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寒食 寒食 寒食節的來歷故事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寒食 寒食 寒食節的來歷故事

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

寒食 寒食 寒食節的來歷故事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介子推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但在《左傳》、《史記》等史書的記載中,並沒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節。並且,寒食節起源於紀念介子推,這一說法最早也要到兩漢之交才有記載(見於桓譚《新論》)。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後人為了解釋寒食節附會而來。介子推的事蹟最早見於《左傳》,沒有記錄他追隨文公流亡時的情節,亦沒有提及他的死因。然而,戰國時期至少還有兩部著作,提及了介子推故事的另外版本。

寒食 寒食 寒食節的來歷故事

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有句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立枯”二字,按照王逸的注,就是“抱樹燒而死”的意思,這樣至少在屈原時代,關於介子推被焚死的說法就已有了。另外,《莊子·盜蹠篇》說:“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這段話中,“割股”與“焚死”的情節都已經出現了。

寒食 寒食 寒食節的來歷故事

雖然有人懷疑《莊子·盜蹠篇》的記載是漢代人“増託”之作,不足為信,但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士節》又出現了介子推“賦詩公門”和晉文公“懸賞尋人”的情節,可見在戰國時代,民間已經流傳著介子推故事的多種異文。呂氏沒有記載介子推“割股”、“焚死”情節,未必是他未見此說,很可能是他不取。這跟後來司馬遷一樣,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一定聽到了關於介子推故事的多種版本,只是他以史家角度認為不足信,仍以《左傳》記載為主要藍本。在先秦到西漢之間,介子推故事不斷髮展,可能離歷史本真越來越遠,內容情節卻愈加豐富,並且在民間流傳甚廣。到《後漢書·周舉傳》就說得比較清楚了:“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至此,寒食習俗和介子推傳說的關聯已經記錄得非常明晰。

寒食 寒食 寒食節的來歷故事

介子推故事中的“割股”、“焚死”等情節,雖然很可能不是史實,但其產生與流傳卻在寒食習俗見諸文獻之前,因此,說漢人為了附會寒食節而編出介子推的故事,豈不本末倒置?加上最早對於寒食節習俗的記載中,不論《新論》、《後漢書》,還是後來的《琴操》、曹操的《禁絕火令》、《鄴中記》,所言都是太原地區特有的習俗。相傳介子推被焚死的“綿山”就在太原郡,有著如此時間上和地理上的聯繫,似乎應該認為是介子推的故事先在民間變化發展,有了“焚死綿山”等等情節,然後周圍地區的民眾開始產生寒食習俗(很可能形成於西漢),繼而這個習俗被記載於各種文獻之中,這樣邏輯比較通順。而由民間傳說產生紀念性的節日習俗,也是合乎情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