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郭家學到陳發樹,“雲藥混改”完成 反映出將如何安置社會資本?

郭家學到陳發樹,“雲藥混改”完成 反映出將如何安置社會資本?

日前,雲南白藥換掌舵人,陳發樹任董事長;這也宣告歷時多年、波折反覆的“雲南白藥股權案”塵埃落定,福州首富、新華都董事長陳發樹,終成這場轟轟烈烈的“混改”大贏家。

四年之前的2014年7月,歷經5年陳發樹向雲南紅塔集團“討藥”卻以敗訴告終。此後,雲南白藥的股權大戰硝煙再起,雲南省國 資 委、新華都、江蘇魚躍一度陷入“三國殺”,如今,“三國殺”如何變“桃源三結義”, 陳發樹又如何成了混改大贏家呢?

郭家學到陳發樹,“雲藥混改”完成 反映出將如何安置社會資本?

雲南白藥股權大戰的江湖廝殺

郭家學到陳發樹,“雲藥混改”完成 反映出將如何安置社會資本?

東盛集團董事長、廣譽遠掌門人郭家學

去年也是在這個時間,一波說發表了《最大民營國藥公司的生存法則》,說的是藥界資本狂人、東盛集團董事長、廣譽遠掌門人郭家學的傳奇財富故事。人生如夢,一門心思在資本擴張路兇猛突進,創造N個千億財富,成為世界500強,郭家學卻一度走向財富幻滅;如今他一覺醒來,“此處安心是吾家”, 下半生就一件事,做好近500年曆史的老字號——廣譽遠。

在中國近代醫藥史上,有很多老字號名冠四方,不過,在歷史洪流中,由於各種原因,已經衰敗的不說,光是完全消失更是數不勝數,而云南白藥,這個中成藥百年老字號,是當中存留不多的一家。也正因為如此,雲南白藥因股權分散,控制力不強等原因,像待嫁美人似的,很有吸引力,容易“招蜂引蝶”,迎來一群“闊少”,結果是一婚再婚、一嫁再嫁,結婚猶如過家家。

郭家學曾是資本狂人,瘋狂後幾令讓他與死神擦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路併購、抵押、再併購,巔峰時,他擁有46家藥廠,3家上市公司。可於2006年,資本大廈傾倒,站在人生巔峰的郭家學,還來不及丈量“世界五百強”頂峰的高度,一腳踏空跌落下來,摔得一臉著地。

郭家學到陳發樹,“雲藥混改”完成 反映出將如何安置社會資本?

雲南白藥展廳

2004年9月的某一天,力克華潤、華源、復星等業內大腕,在雲南昆明翠湖賓館裡,郭家學終於等到入主雲南白藥正式簽約的那一刻。那一夜慶功宴,郭家學喝掉了兩斤白酒之後,號啕大哭!他感覺這一生,就是為了那一個瞬間而活。

不知道,歷經9年艱辛,當上掌舵者的陳發樹,是不是也有郭家學14年前那種滋味?可郭家學當年啕哭之餘,卻不知道膨脹式輝煌背後,已是暗波洶湧。也許,當上雲藥董座的陳發樹,並沒有像郭家學那麼狂發,可能泡上一壺老家安溪的鐵觀音,慢慢品味此中的滋味吧!

在資本擴張路上,摔得鼻青臉腫的郭家學,最高時整整揹負48億鉅額債務,其中有16億元是因擔保、互保,辛辛苦苦抱來的美人“雲南白藥”,也被迫割袍脫手。(注:當初,郭家學拿到新雲藥集團50%的股權時,總支付金額為7.5億元,而2016年新華都董事長陳發樹,拿到雲南白藥母公司——雲藥控股50%股權時,單方增資近254個億元,也就是說,13年間,雲藥的聘禮足足漲了34倍呀!

郭家學退出後,一次少見的、自上而下的、小步改良的“雲藥混改”大幕啟動,也有人把它當做“混改”樣本,理由是雲南白藥的民企資本總持股數超過了國有資本,也意味著此舉將給予民企更大的話語權。

郭家學到陳發樹,“雲藥混改”完成 反映出將如何安置社會資本?

2017年4月,雲藥控股混改幹部大會

2017年4月17日,雲南白藥總部召開雲南白藥控股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幹部大會。會上,雲南省國資委負責人宣讀了相關人員免職文件;其中,南白藥控股高管將不再保留省屬國企領導身份和職級待遇,新任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將按市場化方式選聘。會議認為,這標誌雲南白藥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按程序完成所有重大改制步驟。

此次混改,以雲南白藥控股整體資產作價,以增資擴股的方式,引入由陳發樹掌控的新華都集團現金資本約254億元。改制完成後,白藥控股的股權結構,從過去省國資委持有100%股權,變更為省國資委、新華都集團兩方各持50%股權。

隨後的6月份,控股股東白藥控股又以增資方式,引入江蘇魚躍,成為繼陳發樹之後的第二名戰略合作伙伴。江蘇魚躍增資約56億元,取得白藥控股10%的股權。江蘇魚躍,其掌門人為吳光明家族,旗下直接控制兩家A股醫療上市公司——魚躍醫療和萬東醫療。

郭家學到陳發樹,“雲藥混改”完成 反映出將如何安置社會資本?

江蘇魚躍董事長吳光明

交易完成後,白藥控股股權結構變為“2:2:1”架構格局。(注:雲南省國資委45%、新華都45%、江蘇魚躍10%,另外,協議要求各方股東須有6年股權鎖定期。)雲南白藥的新混改方案一退出,再次引起業界(醫藥界也包括資本市場)極大關注,以至於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所有這一切的“混改”,雲南國資,也包括股東陳發樹、吳光明家族,其實就是衝著上市公司“雲南白藥”而做的改革。

與魚躍吳光明相比,陳發樹愛“雲藥”更深一點,也更傳奇且波折。所有這一切,還得先從他與“打工皇帝”唐駿一段合作經歷說起。

據說,現為微創(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的唐駿,正在籌拍一部所謂的勵志片《我行我素》,很多70後、80後認識唐駿,可能是從他那“雞湯式”幾篇大作《我的成功可以複製》、《唐駿日記》、《跟唐駿學管理》、《重新出發》得來的。應該說,被一些媒體譽為中國“第一職業經理人”和“中國第一CEO”的唐駿,也是一個相當善於推銷自己的人。

過去,唐駿最輝煌的是獲得了微軟公司歷史上唯一的微軟中國終身榮譽總裁的稱號,從商業營銷學角度,當年微軟設置如此榮譽職務,也不得不說是“營銷中國”市場的一次成功策劃。後來,唐駿又做了另一件事,那就是幫助陳天橋把盛大送上美國納斯達克股票交易屏幕上。

郭家學到陳發樹,“雲藥混改”完成 反映出將如何安置社會資本?

“打工皇帝”唐駿

2008年,唐駿出任新華都集團總裁兼CEO,陳發樹送給他“十億”身價,此舉讓唐駿“打工皇帝”大號實至名歸,也讓新華都老闆陳發樹也一舉成名;不過,聚光燈下,往往令很多東西顯露得更清晰起來,2010年7月,唐駿陷入了“學歷門”風波。

2013年1月28日,唐駿通過個人微博向外界宣佈卸任其在新華都的所有職務,不過,當時媒體更關注這麼一個方面:陳發樹唐駿“鬧分手”,莫不是因為22億投資打了水漂呀?

自從僱傭“打工皇帝”唐駿之後,一直低調的陳發樹,一夜間成了輿論關注對象。當時,唐駿也表示,要讓陳發樹成為“中國巴菲特”,事實上,新華都總裁兼CEO唐駿,成了陳發樹資本運作的軍師。僅2009年,陳發樹在資本市場動作頻乃,大手筆連續減持“紫金礦業”,套現30億元;又以個人名義受讓百威英博持有的“青島啤酒”,以2.35億美元一舉成為其第三大股東。5個月後再度出手,以22.07億元受讓雲南紅塔持有的全部雲南白藥股權。

應該說,09年從雲南紅塔手上買“雲藥”,時機掌握得不錯,因為2010年1月,雲南白藥也實施“每10股轉增3股”,陳發樹手上的股權,獲得了鉅額增值;可令陳發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起股權收購,讓他陷入一場和紅塔的官司大戰。2012年《中國經濟週刊》16期封面,赫然印有“

陳發樹告紅塔,一場贏不了的官司?”大體也是說,陳發樹是“陳秋菊”,打的是一場“秋菊打官司”!

郭家學到陳發樹,“雲藥混改”完成 反映出將如何安置社會資本?

《中國經濟週刊》16期封面

也許是唐駿的疏忽,也許是新華都資本運作團隊的失誤和草率,讓陳發樹進入雲南白藥董事會白白等了那麼多年。當時,股權轉讓協議裡,第二十六條第三項條款裡羅列了一些“不批准”情況,可陳發樹卻毫無心理準備。因為,那份雲南白藥22億元股權轉讓,尚需國資監管部門批准,而云南紅塔的背後是央 企“中國菸草”,這是“亦官亦商”的大角。大約800多天後,陳發樹沒有等到股權交割,反而是“中煙”一紙批覆:NO!理由冠冕堂皇,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陳發樹受到雲南紅塔集團《通知》,是2009年1月4日,當時他是“十分震驚”!上級主管部門不批覆,簽訂兩年之久的轉讓協議自動解除,已支付的22億餘元股權轉讓金,白白存在雲南白藥的賬上,於是,陳發樹就想討個說法,把紅塔集團推上被告席。 2012年12月28日,雲南高院一審判決,在確認股份轉讓合同合法有效的同時,也確認雲南紅塔已及時按約履行了就本案所涉股份轉讓的有關報批、信息披露等手續,並未違反協議的約定,駁回了陳發樹的訴訟請求。

不服雲南高院一審判決的陳發樹,於2013年初又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訴;2014年7月23日,歷時三年半的雲南白藥股權糾紛案落幕,最高人民法院對該案作出終審判決,判令雲南紅塔集團返還陳發樹22億元本金及利息,陳發樹其他訴訟請求被駁回。

雲南白藥股權糾紛案,不僅引發輿論熱議,也成了法學界關注的焦點。一、民企收購國資,是否是國有資產流失?雲藥“秘方”有外露風險?二、國資、民資在資本交易上,是否可以實現平等化和對等化?事實上,這也是以後“混改”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安置社會資本?如何尊重市場規則和契約精神?三、導致紅塔交易“反水”,與唐駿“輕率”不無關係。

郭家學到陳發樹,“雲藥混改”完成 反映出將如何安置社會資本?

1932年舊報紙,刊登感謝彝族名醫曲煥章“華佗再現”

據時任新華都掌舵人唐駿說:“整個收購過程,我們只跟紅塔方面見了一面,我花了十分鐘時間讀了一下股權轉讓協議,覺得沒有問題,就讓陳總簽字了。”顯然,十分鐘讀一份“協議書”,即便是專業律師,時間也是不夠、不充裕,何況是非法律專業出身的唐駿啦!

從上句話分析,也許是崇拜,也許是信任,陳發樹當時簽字前,可能瞄上一眼,也可能只是“例行公事”地簽上大名,也瞄一眼都沒有。另外,通常股權轉讓支付時是分步驟的,比如簽約時付多少比例,股權交割後如何支付剩餘款項,當時為什麼是22億轉讓款一次性支付,足見其風險把控不嚴,至少說心裡上就沒有任何準備。

至截稿時,雲南白藥官方門戶網站,尚未以明顯位置刊載“陳發樹任雲南白藥控股董事長”的相關資訊,更甭說大張旗鼓地宣傳自己的新董座,頗使人玩味。

“混改”後,陳發樹如願以償,當上董事長,可就目前而言,引入新華都陳發樹、江蘇魚躍吳光明兩位股東,除了多了300億資金外,對百年老字號“雲南白藥”會起什麼良好作用,至少眼下是個未知數。另外,拉陳發樹進來,又招攬魚躍,是為了彰揚“混改”的多元化,還是有什麼另外的意圖呢?

要知道,魚躍是從事醫療器械,與雲藥其實是醫藥行業不同的細分領域;屆時,董事會上,江蘇魚躍有一名董事席位,雲南國資與新華都均是兩名董事席位,假如制定長期戰略時,一旦有分歧,“桃園三結義”會不會演化成“三國爭鋒”呢?

郭家學到陳發樹,“雲藥混改”完成 反映出將如何安置社會資本?

福建前首富陳發樹的發財術

郭家學到陳發樹,“雲藥混改”完成 反映出將如何安置社會資本?

83億,成立新華都慈善基金會

2009年10月,由唐駿一手操辦並擔任執行理事長、仿照蓋茨基金會模式建立的新華都慈善基金會,在北京崑崙飯店舉辦了成立儀式。當時基金會的資產主要來源於陳發樹個人持有的紫金礦業、青島啤酒和雲南白藥三家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權,市值在當時約為83億元。陳發樹當時說,這些錢佔據了他個人總資產的45%。

大出唐駿意料、讓陳發樹相當“鬱悶”的是,這場“超級慈善秀”不但沒有掌聲如潮,反而是一片質疑之聲。數日後《南方週末》刊發一篇深度報道,題目是《擲83億行善遭質疑——陳發樹“冤不冤”?》 一個善舉,讓當時的福建首富陳發樹遭來的卻只是質疑聲嗎?當時,有人指向慈善“避稅”,更多是還是關心他的發財樹(術)。

陳發樹,生於1961年10月25日,祖籍福建泉州的安溪縣祥華鄉福洋村。祥華,古代時稱“華山”,因四面環山,當地人也稱“華地”,解放後才改稱“祥華”。 陳發樹的老家福洋,是祥華鄉比較偏遠的地方,海拔高,村裡的人多姓陳。 相傳,福洋陳氏先祖曾在本地一大戶人家打工,養了100只鴨,一夜之間下了200個蛋,因此認定為福地,並得名“福洋”。

郭家學到陳發樹,“雲藥混改”完成 反映出將如何安置社會資本?

陳發樹家鄉的福洋土樓

陳發樹老家,有一座氣勢恢宏的福洋土樓,又名“垂裕堂”, 始建於乾隆庚辰年(1760年),至今有250餘年歷史,當地也把當年修建土樓的先祖陳振貴,尊稱“土樓公”。“土樓公” 育有八個兒子、一個女兒,陳發樹就是其家族後裔。後來,修繕土樓時,主要是陳發樹、陳晉江昆仲捐款的。另外,陳發樹後來還捐資興辦福洋村新華都希望小學等慈善公益事業。

安溪,雖是福建泉州屬下的一個山區縣,人口上百萬,也是福建盛產“富豪”的地方。臺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馬來西亞雲頂酒店創始人林梧桐等,均是安溪籍知名鉅商。另外,新華都掌門人陳發樹、三安集團林秀成、恆興集團柯希平等安溪籍老闆,也是各類富豪榜上常客。不過,在安溪大山走出來的陳發樹,對王永慶那些鄉賢鉅富,也僅是嚮往而已,兄弟姐妹多、小學都還沒畢業的他,起初也是一窮二白。

寫富豪家族,免不了會提及其起家致富“第一桶金”,對於陳發樹發家,也流傳二種說法。

陳發樹的父親,與先祖“土樓公”一樣,也是很會“造人”, 陳發樹的兄弟就有8個,他是家中老四。後來陳發樹發達後,像兄弟中的陳雲嵐、陳志勇、陳志騰、陳晉江等,都出來與他一起打拼,在陳發樹資本佈局中,如新華都、紫金礦業股東公司等股權結構中,均有其兄弟身影於其中。

郭家學到陳發樹,“雲藥混改”完成 反映出將如何安置社會資本?

新華都超市

新華都企業形象logo 設計是個“井”字,中間是一顆紅色的心,從立意上,也有“吃水不忘挖井人”; 當然“挖井人”也可以是家族及家族成員,也可以是老鄉、政府和消費者。但不管怎麼說,陳發樹發跡,也造富了一家人。

關於陳發樹起家第一個說法,靠販運木材起家。1972年,16歲的陳發樹跑去安溪林場,想應聘一名搬運工。據說,招聘時,林場領導問他姓名時,陳發樹說自己叫“陳發樹”,發財的“發”,樹木的“樹”,結果打動了場領導,聘用了他。後來,陳發樹就跟著林場車隊跑福州、廈門,幫著搬卸木頭。據說,一次他聯繫到廈門一家木材加工廠,從林場倒手木料,發了筆1千元的小財,算是人生“第一桶金”。以後,單幹的陳發樹販賣木材的生意越做越大,“先是貨車運,再火車託運”,到1986年,陳發樹不僅在廈門買了房,還是泉州一帶有名的木材貿易商。

另一種說法,則與新華都集團有關。不過,後來的上市公司“新華都”,是以1995年1月8日福州東街口新華都百貨開業那一天算起,故而,陳發樹也列入福州富豪榜單之中。

郭家學到陳發樹,“雲藥混改”完成 反映出將如何安置社會資本?

位於陳發樹老家的安溪新華都陽光中學(原安溪十中)

1987年,是陳發樹一生的轉折點。到廈門安了家後的陳發樹,買了部摩托車,和弟弟一起為廈門湖里區的一些雜貨店送貨。當年初夏,湖裡正好一家日雜店老闆賭博,輸錢後要把店盤出去,送貨的陳發樹知道後,就把店轉讓過來,並起名“華都百貨”。這家不足10平方的小店,就是後來新華都集團的雛形。(起名“華都”,也許與陳發樹老家地名“華地”有關吧!)

此後,小店規模慢慢擴大,到1989年,陳發樹又開起了“華都百貨”連鎖,到上世紀90年代初,在廈門陳發樹已開了幾家連鎖店,再後來,“華都百貨”又開到了省城福州,1995年8月,在福州最繁華的東街口百貨公司對面,陳發樹的“華都百貨”開張了。數年後,因發生嚴重分歧,陳發樹與一道創業的弟弟陳晉江分手,華都百貨也拆分為二,哥哥陳發樹打出的牌子是“新華都”,弟弟用的是“大華都”;1997年,新華都實業集團股份公司在福州註冊成立,當時陳發樹持股比例為71%。

2001年入世後,百貨業競爭更為激烈,陳發樹也轉入多元化投資,先是酒店、礦業,後又在資本市場“翻江倒海”,其中,最得意之作應該是“紫金礦業”。當年,投資位於福建龍巖“紫金礦業”時,與陳發樹聯手的還有同為安溪籍商人柯希平等。後來,紫金礦業上市,加上國際金價大漲,讓陳發樹賺足了大大的一桶金。

總體來看,陳發樹的財富路上,也有很多閩商發家致富的共性,比如重視家族關係,創業“兄弟連”,也特別重視老鄉的商業關係。創業初期,由於家族成員過多參與,免不了“家族化”裙帶關係弊病,不過,陳發樹後來逐漸引入職業經理人體系,管理上也多從現代企業管治入手。成長中不斷完善自己,不斷修正自己的治理體系及模式,與時俱進,這也是家族企業優於其他形態企業的地方。

一波說 •傳承在中國(9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