

在南明18年曆史上,最有作為的要屬隆武帝和監國魯王,這兩位都有志於恢復北方失地,也做了很多努力,但魯王政權和隆武政權為了正統性之爭,互相傾軋,最終兵戎相見,南明的實力過多的消耗在內部鬥爭之中。崇禎帝南遷的話,南明政權就不存在正統性問題,對於明朝將領的凝聚力也非皇族支系可比,這樣就能把更多的軍事資源用於北方的抗清戰爭,依託長江天險,最壞的結果也可以與清朝劃江而治。

明太祖朱元璋最開始就是定都南京,朱棣遷都之後,南京一直作為明朝的留都,保留了完整的官吏機構,一切都是現成的,對於崇禎帝來說,完全可以拎包入住,明朝的行政可以很快重新運轉起來。南遷意味著繼續生存的機遇,為何崇禎帝要白白放棄,選擇君王死社稷呢,難道真是為了所謂的名節嗎?顯然不是。

明朝滅亡前尚存40萬軍隊,崇禎為何不選擇南遷,以圖東山再起

平民百姓尚且惜命,何況帝王,崇禎帝並非不想南遷,而是各方面條件都不允許他南遷。東林黨是遷都的最大阻礙。這些來自江南的地主士紳階層,所考慮的並不是明朝的生死存亡,而是他們自身的利益。江南地區的田畝、工商業基本都被這些官員的宗族把持,如果崇禎帶著龐大的明朝政府南遷,勢必對當地宗族的既得利益產生嚴重衝擊。另外,明朝政府如果繼續在北方抗擊清軍,對於江南士紳來說,可以起到緩衝和保護作用。所以只要有人提議遷都,反對最堅決的一定是東林黨人。

東林黨官員並不擔心明朝滅亡,李自成來了,他們投降了大順,多爾袞來了,他們又投降了清朝,對於他們來說只是老闆換了,給誰打工都一樣。其間也有大臣提議,讓太子前往南京監國,來作為明朝政權的備份機制,但崇禎帝害怕太子在南京自立為帝,自己一不留神成了太上皇,對於太子監國南京的方案,崇禎一開始就拒絕了。

明朝滅亡前尚存40萬軍隊,崇禎為何不選擇南遷,以圖東山再起

崇禎明顯低估了李自成闖軍的發展勢頭,崇禎十四年時,李自成還被明朝打的找不著北。歷時兩年的松錦之戰,以明朝慘敗結束,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吳三桂帶領明軍殘餘退守寧遠。隨著洪承疇投降清軍,孫傳庭戰死潼關,崇禎一時無將可用,而李自成的大順軍卻發展迅猛,明軍受糧餉制約,無力調動更多軍隊。

崇禎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接連攻下太原、大同重鎮,三月十一打到張家口,四天後直逼居庸關,兩天後已經兵臨西直門,大順軍完全是破竹之勢。李自成如此順利,很大程度上是明朝未能進行有效的兵力調動和阻截,大順軍一路上都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崇禎完全沒有預料到兩個月前還在千里之外的李自成,會這麼快兵臨城下,此時河北一帶已經是李自成的勢力範圍,崇禎再想南遷已經是不可能了。

明朝滅亡前尚存40萬軍隊,崇禎為何不選擇南遷,以圖東山再起

儘管崇禎帝對於南遷一事優柔寡斷,遲遲下不了決心,但山東官員還是早早的為南遷準備好了近百艘大型海船,北京到南京路途遙遠,陸路行動遲緩,水路是最佳選擇,但遷都並不是簡單的搬家,涉及的人數眾多,遷與不遷的意見短時間內難以統一,路上的食宿、安全問題也需要沿途官員周密籌備,這都需要巨大的財政支出,崇禎帝已經窮到連軍餉都發不出了,哪還有錢搬家,於是南遷只能無限期拖延,直到把明朝拖入滅亡的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