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順豐流年不順


順豐流年不順


順豐也有不順的時候。

近日,順豐優選全國範圍內關閉門店的消息不脛而走。“貨架清空”、“半價促銷”、“停業整頓”,對於媒體的相關報道,順豐回應稱此為正常優化調整,目的是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不知圍觀群眾對這一套官方說辭是何態度?但結合近期順豐的境遇來看,事情背後的真相或許不是這般雲淡風輕。

主營物流業務,引來電商巨頭強勢入局,自己彷彿被整個行業孤立。新業務面臨“大撤退”的質疑,其他佈局短期內難見成效。股價下跌、利潤下滑,這些肉眼可見的變化都在傳達同一條信息:瘋狂奔跑多年的順豐,腳步大幅放緩。

而繼續向前,痴迷於做綜合物流、自建商業閉環的順豐,其要面對的競爭對手陣營勢力正日漸強大。此等情形下,順豐的物流帝國能否再擴城池,添了幾分未知。

重壓之下,能否繼續倔強

物流與電商,是不可拆分的一對CP。

此前,電商的繁榮放大物流需求,推動物流行業發展。現在,電商玩家紛紛親自上場,對物流行業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

改造的過程之中,順豐與行業大勢顯得格格不入。傳統的三通一達也好,新生的京東、菜鳥、蘇寧也好,眾人都在抱團,唯獨順豐孑然一身,試圖逆風前進。

至此,已經很難分清,到底是行業在孤立順豐,還是順豐誓要“與世界為敵”。

國家郵政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首次突破200億大關,實現同比增長47.6%。2016年業務量為312.8億件,同比增長51.4%。當年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974.4億元,同比增長43.5%。2017年開始,行業增速明顯放緩。當年業務量和收入增速分別降至28%和24.7%,2018年繼續下滑至26.6%和21.8%。

究其原因,主要是電商平臺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物流行業隨之受到影響。此外,數據還在佐證,物流行業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縮水明顯的增長空間裡,各玩家之間的競爭會變得越來越激烈。

此時,電商玩家的攪局再次改寫故事走向。京東去年宣稱,要成為社會物流基礎設施提供商,把中國社會化物流成本講到5%以內。先後向企業和個人開放快遞業務,不少業內人士解讀,這是瞄準順豐和“三通一達”。


順豐流年不順


另一電商巨頭阿里,對物流也十分重視,去年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馬雲表示,“我們將投入上千億元,如果一千億不夠,那我們就再投資幾千億。”

阿里走的是整合路線,上個月中旬,申通快遞官宣獲得阿里46.6億元入股資金,正式加入菜鳥聯盟。交易完成後,阿里成功持有申通14.65%股權。而在這之前,阿里還分別投資了百世、中通和圓通。2018年上半年數據顯示,百世、中通、圓通、申通四者市佔率之和已達49%。

如此一來,物流行業格局已然明瞭。有業內人士分析,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物流行業都將是阿里、京東、順豐三強爭霸。

順豐是否有意選擇一方去站隊?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順豐和阿里之間的樑子兩年前就已經結下,當時二者互相發難,你來我往好幾個回合,甚至驚動國家郵政局。京東或許更不在順豐考慮範圍之內,劉強東此前曾公開表示,“未來只有一個順豐,能夠在獨立的快遞公司當中,長時間存在下去。”

倔強如順豐。

然而,看完順豐在過去一年交上的成績單,不由得讓人擔心這份倔強還能夠堅持多久。財報數據顯示,順豐在2018年營收909.43億元,同比增長27.6%。淨利潤45.56億元,同比下滑4.57%。

數據維度,4.57%並不顯眼。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是順豐上市以來首次出現淨利下滑。反觀競爭對手,韻達同比增長38.48%,淨利潤同比增長67.34%。申通營收同比增長34.42%,淨利潤同比增長37.46%。中通淨利潤同比增長為30.1%,達到42.01億元,緊緊跟在順豐之後。

競爭對手都在大步向前,順豐不進反退,這一趨勢極其危險。


順豐流年不順


同時,在資本市場順豐也承受著重壓。2017年2月24日,順豐控股以53.5元、漲幅3.31%開盤。此後連續多次漲停,市值突破3000億元,成為深市第一大市值公司。而進入2018年,順豐股價下滑態勢一直沒能止住。截至4月2日15時,順豐股價報收36.88元,總市值1629.48億元,較高點已跌去近五成。

擴張失利,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順豐優選的多次調整是順豐新業務拓展艱難的主要表現之一。

作為民營物流的領跑者,順豐在物流之上開拓新業務的執念從未斷絕。順豐優選上線於2012年,目前官網宣傳的定位為“順豐旗下全球美食App及線下門店”,從商品結構來看,生鮮商品居多。


順豐流年不順


據此,將順豐優選競爭對手範圍縮小,其線上對標生鮮電商,線下對標社區便利店。

這兩條賽道的熱門程度毋庸置疑。生鮮電商,互聯網企業有阿里、京東、蘇寧、美團,傳統零售企業有永輝超市、沃爾瑪,還有垂直創業公司每日優鮮等,都在積極佈局。

順豐優選雖然入局較早,但至今沒能擺脫“小透明”的困擾。各大機構發佈的市場排行榜單中,都難覓其身影。品牌知名度、市場份額與競爭對手之間一直存在較大差距。以每日優鮮為例,3月31日“每日優鮮”和“順豐優選”的微信指數分別為2254517和68646,相差近33倍。

社區便利店領域,順豐優選也面臨著諸多勁敵。永輝超市佈局的超級物種、永輝生活、永輝mini等業態,蘇寧在去年一年開出的4000家蘇寧小店,還有傳統連鎖便利店企業的新嘗試等等......身處其中的順豐優選優勢並不明顯。

另外,頻繁換帥更體現出順豐優選的焦慮。順豐優選在過去6年時間裡更換CEO多達7次。這一方面是在映證順豐電商、零售等基因的先天缺失,另一方面則說明順豐優選一直以來都未能明確自身的定位並堅持下去。

除了順豐優選之外,順豐還先後推出過順豐E商圈、嘿客、豐趣海淘等零售品牌。現在回頭看,這些品牌非但沒能打開市場,反而因線下較重的運營模式導致虧損嚴重,據悉2015年-2017年順豐零售業務虧損達到16億元。


順豐流年不順


2017年,有消息稱順豐優選計劃在一年之內達到4500家線下店,2-3年內建立上萬家線下店。約定期限已到,資料顯示已落地的門店僅有800多家。且在此基礎之上,新一輪的調整已悄然開始。

據報道,上海、青島、武漢、西安等地的順豐優選社區門店,目前有多家都已清倉停業。順豐官方承認這一事實之後給出解釋,調整目的在於集中資源提升門店服務能力以及客戶體驗,聚焦華南及北京等市場的發展,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話雖如此,真實原因圍觀群眾心中自有判斷。並且,過去的成績就擺在那裡,順豐貼出這樣一則回應又能令多少人信服?

事實上,不只是順豐一家,其他的物流企業對於零售和電商也始終抱有幻想。圓通、申通、中通、韻達都有相關業務,就連國家隊選手EMS也推出極速鮮,入局生鮮電商。然而,這些物流企業的跨界之作,似乎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或許,本質上這就是一個偽命題。

做零售和電商離不開物流,但是,把物流作為原點,反向去攻零售和電商,顯然並非想象中那般簡單。

最後

馮侖曾寫到,有人評價王衛,“王衛很勇,他有膽子不斷擴張,賺10塊再拿8塊去開新商鋪。”

擴張成功,便可持續積累倔強的資本,直面更為強大的競爭對手時保持不卑不亢。但擴張也伴隨著更高的風險,倘若失利,便意味著要付出更為慘痛的代價。

目前,順豐所處的境遇更傾向於後者。

上市之後,順豐加大對新業務的投入,動作頻頻,有估算稱2018年順豐花在收購及投資上的金額超過70億元。包括收購廣東傳統零擔企業新邦物流、DHL香港和北京100%的股權,投資美國物流服務平臺Flexport。此外,順豐還與夏暉集團、招商局和中國鐵路總公司等達成合作。

以上舉動加快順豐轉型綜合物流的進程,同時也引領順豐步入轉型陣痛期。股價下跌、增速放緩、利潤下滑、負債攀升等問題一個沒落,集中而至。

勇於擴張,是順豐在為自己的倔強買單。轉型陣痛,即是擴張失利的代價。

同時,立志轉型的順豐,競爭對手也已經從此前單純的物流企業或電商企業,轉變為這兩者的利益共同體,較之前更具挑戰性。

最後要說的是,產業互聯網勢不可擋,依靠消費端賺錢的物流企業需要找到更多故事。“三通一達”的站隊和順豐的自成一派,是不同的戰略決策使然。本質上沒有對錯之分,它們都在試圖通過努力讓最初的選擇變得正確。

只不過順豐的選的這條路,註定會更加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