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2019合理“避稅”知識大全,全在這兒了

區別“合理避稅”和“偷稅漏稅”:

需要告訴大家的是,合理避稅並不是偷稅漏稅,它是在合法的範圍內減輕稅收壓力,避免因為稅務知識的盲點,而導致企業多繳稅。所以,企業有必要了解合理避稅的基本知識。

2019年公司必知——7個實用的合理避稅方法!


1、換成“洋”企業

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稅收傾斜政策,因此由內資企業向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等經營模式過渡,不失為一種獲取享受更多減稅、免稅或緩稅的好辦法。

2、註冊到“寶地”

凡是在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發區、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城市的老市區以及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產業區、保稅區設立的生產、經營、服務型企業和從事高新技術開發的企業,都可享受較大程度的稅收優惠。中小企業在選擇投資地點時,可以有目的地選擇以上特定區域從事投資和生產經營,從而享有更多的稅收優惠。

3、進入特殊行業

比如對服務業的免稅規定:託兒所、幼兒園、養老院、殘疾人福利機構提供的養育服務,免繳營業稅。

婚姻介紹、殯葬服務,免繳營業稅。

醫院、診所和其他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免繳營業稅

安置四殘人員佔企業生產人員35%以上的民政福利企業,其經營屬於營業稅服務業稅目範圍內(廣告業除外)的業務,免繳營業稅。

殘疾人員個人提供的勞務,免繳營業稅。

4、做管理費用文章

企業可提高壞賬準備的提取比率,壞賬準備金是要進管理費用的,這樣就減少了當年的利潤,就可以少交所得稅。

企業可以儘量縮短折舊年限,這樣折舊金額增加,利潤減少,所得稅少交。另外,採用的折舊方法不同,計提的折舊額相差很大,最終也會影響到所得稅額。

5、用而不“費”

中小企業私營業主應考慮到如何對經營中所耗水、電、燃料費等進行分攤,家人生活費用、交通費用及各類雜支是否列入產品成本。

6、合理提高職工福利

中小企業私營業主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考慮在不超過計稅工資的範疇內適當提高員工工資,為員工辦理醫療保險,建立職工養老基金、失業保險基金和職工教育基金等統籌基金,進行企業財產保險和運輸保險等等。這些費用可以在成本中列支,同時也能夠幫助私營業主調動員工積極性,減少稅負,降低經營風險和福利負擔。

7、從銷售下手

選擇不同的銷售結算方式,推遲收入確認的時間。企業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儘可能的延遲收入確認的時間。例如某汽車銷售公司,當月賣掉100臺汽車,收入2000萬左右,按17%的銷項稅,要交300多萬的稅款,但該企業馬上將下月進貨稅票提至本月抵扣。由於貨幣的時間價值,延遲納稅會給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節稅效果。

企業節稅小招式


(一)模擬評稅試一試

稅務機關實行納稅評估,企業應該按稅務機關的評稅方法自行評估,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做好應對準備。下面以增值稅為例說明。

稅務機關對增值稅從四個方面進行評估。

稅負率:將稅負率與預警值對比。

增加值稅負率:用(工資+利潤+折舊+稅金)

主要進貨的稅率+運費

0.05=100萬。之後甲公司要求國土局將行政事業單位收據1800萬抬頭開乙公司,而他將200萬差額作代理費 由他另開發票給乙公司,並補簽了代理建房協議,這樣甲公司應交營業稅200*0.05=10(萬),節稅90萬。代理的形式要件是,發票抬頭一定要開最終的購買方,中介方不得墊付資金,前者最為重要。


(三十九)巧妙應對房產稅

收過租金的人都知道,12%的房產稅是較重的,本人就曾收過租金,交完5%營業稅、12%房地產稅後所剩無幾,被老總們頗多抱怨。後來本人將租金分解成三部分,即房租、場地租賃費、設備租賃費,並重新和客戶簽訂合同,只對房租交房產稅,節稅何止百萬。想起一句話,這世界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四十)發票丟了有辦法

丟失發票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歷。發票丟了怎麼辦?發票丟了還能報銷嗎?公司還可以作為正常的費用開支嗎?

發票丟失不用慌張。根據規定,丟失發票都可有辦法解決:

專用發票與供應商聯繫解決,其他發票由對方提供發票複印件加蓋公章解決,對方不能提供複印件的,例如:機票、車票等,可以當事人寫出具體經過,公司內部批准就可以解決。

丟失發票有章可循,只要辦妥手續就不會影響公司的納稅,如果驚惶失措,不能妥善處置,就會影響自己的報銷和公司的納稅。

(四十一)失控發票是毒藥

經常有人打電話、發傳真、發郵件來推銷發票:本公司尚餘少量發票可以對外提供,手續費優惠。說到底,正常經營的公司怎麼會有少量發票剩餘?不過還是有人喜歡找這些發票販子買進發票,因為手續費便宜。現在專門有人不斷成立公司,申請購買發票,然後到處推銷發票,公司不繳稅就關門了。從他們那裡買到的發票都是真發票。這些發票稅務機關規類為“失控發票”。現在這些失控發票都在稅務機關的網上公佈,以“失控發票”虛列成本就屬於偷稅,企業的損失就大了。

(四十二)電子商務少繳稅

目前我國對電子商務的稅務規定還不是很明確,但在網上銷售貨物也一樣要繳納增值稅。我們講電子商務少繳稅是指印花稅。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規定,在供需經濟活動中實用電話、計算機聯網訂貨、沒有開具書面憑證的,暫不貼花。因此,在網絡已經非常普及的今天,企業完全可以放棄傳統的經商模式,改為通過計算機聯網訂貨的形式,所有訂貨過程都在網上完成,這樣就可以節省印花稅,並且對銷售方、購貨方都同樣適用,所以,就此一項,就可以將網絡租賃的費用賺回一半。

會計核算中怎樣規避稅務風險?

在對一些公司進行年度會計報表審計時,發現很多公司存在一些共性的會計核算不規範,潛在稅務風險較大的問題,在此進行分析列示,希望引起貴公司關注,並盡力規範會計核算,規避稅務風險。

1、 公司出資購買房屋、汽車,權利人卻寫成股東,而不是付出資金的單位;

2、賬面上列示股東的應收賬款或其他應收款;

3、成本費用中公司費用與股東個人消費混雜在一起不能劃分清楚;

按照《個人所得稅法》及國家稅務總局的有關規定,上述事項視同為股東從公司分得了股利,必須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相關費用不得計入公司成本費用,從而給公司帶來額外的稅負。

4、外資企業仍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計提應付福利費,且年末賬面保留餘額;

5、未成立工會組織的,仍按工資總額一定比例計提工會經費,支出時也未取得工會組織開具的專用單據;

6、不按《計稅標準》規定的標準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在申報企業所得稅時又未做納稅調整,有的公司存在跨納稅年度補提折舊(根據相關稅法的規定成本費用不得跨期列支);

7、生產性企業在計算成品成本、生產成本時,記賬憑證後未附料、工、費耗用清單,無計算依據;

8、計算產品(商品)銷售成本時,未附銷售成本計算表;

9、在以現金方式支付員工工資時,無員工籤領確認的工資單,工資單與用工合同、社保清單三者均不能有效銜接;

10、開辦費用在取得收入的當年全額計入當期成本費用,未做納稅調整;

11、未按權責發生制的原則,沒有依據的隨意計提期間費用;或在年末預提無合理依據的費用;

12、商業保險計入當期費用,未做納稅調整;

13、生產性企業原材料暫估入庫,把相關的進項稅額也暫估在內,若該批材料當年耗用,對當年的銷售成本造成影響;

14、員工以發票定額報銷,或採用過期票、連號票或稅法限額(如餐票等)報銷的發票。造成這些費用不能稅前列支;

15、應付款項掛賬多年,如超過三年未償還應納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但企業未做納稅調整;

上述4-15項均涉及企業所得稅未按《企業所得稅條例》及國家稅務總局的相關規定計徵,在稅務稽查時會帶來補稅、罰稅加收滯納金的風險。

16、增值稅的核算不規範,未按規定的產品分項分欄目記賬,造成增值稅核算混亂,給稅務檢查時核實應納稅款帶來麻煩;

17、運用“發出商品”科目核算發出的存貨,引起繳納增值稅時間上的混亂,按照增值稅條例規定,商品(產品)發出後,即負有納稅義務(不論是否開具發票);

18、研發部領用原材料、非正常損耗原材料,原材料所負擔的進項稅額並沒有做轉出處理;

19、銷售廢料,沒有計提並繳納增值稅;

20、對外捐贈原材料、產成品沒有分解為按公允價值對外銷售及對外捐贈兩項業務處理。

上述16-20項均涉及企業增值稅未按《增值稅暫行條例》及國家稅務總局的相關規定計提銷項稅、進行進項稅轉出及有關增值稅的其他核算,在稅務稽查時會帶來補稅、罰款及加收滯納金的風險。

21、公司組織員工旅遊,直接作為公司費用支出,未合併入工資總額計提並 繳納個人所得稅。

22、很多公司財務人員忽視了印花稅的申報(如資本印花稅、運輸、租賃、購銷合同的印花稅等),印花稅的徵管特點是輕稅重罰。

23、很多公司財務人員忽視了房產稅的申報,關聯方提供辦公場地、生產場地給企業使用,未按規定申報房產稅,在稅務稽查時會帶來補稅、罰款及加收滯納金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