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大家对保健品是什么态度?

桸Cc


保健品的质疑声越来越强烈,由权健火疗把保健品推向了风口浪尖!保健品"无用"似乎也在少数人群中扎了根!

那么保健品到底有没有作用呢?随着大保健的到来,随着国家倡导治未病的号召,保健品有可以调节体内微量平衡的!

不管保健品里的维生素E 维生素C 氨基酸 等等,都是有作用的,但保健品是微调,对身体没有明显效果,保健品不具备治疗作用。

大家对保健品的误区最大的是乱服保健品,你本身不缺你乱服怎么会有作用呢?反而还会对身体造成不好的效果。

权健火疗的保健品推广人员,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为了挣黑心钱,让病重人群乱服保健品,最严重的是让病人把治疗的药物停掉,这到底脑子里灌输了什么思想呀?对自己的保健品那么崇拜?难道自己的保健品是神药不成?

我对保健品的看法是,缺啥补啥,不缺不补,比如缺钙,我可以用中药补,也可以用葡萄糖酸钙之类的保健品补。

不管吃什么保健品之前,一定要搞懂自己缺啥,不要瞎补,保健品补多了对身体也有害。

我是浮城—散人——亚光。这是我的看法,谢谢阅读。



好生活向前冲


对于保健品,很多人存在误解,很多人觉得保健品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但其实并非如此,保健并不等于治疗,更和“治愈”没有什么太大联系。保健食品可以预防、纠正、调节身体的“亚健康状态”,比如像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如果要吃,不可以代替药物,只是可以在正常服用药物的同时适当摄入保健品。

什么是保健品?按国家2014年新发布的管理规定,保健食品需满足以下条件: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可调节机体的功能,又不以治疗为目的。1.保健食品首先必须是食品,必须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2.保健食品又不同于一般食品,它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这里的“特定”是指其保健功能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而且经过科学验证是肯定的。同时,其特定保健功能并不能取代人体正常的膳食摄入和对各类必需营养素的需要。3.保健食品通常是针对需要调整某方面机体功能的特定人群而研制生产的,不存在对所在人群都有同样作用的所谓“老少皆宜”的保健食品。4.保健食品不以治疗为目的,不能取代药物对病人的治疗作用。

2016年7月1日起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中规定,国产保健食品注册号格式为:国食健注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注册号格式为:国食健注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国产保健食品备案号格式为:食健备G+4位年代号+2位省级行政区域代码+6位顺序编号;进口保健食品备案号格式为:食健备J+4位年代号+00+6位顺序编号。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主要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保健食品具有的功能如下表,每种保健食品都是由审核批准的保健功能,针对不同的适宜人群,如果企业宣称具有其他的功效则属于盲目夸大,不足为信。所以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标签说明书,确定你是否是该产品的适宜人群,如果不恰当地购买服用,非但不能增加机体健康,还有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年老体弱的老人,常年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儿童及青少年,孕妇要谨慎选择保健品。

怎样选购保健品?

1.检查包装。检查保健食品包装上是否注明生产企业名称及其生产许可证号。生产许可证号可到企业所在地省级主管部门网站查询确认其合法性。某些保健食品添加了药食同源的中药成分,可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找“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原来目录”,以确定该产品的可靠性。

2.要知道保健食品不能替代食品。无论是保健食品还是营养素补充剂,都不含全面的营养素,不能代替其他食品,不能食用超过所标示有效期和变质的保健食品。要坚持正常饮食,注意膳食平衡。


王思露营养师


最近几年,由保健品而引发的各类公众事件,层出不穷。

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很多人对保健品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客观地说,保健品其实就是具有保健功能的各类食品、用品。


保健食品,不具备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的作用。

保健用品,同样只是起着辅助作用。

但是,我身边有很多老年人,天天闲着无聊,去听各个保健公司开的健康讲座。

有一段时间,很多老年人成群结队的去体验保健床垫,据说什么病都能治,老年人趋之若鹜。

我楼下的邻居也是天天去体验,由于人太多,每次体验,还要排队等号。

保健公司的工作人员,每次他们去体验的时候,都很热情。


有专门的员工给他们灌输保健床垫怎么怎么好;体验结束后,引导他们说出自己体验后出现的神奇效果。

时间长了,这些老年人就真的觉得保健床垫太好了,个个都想买回家。

这时候,保健公司的工作人员就跟他们说,这个保健床垫是高科技产品,价格很贵,要几万块钱一个。

如果现在买保健床垫,太贵,不合适,等到公司做优惠活动的时候再买,可以省很多钱。

我这个邻居,家庭条件一般。

老伴走的早,儿子两口子下岗,带着孩子跟她吃喝,日子紧紧张张,勉强度日。

谁知,也被保健公司的保健床垫弄的五迷三道,心心念念也要买保健床垫。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保健公司真的开始做活动了,说是保健床垫优惠价1.5万/个,名额有限,仅限当天。

我这个邻居把压箱底的钱都拿出来了,去买了一个保健床垫。

听她说,现场买保健床垫的人太多,名额有限,差点没打起来。

邻居的儿子回家以后,看到买回来的床垫子,就上网查了一下,就是普通的床垫子,哪有什么神奇功效,更不值这个价呀!

类似的,像我邻居发生的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老年人防不胜防。

目前,还是有少数商家为了销售自己的保健品,没有底线,任意扩大宣传,迷惑一些不明真相的老年人,买回各种高价的假冒伪劣产品。

国家各级监管部门也是尽职尽责,但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游走在法律边缘。

身边有些朋友也很无奈,只能对父母说,只要是让你掏钱买保健品,千万不要买,免得上当受骗。

希望未来人与人之间,能多一些信任,只要是中国生产的产品,包括保健品,我们一百个放心。




山里土郎中


九大保健品欺诈手段大盘点

欺诈手段一:以次充好

由于保健食品的利润大,吸引了不少不法分子进入这个行业捞金,一些生产商常会在保健品的原料上动手脚,把一些质量较差或者对于人体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的原料进行加工处理变成所谓的保健品,消费者很难从保健品的外观辨别出好坏,即使吃了之后可能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副作用,但是也起不到相应的保健作用。

解决办法:建议选择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正规的保健食品,避免在网上或小作坊购买保健品。具体的辨别方式如下:a. 查看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正规保健食品标签不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b. 商品包装上有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标)和批准文号,目前国内常见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

卫食健字(+4位年号)第XXXX号(国产保健食品);
卫食健进字(+4位年号)第XXXX号(进口保健食品);
国食健字G+4位年号+4位顺序号(国产保健食品);
国食健字J+4位年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
其中国食健字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有效期是5年,请注意批准文号是否过期。

c. 辨识小蓝帽真伪:批准文号的真假可以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www.sfda.gov.cn)“数据查询”栏目查询。d. 进口产品要有检验检疫标识,美国保健品上市不需要FDA认证,对保健品的监管注重于企业的GMP生产规范和产品标签是否符合规定。

欺诈手段二:夸大宣传

为了让产品的销售量上升,为了让利润最大化,夸大产品功效成为一些商家最常用的伎俩,他们往往会用一些绝对性用语来对产品进行描述,同时夸大保健产品的功效,甚至宣称有治疗功效,以此来诱导消费者进行购买。

解决手段:正规保健食品标签不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因为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品来治疗疾病,因此购买保健品时看见有绝对性用语、有根治疾病等宣传语时一定要留心谨慎。

欺诈手段三:国产冒充进口

一些商家抓住部分消费者崇洋媚外、只认国外保健品的心理,而自身又没有进口保健品的资质,于是就用国产保健品冒充进口保健产品进行包装销售。

解决手段:进口保健品必须有海关出具的报关单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卫生证书,购买进口保健产品时要求相应销售人员出示相关资质。

欺诈手段四:网购危险大

常常会在一些网络巡查中发现一些进口保健产品瓶身正面没有中文标签,此行为已经涉嫌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定,构成经营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违法行为。

解决手段:在网上购买保健品时不要贪便宜,要去正规的网购平台,但二哥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去正规药店等实体店购买正规厂家的产品。选购商品时一定要仔细查看商品标识,无误后再进行相应购买。

欺诈手段五:销售无国家批准文号的“保健食品”

这个也是在保健品销售中常见的欺诈手段,同样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和成本,又或许是根本没有资格获得国家批准文号的产品仍然进行售卖。

解决手段:购买时,只要仔细查看产品是否有国家批准文号即可,还是建议在正规渠道购买正规产品。

欺诈手段六:产品批号已过期

为了节省成本,一些商家会把批号已经过期的产品再次进行售卖,仔细查看时可以发现其产品的批号是已经过期的批号。

解决手段:购买相应产品时,要注意查看其产品的批号是否过期,如果期不建议购买,避免只看产品名称就快速进行购买。

欺诈手段七:捆绑销售

一些商家在销售某种保健产品时,为了增大订单的消费金额,常将几种产品组合成套餐进行出售,宣传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虚假的宣传,夸大其组合套餐的功效,往往导致一些消费者购买了大量原本不需要的保健产品。

解决手段:消费者应该对自身健康有更清晰的认识,要有针对性地购买保健产品,按需选择,不要盲目听信销售人员的推荐,最好能在询问专业医生或营养师后进行理智选择。

欺诈手段八:免费营销

如今很多保健品销售者经常会用一些免费讲座、免费送小礼品等方式来吸引大家购买保健品,利用一些老年人爱占便宜的心理,同时在健康讲座过程中夸大一些老人的病情,利用危机营销让老人大量购买保健产品。

解决手段:克制自己爱占便宜的心理,认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同时对于自己的身体要有正确的认识,最好定期进行体检,知道身体存在的问题,最好根据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来购买相应的保健品,不要随意听信销售人员的推荐。

欺诈手段九:亲情营销

现在很多为人子女的由于工作繁忙,常年在外,电话也较少。家中的老人,缺乏亲情温暖,一些保健品销售人员便开始对这些空巢老人进行嘘寒问暖,陪吃陪喝又陪聊,让一些老人们感觉他们比儿女还要亲,从而对这些销售人员产生信任感。等到他们开始推销产品时便大量购买,等到子女知情时,老人已经购买了大量不需要的保健品。

解决办法:作为子女即使工作繁忙也不要忘记常回家看看父母,常给老人打打电话,常询问一下老人的身体情况,定期带老人检查身体,需要的话可以由子女帮老人去选择一些保健产品,让那些打温情牌的销售们无从下手


本文为二哥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二哥,您身边的购物消费指导专家!为您提供各种专业购物消费知识和资讯,帮您解决购物消费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或困惑,让您有依有据、快速买到优质的商品或服务。


专业购物指导网站


一向不喜欢用“保健品”这个词,因为容易被大众误解,听到名字就先反感,根本没人去关心你要说的是什么了……

先立flag,作为一名学生化、食品出身且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我自己平常会吃一些膳食补充剂,也会给我父母家人买一些他们需要的膳食补充剂。


保健品是大众认知使用的词,实际上国家标准GB1674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明确的名称和含义是——【保健食品】: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So,基于此,怎么看待,该不该给父母买“保健品”?要搞清楚2个问题:


1.先要看是什么样的“保健品”?

A.号称纯植物提取、富含某名贵某材、能够治愈某种顽疾等等此类宣称的保健产品

B. 维生素(VC、VD、VB族、叶酸等)、矿物质(钙、铁、锌、硒等)以及明确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如果是A类保健产品,成分都不用研究了,不会买,也不要给父母买。如果真是一家良心企业的良心产品,多半是不会夸大、虚假宣传,也应该不会任由自己的员工夸大虚假宣传。如果是B类的会*按需*给父母购买,如骨质疏松会选择钙、VD等相关补充剂,贫血会选择铁、VC等相关补充剂……(PS:不要断章取义,前提的有需要)

2.其次要看父母身体怎样?

是否需要通过膳食补充剂来解决某些问题。

一些常见慢病,如骨质疏松、贫血等,确实与缺乏某些营养素相关,因此有针对性的补充是必要的。而某些疾病,可能并不是吃什么不吃什么可以解决的,与其寄希望于某一种保健食品上,不如整体调整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注册营养师武媚


谈谈我对保健品的态度

老伴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脂高,血压高,导致心梗脑梗,医嘱长期服他汀降脂,沙坦降压,贝他降心律,匹林防血栓,左甲防减,每天大把药,一年一度的体检结果,低密度脂蛋可以降到标准以内,但甘油三脂不达标,要是再加大他汀剂量,或是加服贝特,那又加重了肝肾毒副作用,现在是肝肾功能己受损了。为了保肝肾不受损,又能使甘油三脂达到标准下限,防心梗脑硬,我选择了无毒副作用的保健品海豹油,把甘油三脂降到了低限。我的想法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吃中药就不吃西药,能吃保健品就不吃药。

对保健品纳豆的认识,民间每到冬腊月每家每户都要焐豆豉,做一次夠吃一年。日本人偷学去了叫纳豆,以高价买给我们。我们做的豆豉是天然发酵,微生物菌群系复杂多样,香味浓,营养好,药用价值高,中药叫淡豆鼓,我们制作的豆豉不放盐巴辣子就是中国纳豆,作用优于日本纳豆。


小东门罗氏三爷981


保健品,想必对大家都不陌生,而且现在的不管年轻人或是老年人吃保健品的人越来越多,那对于保健品该不该吃?是不是真的有效呢,在这里我跟大家说一下我个人的理解。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自2016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严格定义: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不是万能的,不是神药,若想到得到上图情况出现症状的解决或是缓解的办法的话,其实有很多绿色食物可以得到帮助的,你不一定要去选择保健品进行补助,因为有的保健品也是为了宣传夸大其词,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最重要。

要理解保健品的功能,根据个人保健需求适量选择补充对身体起个保健作用有益无害,未尝不可。


汇源彩印


从生物学和营养学角度来看,保健品就是营养成分略有不同的营养品,一般是蛋白质或某种氨基酸(如赖氨酸)、维生素(如Vit.E)、矿物质或微量元素(如钙、硒)、脂肪酸等较高的提纯或合成食品。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保健品(即真的保健品)对人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但是,由于人们对营养知识的认识普遍不足和对保健品的盲目迷信、产家言过其实的误导甚至是以伪劣产品忽悠、推销商的大力炒作和高价销售等原因,致使消费者的付出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严重拉大,因而造成民众大有“谈保色变”的局面。

营养和保健意识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营养代谢是生命科学中相当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原因是影响这些过程的因素太多,有个体的差异、内环境的影响、各种营养素平衡状态的影响等,因此每个人的营养代谢并不完全相同,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曾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病毒学家盖达塞克(D.C.Gajdusek)做过两次有益的交流探讨,他后来转而研究营养学的原因也在于此。因此,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第一,要科学地了解每个人、每个阶段的营养代谢状况目前还不现实,我们只能根据生命规律、科学诊断、临床症状、自我感觉做出判断,因此,不要认为对别人有益的对自己就不错。第二,无论我们从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中摄取的营养(比如蛋白质),最终都将分解为我们可以代谢的营养素(如氨基酸),所以,来源并无差别,好坏在于我们自己需要的营养素的含量。所以,无需太过迷信。第三,选择和购买一定要谨慎,要有针对性,而且期望不要过高。

有些产品即便不假,其成分含量也不一定如产家所言,如多年前打假打掉的某鳖血保健品,每只鳖的血用于生产上千份产品,其含量是可想而知的了。又如近年来推销的某种米,价格约每公斤二百元,其营养成分真的就等于同等价格的普通大米吗?有朋友问我,我只能一笑置之了。


WILLSON1625027


大家对保健品有什么态度,可以换成大家对健康是什么态度?大家对饮食是什么态度?

当然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保健品是膳食补充素,就是你身体缺什么,就给你补上,就像身体缺水就得补水,饿了就得吃饭,都是一样的道理。

很多人说我身体很好啊,我不用吃保健品。如果身体真的好,真不用吃保健品的。可是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是身体某些指标不健康了,但是没到临床疾病的状态。这些人都是需要吃保健品的。记得我们都学过《扁鹊见蔡桓公》,扁鹊一再提醒蔡桓公,蔡桓公不予理会,最后病入膏肓了,谁也帮不了他了。所以预防疾病,要从细节重视起来。

还有人说,报纸杂志好多虚假骗人的,效果夸大,无中生有。是,任何一个种类市场产品质量都是参差不齐的,不能说有地沟油的饭店,就没有良心的好饭店。不能说有坑人的旅行团,就没有口碑好的。不能一叶障目,来看待问题。

如何选择好的保健品?首先要选择大品牌,在市场知名度高,反响好,存在时间长的。好的东西永远不会淘汰。而且在国外,吃保健品都是国民必备的补充营养素,中国在这块的认知还是差了一点。

最后希望大家都关注健康,爱护自己,爱护家人。让国民的身体都越来越好。


王大碗爱美食


  提起保健品,有人对此是各种看法。大多数人选择保健品多半来自周围人的口口相传及广告宣传。缺乏对产品属性的理解及品质的判断,选择了根本不适合自己的保健品,对健康保健没有作用,“瘦了荷包”伤了身。那么对保健品要怎么看呢?

  1、首先保健品不是药物,它是一种食品,是独立于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之外的膳食补充。它有药膳作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所以不能治疗病症。而且,它作为一种食品,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能代替日常饮食。

  2、保健品并非“食用无害”。任何一种食物,都要讲究适度。即便是天然的营养丰富的食物,过度摄入都会造成营养不均衡,影响身体健康。而保健品这种较为单一的营养素,吃多了同样会导致身体出现不良反应。比如小孩子要是补充过量的维生素D,就会出现恶心、呕吐甚至中毒的现象。所以要适当的控制进食量。

  3、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更不能代替健康食品。名贵保健品再好,一天只吃合适的量即可,保健品同药一样,都是按量服用。而且,通常只需少量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作为日常营养摄入。此外,营养的补充,应当先首先从天然的饮食中摄取,营养实在是不能满足身体需要,再考虑选择保健品补充。

  总之,过多进食保健品,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适当的吃保健品,可以提高人的机体免疫能力。其实,注意生活习惯,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不饮酒吸烟,注意休息,多吃水果蔬菜,多锻炼身体,才是最科学的保健方式。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