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國產瀏覽器20年無芯之痛:遨遊過億用戶被BAT打敗,紅芯陷抄襲門

文 | AI財經社 王恩群

編 | 明萱

一家號稱自主研發瀏覽器內核的國產品牌紅芯瀏覽器,近日完成了2.5億元C輪融資。但很快就被爆出,紅芯瀏覽器安裝文件解壓之後,是谷歌Chrome瀏覽器,紅芯無非是在Chrome瀏覽器的基礎上套了一層外殼。

事實上,在國產瀏覽器的發展史上,從未出現過一家,真正擁有瀏覽器內核專利的公司,號稱“中國首個自主創新智能瀏覽器內核”的紅芯也不例外。

研發瀏覽器的核心內核技術,一直掌握在外國人手中,排名世界前五的瀏覽器,微軟、火狐、谷歌、蘋果,包括Opera瀏覽器在內,都擁有自己獨立的內核技術。

猶如手機中的芯片被外國壟斷一樣,國內近乎所有的瀏覽器,都採用了國外的內核。縱觀整個國產瀏覽器發展史,一位瞭解瀏覽器的程序員告訴AI財經社:“國產瀏覽器還需要歷史?不都是抄襲嗎?”

導致這一結果產生的原因,其實從國內第一款瀏覽器的發展中,就已經看到了結果。正如第一批國內瀏覽器創始團隊在接受採訪時說的那樣,國內的瀏覽器,比拼的不是技術,而是誰更理解用戶的需求,誰擁有更多的特色和創意。這樣的做法使得國產瀏覽器一度被稱為“外殼瀏覽器”。一直到今天,他們同樣沒能摘掉這頂帽子。

國產瀏覽器20年無芯之痛:遨遊過億用戶被BAT打敗,紅芯陷抄襲門

第一代瀏覽器:MyIE盜取聖火

1999年,一位網名叫做“changyou”的程序員在論壇中發佈了一款叫做“MyIE”瀏覽器。這款瀏覽器基於微軟IE瀏覽器內核,採用了多窗口瀏覽,佔用了比IE瀏覽器相對更少的系統資源,並且在頁面交互中,標註了手勢、視覺化的書籤等功能,成為國內第一款瀏覽器。借用國外瀏覽器內核,編程自己瀏覽器的做法,也被後來者模仿,至此成為網友口中“給國外瀏覽器換個皮膚”的抄襲。

當時的MyIE的確引起了一陣驚歎,MyIE持續更新,最後一版很快到來。因為瀏覽器能夠突破網絡審查的代理地址,MyIE官方網站遭遇封禁。當初的作者changyou,在論壇貼出“免費開發,高手可自行修改”的告示後,就此失去聯繫。直至今日,也沒人知道其真實面目。

MyIE對國內瀏覽器最大的貢獻,還是點燃了國內做瀏覽器的熱情。而MyIE的出現也吸引了一位在新加坡從事軟件開發的工程師陳杰明,彼時他跟幾位網友通過網絡組建起了團隊,打造更加易用的瀏覽器,因為工作中可以頻繁接觸到微軟團隊,他們團隊不斷推出新的程序來解決瀏覽器中的bug。

2003年,陳杰明在MyIE的基礎上,開發了一款網絡瀏覽器,以“MyIE2”為名發佈,同時在香港成立Mysoft科技軟件公司,致力於瀏覽器的開發。兩年後,這家公司北上,陳杰明也攜當時的團隊,成立了北京傲遊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瀏覽器的名字也改為Maxthon。

2006年傲遊作國內唯一受微軟邀請的中國瀏覽器,參加了CES2006展會。次年,傲遊瀏覽器下載量突破1億大關,一時風光無限,成為當時國產瀏覽器行業的獨角獸。

但MyIE的繼任者不只傲遊一家,還有GreenBrowser,又稱綠色瀏覽器,儘管從界面上來說,綠色瀏覽器和MyIE極為相似。但因其佔用內存更少,啟動速度更快,不易崩潰,自動過濾廣告等特點,很快崛起,但同時又很快墜落。

TheWorld成為其中另一位佼佼者。同樣是通過網絡聯繫,2005年,網名為Breath、xiaoc兩個人同樣基於對編程的熱愛,走到了一起。彼時的瀏覽器市場,外國軟件近乎壟斷,他們將自己工作室的名字叫作鳳凰工作室,“希望可以像鳳凰一樣從理想的死灰中復燃,浴火重生”。瀏覽器名字也在之後改為“世界之窗”。

此後憑藉小巧、快速,而且支持多窗口,TheWorld從誕生之初它就獲得了不錯的口碑。但同樣他的技術內核,還是來自於IE。在2006年鳳凰工作室接受採訪時,被彼時的記者質疑為“外殼瀏覽器”。一語成讖,如今看來,在擅長走交互和創意,而並非深耕底層技術上,國產瀏覽器公司顯然採取了更省力的辦法。

在那次採訪中,鳳凰工作室表示,外國瀏覽器內核提供基本功能,但種種應用都需要依靠外殼來實現,國內不同瀏覽器之間,比拼的不再是技術,而是,誰更能理解用戶的需求,更多的特色和創意。直到今天,情況同樣未能好轉。

國產瀏覽器20年無芯之痛:遨遊過億用戶被BAT打敗,紅芯陷抄襲門

第二代瀏覽器混戰:巨頭之戰

在傲遊瀏覽器高達一億次下載之後,巨頭開始注意到這個市場。儘管並沒有內核,但瀏覽器在PC時代,一直是拉開互聯網大幕的一門最古老的意。

儘管早在2000年11月,騰訊就發佈了TT瀏覽器,成為當時國內最早的多頁面瀏覽器之一。但市場反響一直不好。兩年後,騰訊針對最早發佈的版本進行了徹底的優化,依舊沒有跟上節奏。彼時的中國還是IE瀏覽器的時代,對諸多剛剛面對網絡的用戶,他們只能記住桌面上那個大大的e圖標。

2008年,騰訊TT瀏覽器對之前的瀏覽器進行了全面的重構,代碼全部重寫,推出了具有多線程功能的頁面瀏覽器——騰訊TT,再次衝擊國內瀏覽器市場。

同年,主打安全軟件的360也開始注意到了瀏覽器市場。彼時360採取的策略是,同之前就已在瀏覽器領域小有成就的鳳凰工作室合作,推出了一款主打安全的360安全瀏覽器。在宣傳中,360表示,360安全瀏覽器擁有全國最大的惡意網址庫,採用攔截技術,可以自動攔截攻擊。開始與其他巨頭爭奪市場。

同樣,彼時的互聯網門戶巨頭搜狐,也敏銳的開始了瀏覽器市場的變化。其子公司搜狗,開始研發自己的瀏覽器。基於谷歌內核,彼時搜狗瀏覽器最大的特點是能夠為用戶提供跨終端無縫使用體驗。憑藉首創的“網頁關注”功能,搜狗瀏覽器開始了自己在瀏覽器市場的攻城略地。

巨頭的入場,一時間將瀏覽器市場引燃,幾乎所有的科技公司都開始研發自己的瀏覽器,阿里百度也不例外。但各家並非掌握核心技術,“外殼瀏覽器”使得競爭日益激烈,基於同樣的內核很難形成競爭優勢。一直深耕瀏覽器市場的傲遊,再次成為行業中的先行者,推出了第一款雙核瀏覽器。

所謂的雙核瀏覽器,其本質無非為,在瀏覽器的底層技術中,將國際主流內核拼在一起,實現更多的功能。傲遊3率先成為第一款雙核瀏覽器,彼時它融合了IE瀏覽器的Trident內核和蘋果瀏覽器採用的Webkit內核,以(兼容模式)+(高速模式)成為亮點。

隨後騰訊TT瀏覽器改名為QQ瀏覽器,也推出和傲遊3內核相同的瀏覽器。此後包括金山獵豹瀏覽器在內的多家公司迅速跟進,依靠不同的吸睛功能,搶佔市場。在彼時的PC端,大量軟件以捆綁下載的方式快速獲取下載量,巨頭通過導流,自己瀏覽器都快速崛起。

2011年3月,奇虎360花了220萬美元及股票收購了世界之窗瀏覽器。作為第一批入場的瀏覽器,世界之窗最終沒能敵過資本的力量,當初MyIE的繼承者,也僅剩傲遊一家。2013年年初,360郵件顯示已經停止維護世界之窗瀏覽器,推薦360瀏覽器。儘管此後鳳凰工作室依舊運營世界之窗瀏覽器,但他已失去此前的市場。

而隨著移動互聯網浪潮來襲,一家從功能機時代,就精耕移動端瀏覽器的公司,逐漸走到了舞臺中間。

國產瀏覽器20年無芯之痛:遨遊過億用戶被BAT打敗,紅芯陷抄襲門

移動瀏覽器:新巨頭崛起

2012年,以小米手機崛起為標誌的移動互聯網浪潮席捲互聯網公司。瀏覽器的安裝平臺也開始從PC端走向移動端。

早在2004年功能機時代,UC就注意到手機瀏覽器市場。UC優視在全球首次將雲端架構應用到手機瀏覽器領域,開始了移動領域的瀏覽器嘗試。儘管彼時的移動網絡速度和手機性能都不能支持UC獲取更多的用戶,但隨著3G時代的來臨,UC就逐漸顯現出其提前入場的優勢。

從塞班到安卓,在移動互聯網領域UC逐漸崛起,但真正屬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還要等到4G網絡大面積建設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彼時的UC也開始逐漸露出獠牙。

憑藉在內容領域的發力,視頻、小說、購物等多種功能,UC搶到了移動互聯網瀏覽器的第一張票。此後QQ瀏覽器和360瀏覽器分別入局,但UC已率先搶佔先機,在國產瀏覽器中,移動端的裝機量迅速攀升到第一的位置。儘管在2014就已經實現了市場第一的目標,但UC最終,還是被巨頭收購。彼時,這一收購案也被譽為互聯網最大併購方案。

此前阿里和百度在瀏覽器上一直沒有形成什麼競爭力,巨頭怎麼可能沒有瀏覽器?阿里和百度同時看好UC,提出收購意向。在最終被阿里收購前,UC先後拒絕了百度兩次鉅額收購方案。2014, UC優視全面併入阿里巴巴集團,成為阿里巴巴移動事業部的核心產品,彼時的UC已經估值50億美金。

而同時2016年,360聯合崑崙萬維收購了此前陷入危機的Opera瀏覽器,崑崙萬維周亞輝成為公司CEO。Opera瀏覽器成立於1995年,最初擁有自己的內核Presto,但後來同樣開始使用谷歌內核。被收購的兩年後,Opera瀏覽器扭虧為盈,轉身在全球收穫近4億用戶,與今年6月29日提交了上市申請。

瀏覽器向來是巨頭們必爭的流量入口,不管是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作為巨大的流量入口,沒有哪家敢放鬆。而過程中的中小公司則很容易被擠掉。1994年,網景公司推出了第一代網景瀏覽器1.0.迅速佔領了大部分份額。而當彼時的巨頭微軟意識到網景對自己的威脅時,他們收購了另一家瀏覽器公司,在其基礎上開發,將自身的操作系統和IE瀏覽器捆綁銷售,很快將網景公司的市場擠掉,成為瀏覽器行業的霸主。

而國產瀏覽器市場同樣面對這樣的情況,巨頭們紛紛分佈局搶佔市場後,獨立瀏覽器公司越來越難以生存。縱觀整個國產瀏覽器的發展之路,無非是搭建在外國公司內核之上的華美衣裳,就像芯片基於手機,發動機基於汽車,不把核心零部件掌握在手中,中國巨門們的位置,永遠不會踏實。

在自建內核上,此前從未有巨頭聲稱自主研發了瀏覽器內核,一位對瀏覽器瞭解的人士告訴AI財經社,瀏覽器的內核並非像芯片那麼重要,在代碼開源的情況下,自主研發不僅研發週期長,費用高,最終很可能並沒有開源的好。在這種情況下,公司一般都會採用外國公司的內核。

UC曾用時3年打造的U3內核,同樣是基於Webkit內核;傲遊CEO陳明傑也僅僅說過:“我們對瀏覽器內核基本上是全盤掌握的,裡面的每個代碼我們都是瞭解是做什麼用的。”如今的市面上,只有紅芯曾表示,自主研發了瀏覽器內核。現在看來,不過是一場騙局。

截止目前,儘管在用戶量排行榜上,前8名中,依然存在UC瀏覽器、Opera瀏覽器,QQ瀏覽器,百度瀏覽器的名字。但可惜的是,直到目前,“外殼瀏覽器”的帽子依舊被緊緊的戴在國產瀏覽器的頭上。號稱真正自主研發內核的紅芯,不過給谷歌換了件衣服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