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經驗也找不到工作了


10 年經驗也找不到工作了

馬上要過年了,大部分人都在忙著做年終總結,有的是晉升述職,有的是部門彙報。


可我有一個朋友就沒那麼幸運了。


兩個月前,他從待了 3 年的創業公司離職,本以為憑著 10 年的工作經驗找下一份工作不難。


結果這一找,就找了兩個多月,一直沒有下家。


35 歲的年紀,每月 1 萬多的房貸,快上小學的兒子,上面還有四個老人,弄得他壓力巨大。


過於樂觀的預期以及裸辭帶來的後果,就是每天不斷投簡歷,然後奔波於來回面試的路上。


很累,但又沒結果。


他讀大學就來了北京,畢業後就成了一個北漂,到現在已經十幾年了。


一直做技術,期間換過 4 家公司,大廠和中小公司都待過,最後一家是創業公司,他算很早期入職的,手上有一些期權。


因為公司融資一直不順,加上業務起不來,兩年沒漲薪的他決定出來看新機會,手上的那點期權也成了白紙。


本以為憑藉自己多年的技術經驗和行業積累,找一份差不多的工作應該問題不大,結果現實卻生動地給他上了一課。


資歷一般、年紀偏大、能力中等,每次面試幾乎都是以同樣的理由被拒絕,這種落差讓他一下子很難接受。


“明明 3 年前找工作還挺順的,現在怎麼會變成這樣”,他略帶傷感地跟我說了這句話。


他找我聊了很久,其實我能看出他的沮喪,也能體會他的心情,但作為朋友,我能做的很少。


這不是一兩天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長期下來積累的歷史問題,雖然不忍心再打擊他,但我還是很直白地跟他說出了現實。


因為我們認識時間很長了,我算對他有一定的瞭解,所以也沒藏著掖著。


1、錯把經驗當能力


我這朋友一直以 10 年工作經驗而自豪,這也是他當初離職的底氣,3 年前找這份工作時,他就是以 7 年的工作經驗勝任的。



到了公司後,他很快就上手了工作並且成為公司的主力研發,過去的經驗也能直接複用,這讓他感覺很輕鬆。


雖然平時工作忙,但通過已有的知識和積累,大部分工作基本都能從容應對,因此也讓他安穩度過了 3 年時間。


這 3 年裡,他除了一直在做研發,一直在用同一個技術,幾乎就沒有其他長進,老闆有心提拔他帶團隊,但他覺得太麻煩就推脫了。


啃著自己的老底在公司幹了 3 年,除了經驗增長了,能力還停留在 3 年前。


準確說,他這 3 年增長的是經歷,而不是經驗。


對於現實的誤判,讓他吃到了苦頭。現在出去面試技術崗位,面試他的技術領導都比他小,能力還比他強,讓他十分尷尬。


從公司的角度,如果花同樣的成本,且候選人能力相當的話,寧可招一個年紀小的,也不願招一個年紀大的,這就是現實。


公司看重的是這一次投資下去後,候選人的成長性能帶來後期回報。


工作了 10 年不代表獲得了 10 年經驗,這是很多人自以為是的誤區。


我見過很多工作了三五年就很厲害的人,他們用質量和效率換時間,用 5 年的經驗獲得了 10 年的成長,這就是槓桿效應。


在短時間內提升工作中處理問題的密度和質量,就能節省出很多的成長時間。


那些做起來很舒服的工作是最可怕的,因為在舒適狀態下,人是不可能成長的,消耗了時間,但沒換來效率和質量。


錯把經驗當能力,就是沒想明白上面這個問題。


2、低效重複的工作


剛進入職場的新人,很多都是做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改改 bug、寫寫文檔、做做會議記錄,或者給領導美化一下 PPT。


這是熟悉工作的一個過程,這樣的事做一個月沒問題,如果做三個月甚至半年,那就是在耽誤時間,做著低效且重複的工作。


我剛工作的前兩年,每天要求自己都要獲得一些新的信息或者認知,搞明白一些之前不知道的事,如果不那樣的話我就會焦慮。


焦慮的是,如果重複一個星期的工作我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那下週就還是會一樣,如果再重複一個月或者一年,是很可怕的。


在焦慮和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開始主動突破自己的工作範疇,避免只做重複的事,為自己尋求一些不確定性。


以前做技術只會基於 Java 的安卓開發,後來自學 Objective-C 做起了 iOS 開發,業餘時間又搞起了 Python 沒事爬些數據玩。


做產品後,公司主營業務是互聯網醫療,開業務會聽了很多雲裡霧裡的行業術語和不懂的概念。


會後就挨個百度查,找了很多資料和行業報告去研究,然後也請教了很多人,慢慢就都知道了。


後來對電商產品感興趣,回去又開始研究各種電商平臺產品和業務模式,再跟醫療業務想結合,也為我之後去京東做醫藥電商產品做了鋪墊。


不懂技術就上手學,不懂業務就去研究,不懂數據、不懂運營、不懂商業就挨個學,只要人不傻,總能學會。


就這樣,我一直在拓展自己的邊界,同時也在不斷尋找並認識這些領域的人,讓我有吸取養分的渠道,避免自己總是做重複而低效的工作。


很多領域都是相通的,跨領域的知識和認知會帶來效率和質量的提升,這一點我是百試不爽。


當我向他說完這些經歷後,我那位朋友陷入了沉思,過了幾分鐘後,他說:“我其實做了 10 年重複的事”。


我相信他的技術是沒問題的,但只能說很熟練。就像汽車流水線上的 10 年老工人能把一個零件加工得精緻無比一樣,但他還是不知道車是怎麼造出來的。


寫了 10 年代碼他,既沒有突破原有技術棧拓寬邊界,也不想跨出舒適區往管理轉型,就這樣重複了 10 年,結果現在連工作都找不到。


我挺替他惋惜的,因為我剛做技術那會兒,他還給過我很多指導。


如今,我們走在了完全不同的路上。


3、時間是最狠的殺手


時間的力量有多可怕?


三個月可以讓一個胖子減肥 20 斤,三年能讓一個人脫胎換骨,三十年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每一個當下的不在乎或者無所謂,在時間的積累下都會變成日後無法挽回的損失。


健康、成長、發展都一樣。


今天上班,明天上班,後臺還上著一樣的班,工作內容始終一樣,沒有挑戰,每天做著機械重複的工作,自己也不覺得有危機感。



這樣的人生很容易陷入危機。


尤其在職場,前 3 年是黃金期,很多個人習慣、工作方法、眼界見識都在這個階段形成。


跟對一個好老闆,做一個有成長性的項目,伴隨一個有潛力的公司,時間會帶來最好的回報。


很多人就是太懶了,根本不願意思考,也不願意行動,當危機和風險來臨時,才悔恨當初的失誤決策。


如果覺得現在的工作很舒服,那就得警惕了,如果覺得現在的工作很沒意思,那也得警惕了。


大概率情況下,要麼是在增加無效經歷,要麼就是在做低效重複的工作。


怎麼破?


求變!


放棄當下的舒適,是為了有更大的能力去承擔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


去學習新東西、去認識新的人、去做那些讓自己覺得有挑戰而且一下子勝任不了的工作。


堅持,然後重複,再堅持,再重複,時間會帶來最好的回報。


反過來,別讓時間成為最狠的殺手。


寫在最後


在我寫下這篇文章的前兩天,我那位朋友微信告訴我,他找到工作了。


在一家做 CRM 產品的公司當程序員,薪資比之前上浮了 10%,公司成長性還可以,他準備好好乾幾年。


但我擔心的是,3 年後、5 年後、10 年後,他還會不會遇到跟如今一樣的境遇。


不過,我的擔心可能是多餘的,命運在他自己手上。


在他的允許下,我把這個故事分享出來,其實也是想告訴我的讀者,把個人價值做起來,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把自己當做一款產品用心去打造,做出個人價值,抵禦時間帶來的一切不確定性風險。


未來不是預測出來的,未來是幹出來的。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