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是什麼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南皇陽農業


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看:我國農業發展,未來應在哪些方面著力補齊和提升?

我概括了三類問題:

一、以農田水利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水是農業的命脈。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大力興修水利工程,對農業豐收立下了汗馬功勞。此後的農田水利事業經過了一些波折。中國是一個缺水國家,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佔世界的四分之一,而農業生產又是所有產業中最大的需水大戶。因此,用工程手段發展節水灌溉是未來方向。目前在這方面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一些地方大水漫灌仍然存在。華北形成的地下水漏斗區還沒有減小。此外,平整土地、深松作業、培肥地力等也需要下更大力氣做好。

二、以農業機械為代表的現代農業裝備。農業機械化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提出的農業現代化的一個標誌性指標。從當年的拖拉機到如今農業生產上的各種農業機械,中國農業的機械化程度已經大為提高。但儘管如此,和發達的農業國家相比,我們可能仍舊落後三五十年。目前耕種收機械化率最高的產業集中在糧食和油料作物,尤其是小麥和水稻上,但在其它領域,如果樹、蔬菜、特種作物如中藥材等,機械化作業仍未全面開展。即使在糧食領域,產後加工如烘乾倉等設備也不夠普及,一個明顯標誌就是公路邊上曬麥子仍是許多地方農民的習慣。

三、農業科技對產業的支撐水平。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在發展中國家還是不錯的,但和發達國家相比,也還有很長的道路需要走。在基礎研究方面,我們有一些點的突破和成績,但綜合研究實力還比不上美國等國。在應用研究方面,農業科技對各個產業的支撐能力還遠遠不夠,農業生產上急需的“熱型技術”缺乏針對性研究,另一方面,論文數量巨大,但研究成果往往束之高閣。一些研究缺乏延續性、前瞻性。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如果不在這方面大力趕超,我國的農業今後想要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農產品數量和質量品質多方面需要,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三農記者董峻


鄧小平說話中國發展一定要走中國特色之路才是。農業也如此。

中國國情:人多地少,東西南北中各種氣候有,農村農產品各具地方特色。除了北方,南方更是人多地少不適合機械農場化生產。

競爭力在國際上沒成本優勢。

但是,中國農村農業部可以向國務院提案:成立一個振興農業的政策研究班子,內分分部:1、農村政策部。2、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部。3、農村各行各業技術研發部。4、中國農村農業技術國際交流學習聯絡部。

各省市縣農業部門分設4個部門,各個分部門負責人各司其職,深入本地農村,幫助農民解決實際生產中的難題。

並且對本縣、市、省的農業政策,生產規模(產量)調整、各個行業的產量質量預測、價格等逐級上報國務院農業部。

農業部根據各省市縣的各方面報告對全國各地的農產品的產銷作出安排。比如2018年中國周邊國家地區的荔枝、菠蘿、龍眼、香蕉等水果大豐收,如果全國各地提前向國務院農業部預測豐收報告與平時銷量和價格報告,國務院就可以提前作出替農排憂解難的政策:藥企、食企、旅遊、國內與國際銷售推廣等。

中國的農村振興,只要從上到下,發揮中華民族智慧,全國上下一盤棋。利用下信息、科技、政策、省內省外的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充分預案,既分工又統一的協調政策行動。

中國的農村振興一定能走出中國特色農業來!

當中國特色農業農村振興已俱成色規模穩定繁榮時,中國政府又可與聯合國扶貧署、廣大發展中國家一起,中國實行留學生政策,廣攬世界人才。

國內農村振興繁榮,鄉村遊名聞世界,廣收世界旅遊之財。名利雙收!

國際上輸出中國農民企業,外出國際投資。既扶貧又受世界公民擁護,為世界命運共同體貢獻了治理世界的中國智慧!


用戶07178171767


這個問題我最有發言權,我生活在農村五十年,在地裡摸爬滾打,什麼辦法都用了,絞盡腦汁想致富,但確實是有很多條件限制,有很多不懂農業的人回答農業問題,說什麼農民沒有現代農業意識,沒實行規模化集約化耕種,純屬外行人讓內行人笑話了。

制約農業發展的第一條件是水利,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沒有水利條件,你叫神仙也提高不了產量,也發展不了農業。我們現在所利用的水利設施,百分之八十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修建的,尤其是水庫,更是再早的產物。很多的水庫,都承包出去養魚做垂釣了,想用來澆地很難。

後來打的一些深水井,由於較深,配用功率大,村裡還指望它營利,一畝地五十六十元澆一遍很正常。如果天旱,一星期就得澆一遍,現在種地本來就是微利,澆兩水就沒利了。另外,用電也受到限制,不是你想澆就能澆,國家想大力發展農業,必須做好這一塊。

另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種子,目前種子市場異常混亂,假種子充斥市場,農民買到就是一年白忙活,國家要下大力氣培育優良品種,把這一塊壟斷起來,農業產量至少能增產百分之十。

化肥農藥,假的和真的平分秋色,農民沒辦法辨別,現在的化肥農藥用量嚴重超標,既汙染了環境,又增加了種地成本。

解決了以上問題,農業的振興指日可待。農業問題,還是問計於農,至於專家等等,只能呵呵了。


曲阜星


是什麼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我是農民家庭,家有十多畝地,談談我們那兒的問題。

【塊塊田】一般戶十多畝地,分佈在村子的東西南北各個方位,分地時因為地勢、土質、遠近、灌溉條件等因素,十畝地就分了十幾塊,最大的兩畝,最小的三、四分地;地塊排序分別是用“抓鬮”的辦法,所以相鄰戶主各不相同!試想想,三分地如何耕作,不說機械化了,連畜牲都無法正常作業,只能手工應付,過了幾年,關係好點的鄰里之間私下拼塊兌換,減少田塊;關係不好只能無可奈何;這個塊塊田的確把農民害苦了!既不方便又費工費時,鄰里的地畔之爭經常發生,為此矛盾大打出手的事件也不少!【糧價增幅比不上農資增幅】從農業投入產出來說,這方面的資料大家都很清楚,在此因篇幅所限我就不用多說了!尤其是現在增產不增收益普遍存在,純粹種地的老人因為看家護院照顧小孩,種點地除了人工費不計入種地成本之外,每畝地毛收入也就三、五百元!只能勉強應付日常生活支出,這就是農民種地的現實情況!【農村管理】農村現在實際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戰,各吹各個調,開個會都很難把各家各戶的人找齊!如何發展農業?所以農村的確要動大手術,尤其是“塊塊田”,這是一個亟待解決又迫在眉睫的大問題,刻不容緩,再縫縫補補的去規範,去調整很難解決三農之傷!我就對農村所見所聞的現狀,簡括的綜合整理一下談以上看法,供借鑑,歡迎大家補充!





豆點札記


『農業是我國的根本!十幾億人口中農業人口比重很大!那我們農業的發展現狀怎麼樣呢?』

「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可以獲取本頭條號的更多優質內容!」



單論國家的農業,似乎命題太大,非我等能夠說道!在此就當順便聊聊!

我們的農業從舊社會走來,雖然經過了土地改革後讓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以集體化道路艱難地走過了建國初期,隨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激活農民積極性,讓農業大發展,並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

但自從加入世貿組織後,農業市場的放開,國內農產品的競爭力總感覺那麼羸弱,讓農民長時期內單靠農業生產是賺不到錢的,更甭提致富了!一句話,一直以來,我們的農業似乎總擺脫不了小農經濟的角色,小敲小打去與規模化、集約化競爭,確實也不在一個量級!

那麼,是否就是目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束縛了農業呢?



這個還真不能武斷地這樣說!

如果以農業為基礎,向深加工、集體產業發展,確實原先堅持走集體化道路的已經凸顯出他們的優勢!目前全國知名的堅持走集體化道路的,農村經濟很活!集體產業也壯大,集體內農民富裕程度很高!

這既是抓住了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時機,又是利用高度集中的決策機制,能夠讓集體把握住發展機遇和財富機會!相對來說已經到戶的就各自為政,各方面都分散了,根本發揮不了優勢!

真正阻礙農業發展的問題肯定不會那麼單一或顯性,否則這個問題就能夠很容易解決!而是需要不斷地摸索和探索的,當務之急,恐怕是觀念的問題!

只有保持觀念的不斷更新,順應新時代,尋求創新突破,才是正道!



當然這也可能是廢話!

歡迎更多意見留言置評!感謝您的轉發、點贊!


原生態鄉村


中國毫無疑問是全球農業大國,但仍然是農業弱國。縱向比,中國農業成就巨大,我們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中國的大宗農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橫向比,我們國家農業人均產出不到發國家十分之一,所以,儘管我們的大宗農產品價格比發達國家高30~50%,農民仍然還很窮,農業是中國現代化的最大短板。

那麼,究竟是什麼阻礙著中國農業的發展?

第一、中國的農業人口過多。我國農業勞動力佔總人口的28%,仍然是最大的就業部門,中等發達國家僅佔12%,發達國家就是3%到4%。農業勞動力轉移不出來,人均佔有的耕地資源少,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經濟組織形態,大規模的機械化、自動化設施在農業生產中的比重仍然非常低,中國的農業生產效率得不到根本的提高。



第二、農業投入不足。一方面,我國的農業土地資源匱乏,複種指數高,土地存在過度利用的問題;我們農業水利、交通、電力配套、生態保護、耕地整治和改造等基礎投資薄弱,很多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另一方面,我國農業科技方投入不足,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非常低,不到發達國家的20%;在高端農業生物工程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有更大的代差,我國所有育種企業的收入不如一家美國孟山都公司。

第三、機制保障不足。農村現有的土地產權制度、金融保險制度、人才培養機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等都難與適應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對城市資本沒有足夠的吸引力,這些機制性障礙阻礙了城鄉統籌發展和城鄉資本有效流動。



第四、人才匱乏。農村的大量的青壯勞力進入城市打工,有知識有技術的職業農民比較匱乏,農業行業的低收入和相對艱苦的工作環境對城市的各類專業人才缺乏吸引力。農業高素質技人才的匱乏,也阻礙了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和各種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阻礙農村生產力的提高。

第五、農業加工業發展比較滯後。中國的農業加工業依然停留在低層次的傳統加工和粗加工領域,產業鏈短,附加價值低,帶動能力比較弱,也制約了農業產品的生產擴張和市場波動的平衡調劑。



中國的農業問題必須通過工業化和城市化來解決。通過城市化和工業化,讓更多的農業人口,轉移到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鎮,轉移到非農產業,擴大土地資源的集約經營規模;必須加快農村農業發展機制的改革,為城市資本進入農村開發實業創造良好的通路;同時必須繼續加大農業基礎設和施農業科技的投資。毫無疑問,中國的現代化農業依然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潛力。


牛哥的天空


是什麼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什麼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發展,這個問題太大了。筆者作為普遍鄉鎮幹部一枚,寡見粗俗,文化水平有限,就這個問題淺談一下個人看法。


一、阻礙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因素:耕地是農業發展最基本的自然資源,我國人均佔有耕地已由1949年的0.181 公頃下降到現在的0.068公頃。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面積減少將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長期趨勢。以樂觀的態度分析,未來每年還將減少耕地300萬畝;我國擁有淡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佔有量只有2400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全國有600多座城市缺水,而農業用水每年匱缺300億立方米,農村有8000萬人口飲水困難。未來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非常突出。

二、阻礙我國農業發展的人口因素:我國農業勞動力主體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農村受過較高教育、年富力強的農村“精英”大多流出就業,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素質較為低下的婦女和老人,由於缺乏文化知識,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新技術的能力,也由於缺乏科技知識,也使一些高新技術成果難以推廣和運用,難以實現生產過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科學化。


三、阻礙我國農業發展的社會經濟因素:長期以來,我國廣大農村存在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的缺陷,農業生產經營粗放,加上城市傾斜的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工業抽吸農業、城市吸吮農村,國家對農業投入不足,宏觀調控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含量低,技術裝備水平差,農業單位面積產量低,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僅相當於國內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1/8和第三產業的1/4左右,農村生態環境不佳。農業基礎薄弱,影響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當然這個現象不是我國特有的,工業優先是實現國家現代化規律。

這就是筆者對阻礙我國農業發展的理解,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在下方留言。


基層財政工作人員甲


首先,從各國國民經濟發展規律來看,早期發展階段都是優先發展工業和城鎮,農業做出巨大奉獻,我國也是如此。無論是建國以後幾十年還是改革開放以後的四十年,農業在土地、資金、勞動力以及工農產品剪刀差等方面都為我國工業和城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大量優質生產要素的持續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其次,我國人均農業資源匱乏制約了農業的發展。我國人均耕地不足1.5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佔有水資源不足20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這都嚴重製約了我國農業的規模化生產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

最後,我國農業科技與裝備水平相對較低,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的發展。我國種業整體水平相對落後,機械化率只有63%,農業科技貢獻率也僅有57%。農產品加工率比較低,每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例為2.3:1,明顯低於發達國家4:1的水平。


韓一軍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基本格局是一家一戶進行承包,與發達國家規模農業相比還是比較落後的,個人覺得阻礙我國農業有如下幾方面。

1、中國農業缺少規模經濟,解決問題的出路就必然要規模化。

2、農業投入較少,農產品利潤較低,回報率不高,社會大量資金都流入了回報率高的行業,更多依賴國家補貼。

3、農業科技投入少,以前大多數都投入如何防止病蟲害,很少投入種子的研發和智能機械化。

4.、農產品流通領域不暢,流通領域中間環節過多,也是阻礙我國農業發展的要素。





耕小田


這個問題太大了,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中國農村就是落後的代名詞。農村與城市,有天然的差距,世界先進國家,都是採取保護農業方法來實現二者的平衡發展的。就目前來,無論怎麼做,農業沒有產業前景。因為國內農產品價格高於進口價格,讓一些人覺得進口糧食比較合算。從農業本身來看,劣勢也比較明顯。土地分散,勞動力離鄉,資金太少,技術單一,總之,中國農業缺乏活力,基本上處於自然狀態,很大一部分處於失業狀態。

怎麼辦?我只提一點,走回頭路,恢復原來生產隊建制,土地由生產隊集中管理,堅持耕者有其田,生產隊收取10%作統籌基金。誰種地誰承包,不種地的保留承包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