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 宜興:“歷史遺珠”再展光華

每個城市的美麗各不相同,千年陶都,更有著自己獨特的美麗“表情”。在這裡,傳統文化散發著現代清香,歷史文化元素融入了城市建設,人文精神的培育貫穿於城市精神培育的全過程。守護文脈、傳承傳統、創新突破……一顆顆“歷史遺珠”呼應了時代新發展,成功展露出新光華。

未來,宜興將針對宜興自然、人文資源關係特點,進一步挖掘打造傳統文化和特色文化,為市民營造有認同感、歸屬感的精神家園,努力開創全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局面。

感受現在

科學喚醒古老鄉韻

年初,蜀山古南街召開了一次居民座談會,邀請了徐秀棠、曹婉芬等一批曾生活在這條街上的紫砂藝人,提出對老街保護修繕的建議。蜀山古南街是宜興紫砂的發祥之地,從明、清到當代,這裡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名匠大師。但隨著紫砂生產與銷售模式的改變,許多紫砂藝人離開了這裡,老街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許多房屋破舊不堪。2015 年,蜀山古南街修繕保護工作正式啟動,配合“特色小鎮”建設,打造歷史文化保護片區核心區。

同樣再次迎來“春天”的,還有周鐵老街。這條曾隨著碼頭沒落而沉寂的老街,在周鐵鎮謀求轉型發展時,被劃入了保護區域,得到了全方位的修復和保護。為了讓老街重煥生機,該鎮先後投入近億元,將城隍廟、節孝坊等一批最具亮點的“盆景”與江南水鄉特色有機串聯,將橫塘河兩岸的人文景觀、水鄉元素等有機整合,打造成一條融入群眾生活的歷史文化走廊。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遺落的“碎片”是最好的見證。近年來,宜興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歷史“碎片”,為蒙塵“遺珠”洗盡塵埃,撐起了一把強有力的保護傘。通過制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路線圖,每個列入保護的歷史文化遺產都有了各自的詳細規劃。其中,蜀山古南街、葛鮑聚居地、月城街三大歷史文化街區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修復工程被列為首要任務。一批古橋、古碑、祠堂等歷史遺存得到實地保護、展現,充分彰顯其文化、歷史、科學價值,引導百萬陶都市民記住鄉愁、留住根脈。

全力打響文化品牌

5 月中旬,芳橋目連文化節在陽山盪風景區如約而至。一直以來,目連文化節背後承載的忠孝文化廣受世人敬仰。近年來,芳橋街道陸續修建了目連救母雕像和周處忠孝園,不僅振興了忠孝文化,還讓“忠孝芳橋”的美名遠揚。

與芳橋街道一樣,丁蜀、西渚、太華等鄉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同樣開展得有聲有色,成功打響了一批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丁蜀鎮以全國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代龍窯——前墅龍窯為背景,修繕龍窯、演示點火儀式、展示燒製技藝、陳列燒製陶器、傳承燒製技藝,打造古龍窯文化品牌。西渚鎮以星雲大師在白塔的經歷為背景建造白塔書院,修繕於伶紀念館,倡導行善除惡、熱心公益事業,打造禪德文化品牌。太華鎮胥錦村一帶是新四軍一縱紀念地,村裡修繕舊址,拍攝電影《親孃》,建造太華山新四軍和蘇南抗日根據地紀念館,打造紅色文化品牌。高塍鎮梅家瀆村倡導梅氏家族家訓,修繕已有百年曆史、集休閒聚會教育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梅氏宗祠,整理展示家風村風宣傳欄,打造家風文化品牌。

拾起歷史文化遺存,不僅要做好保護工作,更要讓“遺珠”綻放新光華。近年來,宜興通過各類特色活動,不斷擴大歷史文化影響力,傳承好老祖宗留下的精氣神,賦予陶都更加豐富的精神內涵。市文廣新局、旅遊局、行業協會等單位,充分調動社會優質資源開展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非遺進景區等活動。全市1000 多支民間傳統曲藝社團、文藝團隊也積極奔赴社區校園,在弘揚優秀文化傳統、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精心培植傳承隊伍

西鄉獅子舞是宜興特有的民間舞蹈,早在清代就聞名於上海、蘇州等地,還曾隨江蘇民間藝術訪日團參加日本國際青獅、麒麟藝術節。為了培育西鄉獅子舞的新生力量,徐舍鎮在幼兒園物色新苗,開展獅子舞技能培訓。小夥伴們在老藝人的輔導下練功,成長迅速,近年來先後多次參加重要演出活動,得到廣泛好評。

傳統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得力的傳承人隊伍,近年來,宜興在著力申報各級非遺名錄的同時,建立起了多梯隊的代表性傳承人隊伍,並逐步建立起傳承人培育指標體系和傳承譜系,推動構建高效、可持續的非遺傳承機制。尤其針對宜興非遺保護傳承的重點項目——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市政府鼓勵代表性傳承人通過家庭傳承、參與學校教學、開設培訓班、建立工作室、投資企業等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藝傳承。丁蜀鎮西望村、紫砂村等,也建造陶器展示廳(館),舉辦製作技藝培訓、交流,修復陶文化遺址,開展紫砂陶系列傳承活動。為培養和激發青少年一代對風箏的興趣愛好,傳承風箏技藝,周鐵鎮建起太湖風箏博物館,與鎮關工委及學校、社區,聯合舉辦青少年暑期風箏製作和放飛培訓班,至今已連續舉辦了14 期。去年,張渚鎮建起面積最大、功能設施最為完備的鎮級文化中心,並依託各社區選拔青年舞蹈愛好者進行免費培訓,讓非遺項目“男歡女喜”做到“後繼有人”,逐步完成新老更替。

經過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數十年的努力,宜興已建立起多層次的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傳承人隊伍,形成了良好的項目傳承機制。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也積極走進社區、學校,傳承非遺文化。“宜興手工刻紙”非遺項目傳承人芮柏芝在鯨塘小學、煙林中學開設刻紙興趣班;宜興糕粽團圓製作技藝傳承人黃文玲在致力研發新品的同時,還定期在丁蜀鎮蠡墅社區教孩子和家長動手製作麵人,進一步提升糕粽團圓的社會影響力。

展望未來

根據《宜興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規劃成果,宜興將遵循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物質保護與非物質傳承相結合、系列保護與突出節點相結合、歷史文化保護與現代文明提升相結合的“四個結合”的保護原則。

針對宜興自然、人文資源關係特點,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分為市域、中心城區、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古蹟與歷史建築五個層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統籌,構建保護體系。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和保護工作,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公佈。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普及,提高全社會認知。建立傳統技藝傳承人扶持和培養機制。保護和恢復傳統地名和街巷歷史名稱。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材,加強在城鎮建設、產業培植和旅遊等方面的傳承和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