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惡,或自由的戲劇|薦書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恶,或自由的戏剧|荐书

惡,或自由的戲劇(修訂版)

[德] 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 著 衛茂平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04

ISBN: 9787108059895 定價:42.00元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典型的記錄西方近現代思想的源流和嬗變的思想家群傳。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在此把“惡”描寫成人類自由的一種可能,或者說,人類自由可以帶來“惡”。本書不僅提示了一種社會風險,每個人對自己本身就是一種風險。

在本書中,作者邀請讀者做一次進入黑暗之心臟的探險之旅:思考的基點是偉大的神話——原罪,該隱和亞伯、約伯、普羅米修斯的原罪。然後是從古代和基督教征服惡的嘗試(柏拉圖和奧古斯丁),到霍布斯、格倫的限制策略,再到啟蒙運動以降改善人類的失敗的規劃、諾斯替派的抉擇,以及薩德、波德萊爾或約瑟夫•康拉德等近代人物筆下的惡,最後梳理了尼采的虛無主義,並以希特勒的世紀中黑暗的瘋狂現實作結。

在本書末尾,作者提出了對“惡”的正確態度:我們無法擺脫惡,但必須對它進行徹底叩問,弄清人自身是怎麼回事。對此所作的思考也涉及另一些問題,如宗教對這些問題的回答。

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1945年生,曾學習日耳曼學、哲學、歷史和藝術史。1984年以關於霍夫曼的書建立自己作為傳記作家的聲譽,而後出版了關於海德格爾、尼采和席勒之生平和思想、關於歌德和席勒之友誼的書。與此平行,作家還推出關於真理、惡以及全球化之可行性的書。這位多次獲獎的哲學家和作家的書,由漢澤爾出版社出版,已被譯成29種語言。

薩弗蘭斯基文字優美、才華橫溢,能夠將大量史料和獨特觀點圓融地浸潤於通俗的講述之中。2002年,作為德國電視二臺(ZDF)的主持人之一,薩氏擔綱主持的電視節目“哲學四重奏”,為他贏得了十分廣泛的公共知名度。

目 錄

(向上滑動查看)

前 言第一章

  • 起源和災難。赫西俄德的眾神地獄。《聖經》的原罪和自由的誕生。否定的系譜圖。該隱和亞伯。魔鬼的發跡。被逐出天堂和逃入文明。挪亞。上帝也學著與惡相處。

第二章

  • 人能以自己為標準嗎?古代的自我信任。傳統的力量。蘇格拉底尋找新路。柏拉圖成功的生活的哲學。靈魂的秩序和城市的秩序。能脫離世界嗎?

第三章

  • 馬克斯•韋伯的宗教拒世理論:痛苦尋找超驗。但奧古斯丁渴求上帝。惡作為背叛超驗。單維度的人。愛因斯坦對科學的反常的警告。反對聖靈的罪孽。

第四章

  • 謝林的背叛超驗的歷史。上帝身上的惡和宇宙的戲劇。意識的進化。人作為虛無的同謀。無政府主義和制度恐怖之間的國家。世界為何需要一種啟示。忠實精神。

第五章

  • 叔本華的盲目意志,作為世界的黑暗心臟。自然和社會的熱帶叢林。沒有世界信任的生活。否定意志的拯救的神秘。狂喜的瞬間。叔本華對惡的回答:戒除世界。以思考代替行動。

第六章

  • 關於機構的意義。奧古斯丁的教會:朝聖者的一個帳篷。從狂喜到機構及其倒流。機構作為靈魂墮落的防護所。阿諾爾德·格倫——重返的奧古斯丁。人作為軟體動物,機構作為殼。禁慾、犧牲和儘管如此的興高采烈。

第七章

  • 意識的動物墜入時間。托馬斯•霍布斯。憂慮和為了承認的鬥爭。該隱和亞伯。關於人類統一的夢想。巴比倫塔的建造和它為何失敗。道德的根基和界限。柏拉圖的國家和野蠻人。黑格爾的辯證法的戰爭。敵對的原始岩石。

第八章

  • 康德論永久和平。人類作為觀念和現實。在尋找歷史根據的途中。馬克斯·舍勒和戰爭的天才。內戰中的哲學。普勒斯納坍塌的穹頂。決定的瞬間。卡爾·施米特的敵人:自身問題作為形態。

第九章

  • 好人及其敵人。盧梭的“公共意志”。從平靜的此在感覺到受迫害的妄想症。對他人自由的恐懼。極權主義的幻想。盧梭對讓-雅克的審判。對社會之熱帶叢林中避難的辯護。作為惡的不合群。

第十章

  • 多樣性作為挑戰。樂觀的啟蒙運動。反對惡的一個綱領:理性的工作和工作的理性。海涅對惡的重新發現。消極的和積極的自由概念。權力分配和市場。我們競爭向上!

第十一章

  • 再次康德:擺脫自然的道德解放。自然威脅取消意義。惡作為自由的代價。康德的陰沉的酷似人:薩德。縱慾的秩序和神聖的交媾。傷風敗俗的理性遊戲。薩德尋找絕對的惡。精神犯罪的意志:寫作。

第十二章

  • 恐懼的美學。福樓拜惡意的目光。波德萊爾對斷頭臺的夢想。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臟。加繆的荒謬。薩特的厭惡。想象力,它的成就和風險。浪漫主義的焰火。現代文學的命運。比如諾特波姆。藝術中的惡:它們那通過自身的非難。

第十三章

  • 藝術在一個惡的世界裡的自我辯解。鳥的飛翔或與櫓艦的休慼相關。托爾斯泰綜合徵:不歌唱,而戰鬥!藝術的嘗試:道德,權力,市場。在尋找越界的途中。卡夫卡的純淨。交戰:神聖的惡。

第十四章

  • 無情的自然。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認識的幸福和充足理由的丟失。快樂的智慧和無法忍受的認識。大傷害。尼采和虛無主義。權力意志。

第十五章

  • 歌德的惡魔概念。希特勒的陰影。負面的創始神話奧斯維辛。制度而非集體迫害。熱暴力,冷暴力。政治中的謊言和真理。想象力奪權。上帝之死和人的尊嚴。

第十六章

  • 宗教大法官。權力的虛無主義。約伯——大屠殺後猶太人自我確證的一個形象。約伯和後果。伊壁鳩魯的無神論。萊布尼茨的神正論。康德與約伯的一致。人們靠此生活的陌生的根基。

第十七章

  • 對世界的信任以及什麼能阻止人這樣。梅菲斯特協助降臨世界。浮士德的入世。對自然的虔誠以及對它的現代反駁:偶然性。論開始。存在的勇氣。似乎的精神。

尾 聲

  • 人的自由仍然神秘。人類的思維從未能擺脫它。哲學系統、宗教、道德——有這些東西,是因為人的自由具有創造才能,同時又需要一個作為自我約束的支撐。

在本書中起作用的書

致 謝

譯後記

校譯後記

前 言

為了理解惡,世人無須煩勞魔鬼。惡屬於人類自由的戲劇。它是自由的代價。人未與自然融為一體,是“尚未定型的動物”,如尼采所言。意識使人墜入時間:墜入逼迫他的過去;墜入自行消逝的現在;墜入人能成為威脅背景和喚醒憂慮的將來。倘若意識僅是被意識到的存在,那麼一切就簡單得多。可它掙脫自身,對可能性的一條地平線開放。意識能超越已有的現實,同時發現一種令人眩暈的虛無,或者一個上帝,而一切都在他那裡歸於安寧。它將無法擺脫如下懷疑:這種虛無和上帝也許是同一者。無論如何,一個口說“不”字和了解虛無之體驗的生物,也許會選擇毀滅之路。就人的此種尷尬境況,哲學的傳統談及一種“存在的匱乏”。不同的宗教大概也源於對這種匱乏的經驗。倘若宗教中有智慧,那麼宗教就會形象地再現一個上帝,而他會減輕人不得不互為對方之一切的負擔。倘若他們在世上感到

陌生,他們會停止互相轉嫁其存在的匱乏以及各讓對方對此負責。他們無須完全地屬於這個世界,故能抑制那種格奧爾格·畢希納談到的不安:“我們缺少一種我不知其名的東西。可是既然這東西在五臟六腑里根本找不出來,為什麼我們還要彼此剖開我們的肉身?”

惡並非概念,而是自由的意識會遭遇並由它造成的威脅者的一個名稱。意識在自然中、在自然拒絕感官要求的地方、在混沌中、在偶發事件裡、在熵中以及在吞食和被吞食中遭遇它。在外部宇宙的空虛裡,同樣也在自身中,在生存的黑洞裡。而意識會選擇殘酷和毀滅,僅僅由於自身的緣故。其原因是人身上呈現出的深淵。

這本書替自己在體驗惡以及思考的叢林中開闢一條通道。惡不屬於那些人們以一種論點或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能應付的題目。在必然是交錯盤纏的道路上,但願不時會展現一些能讓人進一步前瞻的觀點。

道路始於一些原始故事,亦即講述初始的災難和自由誕生的神話(第一章)。但是,自由的意識在人自己心中甦醒,人難道能夠聽從自身?古希臘羅馬的思想相信人有此能力(第二章),基督教思想不相信。奧古斯丁的例子(第三章)表明,這裡牽涉的不僅是道德關係,而且牽涉人如何忠實其對超驗的渴望的問題。背叛超驗,人變形為一種單維的生物,對奧古斯丁來說這其實是惡,是違背聖靈的罪孽。也就是說,惡與精神的頑冥和心靈的惰性有牽連。謝林和叔本華也堅持這一洞見(第四、五章)。兩人都聲明:誰要是背叛形而上學的需要,就會有戲劇性地賤賣人的可能性,使自己聽憑離棄意義的自我保存鬥爭的擺佈。如何才能保護人,以免他自我背叛?如何才能保衛人不受自己的侵犯?奧古斯丁寄希望於教堂這個神聖的機構。這樣,即使與上帝的聯繫解體,一如格倫的例子表明的那樣(第六章),對機構的信仰也能長存。機構賦予人類的事務連續性、穩固性和邊界。重要的是邊界,因為屬於自由的戲劇的,也有進行區別的意志。區別意味著劃出邊界。基本的敵對關係始於為了區別和邊界的鬥爭(第七章)。我們和他人,帝國和野蠻人——這個劃分決定了歷史的動態,所以這又是一種敵對的歷史。刀劍在完成了它們的工作後才成為犁鏵。不過,關於人類和平統一的夢想也很古老(第八章)。巴比倫塔建造失敗的故事講的就是這點。康德讓這個夢想接受理性的檢驗。他說,人們應該堅持統一的觀念,但是不該忘記通向現實的下落高度。但是,盧梭以更大的投入進行幻想(第九章)。他以偉大的聖餐儀式的圖像想象社會。不過,因為他者畢竟是他者,統一的渴望會驟變為被敵人包圍的感覺。盧梭經歷的就是這種情況。他沒把多樣性當作挑戰接受。自由主義思想的傳統不一樣,其反對惡的綱領是這樣的:人們將無法改善人類,相反,人們必須寄望於結構的理性(第十章)。不是人的本質,而是人互相聯繫的方式,決定歷史向好還是向壞發展。一些人寄希望於市場和權力分割,另一些人則寄希望於生產關係。但兩者也許都低估了自由的風險。這裡有薩德虛構的荒淫讓人窺見的深淵(第十一章)。在他的例子裡可以發現想要自身、最後只想要虛無的惡。那時恐怖的美學,它闡明那種誘人的和威脅人的虛無(第十二、十三章),然後伴隨著尼采,虛無主義滲入其全部意識,而權力意志和對人進行培訓的工作被宣告為有“偉大政治”的意義(第十四章)。希特勒是現代最後的失常。此後人人知道,人類的現實是如何深不可測。當人們停止相信上帝時,人們試圖相信人。這時人們有了出乎意料的發現,對人的信任也許比繞道上帝更容易。倒數第二章轉向約伯(第十六章),以便以他為例,探討值得深思的虔誠問題。虔誠深不見底,正因為如此,它是世界之深不可測的確切的類似物。它也顯示,它同世界信任有何種獨特因緣(第十七章)。它需要充足的理由,或者它更像一種允諾?那是人們不太清楚是否已經得到,容或已被給出的允諾。

恶,或自由的戏剧|荐书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恶,或自由的戏剧|荐书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覆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覆聽課,瞭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