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小说:第十三章 编入二十路

第十三章 编入二十路

小说:第十三章  编入二十路

中原大战

1930年注定是一个动乱的年份,战争伴随着天灾绵绵而至。从春荒到夏旱再到秋涝,豫东地带早已沟河漫湮,而细雨仍然密密交织,没有停歇的意图。蒋、阎、冯的大战于阴雨之中持续达十个月之久,在杞县、考城、柳河一带,双方挖沟排涝,仍然交火互攻。冯玉祥以大军前进,后防空虚,顾虑豫西土匪为患,立逼范龙章与赵冠英一起,以师长名义回豫西,掌握新崛起的蹚将刀客动向,以便收抚为其所用。

早在中原混战之初,冯玉祥率军东进后,豫西没有了驻军,几成空虚地带,为避免匪患,他委任久已赋闲在家的张治公为后方师长,拟利用其老杆头的关系,维持地方治安。老财迷张治公在家坐等这样一个好差使,内心却开始膨胀,极欲想利用这样的机会大发横财,因而使得联络收抚杆匪进展缓慢。而在豫西,李鸣九杆、姚甫岑杆、巴根苗杆、王老六杆等纷纷蜂起,李鸣九和王老六活动于新安、渑池一带,巴根苗和姚武辰则活动于伊阳、自由和平等县一带,并先后攻破蔡店、肖庄和马回营。

范龙章是与赵冠英同时启程的,此时的他只是一个光杆师长,心中不免失落,而赵手下尚有两个团的兵力,不仅容易立脚,且利于收编。进入临汝县境内,范龙章说啥也不愿再向前走了,独自到老上司张治公的师部住了下来。赵冠英则率两个团继续前行,直达洛阳关林才驻扎下来。按照冯玉祥的命令,范、赵两位师长到豫西是取代张治公师长之位的,因而,两人通过了解,发现李鸣九、王老六系宜阳县人,姚甫岑系汝阳县人,巴根苗系伊川县人,除李鸣九是个老杆头外,其余的皆是新拉起来的杆子。当范龙章与各杆联系时,赵冠英也派出人马给予协助。之后不久,赵也从关林移住临汝,将张治公手下所部全部缴械,人枪充实到自己的队伍里,张治公再次成为光杆司令。

通过一段时期的联络,姚甫岑、巴根苗、王老六、李鸣九等三千余人先后被收抚,人马集中在宜阳查验。

小说:第十三章  编入二十路

宜阳福昌阁

1930年7月,正当战斗进行到紧张阶段,蒋介石急切分化阎、冯队伍,扭转局势,委任冯玉祥悬赏60万买其人头的张钫为第二十路总指挥,让其到豫西收编队伍。张钫由商丘乘飞机到漯河,为掩护其收买杂牌部队,他在漯河挂出了河南省政府办事处的招牌,分别派出多人到豫西接洽,展开联络收买活动。

张钫字伯英,河南新安铁门人,生于1886年。其父名温,清拔贡,曾在陕西鄜州担任州县官吏。家产原不甚丰,仅可自给,但属于旧时的所谓书香之家。张钫兄弟五人,张钫居长,人称大先生,幼年时颇为聪敏,有“才子”之称。清末毕业于保定速成军校,分发到陕西任排长。因和营长张凤翙与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有联系,辛亥武昌起义后,张钫与张凤翙、张云山等在陕西响应起义,联络会党、杆头,扩充义军。清朝在陕的统治被推翻后,张凤翙为陕西大都督,张钫为东路军大都督,张云山为西路军大都督,这就是所谓陕西起义的“三张”。不久,南北议和,袁世凯窃据大总统,令陕西义军编为三个师,张凤翙都督兼任第一师师长,张钫为第二师师长兼陕南镇守使,驻南郑,张云山为第三师师长。1914年白朗率义军入陕,袁派陆建章往剿,并令张钫在原地听候差使。张钫因与张凤翙关系密切,主动率部到关中参加追剿白朗义军行动。陆建章入陕后,取代陕督张凤翙的职位,张钫也被免去本兼各职,调为北京将军府将军。

1918年于右任在陕西组织靖国军,张钫被任命为副总司令。1921年因父丧回籍,利用其资望与社会联系,取得吴佩孚的支持,拉了不少股东创办观音堂煤矿。1927年,冯玉祥参加北伐,兼任河南省主席,张钫凭借社会关系和观音堂煤矿的经济力量,担任河南省政府建设厅长。

中原混战前夕,蒋介石为防止西北军把时任河南省主席韩复榘拉过去,就将韩调到山东,张钫则仍留开封任建设厅长。阎、冯的先头部队第六路赶到开封时,张钫想利用旧关系掌握万选才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而万新受阎、冯委为第六路总指挥兼省主席,冯对张不满,万自然不会听张的。张看呆不下去,即借视察公路为名,离开开封,经商丘前往济南。张到济南投靠韩复榘,韩对张的态度却极其冷淡。恰好陈调元、蒋伯诚、贺耀祖等在济南替蒋介石做说客,张钫与之来往,陈调元与贺耀祖等报于蒋。蒋约张钫到徐州见面,为了利用张钫一时,遂发表张代理河南省主席。

小说:第十三章  编入二十路

张钫发现第六路内部混乱,想方设法进行收买。此时在京汉线的第六路部队尚有宋天才军的韩、史两师及李万如、邢玉础(原范龙章)师,共约两万人。张钫与他们取得联系后,石振清知道了,极为恐慌,于大战结束前,自行脱离部队。大战后,张钫亲与宋等见面,许宋仍为军长,其余仍为师长,还对在宜阳的赵冠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