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何有人说“回到20年前,你就知道东北为什么会衰落”?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用户4474643002


东北衰落几大原因吧

第一人文观念,穷大方和随礼,豪爽大方是朋友自己在没钱借钱也得请客吃饭,十个朋友三个是酒桌认识的,喜欢穷聚会没事一个夏天就的三个打底。不管什么事特别农村,红白喜事,生孩子,搬家房子竣工都要操办,最可怕的是亲身经历的,上班工作第三天同事的爷爷过世了也通知,最后她家能去世的人没有了,才停止随礼,这话说的有点损了,呵呵。

第二官僚主义,东北的官僚主义还是挺重的,有句话说的就是投资不过山海关,你懂的不说了。

第三信息闭塞,就简短说吧不多说这个了也是非常明了的,所有诈骗手段你在南方玩的世人皆知了,但是你到东北依然好使,南方头些年小额贷款资金断裂,导致企业破产很多人都都套住倾家荡产都上央视新闻了,东北现在才开始出现人家的最后的结果。

第四就是国企不上进了,重工业企业非常多,但是基本都破产了,不创新,不研发新产品企业官僚作风,工厂企业裙带关系严重,到现在都一样,一个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干部的子女亲属都是一个系统的裙带关系,不管你学什么专业的都可以进入系统工作

第五就是资源,东北是资源区域,供给测调整现在煤碳不值钱,树木禁伐了,石油和金属矿基本挖不出来了,唯一的粮食不值钱


宝哥1750863


我是30岁的老阿姨,我觉得东北挺好的,土生土长的鞍山人,大学毕业2013年,我是想在外地拼搏了。后来我也是吃不了苦,回老家考个事业编就一直上班了,东北有多萧条我倒是没看出来,跟别的城市比肯定是不如北上广好了,但是呢,发展这一块也挺大的啊,小时候我家还蹲便呢,一直到2000年都是,后来01年搬进小区了,有了我自己的卧室,而且陆陆续续一些房屋改造,大家都改头换面了,从老房子陆陆续续搬进商品房,又陆续到小洋房,原来我们这个小区没有地下车库,因为这小区1999年买的,那会也没什么车库车位的。后来陆陆续续的,大家都买起了车,不说别的,就鞍山这三线城市,动不动就堵车,这还不足以说明东北也在快速发展么,在一个这个穷装也不是绝对的吧,也有那种不装逼踏踏实实过日子,积极向上的大好青年,只不过就是大学毕业后,有很多人才流失,不回老家了,北上广如果没有外地人,北京地铁不拥挤了,那还是北京么?生活在老家就是图个安稳,如果你是老爷们,如果你有梦想,那还是去外地闯一闯,但是撞了南墙就回头吧奥!老家欢迎你们回来!!!


马婧0317


东北为什么衰落?我只是一个鞍山的老百姓,在鞍山生活了30年,,,我觉得确实是20年前的一个下岗搞的,那时候我刚刚小学 ,父母都是鞍钢职工,原本日子过得很好。。。母亲年纪轻轻先下了岗,日子过得就紧巴巴了,没过两年父亲也下岗了,老一辈都是子承父业,没有什么技术和手艺,父亲只会烧砖,母亲是电焊工,当时的情况是大面积下岗,根本找不到工作,父母为了生活,做起了各种小买卖,特别辛苦!父母的很多同事朋友有的就为了生计,走错了路,,,,父母为了把我拉扯大,吃尽了苦头!当时小,不懂事,做了很多现在想起来很伤父母心的事,父母吃过的苦,我年龄越大越觉得不容易,现在父母年纪大了,只有努力工作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才能回报他们!讲这么多20年前的事,掰是为什么衰落,没有意义,人要向前看!记住这段历史就行了!父母年轻时下岗因为没有学历,没有技术,找不到工作,不想让我也吃这个亏,无论如何也把我供到了大学毕业,现在工作十年,,,,创业两年,,,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算是现代小康家庭了,不要相信年代,要信自己,,,,勤劳才是唯一出路!踏踏实实的,别总想研究捷径,拿出东北人民的实在和干劲,不管是打工还是创业,不会没有出路,再难也会挺过去!!!

文章发布有几个月了,评论的有一些人有很大争议,我只能说你不是鞍山人,你不是东北人,你不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说风凉话谁都会,我说的这些,只有经历过的才看得懂,所以,关闭评论,在看头条的也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别什么事都喷,喷之前掂量一下自己的份量,别做社会最底层的那一群人!我不是给你们讲什么道理,我只是把我的这些年的经历发出来!仅代表我个人看法!


你们尊敬的康大爷


我是80年代初从山东去东北的,在东北生活了20多年。80年代初期,东北特别是辽宁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当时我在山东的县城没看到一座楼房,基本上政府机关是砖瓦房,农村农民是土坯房,并且住的还不宽松,吃的是粗粮,村里没水没电。

当时我曾在辽宁工作过,和山东相比,差距是相当的大。

辽宁的县城当时高楼林立,市场繁荣,企业重多。农村特别是县城周边二层小楼、平顶楼座、砖瓦房到处都是,外装内装干净漂亮(实际上山东现在的砖瓦结构房跟那时的辽宁房子比我还是喜欢辽宁那房子),城里人穿衣新潮,洋气(我感觉比天津人90年代初打扮的都好,天津人到90年时大街上全是自行车和军大衣,当时都叫平民城市),精神面貌十足,生活条件和山东相比那是没法说了,差距大了去了!

到90年代,在哪个巜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的感召下,辽宁人开始浮躁,私有经济开始活跃,国有经济开始没落。

为什么?你说一个上千人的企业,你的定单给了私企,国企没活干,你还有钱发工资吗?然后是企业改制,变成股份,工人下岗,再然后,变成私企,国有资产流失!这是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资源。

东北在90年代前,那可是我们国家的功臣。解放后,汽车、飞机、轮船制造,钢铁、木材、煤炭、耐火材料、金刚石等原材料,粮食生产等这些在全国都是叫得响的,但到90年代末,由于多年的消耗和不可再生,加上人们的创新意识不强,开始逐步落后于这些后来者。

第三,人文。东北人豪爽,这是大家公认的。我在东北20多年时间里,交了很多东北朋友,到现在我还在消费那个时候结交的交情。我有山东人的实在,又学到了东北人的豪爽,这个性格回到山东后受益良多,不再多说。

但东北人有东北人的问题,政府工作人员这边在我看来是都在交朋友,工作过得去!企业这边,人员下岗后,开始四处讨生活,全国各地都存在东北人,后来他们打下了不少天下,立了足,但名声有些不好。我想大家也不要喷,谁有好日子过还会出去惹那坏名!

东北人有个最大的坏毛病就是随礼。红事、白事、老人过生日、生孩子、搬家、上大学等等,你红白事、生孩子、上大学可以呀,但老人过个生日是年年请啊,你不表示点过得去吗?

东北人好面,礼还大,有时只要认识你的就会下请柬,你的工资够随礼的不?这个月咋活?想了吗?这个事也是我当时离开东北的一个原因!

不写了,手机写字太慢,12点了,该睡觉了!

不过我喜欢东北,喜欢我的朋友,喜欢我生活过的城市,喜欢东北人的豪爽!

我的朋友,以后我再去不要请完客再把自已押到饭店了!

感谢东北的朋友对我的照顾和关爱,我相信,一切会好起来的!

文不对题,请勿喷,只是有感而发!


始终如此1121


衰落,之前都提过东北再振兴,不过似乎从网上都评论看,东北再振兴没体现什么作用,要说东北有多好,我看不见得有多好,要说东北有多差,我看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我是南方人,2010年-2013年期间在长春读书,中间就两次寒假回去过,其他时间都待在长春,那时候就已经有振兴东北的声音了。当时我觉得长春都还不错,像商业、基建、服务业都不错,也许是我走过的地方太少,所见识到的东西不具有代表性。但是看地方,不要看高楼大厦、不要看棚户区,要看就看老式小区。


守望平安之人


部分同意这种说法。

本身就是东北人,从出生到18岁读大学的期间基本都在东北。20年前大概是一九九几年的样子,那是我正在读高中的年龄。

印象中那时的东北社会环境比较乱,犯罪案件比较多,加上一大批国企破产,员工下岗也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但这些并不是决定因素,因为所谓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如果能够在那时就选择开放的眼光,勤奋努力,至于死地而后生,没准现在发展的更好。

而另外两个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

一是之前东北被广泛诟病的营商环境。本人所在的城市(在此就不点名了),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就曾听多人说过,沿海的开发区内,本就为数不多的外资企业搬离了。为什么搬离,不是经营不善,那时候的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而真正原因就是:逢年过节,工厂总是被毫无缘由的拉闸限电停电(其实的缘由你懂的,而外企有严格的政策规定),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忍无可忍只能搬迁而去。

二是东北人在体制和环境下多年形成的不良习惯。东北很多人喜好喝酒,同时喝酒又是搞关系的有效手段。经常是一顿饭的时间从可以从晚上5点(东北冬天天黑的早,吃饭也早)吃到晚上10点,然后酩酊大醉睡到第二天中午。一顿饭的时间浪费了10几个小时的宝贵时间。而明天可能又重复着昨天同样的故事。而这个时间正是南方人在忙碌工作、学习和思考的时候。久而久之,差距就形成了。

所以说,部分认同题主所说的问题。但是还好,2013年本人在此回到东北参与创业,环境和人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最起码不会拉闸限电了。。祝福东北能快速走出泥潭,加快发展。给东北人民争气,给东北的营商环境正名。


博小强创业笔记


说了那么多,看了那么多,都在谈20年前。问题的根本在于为什么20年前东北会富有现在掉队了。自满清入关后东北算是一个长治久安的地方,中国近代的动乱东北地区基本避免。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闹到东北。到北洋时代,由于北方三省统一和张家一家独大以及日本和俄国的政治原因东北进入一个长时间的和平发展时期,当时的工业及生活水平全国领先。九一八事件 日本平稳过渡管辖 没有出现如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武汉会战,长沙保卫战,等等的,对此保留了东北经济从清到北洋时期的工业和民生。日占领事情出于建设大后方立足于东北占领中国的目的,日本将发展台湾的那一套照搬到东三省。先后有了鞍钢,抚钢,北满前身。在日侵华时期东北的经济已经是全国的头一号。日本战败,苏联拆掉日期,炸毁 了多数日企重要设施,但是也保留了很多企业,只拆除设备保留建筑。文化人员和技术工人储备在全国来讲也是最多。辽沈战役是近代东北最大的一次国内战争。但是黑龙江,吉林基本不涉及。东北时间上优于全国得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时全国教育,产业覆盖,民众素质,城市面貌,上海也不及东北三大城市。苏联拆除的日企社保很快归还因为政治需要全力支持东北建设。人,钱,设备都有了,那个时候南方还在打解放战争。20年的时间太少了,应该放到100年看东北。东北的现状和台湾和相近。都是寄存了二战红利。现在缺乏动力。


木草有心


二十年前,城市里家家有下岗职工,上有老下有小,都下岗没经济来源的家庭也很多。当一个地区最大的经济来源出现变动,整个城市中下阶层的日子过的就很艰难。吃穿用取暖费都成问题,提到借钱就翻脸的多了去了。曾经一个钢铁产业为主体的城市,主体企业半停产状态,下属企业全部改制分流下岗。一个城市都半瘫痪的状态。那个年代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医保,有能力的带着希望走向全国,没能力的蹲市场抗大包打零工。年龄大的有病不舍得吃药住院,年龄小的就业无门,四处奔波。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没有希望的年代。太多太多的人间悲喜剧集中上演。以前有钱有工作的城市人落入社会低层,还不如个农民,农民最起码有块地,可以种点粮。拿到那一点点下岗费,省吃俭用养老抚小。没有就业技能,再就业工作竞争,年轻能干的优先,哪些不能干又没技能的永远是人才市场的常客。隔行如隔山,没的希望的哪些人是最委屈的,但也是最卑微的。二十年的大环境,会改变一代人的观念,人才的流失正常,人都想过的好点,跟地域没关系,用脚投票用能力说话是最自豪的方式。东北一样有各省份的人才在奋斗,各省份一样有东北人在拼搏。地区的经济代表不了人的生活水平,东北人都是外来户居多,从清朝开始,汉族移民来自山海关外,大多数都不是有钱人,既然我们能生存下来,证明我们东北人还是很勤劳勇敢的。所以,移民的后代,无所谓在哪里生活,只要有能力,哪里都是家。所以,当你遇到东北人时,不要用所谓地域文化玩歧视。地域在我们眼里是不存在的。有能力凭本事吃饭,所以戴着有色眼镜看东北人的我只能说你们是土包子,没见过市面。当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我个人理解,不要拿一些道听途说来脸谱化东北人。这种人只能体现出自己的无知。都知道,有肉不吃菜,有热不吃凉。人都是想跨越到上一个阶层,例如农村的想进城,城里的想进市,市里的要进直辖市,直辖市的还想去北京来套房呢。一个道理,没有梦想的人不是一个奋进的人。地区也是一样,东北发展不好有原因在,以前东北好的时候别的省份也是羡慕。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地区不会变,人是会变的。没有一直好的地方,也没有一直差的地方。好也好坏也好,把自己的家庭照顾好就好。所以,无所谓地域好坏,关键是自己过的好不好才是硬道理!


辽东范200


20年前?那就是1998年前后,那时东北正是萧条的年代。

那个年代,由于长期实施计划经济体制,东北号称共和国的老工业基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1998-2002年发生的“下岗潮”大伤了东北经济的元气,拒不完全统计,东北的下岗职工占据了全国总下岗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我的父母就是在那个时候下了岗,还记得刘欢那首《重头再来》唱到“只不过是重头再来”。真的是那样简单吗?父母承担着一家老少的生计,高级工程师的母亲和高级政工师的父亲卖过菜、卖过鱼,后来转行做起了其它小生意,勉强维系了我们一家老少的生计。很多家庭负担不是很重的知识分子选择了离开,到外地打拼。这是东北第一次,也是最大一次丧失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随后的几年,全国兴建各类民营重工业企业,东北一方面在大量实施国有企业转制,将企业资产、技术、品牌以及职工和负债以各种形式卖给个人,造成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分流。另一方面其他地区建设企业需要专业的生产管理和操作人才,于是高薪聘走了一批技术骨干,一些国营企业甚至成班组的被“挖”到私企。进一步加速了人才的流失。这个恶果也直接延续到了现在。

或许,只有制度、资金等某一点达到足够高效时,能够将东北的资源、人口和效率提升到一个平衡点,东北的活力才会真的回来。


越来越沉静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关于东北的发展史说实话了解的不多,一星半点。20年前还在上学,毕业后就天南海北的瞎转悠,去过很多城市,在东北呆的时间不多,最近几年回到东北,因为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在外面呆的久了,再回来感觉自己倒像个外地人,很多人说我的口音都不像东北人。

我简单的说说对东北人的看法:

| 没钱不会赚,有钱不会花

东北有个词叫做“穷装”什么意思呢?就是再穷也要面子,东北人“好面儿”。工作干活,钱多钱少先不说,关键得有面子。早些年,收废品,回收旧家电的行业开始做的时候很暴利的,可东北市场都是南方人在做,东北人不会做,骑个破三轮车大街小巷的吆喝,觉得干这活很没面子。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钱的不会花,就说开店吧,〖缺乏创新意识,跟风相当严重〗,记得2010年左右的时候,回东北呆了几个月,那时我家那个城市,刚开始流行吃云南过桥米线,整个城市里有三到五家吧,生意确实很好,到饭口时间都得排队等。好景不长,一个月以后,大街小巷都是过桥米线,好好的一个餐饮行业,被大家这么一搞,废掉了,都不赚钱。如今走在街上看见一些小店开业,都能估计出来能开多长时间。投资也好消费也好,盲目的任性。


| 在东北得有关系,有门路才好办事

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为什么很多大的企业不愿到东北来投资?回答是,东北的人情世故太重,开个公司建个厂,在别的地区,一年半载的就能完事,在东北,没有关系,没有门路,那就等吧。每个步骤都得有人有关系才好办事,对于有钱的大企业来说,不差那点人情钱,人家怕麻烦。中国那么大,我不来东北总可以吧。来东北投资的那么少,经济又怎么上来。

由于时间关系就说到这吧!东北落后的原因,主要是东北人根深蒂固的思维观念导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