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何曉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智慧供應鏈已迫在眉睫

從全球範圍來看,供應鏈逐步成為衡量一國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

智慧供應鏈整合產業鏈服務、金融資源,維護產業鏈的安全性、創新性和完整性,是應對外部經濟複雜、市場多變的關鍵手段。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何曉軍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演講中呼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智慧供應鏈已迫在眉睫!如何打造智慧供應鏈生態圈?何曉軍分享了大灣區智慧供應鏈金融發展的三大絕招。

A

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群之一,11個城市各有特色,各有優勢,產業互補性強。其中珠三角作為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製造中心,產業基礎雄厚,產業鏈較完善,集聚了一批規模大、上下游企業眾多、供應鏈發達的核心企業,具備發展供應鏈金融的良好載體和基礎優勢。

第一大絕招,何曉軍認為是“合縱”將以重點企業為核心,在打通全產業鏈上下功夫;同時“連橫”,將重點依託專業鎮,提升區域金融服務能力,最終圍繞實體經濟,推動供應鏈金融“從鏈到網”。

廣東省是產業大省,擁有許多明星企業和隱形冠軍,如珠海的格力、佛山的美的、東莞的TCL、深圳的華為、中興等,這些企業通過產業鏈帶動了當地一批中小企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有很強的拉動作用。何曉軍以TCL為例,闡釋了“合縱”2015年,TCL金融推出線上應收賬款管理平臺——簡單匯,通過商業模式創新緩解了TCL生態圈內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五年來,簡單匯平臺交易規模突破3000億,融資額超400億,平均融資成本綜合年化6%,平臺24小時運轉,放款響應速度在2分鐘-1小時之間,最遠到達核心企業第八級供應商,不但為供應鏈企業解了燃眉之急,也為TCL核心企業降本增效。

據何曉軍介紹,廣東目前有近500個專業鎮,地區生產總值佔全省的1/3以上。其中,產值超百億的有146個,超千億的也有11個,如中山古鎮的燈飾、東莞長安的手機,佛山北滘的家電等,主要是集中在大灣區範圍內。這些專業鎮雖然大部分企業規模小,但行業高度集中,可以依託區域的全產業鏈優勢,通過供應鏈金融,提升整個區域的金融服務能力,大範圍支持全區實體經濟發展。

B

大絕招是“智慧賦能”。據何曉軍介紹,廣東省已經做了三個方面的探索:搭建中小企業融資平臺,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搭建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解決跨境貿易痛點推動金融機構科技賦能解決普惠金融長尾難題。

“今年,廣東省出臺了《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建設中小企業融資平臺。”何曉軍如是說。

據介紹,中小企業融資平臺(以下稱“中小融平臺”)依託廣東“數字政府”整合各類數據信息,建立全省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收集機制,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對中小企業進行風險畫像和信用評價,實現中小企業商業信用的可視化、數據化。一方面,“中小融平臺”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和商業銀行的信貸產品進行線上智能對接,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貸款、增信、貼息和風險補償等“一站式”配套服務;另一方面,該平臺還能夠為中小企業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務,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和出口製造型企業,比如可以開展智能供應鏈融資,依託核心製造業企業和物流企業真實供應鏈信息,為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無抵押的訂單融資和應收賬款融資。“我們預計首期可為超過4萬家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何曉軍透露。

C

大絕招是“以網擴圈”。何曉軍認為,當前從事供應鏈金融服務的主體類型眾多,除了各大商業銀行外,還有財務公司、小貸、保理、擔保、租賃、互聯網金融企業等一批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其他新型的交易場所。要充分發揮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就要發揮好各類型金融機構的優勢,構建“萬物互聯”供應鏈金融生態圈,提供多層次的供應鏈金融服務。

何曉軍指出,一是發揮好開發性、政策性銀行和大型商業銀行等頭部金融機構作用。除繼續推動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用好民營企業專項貸款等類供應鏈金融產品外,還要繼續推動各商業銀行借鑑日本三菱、三井住友銀行等經驗,構造主辦行模式,打造全產業鏈融資,並依託服務大型客戶較多的優勢,將交易信用從核心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貫通供應商、經銷商和終端個人客戶的融資需求。民營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要依託股東自身和本地龍頭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搭建良好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圈,提升區域金融服務效能。

二是發揮好非銀金融機構對毛細血管的支持作用。進一步推動行業龍頭企業通過設立財務公司、小貸、信託、保理機構為自己上下游配套小微企業提供服務,一方面提高產業鏈穩定性,使供應鏈上收付款制度更規範化,另一方面利用金融企業牌照和產品特點切入ABS、同業拆借市場等,合理用好市場資源。據何曉軍介紹,近年來,廣東省積極支持行業龍頭申請創設財務公司,成功推動溫氏集團、省農墾集團等設立財務公司,對推動我省鄉村振興和三農工作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下一步我們也會加大力度申請有關牌照,發揮核心企業作用,提升對上下游企業的支撐力。”何曉軍如是說。

此外,還要探索商業票據流通激發企業信用;探索供應鏈金融的專業化經營。何曉軍表示,“我們也在大力推動商票完善信用評級和標準化設計工作,探索商業票據流通機制,激發商票在服務實體經濟中的功能作用。”

採寫:南都記者 熊潤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