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李玫瑾教授:不是講道理無效,是你講道理的方式和時機不對

盧梭曾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很多育兒作者也紛紛發文,批判“講道理”這種無用的教育方式。如:

《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因為他學習的方式與成人不同》

《盧梭說過:講道理是最無益的教育方式!你還在這麼做?試試這幾招》

《明智如孫儷:給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在大趨勢影響下,很多家長也開始摒棄講道理,決定做個不說教不嘮叨的新一代家長。

然而李玫瑾教授卻在《圓桌派》上表示:“在孩子6歲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

李玫瑾教授:不是講道理無效,是你講道理的方式和時機不對

因而,不是講道理無效,而是父母講道理的時機和方式不對

那麼,什麼時候講道理有效呢?

1、6歲前

0~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關鍵時期,父母要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引導孩子,影響孩子。

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告誡父母:“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說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或憂愁,怎樣對待朋友或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的一切對兒童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而且兩歲後孩子會進入秩序敏感期,這一時期的孩子會嚴格遵守約定俗成的規則,不但自己遵守,還會要求身邊父母也遵守。

李玫瑾教授:不是講道理無效,是你講道理的方式和時機不對

比如遇到紅綠燈,當父母一次又一次告訴孩子“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後,孩子慢慢就會內化規則。以後再遇到紅綠燈,他就會嚴格遵守,看到別人闖紅燈也會上前阻止。

當孩子把內心秩序變成習慣,習慣演變成自然,自然演化成人格的一部分時,孩子的規則意識就會建立。

因而6歲前,父母要多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明白善惡是非,規則底線,並且在不斷重複中,讓孩子把這些道理內化,變成人格的一部分。

被父母大道理浸潤長大的孩子,自然會養成好的習慣,善的品格。

而那些從小一味寵孩子的父母,沒有教孩子規則底線,孩子內心秩序混亂不堪,自然無法建立起獨立意識,契約意識。小時候是萬人討厭的熊孩子,長大後就變成了唯恐躲避不及的垃圾人。

李玫瑾教授:不是講道理無效,是你講道理的方式和時機不對

對孩子講道理是有必要的,不要覺得孩子小聽不懂,他們只是語言表達能力不夠,但內心可以理解父母的言行舉止。因而經常對孩子說“要做個善良正直的人”,再加上以身作則,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很難不成為一個善良正直的人。

2、孩子平靜後

試想我們成年人,什麼時候最不喜歡聽大道理?氣頭上。

比如你被老闆罵了,回家跟老公抱怨,老公安慰你:“老闆是為你好,讓你快速成長,才罵你。你要多理解。”聽到這樣的話,你肯定火冒三丈,完全無法聽進去。

李玫瑾教授:不是講道理無效,是你講道理的方式和時機不對

孩子也是這樣,當他發怒生氣時,你還一味對他灌輸大道理,他只會越發生氣,完全不會聽進去。

比如孩子出去玩,看到新鮮玩具想要,但你不想買。你可以直截了當拒絕孩子,但不要對孩子講“你有很多玩具了、我們不能買下所有的玩具”類似的話語。

當然這些話不是不能說,關鍵要在合適的時間說,像這個場景中,孩子正因為得不到心愛玩具哭鬧時,你卻叨叨的給他講大道理,他只會覺得煩,不會把你的話當回事。但你等孩子平靜下來,再給他講這些話,他可能就真的聽了進去。

其實每個孩子,情緒平和時,只要你道理說得對,說得入心,他多多少少都會聽進去。

3、孩子委屈過後

前幾天我犯了這樣的錯誤:落落跑太快,不小心摔倒了。她爬起來,回到我身邊泫然欲泣,她本意應該是想得到媽媽的安慰,但我卻對她說:“你要做個勇敢的孩子哦,摔倒了也不哭。”

本來沒哭的她,聽了這話反而哭了。當時我還覺得她矯情。

李玫瑾教授:不是講道理無效,是你講道理的方式和時機不對

事後覆盤時,才意識到我說錯了話,那時候我應該說:“很疼吧,媽媽給你呼呼。”先和孩子,讓他知道媽媽理解他的疼,之後再對他說“做個勇敢的孩子”,他才會聽進去,你和他的溝通才是暢通的。

因而,道理可以講,但不要在孩子受了委屈後,要在孩子得到你的共情後,這樣孩子才會聽進去你的話。

我想起跳橋的17歲少年,如果他媽媽先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再去講述那些大道理,或許悲劇就會避免。

有人會反駁,我是合適時機給孩子講道理啊,但為什麼他還是左耳進右耳出?其實還是道理沒聽進去。道理聽不進去,錯不在聽的人,而在於講的人

那麼,怎樣講道理才能讓孩子聽進去呢?

1、 幽默方式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講孩子教育時,一直強調父母要學著用幽默的方式對孩子講道理,不要一味強行灌輸。她分享了一個爸爸教導孩子不要早戀的故事。

李玫瑾教授:不是講道理無效,是你講道理的方式和時機不對

兒子看上一女孩,爸爸說:“我兒子挺有眼光,這女孩不錯。”沒有上來就給兒子講大道理“早戀影響學習、早戀都不會成”,肯定了兒子,和兒子站在了一條線上。

然後又說:“你要是打算今後在縣城工作生活,這事可以敲定。如果你要是想上北京去,這事我建議稍微再等等。”

這幽默智慧的話語一說,早戀的兒子就明白了。

所以如果父母可以幽默一點,用玩笑話語把道理講出來,孩子邊聽邊樂,樂完了道理也就記住了。

但如果你一味義正言辭講道理,被說教的無論是誰,都會反感。

李玫瑾教授:不是講道理無效,是你講道理的方式和時機不對

就像17歲跳橋少年,母親問清原因,如果孩子受了委屈,她大可以幽默地說:“要不要老媽出面跟他們打一架,他們欺負你,我來幫你……”先讓孩子心情好起來,然後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總上綱上線。

2、利用繪本

父母可以用繪本故事,把要告訴孩子的道理藏進故事中,用繪本故事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思考。

比如三歲的孩子不愛刷牙,父母可以陪他看《鱷魚怕怕,牙醫怕怕》。不愛刷牙的小鱷魚,結果有了蛀牙,要去看牙醫,然後發生的一系列好玩故事。

李玫瑾教授:不是講道理無效,是你講道理的方式和時機不對

從有趣的繪本里,孩子會明白不好好刷牙,牙齒會蛀牙,蛀牙要去看牙醫,很可怕。

父母甚至不用多說話,只要陪孩子看繪本,孩子就能領悟到繪本告訴的道理。

3、利用榜樣的力量。

阿德勒在《洞察人性》中說:“所有的孩子都會對權利充滿幻想,孩子天性中就帶著對力量的羨慕,對權利的渴望。”

孩子兩歲後會進入模仿期,模仿現實生活的人或者電視上的人物,甚至會崇拜它們。

李玫瑾教授:不是講道理無效,是你講道理的方式和時機不對

比如4歲男孩喜歡奧特曼,但他很膽小。在他膽小時,媽媽就可以利用他崇拜的奧特曼,告訴他:奧特曼是個勇敢的人,遇到怪獸他從來不會退縮,總是努力往前衝。在媽媽不斷鼓勵和榜樣的力量下,男孩會越來越勇敢。

因而父母利用孩子崇拜對象講道理,效果會加倍。

比講道理更重要的事:父母以身作則

雖然講究時機和方法,給孩子講道理有效。但如果父母說一套做一套,再好的時機再有用的方法講出來的道理,孩子都不會聽進去。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曾說:“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世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李玫瑾教授:不是講道理無效,是你講道理的方式和時機不對

因而

如果你想讓孩子愛上閱讀,不要總對他說“閱讀有好處”,而是拿起一本書坐下認真閱讀。

如果你想讓孩子孝敬老人,不要總對他說“尊老愛幼是美德”,而是盡心對待老父老母。

如果你想讓孩子努力學習,不要總催他“好好學習才有前途”,而是努力提升自己。

為人父母,一定要不教而善,身先示範。

李玫瑾教授一席話讓我們知道,講道理並不是完全無效,主要看方法和時機。方法對了,時機對了,講道理就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父母要記住,12歲後,不要再對孩子多講大道理,凡事點到為止。


我是唯媽養娃,家有三歲女寶一枚,養娃的路上有歡笑有淚水,想跟我一起分享你的養娃趣事,或者聽我分享養娃趣事,請關注我,一起哭一起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