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千年碑林啟動改造 西安文脈終於告別落寞

千年碑林啟動改造 西安文脈終於告別落寞

投資80多億的碑林歷史文化街區項目在3月底正式啟動。在西安,隨便一個什麼建築、地名、物件都頗有身世。西安碑林更是如此,得從唐明皇說起。

歷史並不總是一本正經,時常來點冷笑話調劑氛圍。

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個矛盾綜合體。捱得過武后,鬥得過韋后,殺得了太子,搶得了兒媳,開得了盛世,經得了動亂。有器宇軒昂的皮囊,也有善騎射通韻律的靈魂,可以手刃至親,也弘揚孝道。

儒家經典著作《孝經》深受唐明皇推崇,他親自為孝經作序、註解,並親筆以隸書書寫,篆刻石碑,向世人做永久的宣道。作為一個皇帝,如此躬力親為,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來得可謂名副其實。

這通刻於公元745年的石碑,由4塊通體墨黑的碑石組成,下有3層石臺底座,上加方額蓋石,又稱"石臺孝經"。矗立在西安碑林一進門口的顯著位置,和景雲鍾、大夏石馬等被視為鎮館之寶,每年接受無數遊客的膜拜。

千年碑林啟動改造 西安文脈終於告別落寞

西安城牆南門永寧門城樓東667米處,有座主宰文運興衰的魁星樓,其下是三學街。下馬陵、柏樹林、文昌門、順城巷、安居巷、書院門、東木頭市等數條縱橫交錯的巷道,圍出一個方正的街區。

街區布有“一廟三學”,是古城西安的文化中心。“三學”為西安學府、長安縣學、咸寧縣學,廟為孔廟,現今碑林博物館所在地。

碑林博物館的前世,要追溯到北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用於保存《石臺孝經》、《十三經》等金石碑文。歷經金、元、明、清等歷代積累,館內現有藏石成千上萬,矗立成林,經史書畫篆刻無所不包,藏品之豐,全國之最,贏得“文化寶庫”、“石刻書庫”的讚譽。

時至今日,這裡仍是西安無可替代的文化源泉,但也無可避免地承受著風雨侵蝕。周邊民居擁擠,人口密集,嘈雜擁堵,館內空間小藏品多,保存條件差,許多碑石只能簇擁而立,無法展示。

2007年時,國家文物局就批覆了“西安碑林發展整體規劃”,主張擴建館場,建成世界最壯觀的書法碑刻之地。遺憾的是,如同許多的規劃一樣,無法照進現實。

千年碑林啟動改造 西安文脈終於告別落寞

“文化西安”的建設,給了西安碑林從擁擠困窘的背景中脫離出來的動力。

“碑林歷史文化街區”項目在書院門-三學街劃定的區域上,東起開通巷,西至南大街,南起順城巷,北至東木頭市、東廳門,涵蓋地域東西約600多米,南北約400多米。聚集有碑林博物館、文廟、府學巷、咸寧學巷、長安學巷、關中書院、臥龍寺、下馬陵、董仲舒墓等古蹟,是西安市文化遺存最為集中的片區。

項目建設與城市規劃同步共進,引進特色博物館、精品酒店等業態的同時,致力於城市歷史文脈的傳承和保護,城市配套功能的完善,疏解老城區的密集人口,強化歷史文物、街巷的維修和延續。

擱置已久的碑林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將會加快推進,實現碑林博物館與西安文廟、明城牆等文脈的整體互動,在更大格局上釋放碑林的文化魅力和價值,形成西安文化的又一張名片、精神標識,預計到2021年完成項目建設,創建文明、和諧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範例。

千年碑林啟動改造 西安文脈終於告別落寞

歷經修改提升的碑林,青石小徑蜿蜒轉折,樹木枝葉婆娑,質樸厚重,古香古色,碑林中穿行,讓人對中華文化由衷讚歎。街巷粉牆青瓦,店鋪林立,集納了文玩玉石字畫紙硯筆墨、以及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工藝術品。

碑林歷史文化街區建成後,將成為古城內少有的傳統民居、老城街巷風貌展示地,濃縮著古老都城的生活氣息、文化氛圍,保留歷史的厚重感,融合現代的新元素。

已經建成的永興坊是看得見的樣板。其他城市,如成都的錦裡、大慈寺,南京的老門東,杭州的宋城等,都可資借鑑。

近日印發的《大西安(西安市—西鹹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2017—2021)》,強調優化提升中心城區功能,實施中心城區轉型發展計劃和古城復興計劃,弱化城牆內行政功能,強化文化、旅遊、金融、娛樂功能。

擴大文化國際影響力。深入挖掘周、秦、漢、唐優秀傳統文化價值,恢復好、保護好、展示好西安的古遺址、老街區、老宅院、名建築。

皇城復興、老城改造的新時代已經到來,縱然阻力重重,除三學街外,七賢莊、小雁塔、回民街文化街區的改造正在提上日程,改造後的 老城區,將與高新、曲江、經開等新區分別代表著一座古城的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時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