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在戰爭中,

我們記得的

往往是那些指揮沙場的將領

以及浴血奮戰的戰士們。

但是今天,

我們要帶大家聚焦一個在戰場上

較少被關注的角色,

戰地攝影師。

沒有他們,

那些戰場上的瞬間,

我們也永遠不可得知。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想知道這些照片拍攝的當時

發生了什麼故事嗎?

坐在死人旁邊煮稀飯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晉察冀畫報》

1945年抗戰結束時,晉冀魯豫軍區還沒有畫報。隨著內戰風聲日緊,為鼓舞士氣應對新戰爭,軍區政治部決定辦一本畫報。次年春天,裴植從晉察冀調入晉冀魯豫軍區,隨他一同來的還有原《晉察冀畫報》的攝影師袁克忠及曲治全、孔憲芳等製版技師和暗房技工。裴植被任命為晉冀魯豫軍區攝影科長。《人民畫報》就這樣創刊了。誰知畫報剛出了一期,裴植和他的戰友們就面臨一場惡戰。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裴植

裴植到晉冀魯豫後所經歷的第一場惡戰是“定陶戰役”。當時,中共為策動李先念部中原突圍,令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出擊隴海鐵路。蔣介石在徐州和鄭州一線調集薛嶽和劉峙部十四個整編師計三十萬人慾將劉鄧軍隊合擊於魯西南。“定陶戰役”爆發了。

當時劉鄧在定陶僅有四個縱隊計五萬餘人,為扭轉危局,劉鄧決定以四比一至少是三比一的兵力先打其中一路。1946年9月3日,晉冀魯豫野戰軍三個縱隊將劉峙部整編第三師誘至定陶以西的大楊湖,雙方展開了激烈搏殺。裴植赴前線採訪,當晚就目睹了血腥的一幕。與此同時,這場戰鬥讓裴植留下了一個最大的遺憾,他至今難以釋懷。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定陶戰役

裴植:戰爭之後呢,我就給他們剩下的二、三十個人照了一個合影。他們是英雄。一個連隊一共一百五十多個人,一百二、三十個人都死了,剩下二、三十個人。可惜我後來沒有把照片給他們放出來,也沒有給他們。所以我一直在心裡面總有個疙瘩,感到對不住他們這些人。那麼多人犧牲了。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趙錫田

這場戰鬥持續了五天,晉冀魯豫野戰軍以傷亡三千五百人的代價,斃傷、俘虜劉峙部一萬七千餘人。由於俘虜太多,國民黨軍飛機來轟炸時竟然又跑了四千多。但整三師中將師長趙錫田被俘的照片卻登在了剛出刊的《人民畫報》第二期上。

裴植:趙錫田後來帶到我們這邊,他的衣服不夠,我們把自己的棉大衣給他穿上,照了個相。

由於《人民畫報》及時宣揚了中共的勝利,這期畫報的編印者、裴植的戰友高帆因此獲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頒發的“人民功臣”特級獎章。毛澤東稱“定陶戰役”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光輝範例”。

裴植記得,“定陶戰役”硝煙未散,劉鄧軍隊又轉過頭來與薛嶽部的整十一師在山東鉅野等地展開了激戰。那時裴植剛掩埋完“定陶戰役”陣亡者的遺體。這次戰鬥結束後,裴植和戰友們坐在死人堆裡吃了一頓飯。

裴植:房子裡面躺著好幾個,房子外面也躺著好幾個。我們在旁邊煮點稀飯,吃飯就在死人旁邊。所以我的印象,特別深,特別深。

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裴植鏡頭下的挺進大別山

1947年夏天,畫報社突然接到命令,高帆等人留下繼續出刊;而裴植、袁克忠、王中元等卻奉命隨大軍南下,目標是千里之外的大別山。

裴植記得,過汝河時,劉鄧孤軍遭國民黨軍前堵後追。部隊命令把重武器全部扔掉。而裴植卻捨不得那些珍貴的照相器材。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裴植:大雨特別大,雷也特別大,我戴一個斗笠,披著一個小油布,雨像瓢潑一樣嘩嘩從腦袋、屁股一直流到腳跟,棉衣都溼透了。我就把那照相機拿油布包著,揣在懷裡面,就那樣護著。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裴植紀錄了劉伯承爬山瞬間

裴植:經過一個三角山,劉鄧沒騎馬,這個高山他們就自己爬,我一聽這個很有意思啊。當時劉伯承五十多歲了,還在爬山,我就想追上去。等爬到山上時,鄧小平已經下山了,我說先給鄧小平照個相,他擺手不讓照。我就返回到山頂上,正好劉伯承在那個山頂上,那還有個界石,就照了一張。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當年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雖最終實現了出發前預設的最好結局,在大別山站住了腳,卻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進入大別山後劉鄧已拼光了所有家底,後來和兄弟野戰軍比起來,他們就像一群“叫花子”。

裴植:減員減得很厲害啊,進大別山是十二萬人,出來戰鬥減員跟非戰鬥減員只剩了六萬。

當年《人民畫報》的紅色攝影師們隨劉鄧晉冀魯豫野戰軍南北征戰,留下了大量珍貴鏡頭。但在記錄歷史的同時,一些攝影師也把年輕的生命留在了曾拍攝過的陣地上。

裴植:犧牲得比較壯烈,在戰場上,敵人炮彈打過來之後,那個攝影師當時就犧牲了。在戰爭中間,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這支特殊隊伍被紀錄下來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1948年11月6日,中共在“遼瀋戰役”結束後僅四天,又發起了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是由陳、粟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和劉、鄧新組建的中原野戰軍共同發起的。當時中共成立了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和譚震林共同組成的“淮海戰役”總前委,他們的對手是國民黨徐州剿總司令劉峙和副司令杜聿明。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康矛召

戰役打響後,陳、粟指揮華東野戰軍率先在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圍住了國民黨第7兵團黃百韜部。康矛召所在的華東野戰軍炮3團也開赴戰場,這是他第一次作為前線炮兵指揮員參加戰鬥。

康曉燕(康矛召之女):他的武器是一支手槍,一支筆,一個照相機,這是他永遠不離身的三件武器。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張韞磊鏡頭下的支前民工

在當年的淮海戰場上,人們還能看到一群特殊的身影,他們是中共地方政權動員和組織起來的支前民工大軍。

據載,國共內戰時,中共通過在解放區建立地方政權,展開土改運動等贏得了農民的支持。“淮海戰役”打響後,中共地方政權曾徵用了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四省五百四十多萬民工充當解放軍的後勤補給大軍。到戰役後期,民工與參戰兵力的比例竟高達9:1。當時《華東畫報》記者張韞磊和姜維樸的任務就是採訪戰場上的民工大軍。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這是張韞磊拍攝的“淮海戰役”中民工大軍在雪地中艱難行進的鏡頭。拍攝這張照片時,張韞磊曾目睹了這樣一件事。

張韞磊:送糧的車隊正過一個河,飛機來了,推車的人都把車放下,跑到了旁邊那個乾溝。飛機過去了以後,他們又起來推車。有一個民工一看他推的這個小車,讓子彈給打了個洞,糧食往外流,他就捂著想把那個洞堵上。然後他還沒找到東西堵,飛機又回來。他捨不得離開。為了保護這個糧食,他就用手捂著,自己趴在那個車底下。

在“淮海戰役”中,這支由民工組成的特殊隊伍對戰局影響巨大,他們不但充當解放軍的運輸員,還是偵察員、俘虜押送員及救助員。

這是一群普通人,卻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內戰——解放戰爭。那是一場意志與決心,血肉與鋼鐵的較量。那是永不磨滅的鏡頭,作為紅色攝影師,他們記錄了那段血與火的經歷,也把青春和理想潑灑在了一個特殊的年代。

敬請收看

即將於4月16日-4月20日

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的

《紀錄・大時代》

“鐵流--解放戰爭中的紅色攝影師”

紅色攝影師:很多照片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