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一線教師熱衷課題,原因何在?

近期,許多教師都在忙課題的申報,從選題、論證到網絡申報,現場提交,時間安排的緊緊湊湊,自個忙的夜以繼日,反倒是教育教學在這段時間成了配角。教學研究對一個老師成長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可當大家都熱衷於課題申報時,我們不僅要問研究的驅動力來自於課堂嗎?來自於學生嗎?我們還要問研究是為教育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嗎?其實,對於這一連串的問題,許多教師都有答案,課題研究與教學教育關聯度很高,但老師自己的驅動力卻大部分不是來自於此,而是來自職稱晉升的需要。中小學一級教師晉升高級教師的若干業績條件中對課題一項就有如此的描述:“主持並結題完成一項省級課題或兩項市級課題,或者參與兩項省級課題研究,排名至少在前兩名。”相比於其他晉升條件,課題無意是老師們能通過自己努力,較少受到外界因素干擾能達到的條件之一。為了能早日達到業績條件,老師們不得不埋頭於課題申報、研究。老師們申報課題,開展研究本是一件好事,可以讓其通過研究解決一些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可如果研究帶有明顯的目的性與功利性,我們又該怎麼看?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有研究能力的上,能力弱者想辦法上,沒研究能力者託關係上”的怪圈。於是乎從課題申報開始到研究結題,編數據、做材料、花錢發論文,各種怪像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當然目的只有一個確保課題成功立項,順利結題。

如此帶有強烈功利性與目的性的研究已然遠離了課題研究的本義,也無益於教育教學,無益於教師專業成長,可能唯一的收穫是能滿足一條職稱晉升的條件。我們不僅不反對教師熱衷於課題研究,還要大力支持,我們反對那些背離研究本義,為研究而研究,為目的而研究,無助於教育教學、學生的空研究、假研究。而要讓課題研究迴歸本位,助力於教育教學、學生、教師,真正成為教師的好幫手還需要我們強化引導,合理施策。

一是淡化課題研究在職稱晉升中的作用。相比於老師們愛恨交加多年的論文,到現在被逐步淡化。課題對老師們的這種壓力更加巨大,論文單篇的不論省市級還是國家級,最起碼要求僅一篇,但課題不僅要發數量遠超一篇的論文,還要各種各樣的印證性資料,研究報告,工作量、資金支出等是論文的好幾倍。老師們戲稱是“走了論文,來了課題”,難度越來越大,壓力也與日俱增。所以要像淡化論文的關鍵程度一樣逐漸淡化課題的作用,讓課題的指向性迴歸到其服務教育教學的本義,迴歸到理性的軌道。

二是強化課題研究的實用性與靈活性。一線教師課題研究要為解決教育教學中遇到地實際問題服務,不能好高騖遠,動不動出來一個如“西部地區留守兒童問題研究”之類高大上的問題研究,一個教師哪有時間、精力、資源、能力等研究條件去研究這樣廣闊區域內的問題。術業有專攻,教師的研究領域、研究對象要緊緊依託自己的專業學科,立足於學科教學發現問題,進而嘗試去解決問題,這樣的研究才接地氣,才有實用性。至於靈活性的問題是課題選題的靈活、研究時間的靈活、研究支撐的靈活等方面,教師的研究選題可能來自於課堂中的某一個問題,如“課前演講的組織”“課堂提問的方式”等等,問題雖小但不代表可以置之不理,相反要高度重視。研究時間要具有靈活性,讓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去發現問題,找出辦法,加以驗證。而學校、教研部門對這些研究要適時適度調整方案予以支持,不能讓教師的研究成為“獨角戲”。鑑於以上的分析,小課題、微課題、校本課題等研究要成為研究的主要渠道,教師易於操作,實用性有保障,教師的專業成長、成就感也有保障。

三是增加選擇的多樣性。有職稱晉升就會有條件限制,有條件限制必然會有選項的存在,淡化論文是為了減輕教師的壓力,讓教師潛心教學,一心育人。但課題的條件沖淡了論文帶來的輕鬆,反而加重了這種壓力,讓教師更加覺得壓力山大。取消課題作為職稱晉升的選項也是不可取的,但增加課題研究的選項是不難實現的,即在保留省市級課題要求的基礎之上,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教學實踐,一些教師的小研究、小課題、校本課題等也作為業績條件的一部分予以認定,對教師在網絡等媒介中的成果也作為業績條件予以認定,這樣可以增加教師們的選擇項,不至全部湧到課題前,造成人員、資源的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