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解讀隱藏的中華文明史

甲骨文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是現代漢字的早期雛形,上世紀三十年代河南安陽殷墟考古證明,甲骨文是中國商朝時期使用的一種文字,距今已經有3600多年的歷史了,但甲骨文並未得到歷史的傳承,而是逐漸演變為現今使用的漢字,而甲骨文被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2019年是發現甲骨文120週年,那麼最早發現甲骨文的究竟是誰呢?

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解讀隱藏的中華文明史

甲骨文

光緒二十五(即公元1899年),一個名為王懿榮的京城官員,因患瘧疾而找到中醫把脈看病,中醫開出的藥方有一味中藥名為“龍骨”,略懂中醫的王懿榮也並沒有太在意這味中藥,隨即指使家中夥計到老字號的“達仁堂”中藥鋪按方抓藥,待中藥拿回後親自查驗,不經意間發現“龍骨”上刻有類似篆文的刻痕,不像是自然形成而是人為所致,因此斷定這是一種年代久遠的文字,遂又吩咐家中夥計將“達仁堂”的所有“龍骨”買回來進行研究,由此發現和解讀了一段隱藏的中華文明史,這個名為王懿榮的人,究竟是何許人也?他為何如此獨具慧眼呢?

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解讀隱藏的中華文明史

王懿榮

王懿榮(1845—1900)字正儒,山東福山人,出身於官宦世家,其祖父王兆琛是嘉慶二十二年進士,曾官至山西巡撫,父親王祖源曾官至四川成綿龍茂道,而王懿榮是光緒六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經三任國子監祭酒,而清代國子監是總管全國各類官學的機構,即清朝晚期學部的前身,與現今教育部職能類似,而祭酒一職由滿漢各一人擔任,僅在管理監事大臣一人之下,王毅榮其人曾經深得慈禧太后的賞識。

王懿榮青年時代就曾遍涉經史,尤其是精心潛學金石之學,曾與翁同龢、徐郙、潘祖蔭、吳大徵、羅振玉、劉鶚等鑑藏家和學者們交遊密切,並曾撰寫了《漢石存目》、《古泉選》、《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學術著作。

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解讀隱藏的中華文明史

甲骨文

王懿榮除了將“達仁堂”的“龍骨”全部買回之後進行鑑別和研究之外,還吩咐夥計遍走京城中藥店,凡是有刻痕的“龍骨”全部買回,鑑於王懿榮在京城的地位和聲望,其收購中藥“龍骨”的消息不脛而走,山東濰縣一個名為範維卿的古董商,攜帶自己搜尋到的十幾片帶字甲骨,趕往京城拜見山東老鄉王懿榮,王懿榮見之大喜,因為範維卿帶來的甲骨品相更具研究價值,於是全部重金買下。

古董商人都是逐利的,一個名為趙執齋的古董商更是使出渾身解數,竟收集到數百片帶字的甲骨,專門到北京王府售賣,王懿榮也不挑揀並全部買下,而且讓趙姓古董商儘管去收購,有多少他要多少,王懿榮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收集了1500多片帶字甲骨,進而成為發現並研究中華甲骨文第一人。

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解讀隱藏的中華文明史

王懿榮

但在甲骨文研究領域最早且最有成就的當屬羅振玉和王國維,羅振玉在古器物和古文字領域造詣頗深,他依據坊間傳聞和自己的研究,發現這些甲骨大都來源於河南安陽,遂委託其弟弟羅振常到河南安陽實地尋訪甲骨,羅振常於1912年初春前往河南安陽,並曾在安陽小屯逗留了近兩個月,不但調查清楚了甲骨出土的準確位置,而且還收購了一萬多片甲骨裝箱運回北京。

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解讀隱藏的中華文明史

羅振玉

羅振玉見到如此大量的甲骨,可謂是喜出望外,經過比對和研究,確認河南安陽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商朝“武乙之都”,羅振玉的考證被學術界認定為是具有開創性的重大學術研究成果,但遺憾的是不能與好友王懿榮分享了,因為王懿榮已經於1900年的“辛丑之亂”中服毒投井而亡,為清王朝殉葬。

繼羅振玉之後就是王國維,王國維曾隨羅振玉東渡日本並比鄰而居,在羅振玉的影響下,開始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王國維通過對甲骨文的研究和考證,確認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號和世襲脈絡,使原本十分模糊不定的商朝逐漸清晰起來,其所著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為甲骨文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劃時代的歷史貢獻。

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解讀隱藏的中華文明史

王國維(左)與羅振玉

除羅振玉和王國維之外,後來者還有董作賓和郭沫若,這四人也被學界譽為“甲骨四堂”,因為他們的名字中都有“堂”字的緣故,其中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董作賓(字彥堂)、郭沫若(字鼎堂)。

我曾在拙文《董作賓:一個為國家增壽為民族續命的考古學家》中這樣評價董作賓:“對甲骨文考古和研究貢獻最大者,當屬考古學家董作賓,他於1933年發表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是中國第一部甲骨文考古研究專著,董作賓首創了甲骨斷代學,他的甲骨書法也是獨具一格且風靡世界。”其七十餘萬字的學術鉅作《殷歷譜》更是研究甲骨文的宏篇力作,而董作賓更是被學界譽為“一代甲骨文考古大師”。

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解讀隱藏的中華文明史

董作賓

儘管郭沫若一生在諸多領域成果頗豐,但在甲骨文研究領域成果卻並不十分突出,郭氏晚年曾熱衷於考古,但他卻並未參與過安陽殷墟考古發掘工作,在1948年4月評選的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中,考古學界有四人當選,而他們的排名順序是董作賓、李濟、梁思永和郭沫若,由此可看出端倪。

郭沫若研究甲骨文的依據是安陽殷墟出土的拓本,1929年10月在第三次安陽殷墟發掘時,出土了著名的“大龜四版”,當時遠在日本流亡的郭沫若得此消息之後,寫信向主持發掘工作的董作賓索要拓本,而董作賓也是毫無保留地將剛出土的“大龜四版”拓本寄給了郭沫若,為其研究甲骨文並撰寫《卜辭通纂》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依據。

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解讀隱藏的中華文明史

甲骨文

120年前的王懿榮是發現、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因此國際學術界也把王懿榮1899年發現“龍骨”作為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從一味中藥“龍骨”中解讀了隱藏的一段中華文明史,將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年左右,王懿榮可謂是為國家增壽為民族續命的歷史功臣,其歷史功績將被永載中華文明的史冊上。

王懿榮發現和研究甲骨文之後,引起了學界的普遍關注,也直接導致了對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而殷墟考古可與古希臘特洛伊遺址發現相媲美,都是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解讀隱藏的中華文明史

而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是人類早期城市文明的範例,2019年7月6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批覆,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誌著中國5000年文明史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而此前國際社會只承認中華文明史起始於商朝,只有3600多年的歷史,距5000年文明史還相去甚遠,而今中華民族可以憑藉“良渚古城遺址”,證明了5000年中華文明史的存在,並且可以理直氣壯地雄踞於世界文明古國的行列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