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趣談|舌尖上的中國古人,一天究竟吃幾頓飯?

中國人愛吃會吃。大多中國人對“吃”非常有講究。然而,“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並不是自古如此。

趣談|舌尖上的中國古人,一天究竟吃幾頓飯?

從史料所記和考古發現來看,在原始時期並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而“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中國最晚在上古商代時已形成了“定時吃飯”的習俗。

先秦時期,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早飯”和“晚飯”,但古人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餔食”,稱為“飧”。

在“兩餐制”中,朝食是最重要的主餐。現代人說早上要吃好,古人則認為早餐不僅要吃好,更要吃飽。朝食質量也是最好的,飯都是現做的熟食,古人之所以稱朝食為“饔”就是這個原因。而第二頓飯“餔食”則大多比較簡單,往往吃朝食剩下的食物,故稱“飧”。

戰國時期貴族大多實行一日“三餐制”,當時已存在一天吃三頓飯的現象,同時普通人家並無“三餐制”。秦漢時期,普通人或是級別較低官員多為“兩餐制”,但在貴族中已普遍實行“三餐制”。隋唐時期“午飯”成為“一日三餐”中的主餐。白居易《詠閒》詩云:“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

“一日三餐”的飲食風俗始於魏晉以後,但真正普及則在隋唐時期。其時民間基本一天都吃三頓飯,與現代概念上的“三餐制”幾無區別。“三餐制”在唐時已很普及,但早期的“兩餐制”並沒因此消失,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頓飯,有的地方一天吃兩頓飯,到清末,乃至今天都這樣。

一天吃幾頓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質條件和社會行為的制約。除了“兩餐制”和“三餐制”,古時還有“一餐制”和“四餐制”、“五餐制”。很顯然,一天只吃一頓飯的,當是窮人無奈的選擇,而一天吃四頓飯的就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