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賽鴿餵食的大學問和小技巧!

餵食有什麼學問?不就是搭配好營養每天餵飽的作業。話雖這麼說,但不夠全面,從有利於養好鴿子,有利於比賽,考慮的細一點確實有不少的名堂。


賽鴿餵食的大學問和小技巧!


1

先說糧食搭配

如今科技發達,各種糧食油料作物的營養成分可從禽畜飼料配合書籍中找到依據,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維生素組成的鴿食大致有8-12種類。中國鴿友大多喜歡自配飼料,將選中的糧食按習慣通用的種類配合已足夠鴿子繁育和競賽的需要。

2

不同飼料與餵食方法對鴿子生存發展的影響

1、早期寵愛鴿子的人多數採用敞喂,從早到晚食槽內食物總是滿滿的,讓鴿子自由啄取,不喜歡吃的食物撒了一地,倒了胃口的鴿子並不壯實,還引來鼠雀共餐浪費不少。。經濟拮据的又是另一番景象,用收撤喂,鴿子搶著吃,往往還沒吃飽,主人就停下來。養鴿前輩陳飛鴻先生在"文革"期間經濟特困,但愛鴿子之心不減,鴿子定糧到僅能維持生命極限,豌豆按每羽8粒分配,蛋也生不出,可見當時之困難。天災人禍主人捱餓,鴿子受罪。


賽鴿餵食的大學問和小技巧!


農村愛鴿的,白天不喂,讓它們到荒山田野自行覓食,晚上回家主人撒幾把穀子麥粒慰勞一下轆轆飢腸,鴿子自然會認定此處是安身立命的港灣,不在別戀他處。缺食少食的生存條件,中國土鴿還有什麼勁去參加比賽?

再看看生活在青海門源、湟源山區的巖鴿,它們將窩搭建在坡度超過90度的陡峭,人獸無法攀登的山凹石洞裡,世世代代過著自在的生活。秋季它們順山峽而下飛到農牧民的地裡撿些散落的青稞麥粒充飢,春夏靠植物的嫩葉果腹,入冬後以滿山遍野的草籽維持生命。由於食物短缺,營養不良,種群很難擴大,巖鴿的個體小於土鴿,更不能與信鴿相比,雄鴿體重約240克,雌鴿僅200克左右,胸骨長約5-6釐米,主羽翼與尾羽較長羽毛也很厚實濃密,是幾百上千年適應嚴寒氣候的結果。冬季積雪太厚,還會因缺食而大批死亡。民以食為天,人是這樣的,巖鴿更是。如果人能在冬季給嚴格提供些食物,給予些關愛,它們可能生活的更好。

3

餵食:一日三餐、一日兩餐和一天只喂一次的比較

1.一日三餐。與人的生活節奏相似。由於鴿於吃的是硬粒食物,一般要8-12小時才會消化吸收;一日三次進食間隔為5~7小時,鴿子嗉囊內常存有食物,進食的慾望並不強烈,消化系統也沒得到較好的休息,長此以往,鴿子難有健壯體魄。集鴿比賽前,鴿子食慾不旺,吃得較少,造成飛行途中腹中空空,常要落地休息調整體力,甚至找食果腹,這在短距賽中是絕對得不了獎的。


賽鴿餵食的大學問和小技巧!


2.一日兩餐。這是普遍採用的方法。過了一夜僅有少數鴿子肚裡留有幾顆糧食,多數鴿子食物已經消盡,需要補充。晨飛後喂一次能補充些營養安定情緒,也可在晨喂時發出特殊信號培養鴿子迅速進棚餓得條件反射。在分秒必爭的比賽中搶得先手。傍晚第二餐是補充營養關鍵一餐,要做到喂足、喂好、餵飽,鴿子也很"懂事",吃的很多。這是較好的一種餵食方法。但二餐法也有講究,有三種不同的類型:一種是喂量均等,早晚各半。二是早晨餵飽,晚餐隨鴿胃口吃多少算多少。這是鴿主出於一夜10多個小時鴿子已很餓,,早晨要多補充的思路。三是早晨早喂,約全日量的1/5或1/4,晚上餵飽。養鴿是一個系統工程,多數人的目的是參加比賽,養鴿賽鴿內涵幾十項環節都應做得仔細,合乎情理,有科學依據,才能促進鴿子飛出水平,達到較高境界。餵食方式與養鴿人的理念和習慣有關。三種喂法各有利弊,應以對參賽有利為首選,從實用出發,早少喂晚餵飽最理想。理由是:黎明時鴿子腹空有飢餓感,吃點食物能滿足生存的慾望,增強家的留戀,特別是剛出棚不久的幼鴿更顯重要。肚裡有食,即使遠飛也不會因食物的誘惑而闖入他人的鴿舍。這是降低遊棚幾率的一個內容。從天黑到天亮大致要10-14個小時,晚上餵飽能保證第二天有很充沛的精力。現時短距賽事頻頻,多是晚上集鴿,第二天上午放出,晚上吃飽有利於鴿子飛翔。如採用早晨吃飽,晚上觸不多或早晚各是半飽,第二天鴿子大多已很飢餓,對鴿子全速飛行肯定是不利的,甚至中途要著地休息,俗話說:"不怕慢只怕站",只要一歇腳,一切全完。一早一晚一少一多改動易,不費勁,效果好,,細微之中見高下。


賽鴿餵食的大學問和小技巧!


每日晚間喂一餐,常被公務繁忙的鴿友選中,餓了一天的鴿子,見到食物,吃相難看狼吞虎嚥,必吃得嗉囊滾圓。給體力也不錯,符合出賽前吃飽的實效,也被廣泛採用,此法好像還缺點什麼,因沒做過專項調查不敢妄言。

4

要隨著季節調整食物比例

一年四季溫差大,鴿子成長和生理上有變化,按照節氣的更迭,要考慮的事很多,食物應有所變化,育雛、參賽、換羽、越冬是重點,如何完善這幾項生命週期,達到人定的目標,相當重要。有些朋友已著手作試探性的調節。有些短距離賽中賽季較好的鴿友,你看他們的鴿子時不難發現,鴿子都養的很壯。他們都很重視賽季的營養調配,頻頻參加短距離的比賽。從理論上講應多加蛋白質飼料,但實際上卻是脂肪性食物用的比較多,火麻仁、紅白花籽、花生米的比例從5%增加到10%-20%,原因可能是這類食物能快速補充過量的體力消耗。同樣秋天要獲得硬扎光潔鮮亮的羽質可用相同手段,為來年的繁殖大好基礎。到了冬天鴿子要越冬,需要更多熱量增加食物數量,多加些玉米是必不可少的。冬去春來,萬物甦醒繁忙的交配繁殖,漸入佳境。接踵而至的賽季食物更應按營養的需要作全面的配比,以保障各項計劃的完成。


賽鴿餵食的大學問和小技巧!


關養餓種鴿過冬後腹部常積澱不少脂肪,會影響產蛋受精,減肥消脂很重要,最有效的辦法是加大稻穀的份額,最高可佔全日量的50%-60%。特別肥大的,食物還有減少30%,才能解決問題,這是實踐得出的結果。

5

幼鴿需特殊關愛

孵育幼鴿的三項要領是飼料多樣化,保健土乾淨充足,礦物質全面,飲水潔淨,天天更換,不能斷缺。具體操作上區別對待不能忽視。其一:適當增加父母(保姆)鴿喜愛的飼料。有了愛吃的食物,他們就會多吃,多吃才會多喂,幼鴿的嗉囊總是滿滿的,肯定長的快,發育好而健壯。二是:窩內設置專用食槽,實行早、中午兩次添食,數量一定要充足,標準是老鴿子在餵飽幼兒後自己也能吃飽吃好。吃好不是勉強吃些挑剩下來的食物湊數。母大子肥乃精煉的繁殖之道,只注意幼鴿成長,忽視父母鴿的健康就不能功德圓滿。

6

比賽的膳食

上世紀80年代我負責過多次市級信鴿比賽。賽前一項重要的工作是為賽鴿路途與司放前準備好食物,對食物種類及數量按每羽每日125克(折2兩半)之規定攜帶,以保證賽鴿不會捱餓脫力。食物品種有玉米、豌豆和和少量油菜子,後考慮油菜子粒細,進食慢不適合賽前使用;豌豆蛋白質含量雖高,但不耐飢,玉米成了首選。比賽帶飼料成了不成文之規定,人性化的措施深得人心,也讓鴿主放心。但這幾年受急功近利思潮的影響,為了增收,一些俱樂部幾乎將要帶糧出征起碼做到做好的大事置於腦後,有的象徵性的帶一點,甚至因比賽賠錢而顆粒不帶,讓鴿子空著肚子飛幾百千米,於心何忍。兵書上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之教誨,是制勝的基礎,豈能不顧。


賽鴿餵食的大學問和小技巧!



7

拒絕黴變的食物

黴變的食物絕不能用來喂鴿(對人對一切動物同樣重要),黴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收割時未乾就藏,保管不善,堆放在潮溼的場所,被水淋溼後不設法通風、曬乾等,機理是水分超標,是真菌黃麴黴素髮育的溫床,使糧食的毒素上千萬倍地增長。毒素破壞了鴿子整個消化系統,第一個反應是家飛能力大幅度下降,繞屋4~5圈就要停息,接著是消瘦拉稀,懨懨不食甚至死亡。病鴿解剖顯示,吃了黴變食物的嗉囊、胃、腸道全部壞死,是沒有藥物能治療的。由糧食供應商送鴿食的朋友每次都要認真檢查一遍.質量不行的要堅決返回,不能麻痺,不能遷求,已發現多起事故,有嚴重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