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革命基點村培斜的鄉村振興“三部曲”

革命基點村培斜的鄉村振興“三部曲”

進入暑期,新羅區小池鎮培斜村停滿大小車輛,每天都有數千名遊客湧入,到此研學、休閒、觀光。

9日,記者在現場採訪時,小池鎮黨委書記陳東華介紹說,上世紀九十年代還是省定貧困村的培斜,在村黨支部帶領下,白手起家,發展竹器加工業、茶業、電子商務和鄉村旅遊,闖出了一條成功的鄉村振興之路。

產業村:從線下到線上拓展

培斜村村民華常波的竹涼蓆加工廠生產車間一片繁忙。20年前下崗的華常波回村裡辦廠,去年廠子產值達1200萬元。“今年竹涼蓆供不應求,村裡40多家竹涼蓆企業生產都忙不過來,不少單都不敢接。”華常波告訴記者。

培斜村是革命基點村,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色區域,尤其是九溪廬自然村有一批接頭戶,為中國革命作出過貢獻。但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全村700多人仍窮得叮噹響,靠種植香菇、外出打工過日子,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村集體收入不足5000元。

1993年,村黨支部以村內開辦第一家竹蓆廠為契機,鼓勵18個黨員帶頭辦廠,牽頭成立小池培斜竹製品有限公司,申請註冊商標,並新建20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此後,村裡組織投入380多萬元新上竹簾席生產項目,帶動100家農戶裝配100臺編織機,截至目前,已形成全年生產門簾席100多萬床的規模,竹蓆產品不僅銷往全國各地,而且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去年,全村竹製品年產值達1.6億元。

2010年,大學生華永良開了該村首家淘寶店,短短3年,賣的羽絨服貨值就超600萬元,竹製品銷售額也超200萬元。為推動電商產業發展,培斜村搭建了近5000平方米的淘寶村辦公地點及倉庫,採取對入駐商家實行一年免租,免費製作店牌、貨架和裝修店鋪,貨源擔保、廠家先供貨後收款等優惠措施,成功吸引20家實體店入駐和120多家網店投入運營,帶動200多人從事電商業,經營範圍涉及竹製品、茶葉、汽車用品、服裝銷售等,摘得“福建第一淘寶村”桂冠,成為我省唯一被列入“中國淘寶村”的村。去年,該村電商銷售額突破億元大關。

生態村:從茶果到鄉村旅遊

培斜地處深山,擁有山林1.4萬畝,生態資源豐富。竹器加工產業成規模了,村黨支部並沒有放棄生態產業,而是挖掘新優勢,種植200多畝水蜜桃、雪梨、金橘等果樹。

2003年初,村黨支部又引進優質鐵觀音、丹桂等茶苗,引導黨員帶動村民種植茶葉,併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還統一申請註冊“采薇牌”“小池牌”商標。目前,全村共種植茶葉1500多畝,有茶葉加工廠10餘家。從上杭古田嫁到村裡的婦女雷月英,種了300多畝茶葉,去年出產茶葉1.5萬公斤,實現產值30萬元,其茶場的茶葉被評為“無公害有機茶”。

培斜果茶聲名鵲起時,培斜人又將眼光瞄準鄉村旅遊。經過多年籌備和招商,培斜村先後引進3家投資開發公司和1家策劃營運管理公司,負責旅遊項目開發、營運管理,建設水果採摘園、兒童遊樂園、潑水廣場、溪流漫步等鄉村旅遊項目,尤其是依託九溪廬8000畝原始生態公益林優勢,做出與眾不同的“林下經濟”:開發古道攀登、網紅橋、抖音臺、攀巖爬山、原始森林漂流等系列項目。

村黨支部書記華錦先認為,小培斜造景肯定比不過城市,只有發揮生態優勢,做大休閒旅遊、體驗旅遊、互動旅遊,才能吸引更多人來。為此,村裡將原有的水渠進行改造,鋪上鵝卵石,“溪流漫步”項目可讓城裡的孩子體驗玩水的野趣,同時利用茶園、菜園,讓孩子體驗採茶、種菜樂趣。今年上半年,該村就吸引來自龍巖城區、漳州、廈門的上萬名學生前來開展旅遊研學和夏令營活動。

目前,培斜已建成集吃、住、行、遊、娛、購於一體的國家3A級景區,去年接待遊客42萬人次,生態遊帶動了農家樂、民宿、餐飲等服務業的發展。

小康村:從空殼到村強民富

在培斜村的一處平房裡,71歲的老漢餘良基正在串竹涼蓆。老餘的妻子殘疾,兒子早年去世,女兒出嫁在外,是2016年12戶培斜貧困戶之一。村裡幫他蓋起兩間磚瓦房,為其流轉2畝耕地用於旅遊開發,每年租金2200元,同時讓他在家裡加工竹涼蓆,每月可收入300元。這些收入加上其妻的殘疾補助金、夫婦倆的養老金,老兩口如今一年收入突破萬元,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培斜村通過“企業+貧困戶”幫扶模式,介紹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到企業工作,帶動18名貧困家庭人員就業,實現人均年增收近千元。旅遊合作社吸納12戶貧困戶的扶貧資金和7戶的小額信貸資金,實現每戶年增收3000元。旅遊項目優先流轉9戶貧困戶土地16.5畝,每畝年租金1108元,戶均年收入2031元。電商企業幫助7戶貧困戶通過互聯網銷售農產品,銷售額達3萬餘元,每戶年增收近1500元。

村裡不僅實現人人就業全民小康,還掛鉤幫扶隔壁大池鎮黃美村的40多名貧困戶來村裡就業,吸納上杭、連城、長汀的1000多名勞動力在村裡的企業、農場、農家樂上班。

村主任賴佳明說,培斜村產業做強了,要實現人人共享,達到村強民富。村裡成立的生態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按照“三三制”原則(村經濟聯合社、村民入股、社會經濟能人籌資)籌集建設資金,發展鄉村旅遊,統一新建8家農家樂承包給村民。目前,全村八成以上村民擁有培斜鄉村旅遊股份,真正實現“人人是股東、戶戶有分紅”的共富局面,去年人均純收入達2.22萬元,村集體收入達120萬元。

一個貧困小山村奇蹟般崛起,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中國特色村”“美麗宜居村莊示範村”和省級“生態村”“生態文化村”等榮譽稱號,譜寫了閩西紅土地上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