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北京唯一的一家米店,不声不响一火就是十年......


北京唯一的一家米店,不声不响一火就是十年......


谋生事记档案010


十年前,还在外企做白领的米糕肯定想不到,本来是副业的开店,最终成了主业。她也不会想到,开一间小店的路这么坎坷,十年搬了三回家,换了四个店面。

东四九条共享际内的第四号米店开张前,米糕还有些忐忑。离开东城区有三年了,新店又开在联合办公空间里,连招牌都没挂,能撑下去么?好在不少老顾客闻讯而来。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也发了条强烈推荐的微博。客人送来锦旗“东城文艺青年之家”。

欣慰之余,如今米糕考虑得更多的却是,怎么靠这家小店给自己养老?

1

前米店时期:差一点就把店卖了

十年前,米糕不差钱,和朋友开餐馆完全是出于兴趣。店开起来果然几年没挣过钱。

文艺米店的前身是一家毫不文艺的烤串店。米糕在朋友的撺掇下入了伙儿。店开在北京德胜门附近,很麻利地开黄了。为了安置设备和厨师团队,2008年几个合伙人在北新桥胡同里接手了一个店面。

这个店的位置实在太偏,从胡同口进来要拐几道弯才能找到。合伙人都不同意,但米糕力主把店安在这里。她打心里觉得,自己的店就应该在隐蔽的地方,而不是在热闹的马路边上。

团队意见不统一,装修也推倒重来过,好在团队里有执行力强的同伴。等米糕出去旅游一圈回来,店居然顺利开起来了,取名乐都餐吧

前厅加后厨一共80平米,却安置了四五个厨师,外加洗碗的师傅,以及服务员,人多到后厨都挤不开。餐厅风格也没多考虑,既然厨师团队是做云南菜的,那就开成云南菜馆吧。店面装修很简单,但布置都很用心。书架、吧台的整块儿木板每个都值几千块钱,是专门从高碑店附近做出口家具的厂家买的。小店甚至还有自己的网站。


北京唯一的一家米店,不声不响一火就是十年......


黑三剁炒饭


此时团队开店的风格就是有钱任性。每个合伙人各自的事业都不错,随便一个人每月的收入就足以应付店里一切开支。开店除了自娱自乐之外,好像大家都忘了做生意是要赚钱的。

这时米糕还在国贸当着外企白领,每个月的收入能在当时的东三环买下几平米房子。她的生活还是一个标准中国好孩子的样本:念最好的大学,在行业最顶尖的公司工作,拿着高薪却经常忙到每个月没时间花钱。

合伙人们对这家小店都没太上心,任其自由发展。米糕也是偶尔路过,进店看看,又回公司加班。曾有报社美食版的编辑路过小店,顺手在版面上推荐了一下。但2008年奥运一过,这家胡同深处的小店好像被人遗忘了一样,生意萧条起来。

2009年,米糕炒了自己的外国老板,出门旅行了一圈,自此有了告别职场的念头。闲下来的米糕,开始全职看店。虽然不指望这家店赚多少钱,但看着店里没多少客人,心里还是难受。

客人少的时候,桌子上的碗筷都不舍得收。好等下一波客人来了,看看店里还是有人气的。“我家店确实挺好吃的,但怎么才能让大家知道呢?”米糕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要把店好好做起来。

为了提升店里的活跃度,米糕其实从2008年下半年就开始陆续地在店里组织活动,从相亲派对到二手市集,几乎每周一场。从策划、文案,到各个网站发布消息,到活动落地实施,米糕一手包办。偶尔还组织熟客一起去郊游。米糕也借此认识了一批文艺中青年,店里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圈子。

看了一年多店,米糕经常半夜从店里打车回到自己租的房子,但没有一分钱的收入。餐厅还做不做?怎么做下去?合伙人之间意见也不统一。2010年,米糕把店里剩下的一万现金给大家分了。算下来,自开店以来,每人亏了快10万块钱。

米糕也有些心灰意冷,要不干脆把店转出去,自己还回去上班得了。有职业的餐饮人想要接手,看看能否把店改造成自家品牌的一个分店。

米糕和人家约好了看店的时间,心里又开始后悔。自己的一间小店,就这么没了?可能也是天意,这位餐饮人在七扭八拐的胡同里迷了路,没找到店。

“他要是没迷路,找到店了,我也不会转了。”米糕说。

2

北新桥时期:东城文艺青年之家

脱口秀艺人李诞曾发过条微博说,“好多年前在一个饭馆儿,一顾客喊老板娘结账,得到响亮女声回复,我们这儿没有老板娘,只有老板。’”留言里马上有人说,这不是米店嘛。

北京唯一的一家米店,不声不响一火就是十年......


2010年,乐都餐吧的名字已没人再提起,取而代之的名字是米店。熟客们经常戏称这家店是“米糕的店”,叫熟了干脆略作“米店”。刚好,和张玮玮的歌曲《米店》重名。这首歌后来逐渐大红大紫,很多人听了米店的名字,都说“这家店名字好文艺啊”。如果你幸运,那几年还真会在店里碰到张玮玮。

北京唯一的一家米店,不声不响一火就是十年......


从北新桥地铁站A口出来,顺着交道口北三条胡同钻进来,拐两个弯才能到米店。因为没有显眼的标志,很多人第一次来都会迷路。这是一家云南菜馆,经常放着老板喜爱的世界的、民族的音乐,又因为老板的爱好增添了一些蒙古风格的装饰,比如大幅印有成吉思汗画像的挂毯。店训“只有老板,没有老板娘,叫老板娘不给饭吃”、“粮食要浪费在肚子里”、“AA是美德”,也为客人津津乐道,成了店里混搭风格的一部分。

米糕瘦瘦高高,戴着眼镜,不苟言笑,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做为餐馆女老板毫无风情可言,在网上反而比在现实中话密得多。但处女座的她,又心细得要命。这种细心用在做餐饮上却再合适不过。


北京唯一的一家米店,不声不响一火就是十年......


鲜椒鸡


她把店里座机呼叫转移到手机上,在备注里记下每一个客人的姓名和喜好。有时接起客人电话,米糕直接报出姓名,客人很惊讶。有熟客会跟米糕说,还是我喜欢的菜,你给我安排吧。如果是带着朋友来,显得自己跟老板很熟的样子,非常有面子。

米糕雇不起服务员,自己跑前跑后。老客人来了,不但知道照顾自己,还能兼职跑堂。时间长了,客人们习惯了半自助用餐,还乐在其中。有时米糕临时不在店里,也有客人帮着看店、收款。有时半夜米糕要回家睡觉了,还有客人来喝酒。米糕干脆把钥匙给他们,玩完锁好门就成。米店的菜单都是手写的,多才多艺的客人贡献了书法和绘画。米糕还曾用很多熟客的名字给菜命名。

北京唯一的一家米店,不声不响一火就是十年......


店开在幽静处,无形中屏蔽了一部分气场不和的客人。时间长了,米店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小生态。客人们提起米店,都说“咱们店”。不少人同是常在店里吃饭,逐渐成了朋友。不少本来的朋友,后来发现原来都是米店的客人。时间长了,米店也多了个“宇宙中心”的称号。

米店火起来,得力于微博的火爆。很多客人来了店里,随手发个微博晒一下。米糕每天打开微博,发现自己都要被@好多次。好多人没来过米店,但在网上已久仰大名。客人们会在店里看很多熟悉的面孔,奥运冠军、文化名流、演艺明星、摇滚歌手……在附近的live house看完演出,乐手和粉丝一起到米店吃点喝点也成了常态。于是米店又多了“东城文艺青年之家”的称号。

有顾客一个星期在米店吃了八回饭,还是从中关村专门跑来的。类似一周来店里吃几顿的客人也不在少数。

2011年,米糕发现自己明显忙起来了。店里的每周活动不得不暂停,因为实在没地方了。有人打电话来问,说以前有女朋友不方便参加活动,现在恢复单身了还有活动可以参加吗?

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米店居然开始盈利了。2011年底米糕一算账,全年居然挣了2000块钱!

2012年春节过去,米店刚一开门立刻爆满。很多老客人发现,在米店订个座越来越难。

但店面毕竟有限,即便时常爆满,流水终究会遇到天花板。再加上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设备坏了需要维修、师傅受伤需要休息等等,米店一直只是勉励维持而已。

开店的收入不及上班的零头,但工作强度比上班要高得多。米糕时不时要早起买菜,骑着自行车,车筐里放着菜,车把上挂着肉。其实米糕有洁癖,根本闻不得生肉的味道。有一次,买的活鱼蹿出塑料袋,在地上啪嗒啪嗒直蹦,还是路人帮忙捡回来。晚上客人散了,刷完碗,已经是夜里两三点,回去眯一会儿,早上起来还要去买菜。有时忙完一看,天已经亮了。

米糕其实一直有机会,把店转让出去,自己重回职场。但她一直割舍不下,她对这家店投入了太多心血,实在不想把店交给别人。

曾经有外企同事来米店吃过饭,默默地说:“没想到米糕现在过得这么惨。”

同事不知道的是,米糕从东城任意一条胡同经过,可能半天都走不出来。一路都是打招呼、请吃请喝的朋友。

3

动荡时期:四年被迫搬了三回家

米店红火时,也有人建议,拿投资、开分店。米糕想了想,拿人钱手软,还是算了吧。但一家小店依靠自身单薄的利润,能走多远,她自己心里也没谱。

2014年5月初,米店六年的租房合同到期。原先的店面被身后的宾馆回收、拆掉,一部分做停车场,一部分做门房。米糕站在店门口,看着老店的砖一块儿块儿被拆下来。

六年的回忆就这么没了。

好消息是,经由朋友牵线,米糕迅速在附近找到了正欲转让的店面。坏消息是,这家店面的合同只剩一年期限了。半路接手,如果后续无法续约,又要面临搬家的风险。

砍价、谈崩、再谈……在米店关店期限前两天,双方又谈崩了。米糕挂掉电话,脑子里迅速盘算,店里东西该怎么处理,大厨该怎么安置。十几分钟后,对方突然来电话,同意了米糕开出的条件。

米糕还是留了个心眼,转让费分批给,一年后确实能续约,才给尾款。

5月中旬,米店二号店在宝钞胡同开业,几乎和一号店实现无缝衔接。凭借几年来在东城积累下的口碑和名气,新店开业就天天爆满。这家店有200平米,比老店敞亮许多。但毕竟还有合同期限等风险在,米糕在装修上等很多想法都没办法实现。


北京唯一的一家米店,不声不响一火就是十年......


现在的米店老物件


一些老客人也觉得,店面是大了许多,但和老店相比,家的感觉相差不少。不过,米店的口碑已经积累起来,新店的利润一直都还不错。只是剩余一年的期限,始终像把剑悬着,不知什么时候会落下来。

一年期满,房东果然不愿续约。很多米店的粉丝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房东,但都没有结果。好在米糕的先见之明为店节省下了一笔尾款的钱。但这次米店没幸运到能立马找到新店面。

经历了短暂的过渡,甚至一度把主厨谢师傅出借给其他餐馆,米店选择了离开东城。2015年11月1日,米店三号店在今日美术馆旁的一家咖啡空间内开业。

这次合作,是由一位做甜品的朋友牵线。两家都以店中店的形式,寄居在咖啡空间内。中午晚上用餐时段,米店大厨提供中式简餐。下午时段,朋友提供甜品。两家一起帮助咖啡空间提高场地利用率。

这种所谓“寄居店”的模式,还被行业媒体写进了观察报道。

代价肯定也是有的。米店留下的只是主厨和米糕两人,不再有自己的招牌,原先的音乐、装饰、服务风格全都被舍弃。咖啡空间的西式厨房无法完全满足中餐的火力要求,菜式方面也不得不进行调整。

米店彻底离开了东城,失去了胡同小店的感觉,无疑损失了很多老客人。米糕安慰自己,现在好玩的地方也多了,大家的选择也多了。

开业时正赶上雾霾最严重的时候,亏了一个月。春节后,店里每月利润勉强有几千块。

做甜品的朋友退出了,咖啡空间也换了所有者。到转年9月,米糕接手整个空间的经营,有了利润相对高一些的咖啡、饮品做补充,店里迎来了短暂的盈利。

店里经营好不容易转好,店中店的矛盾却集中爆发了。咖啡空间的所有者看中了米糕的经营能力,把店内经营包给她,但又不愿百分百信任她,店里所有的流水都要先收归店里,再按月结给米糕。此外,还要提高房租。

为此,双方没少争执,好不容易谈妥,对方还经常拖欠营业款。到2016年5月,营业款干脆不结了。有一次,米糕当着朋友的面和咖啡空间的所有者吵了起来。朋友惊呆了,说第一次看到米糕跟人发脾气。

双方谈崩了,决定终止合作。新的接手人找好了,盘点好店里的设备,完成交接。但米糕还是没能拿到店里之前的经营款。米店撤出咖啡空间几个月后,米糕实在忍无可忍,在几个朋友的支持下,拉着易拉宝到咖啡空间门口讨债,这才要回来钱。

这么一折腾,米糕也感觉疲惫了。2017年,她多年来头一次休长假。

以前是有机会回去上班,但米糕不愿去。如今,则是远离职场已久,彻底回不去了。

一晃一年半就过去了。

4

回归东城:离开三年,大家还记得

“米店什么时候开?”可能是米糕之前一年被问得最多的问题。

“再不开店,我们都没地儿吃饭了。”有朋友催促。

有时米糕和朋友吃饭,吃完了想换个地方聊天,在大众点评上看了半天不知道去哪儿好,突然想:“要是米店还在就好了。”


北京唯一的一家米店,不声不响一火就是十年......


米店4.0


2018年4月中旬,米糕开始和东四九条的共享际空间接触,谈了一个礼拜就确定签约了。米糕想了想,签了5年。“我算了一下,如果按以前的经营模式,到第四、第五年,店里可能就没利润了。我自己也大了,干不动了。”米糕说。

开店前,米糕请几个多年的朋友来店里试菜。当天,店里还没完全收拾好,桌椅都得现摆。朋友带来蛋糕和酒,庆祝米店四号店即将开业。

新店连招牌都没挂,又开在共享办公空间里面,周围都是办公室,依然无法完全复制老店的氛围。米糕把从一号店时期保留的“文物”装饰在店里。那幅成吉思汗肖像挂毯,多年后也终于得以重新悬挂在店里。

北京唯一的一家米店,不声不响一火就是十年......


新店完全没做宣传,曾经热闹的微博账号也都长草了。米糕心里还有点忐忑,离开东城区都已经三年了,客人们把我忘了怎么办?

2018年5月12日,米店四号店正式开张。吧台上,那句著名的店训还在醒目位置挂着:“米店只有老板,没有老板娘”。这刚好是米店开店的第十个年头。

让米糕惊喜的是,不少老顾客闻讯而来,小店依旧连续爆满。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也发了一条强烈推荐的微博“十年的老店,十年未变的味道,重出江湖”。

有客人跟米糕说:“北新桥胡同里的第一家店,我就吃过。”

即便如此,米糕每天都盯着营业额。“只要开张,每天都要大概扫一眼营业额,是不是到了及格线。”小店毕竟座位有限,即便爆满,利润也没准。有的客人两个人点一个菜,也坐着聊上半天。小店有时一天能挣几千块,也有时能一天赔掉几千块。

休息一年半没有收入,开始让米糕产生危机感。开店可能开不了一辈子,也不稳定。“年轻时做事情讲情怀,图个自由,觉得钱不是问题,但现在还真得考虑挣钱了。”

她甚至开始思考养老的问题。专业荒废多年,显然自己也不可能再回公司上班。社保也多年没交过了,如果生场大病,可能几年都白忙活了。万一过几年,自己干不动了怎么办?主厨做不动了怎么办?自己老了,这家小店是不是能给自己养老?

米糕有时会闪过开分店的念头。自己的店以情怀为主,但希望能有些自己在不在都无所谓、有客流能挣钱的店。但又想,自己对这家小店投入了太多感情,真要做成纯商业化的餐馆,自己肯定不能容忍。

要是不开店好好工作,可能现在会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也没有养老的压力了吧,米糕有时会这么想。

关注我们看看别人的谋生故事:

1.全职奶爸20年不上班,他靠什么月入五万?

2.0经验进入宠物行业,她用一年时间在北京拥有4家猫咪酒店

3.开过公司,留过洋,簋街代驾“大佬”的前半生

征集线索

这是关于小人物如何在大时代里谋生的故事,如果你认为你身边正好有这样一个人,他/她的生存手段让你佩服,故事让你感动。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她都努力尝试过。那么,把她/他的故事交给我们吧。

(我们会给予提供线索者一定报酬,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赶快联系我们吧。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