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导弹为什么能自动寻找攻击目标?

文绍J


不能自动导向攻击目标便不能叫导弹了,“导弹为什么能自动寻的”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导弹的类型和功能来区分,不同的导弹有不同的制导方式。

比如说战机使用的空空导弹,它们并非完全靠自己来寻找攻击目标,这个目标的搜索是由战机的火控来负责的。战机火控系统与各种机载电子设备如:激光照射机、火控雷达、EOTS等设备相连接,然后为导弹提供攻击参数,当锁定好目标后,导弹才会被发射出去。

实际上大多数战术导弹与飞机的火控发射方式很近似,无非是索敌——追踪——锁定——攻击这一套路。目前的导弹实际上做不到完全自主的寻找——攻击,它们的扳机掌握在人手里,而且必须先锁定好目标,导弹才能对这个被锁定的目标发动导引攻击。

用某些网络术语可以引申为——一点寒芒先到,随后枪出如龙。

像热寻的导弹这类,如美国的AIM-9系列,它们拥有红外导引头,会对飞机的喷口热源、机体红外轮廓产生反应,进行分辨与锁定继而做出攻击策略,最后飞上去将目标摧毁。

除了AIM-9这类空空导弹外,像地面的“毒刺”单兵防空导弹、“红箭12”反坦克导弹等等,使用的都是红外导引头,它的好处是发射可以不管。红箭12连CCD感光元件都用上了。

不过完全的发射不管也不尽然,比如美军在AIM-9上进行的数据链整合,令其能接受飞机的电波数据,可以在雷达的辅助下达到“视距边缘攻击”和修正目标的能力,可以看做是复合型制导。

其它的如激光制导导弹、雷达制导导弹都是差不多的路数,它们无非一个通过激光器照射锁定,一个通过雷达波进行锁定,为导弹提供打击的目标,然后导弹就追着这个锁定的目标射过去。

所有的这类导弹都有个必须做到的条件,即“维持照射”,它们无法做到红外热寻的导弹那种根据热源的自主攻击,必须将目标维持在激光照射机或火控雷达波的照射范围内(五代以下战机皆只能机头前照),如果敌机脱离这个范围,那么便可以逃脱导弹的攻击。也正因为如此,更自主的红外弹往往被用于做格斗弹。

地面、海上的导弹与空战的空空导弹差不多,制导原理都是通用的,仅在设计和导引仪器上有区别。比如一些反舰导弹,它们的锁定方式源于舰船的探测雷达,以及与舰船数据链相连的卫星、侦察机、其它军舰和探测器等等,发现目标后,军舰会根据对方的型号选择反舰导弹及攻击形式。

技术上反舰导弹与巡航导弹无限接近,但巡航导弹的地形导航功能因为大海没有参照物的缘故往往很难实现。因此反舰导弹习惯采用卫星加军舰电磁波制导的方式,再配合导弹上的“末端复合制导”来实现攻击。

说简单点,就是军舰、卫星的侦察信号负责将导弹送到要打的东西附近,然后导弹再自己开启更多样和灵敏的侦搜功能,对目标完成最后的锁定攻击。

所谓“末端复合制导”指的就是这个末端寻的阶段,反舰导弹会使用很多种索敌模式,比如红外、雷达(主、被动)、电视等等等等联合侦搜目标,最后甚至还能通过数据库对比,寻找敌方舰船的弱点进行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反舰导弹制导对卫星定位技术的依赖性非常大,美国采用突然关闭GPS的方式坑过不少“用户”。

地面用的反坦克主要使用“激光驾束”和“红外”两种制导,像电磁波制导反倒不适合较混乱且敏感的地面。红外上面说过就不细谈了,无非是利用热像仪让导弹对热源和特征进行反应,然后攻击目标。

“激光驾束”这种技术目前应用的更多一些,它依靠导弹系统发射的激光束去照射和锁定敌人,然后导弹跟着这条激光束追踪出去,对目标进行打击。通过不同的编码方式,激光驾束实际上拥有多条光束,对定位的计算也都不同,它们区别于半主动激光制导。

不过现代的坦克装甲车辆也变得贼精贼精的,它们身上布有激光照射的反应装置,会对照射的激光束进行报警,这时候坦克会迅速打出遮蔽弹幕,阻挡激光的锁定。

“电视制导”也是常用的制导方式,并且这种导弹出现的时间还非常早。人们给导弹安上了摄像头,然后通过传回的画面进行修正攻击。这种导弹的好处是可以清晰的观察到目标并实时修正,就像在玩一颗遥控炮弹。但缺点也在这里——手潮容易打歪,攻击时不能做别的事。如美军AGM-65“小牛”导弹就是典型的电视制导导弹,但它同时具备激光、红外导引能力。

此外还有“反辐射导弹”,这种导弹主要用于对付雷达站等放射出大量电磁波的目标。这种导弹的制导方式很好理解,谁辐射大它就找谁,敌我识别不过关马上砸你。

反辐射导弹通常随着战机的突击行动被发射出去,地面导弹如果要进行防空就必须开机,开机则马上被反辐射导弹攻击。美军的AGM-45“百舌鸟”在越战中表现的很突出,后来的AGM-88“哈姆”也是美军重要的装备。

巡航导弹采用的也是复合制导,早期的巡航导弹使用的就只有地图导航,后来这一能力进化为数字化场景匹配(DSMAC)和地形匹配(TERCOM)功能,再加上GPS卫星定位、火控平台雷达制导、数据链信息反馈、计算机终端智能判断等内容,它们能从很远的地方,像一台自动驾驶的飞机一样,飞过去投掷弹头轰炸对方。

美军的“战斧”已经是一种多功能化的巡航导弹,可以做到空射、潜射、舰射、地射等多种模式发射,完成从对地到反舰到核打击等一系列任务。

弹道导弹则是另外一种生态,顾名思义,它们的攻击方式是“弹道”式的;弹道导弹从发射伊始就已经对准了目标并进行了发射测算,包括洲际弹道导弹的太空运行和重启点火、亚轨道攻击、投弹等等,统统都在事先的计算机数据运算之中。

唯一不同的是,发射井里的导弹只需要按电钮就可以不管了,而野外机动的、大洋潜艇里藏着的这些移动式的弹道导弹,它们需要实时演算数据。距离越远,越考验一个国家的弹道测算能力。

现代弹道发射最麻烦的是气象数据的演算,模拟的越真实,反应的越快速,导弹就打的越准,而且弹道还不能太耿直,因为对方也在算你。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奇葩”存在,比如通过对方声纹特征寻找目标的反潜鱼雷、通过舰船航迹追踪舰船的制导鱼雷、通过光纤制导的“有线导弹”等等。有些尚处于前沿科技,有些则已经被应用很多年了。


王司徒军武百科


导弹是一种可以指定攻击目标,甚或追踪目标动向的飞行武器。导弹本身装有发动机和制导系统。制导系统就好像是导弹的眼睛,它能引导导弹准确地搜寻、跟踪和命中活动的目标。导弹制导系统能按一定导引规律将导弹导向目标 、 控制其质心运动和绕质心运动以及飞行时间程序、指令信号、供电、配电等的各种装置的总称。其作用是适时测量导弹相对目标的位置,确定导弹的飞行轨迹,控制导弹的飞行轨迹和飞行姿态,保证弹头(战斗部)准确命中目标。导弹制导精度是导弹制导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之一,也是决定导弹命中精度的主要因素。打击固定目标时,导弹命中精度用圆概率偏差(CEP)描述。它是一个长度的统计量,即向一个目标发射多发导弹,要求有半数的导弹落在以平均弹着点为圆心,以圆概率偏差为半径的圆内。打击活动目标时,导弹的命中精度用脱靶距离表示,即导弹相对于目标运动轨迹至目标中心的最短距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