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經常手抖的人,生活中會有怎樣的表現?會影響生活質量嗎?

大家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見到這樣的場景,就是某個人因為害怕,或者被嚇唬之後,端著茶杯都會瑟瑟發抖,然後不注意就把茶杯給掉到地上了。對於這種手抖,我們習慣性的認為,是因為人的心理變化所導致的。但是,現實生活中的手抖,並不是都與心理有關,比如有些手抖的表現,大家就必須高度警惕,以防是一些疾病上身了。

經常手抖的人,生活中會有怎樣的表現?會影響生活質量嗎?

一、目標性顫抖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的人可能平時手不會抖,但是在突然接觸某個東西,特別是需要定位的時候,手就開始不聽使喚了,這個時候無論怎麼去控制,手總是無法精確地指向具體的目標,而且一旦不去朝著目標延伸的時候,手又不會抖了。對於這種問題,多數會提示我們的腦部結構出問題了,所以年齡較大的人群,經常會出現類似的疾病,發現以後就要趕緊去檢查,以便於儘早進行治療。對於這種疾病,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特別是在吃飯的時候,這類人很可能因為顫抖,連夾菜就會顯得異常困難。

經常手抖的人,生活中會有怎樣的表現?會影響生活質量嗎?

二、飢餓性顫抖

有的時候,可能是因為身體非常飢餓,導致了血液中的糖值開始下降,由此導致了一些人,因為低血糖而出現了心慌,這個時候因為身體非常的需要能量,但是外界又不能及時給身體補充所需的能量,那麼身體在這個時候,也會表現出一些類似於緊張、出汗的症狀,同時也會伴隨有手抖,不過這種發抖不具有目標性,而是呈現出持續性的,只要在迅速補充能量以後,這種症狀就會迅速消失。因此,對於生活質量的影響也不會很大。

經常手抖的人,生活中會有怎樣的表現?會影響生活質量嗎?

三、習慣性手抖

還有一些人,可能是習慣問題,比如在某個場合,因為自己感覺手無處安放,也會出現手抖的症狀,不過這種症狀是受自己的意識所把控的,比如要求不讓手抖以後,就可以自主停下來。所以,這類取決於自己的習慣性手抖,是不會對生活有多大影響的,可以經過一番調整以後,自行恢復至正常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