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幸虧這位專家工作細心,否則古滇國“國寶”金印,就可能失去了

公元前的雲南地區,曾經存在一個古滇國,這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國家,自從歸降漢武帝之後,歷史上基本沒有留下關於它的什麼記載。

1956年11月,雲南省的考古隊在江川的石寨山,對滇國古墓,展開了發掘,雖然銅牛虎案、五牛一鼓貯貝器,騎士場面貯貝器等國寶級別的青銅器出土了不少,卻有一件重寶,文物工作者們始終沒有找到,這件重寶是什麼——滇王之印。

幸虧這位專家工作細心,否則古滇國“國寶”金印,就可能失去了

幸虧這位專家工作細心,否則古滇國“國寶”金印,就可能失去了

幸虧這位專家工作細心,否則古滇國“國寶”金印,就可能失去了

幸虧這位專家工作細心,否則古滇國“國寶”金印,就可能失去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可是這隻考古隊有一位隊員非常細心,他在一堆不可能出現文物的“廢棄物”中,終於找到了這枚意義重大的金印,您想要知道事情的經過,那就讓小編給您從頭揭秘吧:

古滇國立國於公元前278年,第一代國君是楚國的將軍莊礄,前109年,漢武帝派兵進攻雲南,莊礄的後人順應形勢,易幟降漢,古滇國也就等於不存在了。面對降漢的滇王,按照慣例,漢武帝須要對滇王進行封賞,而且還要賜給他一枚滇王之印。

幸虧這位專家工作細心,否則古滇國“國寶”金印,就可能失去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只是簡單地記錄了西南有“滇”這個國家,對滇王之印根本就沒有涉及。1953年的時候,雲南省博物館為了對外展示的需要,就開始向社會徵集文物,昆明有一位古董商人,無償獻上了青銅短劍,青銅矛和青銅鉞等文物,這些文物的樣式,絕非中原之物,經過調查,這位古董商講出了實情,這些青銅器出土在江川的石寨山。

石寨山位於滇池的東岸,東西寬200米,南北長500米,是一個石灰岩構造的小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頭巨大的鯨魚,趴伏在滇池的岸邊酣睡。

這座石灰岩構造的小山,根本不適合作為墓葬。可是考古工作一旦展開,文物工作者這才發現,聰明的滇國人竟在石灰岩的山體上,開鑿出了墓穴,眾多的墓穴,一個挨著一個,這裡就是古滇國的墓葬群。

幸虧這位專家工作細心,否則古滇國“國寶”金印,就可能失去了

這次負責發掘工作的領導姓李,他是雲南博物館的副館長,李副館長不僅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又經過和同事們的推斷,他再三提醒自己的工作夥伴,一定要注意,沒準哪個墓穴中,就有可能找到滇王之印。

一個個古滇國的墓穴被相繼打開,青銅兵器,青銅儲貝器,還有各種材質的禮器和祭器都出土了不少,滇王之印卻連個影子都沒有看到。

李副館長望著一座座古墓被髮掘,裡面的文物被清理乾淨,尋找滇王之印的念頭,卻變得更強烈了。當時,有一個剛從北京大學畢業的實習生,他姓於,大家都喊他小於,小於是一個心細的人,因為他剛剛畢業不久,沒有野外考古的經驗,故此,他負責的就是對每座古墓進行收尾的工作。

幸虧這位專家工作細心,否則古滇國“國寶”金印,就可能失去了

他在第六號古墓收尾的時候,發現在古墓的一角,有豆腐大的幾塊泥塊,泥塊中不僅含有木屑的成分,上面還有片片的漆皮,這幾塊泥塊,曾經被同事們用竹製的考古刀切開過,按照道理,一刀一刀切開的泥塊,已經沒有再次複查的必要,可是責任心還是讓他蹲下身來,開始更為細緻地用考古刀,一刀刀地去切這個泥塊。

小於為何對這幾塊不起眼的泥塊感興趣呢?這道理很簡單,有木屑有漆皮的泥塊,說明是一隻木匣腐爛所至,沒準這個木匣在沒有腐爛之前,就曾經裝過滇王之印。

幸虧這位專家工作細心,否則古滇國“國寶”金印,就可能失去了

幸虧這位專家工作細心,否則古滇國“國寶”金印,就可能失去了

幾分鐘後,小於的竹刀切到了一個硬硬的物體之上,這個物體被他用竹刀挑出來後,藉著陽光的照耀,小於發現,硬物是一個黃色的“石頭塊”,職業的敏感,工作的細心,讓小於找來了一壺水,對這個小石頭塊展開了清洗,一經清洗,可不得了,這哪是黃色的石頭,分明就是黃金……

比指甲略大的滇王金印被發現了(高2.0釐米,邊長僅2.4釐米,上面有蛇鈕,做工精緻,印文清晰有力)看著這枚金印,李副館長帶頭“噼裡啪啦”地鼓起掌來,年輕的考古隊員,更是發出了一陣陣的歡呼。

找到了滇王金印,就等於找到了古滇王;找到了滇王金印,就等於找到了一個消失千年的王國;這枚金印的出土,不僅確定了古滇國以滇池(晉寧)為中心的國家疆域,而且還復現了公元前流星一樣,曾經輝煌一時的不同於中原的異樣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