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資管新規躁動銀行系 徹底轉型道阻且長

資管新規躁動銀行系 徹底轉型道阻且長

由於資管業務打破剛兌,銀行資管子公司的穩健經營也將更加依賴於自身的風控能力、投研能力等,而非單純依靠雄厚的資本去緩釋業務風險等

《投資者報》記者 佔昕

政策導向下的銀行資管子公司的籌備猶如雨後春筍般紛至沓來。根據《投資者報》記者統計,截至9月6日,已有13家銀行宣佈將設立資管子公司,但尚未有公司獲得銀保監會的批准。

今年4月27日落地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明確要求,過渡期後,具有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資質的商業銀行(27家)應當設立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其他銀行仍可以通過資管部開展業務,按此進度,目前的擬設立數量只是一部分。

業內預計,如果後續相關政策明確,子公司通過概率或將大大提高,但當下還不好下結論。與此同時,資管新規發佈後,要求存量理財逐步壓縮,發展新型的淨值化理財,而整改進度和新產品發行速度的差異也導致多家上市銀行理財業務相關數據較年初出現下降。

01

13家銀行籌備子公司

籌劃銀行資管的設想在銀行業內早已有之。據瞭解,早在2015年,就至少有光大、浦發、中信3家股份行通過設立資管子公司的董事會決議。根據彼時公告,3家銀行都已將方案報監管核准,但此後遲遲未能獲批落定。

為此,今年6月、8月,光大銀行、浦發銀行董事會先後再次審議通過關於設立和調整資產管理子公司的公告,光大銀行擬出資不少於50億元,浦發銀行則將註冊資本調整為不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不過,由於還沒有具體監管要求,目前各家資本設定的擬出資額上限從100億元到10億元不等。華夏銀行從當前資產管理業務規模、未來業務規劃、可比同業資產管理公司註冊資本等進行綜合分析和考量,確定了子公司的初始資本投入不超過50億元,這類表述也是最多的,而杭州銀行認為,待相關要求明確後,各行可能還會對註冊資本情況進行一定調整。

“從現有資管監管要求看,一般資管業務風險程度、規模與資本相掛鉤,同時資本也與同業合作、運營投入等有著密切關係,預計以後監管會做出最低註冊資本和淨資本要求,各銀行會根據發展目標合理設定註冊資本數量。”資深資管研究員袁吉偉說。

但誰更有先發優勢目前還不好說,“由於各行成立資管子公司大多處於準備、起步階段,從我們跟同業的交流情況看,各行對子公司的設計目前差異並不大,主要還是在業務定位上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異。”杭州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投資者報》記者。

採訪中,有銀行透露目前正在積極開展資管子公司設立的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希望能夠成為較早設立資管子公司的銀行之一,但也有銀行表現“含蓄”,稱仍在摸索。“銀行資管子公司作為新事物,需要明確定位和經營範圍,建立相應的監管制度,目前還沒有看到監管有關這方面的公開信息,估計不會審批太快。”袁吉偉及多位銀行業內人士認為。

02

銀行理財存量持續壓降

根據銀行業協會消息,在8月22日—23日舉辦的研討會中,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將彙總意見反饋至銀保監會創新部。下一步,銀保監會將根據反饋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理財辦法》,作為“資管新規”配套細則適時發佈實施。細則徵求意見之後,老產品連續3個月下滑的趨勢有所緩和,部分銀行新產品推出速度加快。

與此同時,在16家半年報公佈了理財業務相關數據的A股上市銀行中,與2017年末相比,多家銀行理財業務相關數據也呈現下降趨勢,且以股份制銀行表現較為明顯。

“受資管新規影響,新老產品過渡,整個資管行業規模下降是必然趨勢,股份制銀行理財中同業理財相對佔比高,是當前嚴監管的領域,對其理財業務增長影響較大。”袁吉偉說。

華夏銀行方面表示,各行需在2020年底前完成淨值化管理、理財產品和投資資產一一對應單獨核算、公允價值估值、第三方獨立託管、調整理財產品分類、降低期限錯配、調整投資資產集中度、消除多層嵌套、計提風險準備金等合規化轉型。但由於理財產品在受託人開戶資格受限、基金系統尚未建立及理財實施細則未出臺等原因,各行普遍無法按照資管新規要求的時間點大規模推出新產品,均處在存量產品持續壓降的過程中。

03

徹底轉型道阻且長

杭州銀行相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指出,由於資管業務打破剛兌,銀行資管子公司的穩健經營也將更加依賴於自身的風控能力、投研能力等,而非依靠雄厚的資本去緩釋業務風險。

资管新规躁动银行系 彻底转型道阻且长

而應對預期收益型產品向淨值型產品轉型,預期收益型產品規模穩步下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協創中心研究員李虹含認為,銀行最大的機遇在於打破剛性兌付和非標業務的轉型;最大的挑戰則是客戶對淨值型產品的接受和投資者教育。

多家銀行表示,由於投資者教育需要一個過程、資產配置的邏輯和領域需要重新思考調整等原因,當下淨值型產品的發行與銷售也面臨一定壓力。

“銀行理財業務主要還是順應資管新規要求,迎合投資者需求,逐步做出改變,主要改變體現在產品淨值化、期限長期化、運作獨立化、產品條線多樣化,以滿足不同投資者偏好,投資更加傾向標準化產品,盈利模式以管理費收入為主,而不是過往的類利差。”在袁吉偉看來,銀行的客戶資源仍有很大優勢,在固定收益投研有較大的競爭力,其資管業務可與投行等部門及其他資管機構形成較強的協同效應,從全球看銀行系資管子公司都是排名靠前。但是中國銀行理財業務的轉型需要引導客戶適應,改善內部激勵機制,進一步優化投研、產品服務、風險管控流程體系,尤其是設立資管子公司後需要合理設置其組織架構,解決與其他體系內部資管機構的競爭合作問題。

而在華東某資深銀行研究人士看來,存量資產的有序處置、新業務模式下銀行資管前中後臺的全面調整,包括投資理念、人員儲備、組織架構、IT系統等,均是銀行在資管子公司轉型中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熱文回眸:(點擊標題即可閱讀)

2017基金公司五好金榜 五個維度解密最牛基金公司

◆ “2017信用卡金榜”出爐 哪些銀行被客戶瘋狂打call?

中國市值100強上市公司“董秘去哪兒了?”(附名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