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折騰”出的脫貧路

張耀軍,幹過管理見過世面有過積累,愛“折騰”的他雄心勃勃回家鄉創業卻遭遇“滑鐵盧”,加上孩子突生重病等原因,張耀軍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但他不等不靠,靠著不服輸的闖進和韌勁,和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合作建起來旺福興豆制坊,吸收7名貧困群眾到廠子工作,帶著他們一起“折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折腾”出的脱贫路

白水縣雷牙鎮許家村有個股份制的集體經濟組織——雷牙鎮許家村旺福興豆制坊,與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合作的不是什麼大企業、大老闆,而是許家村曾經的貧困群眾張耀軍。

許家村四面環坡三面環溝,張耀軍家就住在溝邊,幾孔破舊的窯洞就是他家的所有“資產”。張耀軍19歲就出門打工了,在南方某企業做管理工作多年,腦子活嘴巴巧,對市場也很瞭解。2013年,在外闖蕩多年有了一定積累的張耀軍回到許家村,投資42萬元在村上建起了養雞場,想在家鄉幹一番事業,改變鄉親們貧窮的狀況。

第一年,靠著勤快的雙手和多年跑市場的經驗,張耀軍的雞場實現盈利5萬餘元。這下,張耀軍對養殖業更有信心了,立刻擴大規模,加蓋雞舍,進了6000多隻雞苗。可這一個養殖年度,雞蛋市場一直低迷,每斤價格只有2.5元左右,張耀軍一下子賠掉了10萬餘元。第三年,由於雞生病等原因,張耀軍又賠進去17萬餘元。

雄心萬丈的張耀軍一下子被市場搞懵了,可更讓他備受打擊的事情還在後面。2016年,唯一的兒子突然身患重病,張耀軍帶著孩子西安、北京到處跑,不但欠了一屁股債,雞場關了門,媳婦還和他離了婚。“心裡難受得無法用語言形容!”直到現在,張耀軍回憶起那段日子依然表情落寞語氣沉重。

後來,張耀軍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除享受其他扶貧政策外,他還在縣城的李家卓小區分到了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

“折腾”出的脱贫路

“咱也是闖過幹過的,年輕輕有手有腳靠政府生活心裡真不自在。”張耀軍強迫自己趕緊振作起來,安頓好孩子後去縣城一家豆製品廠打工,工作的同時默默學習豆製品加工技術,一邊學業務一邊耐心做市場調研,發現豆製品其實市場需求特別大。

哪裡跌倒還得從哪裡爬起來!不服輸的張耀軍又開始折騰。2018年底,他帶著自己學到的豆製品加工技術回到村上,多方籌資和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合作建起了雷牙鎮許家村旺福興豆制坊,用原漿點豆腐生產花幹,並自己負責技術、經營和市場。

今年6月,豆制坊開始試運營,可因為對技術掌握不夠等原因,工人們做出來的花幹質量不過關,開業第一個月就賠了3萬餘元。

“難道我真不適合創業?”夜深人靜時,張耀軍突然對自己懷疑起來。“哪有人天生就懂創業,車拉到半坡了就沒有放手的道理!”張耀軍又自己給自己打氣。

幸好縣鎮政府各相關部門及時給他送來了政策和資金,許家村兩委及集體經濟合作社也積極幫他尋找原因和解決辦法。

“還得俯下身子努力幹,政府和扶貧幹部對咱這麼好,不幹好能對得起誰!”張耀軍咬咬牙,又一次打起精神。他帶著豆制坊招的幾名貧窮群眾,到縣上及蒲城深入學習豆製品加工技術,並去多家豆製品加工企業參觀考察,尋找讓旺福興豆制坊儘快邁上良性發展之路的良策。

“折腾”出的脱贫路

工夫不負有心人。許家村旺福興豆制坊8月初開始投產,8月11日就實現了盈利。“現在豆制坊生產經營狀況都很好,生產的花幹主要銷往西安、寶雞、咸陽等地,深圳、新疆等地也有人訂貨,供不應求,廠子規模小,大單子我們現在都不敢接。除人員工資外,豆制坊現在每個月盈利1萬多元。”說起目前的發展,張耀軍臉上是掩藏不住的喜悅。2018年,張耀軍也脫了貧。

目前,許家村旺福興豆制坊因為場地、設備等所限,只加工耐儲存的花幹,張耀軍說他想在春節前再上一套腐竹生產線,逐漸豐富產品種類,讓豆制坊慢慢發展壯大。從開始建豆腐坊到現在,除了外出學習和送貨,張耀軍24小時守在豆制坊,“這次創業不同於自己養雞,這不但是我和兒子的生計,更是村集體經濟的一部分,其中還有村上15名群眾尤其7名群眾的飯碗,只能幹好決不能再出閃失!”張耀軍說現在他比以前壓力大,也比以前更有動力。

“折腾”出的脱贫路

一個下午,總有訂貨電話打進來,和記者的談話被打斷好多次。匆匆聊完後,張耀軍又一頭扎進了豆腐坊,每個生產環節都要自己盯著,他說這樣心裡才踏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