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李東榮:堅決避免“有技術可任性”等錯誤理念和行為

新京報訊(記者 陳鵬 程維妙)“自古以來,科技都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它能夠造福人民,促進發展;用得不好,就可能打開潘多拉的魔盒,帶來問題和風險隱患。”在12月1日的第四屆中國新金融高峰論壇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加快形成多層次的金融科技制度體系,把金融科技創新放在制度的防火牆內,把金融科技風險關進制度的籠子裡,把金融消費者置於制度的保護下,堅決避免“唯技術至上”、“有技術可任性”等一些錯誤的理念和行為。

在論壇現場,針對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的話題,李東榮提出4點個人思考。他認為,要緊密結合經濟社會活動的場景需求,提升金融科技的供給質量;著力推進制度建設,引導金融科技守正、向善;積極發展監管科技,增強金融科技的治理能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夯實金融科技智力支撐。

不是所有業務都要用區塊鏈,防止蹭熱點

“長期的金融發展實踐表明,任何金融創新如果脫離了實體經濟的客觀需求,就會偏離方向、違背規律,從而走向或自我循環、或過度膨脹、或非理性繁榮。”李東榮表示,這樣的金融創新要麼因為價值缺失而被自然淘汰,要麼因為與實際需求不吻合而難以為繼,只有那些真正符合實體經濟、符合經濟規律、深耕業務場景的金融創新才可能有持續的生命力。

他認為,發展金融科技要始終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生活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科學、冷靜、務實的態度,切實抓住經濟社會和人民群眾最需要的金融服務場景,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應該是接地氣的,從而不斷地去提升金融科技供給對多元化需求的適應性和有效性。

“近期我們注意到,金融業對區塊鏈的討論和實踐非常熱烈,其中也出現了一些將區塊鏈神化、泛化的雜音。根據我們的觀察與思考,區塊鏈作為一種技術集成創新,在促進數據共享、提高協同效率、建設可信體系等方面確實具有突出的優勢,在金融領域確實具有很好的應用場景。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區塊鏈各組件技術的成熟度存在差異,不同金融場景對區塊鏈安全、性能、功能等要求也不盡相同。”李東榮稱,當前區塊鏈更多地是應用於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市場證券化等存在多方交易且信任基礎較弱的特定場景,並不是所有的業務都要用區塊鏈,也並不是所有的數據都要上區塊鏈,更要防止有的人借這個機會來蹭熱點,或者加上他們自己的東西。

李東榮強調,在金融行業只有找準了應用場景,並且與其他技術有機地、有效地結合使用,才能使區塊鏈技術創新優勢和經濟社會價值真正得到充分彰顯。

堅決避免“有技術可任性”等錯誤理念和行為

“自古以來,科技都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它能夠造福人民,促進發展;用得不好,就可能打開潘多拉的魔盒,帶來問題和風險隱患。近年來,我們看到很多從業機構都在提倡守正創新、科技向善的經營理念,我認為這樣的理念是客觀務實的。”李東榮認為,再好的理念也需要有制度的保障。

在他看來,要以金融數據治理和信息保護、金融科技應用安全管理、金融科技產品檢測認證、金融科技知識產權保護、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合作規範等內容為重點,與時俱進地補充完善,包括法律規定、監管規則、自律標準、內控機制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加快形成多層次的金融科技制度體系,把金融科技創新放在制度的防火牆內,把金融科技風險關進制度的籠子裡,把金融消費者置於制度的保護下,堅決避免“唯技術至上”、“有技術可任性”等一些錯誤的理念和行為。

李東榮還表示,必須按照國家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綜合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應用程序編程接口等前沿技術,依法合規地建立跨部門、跨地區、跨層級的公共數據融合和監管信息共享機制。對側重於機構監管、分業分段監管、事前准入監管的傳統監管模式進行適應性調整優化,要與時俱進,不斷優化,逐步實現規則數字化翻譯、數據實時化採集、風險智能化分析、結果可視化呈現等監管科技功能,使金融監管部門在防控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方面能夠更為主動、更加有效。

新京報記者 陳鵬 程維妙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危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