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平安,告別“外援”時代

一則高層變動的公告,透露出平安再次轉型的信號。


11月22日,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318.SH)發佈公告,稱李源祥因為個人工作安排原因辭去公司執行董事、聯席首席執行官、常務副總經理及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職務,李源祥將繼續工作至2020年1月31日,中國平安將聘任陸敏接替其出任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分管公司保險業務及個人綜合金融業務。


比這則消息更勁爆的,是友邦保險同一天的公告:李源祥將出任友邦保險首席執行官,任期為三年,獲得的年度總薪酬高達702.53萬美元,約4945萬元人民幣——其2018年在中國平安的稅前年薪,為1457.88萬元;同期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其稅前收入不過800餘萬。


除此之外,對李源祥因離開中國平安而失效的長期獎勵,友邦將在未來六年時間裡進行補償,累計金額281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近2億元。


有人據此推測,李源祥此番掛印而去,蓋因友邦保險的“開價”實在難以拒絕。但作為蜚聲業內的大佬,李源祥並不缺“橄欖枝”。


早在2006年初,李源祥剛剛加入平安不過兩年左右,當時新華保險的主要股東就設法找到李源祥,希望他能出任未來新華保險的掌門人。


雖然,李源祥當時並沒有任何想要換東家的意思,仍得到平安高層的許可,與對方見了一面。


過去二十多年間,中國平安先後引進過至少一二十位頂級“外援空降兵”,除梁家駒、李源祥外,從湯美娟、張子欣、顧敏慎、顧敏,葉黎成,到Richard Jackson、Stephen Meldrum……在平安上下都曾“權傾一時”,但最終他們在平安的職業生涯大多不超過10年。離開平安後,他們或遠離原先的行業,或低調到音信杳無。


李源祥大概是中國平安成立以來,逗留時間最長的一位高階“空降兵”,長到了讓人以為他永遠不會離開。


如今,他甘願放棄2億元之巨的長期獎勵,決然離開,且投奔了與平安有直接競爭關係的同業。


李源祥之後,平安似乎開始告別“空降兵”時代;如今,帶領其奔向下一個目標的,是以陸敏為代表的本土學院派。


梁李師徒進平安


回到十六年前的2004年,李源祥跟隨頂頭上司“亞洲保險教父”梁家駒正式加入平安。


在此之前,平安人壽在另一“空降兵”、原中國臺灣“國華人壽”常務副總黃宜庚的帶領下,個人壽險從零起步,一舉躍升至家喻戶曉的全國性壽險公司。但歷經“投連”事件之後,也讓平安落下了只要規模不要質量的名聲,被監管多次下文全行業通報批評。


馬明哲也深知平安遇到了瓶頸,但黃宜庚們卻已經有心無力,此時,他所需要的,是一位能把平安從只要規模的一介“草莽勇夫”,變成登堂入室世界500強的職業經理人。


他的目光鎖定了兩個人:潘燊昌和梁家駒。兩人不僅都是1947年生人,且祖籍均為廣東,並都曾在友邦保險(AIA)體系內任職。不同的是,潘燊昌的“普通話”往往需要翻譯才能讓人聽懂,而梁家駒則可以完全無障礙與人交流。


而友邦,雖然在中國大陸受制於其獨資的身份擴張停滯,進而導致其市場規模完全無法望平安之項背,但在馬明哲的心目中,其一直都是全球壽險業的標杆。


在中國臺灣的保險界,潘燊昌是“神”一樣的存在,也被稱為“中國臺灣保險之父”,曾一手創建了臺灣安泰人壽,並將安泰做成臺灣地區最大的外資壽險公司。2001年起,潘燊昌出任ING安泰人壽大中華區總裁。


梁家駒,亦是亞洲保險界公認的教父級人物。在加入平安之前,梁家駒是英國保誠集團大中華區執行總裁,而在保誠之前,梁家駒長期擔任中國臺灣南山人壽(AIA臺灣公司)總經理,帶領後者成為臺灣地區第二大保險公司。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梁家駒有更深厚AIA職業背景的關係,在兩者之間平安最終選擇了梁家駒。而潘燊昌,則在兩年後加入太平洋保險,擔任太平洋人壽經營管理委員會主席。


平安,告別“外援”時代

馬明哲和梁家駒(左)


2004年1月,梁家駒出任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同年2月,他的手下、擔任保誠集團與中信集團合資壽險公司信誠人壽總經理的李源祥加入平安,出任其特別助理。


在外人看來,當初李源祥之於平安,更像是引進梁家駒“買一贈一”的贈品,從進入平安起,李源祥就活在梁家駒的“陰影”之下。不過,以李的性格,根本就不以為意。


2005年3月,入職平安一年的李源祥,從梁家駒的特別助理一職被順利“扶正”為平安人壽的總經理。


2006年,梁家駒升任平安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和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不久之後的2007年1月,李源祥成為平安人壽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2010年6月,梁家駒辭職,改任集團首席顧問,其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和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的職位由任匯川接替;同年1月,李源祥不再擔任平安人壽總經理,僅擔任平安人壽董事長和集團副總經理,其總經理職位由馬明哲當時的愛將之一、本土經理人丁當接任,2012年,丁當再度接任李源祥的平安人壽董事長一職。


2013年後,李源祥歷任中國平安執行董事、集團常務副總經理、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2018年末,中國平安增設三個聯席CEO崗位,李源祥即為其中之一,分管個人客戶綜合金融業務。


雖為梁家駒的心腹愛將,劍橋畢業、北美精算師背景的李源祥,性格卻和老上司完全不同。


梁家駒更像是性格溫和的“長者”,被採訪時偶爾還會打打“太極拳”;而一副書生相的李源祥在平安的十六年,身體力行的詮釋了一個名詞:“職業經理人”。相比梁家駒,他更偏向直線型思維,說話做事不繞圈子,且邏輯嚴謹、思維清晰。


若干年前,梁家駒與李源祥一起約見媒體午餐,落坐好久只見梁家駒一人高談闊論,絲毫沒有開動的意思,一桌人雖飢腸轆轆卻不好意思先動筷子,只有要趕飛機的李源祥,一個人悶頭吃飯。中間大概發現了有什麼不對,他抬起頭說:“你們別管他(梁家駒),他中午不吃飯。”


即使是在完全沒有國企習氣的平安,“空降兵”李源祥也一向以輕車簡從、六親不認著稱。


有平安內部人士曾對《稜鏡》透露,在平安人壽時,李源祥經常去各地分支機構出差。曾有分支機構聽說大領導來了,一大早守候在酒店的房間門口恭候。李源祥清早起來正準備出去跑步,一開門就看到蹲守在門口的大漢,被嚇了一跳,搞清楚後一頓痛斥:“都是成年人,誰要你陪!”


平安告別野蠻生長


有人說,李源祥在平安沒有“自己人”,但也有人說,在他眼裡,誰業績過硬誰就是自己人。


平安,告別“外援”時代

李源祥


不管別人怎麼看他,李源祥用業績證明自己並不是吃乾飯的。


2005年,梁家駒在高盛全球基金經理中國行(深圳)會議上的演講,透露出他和李源祥到平安後第一年的成績單:2003年平安毛承保保費631億元,2004年負增長4.9%降至600億元;其中,銀行保險大降44%,團險下降19%。但經此“調整”,淨利潤反從23.2億元增至31.16億元,強勁增長了34.3%。


自此往後,平安人壽徹底告別了野蠻生長,業務結構持續改善,無論業務增速還是品質,都全面提升,不但漸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業內標杆和典範,更藉由健康的業務結構(個人壽險業務佔絕對大頭)和品質管理(健康的保單繼續率),進入了穩定、高速發展的軌道。


來看幾組數據:


據平安發佈的各年度的年度報告顯示:2003年,梁&李組合加入平安之前,平安壽險保費收入588億元;2006年,梁家駒升任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和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當年平安壽險保費收入為689.89億元,相比3年前增長百億,增幅17%,而同期壽險業務稅後利潤提升至47.7億元,相比3年前27億元猛增77%!


至於行業內更為看中的內含價值指標,增長更為強勁:2004年平安人壽內含價值為245億元,到2006年底已經增長至655億元。


內含價值是保險業獨有的概念,是指在充分考慮總體風險的情況下,適用業務及其對應資產產生的現金流中股東利益的現值。通俗的說,內含價值是在沒有考慮公司未來新業務銷售能力的情況下現有公司的價值,可以視為壽險公司進行清算轉讓時的價值,直接反映壽險公司當前的經營成果。


從2006-2010年梁家駒辭別平安之前,是李源祥直接執掌平安人壽的日子,他用事實證明,梁家駒沒有看走眼:2010年平安壽險規模保費突破1500億元,個人壽險首年規模保費強勁增長,增幅37.6%。當年,平安壽險業務內含價值達1211億元,相比2006年幾乎實現倍增。


2010年後,李源祥不再直接掌管平安壽險,但後者的增長卻已經停不下來:


公告顯示,2018年,平安壽險業務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約人民幣4717億元,所謂原保險保費收入是根據《關於印發〈保險合同相關會計處理規定〉的通知》(財會 [ 2009 ] 15 號),對規模保費進行重大保險風險測試和保險混合合同分拆後的保費數據,平安壽險的保費收入中約有18%不計入原保險保費收入,換言之,相比早些年未執行《通知》的年度,保費收入低估約兩成。


同一年,平安壽險新業務價值722.94億元,代理人渠道新業務價值644.01億元,內含價值達6132.23億元。


就算放到整個行業,2004年以來平安人壽的內含價值指標亦是亮眼:


從 2004 年到 2018 年,中國人壽的內含價值從 900.73億增長到7950.52億元,14年增幅8.8倍;而平安壽險內含價值這些年漲幅卻近25倍。2004年,平安人壽內含價值不到前者三成,到 2018年度,平安人壽內含價值已經相當於前者的77%,並且大有加速趕超之勢。


這個增速,不但全面碾壓行業“老大哥”中國人壽,在全行業也從來都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名。


2018年4月,李源祥入選“改革開放40週年最具影響力的40位外國專家”,同年9月再次榮膺中國政府友誼獎。


陸敏接棒金融科技


平安一向秉承“河上有橋,為什麼要摸著石頭過河”的“拿來主義”,長期以來依賴引進頂級“外援”,從而推動其從一間本土野蠻生長的公司,成長為一家位列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第29位的綜合金融巨擘。


問題是,這大概已經是梁家駒、李源祥這種頂級段位的“外援們”所能帶領平安走到的最遠的路。當所有的橋都走完了,平安認為自己還是沒有過一條河。


這條未過的河,叫做“金融科技”。


平安近年來為此傾注了無數的心血,也交了不菲的學費,卻沒有足以對平安產生“質變”的成果:


陸金所,曾經是平安金融科技的旗艦,業務方向一再調整,雖多次傳出上市的消息,但至今沒有如願;2018年,平安好醫生(01833.HK)在香港上市,市值約500多億港元,但相對於總市值1.5萬億的中國平安而言,簡直是九牛一毛。


至於平安旗下科技板塊的子公司,尚且還有金融壹賬通在今年11月13日,正式向SEC遞交了招股說明書;12月3日,金融壹賬通向美國證交會遞交了一更後招股說明書,擬募資5億美元。


如今看來,平安暫且決定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在李源祥辭職消息曝出來的第二天,就有媒體報道說平安成立了壽險改革領導小組,馬明哲親自掛帥;副組長除李源祥外,還有執行董事、常務副總經理姚波,以及將接替李源祥出任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的本土經理人陸敏等。


根據平安官網關於陸敏的介紹,其於1997年加入中國平安,現任集團首席信息執行官,汽車之家董事長兼CEO,曾先後擔任平安人壽副總經理兼銀保事業部總經理、平安健康保險董事長兼CEO、中國平安戰略發展中心主任。


平安,告別“外援”時代

掌舵汽車之家的陸敏


陸敏之與李源祥,並不是簡單的前後任關係:在梁&李組合加入平安後所做的壽險轉型動作中,最猛的一刀就砍向當時陸敏所領銜的銀行保險業務——當年平安銀保業務保費收入大降四成,在此後至今,銀保業務在平安壽險業務的地位再也沒有回到過從前。


2005年1月,也許是因為“失意”,陸敏離開平安加盟籌建中的陽光人壽,短短一年之後的2006年3月,陸敏重新迴歸平安,職位不降反升出任平安人壽副總經理兼銀保事業部總經理,2009年,陸敏被任命為平安健康總經理、董事長。


陸敏之所以能在出走之後重新迴歸平安並且繼續被委以重任,應該源於馬明哲對他的熟悉和賞識:1999年,也就是在他進入平安兩年後,陸敏就出任平安集團發展改革中心常務副主任,而集團發展改革中心(戰略發展中心),匯聚了平安精心挑選過最優秀的人才,負責整個平安集團的戰略規劃,更是以馬明哲為代表的平安高層的內部智囊。不單陸敏,今年出任平安集團總經理的謝永林,也曾是發展改革中心的主任。


在平安健康後,陸敏再次回到集團,出任戰略發展中心主任,任務是協助集團管理層推進“金融+科技”戰略下各板塊協同佈局,而在三年前,又被平安委派“接管”剛收購的汽車之家。三年之內,汽車之家股價從2016年30美元不到,一路高漲到119美元的最高點(之後股價有顯著下挫,12月2日,汽車之家股價收盤69.35美元)。


據熟悉平安的人士稱,此次陸敏被委任為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原因在於:與“技術派”的外援李源祥相比,陸敏不僅僅被馬明哲極為熟悉和信任,並且他對平安的金融科技戰略認識極為深刻,加上在汽車之家的親身實踐,再考慮到此前在壽險行業的深厚經歷,這種“上懂戰略、下接地氣、熟悉壽險”的背景幾乎註定了他會被選中,以期帶領平安壽險再次轉型、走上“金融科技”之路。


而在此前,中國平安雖然推行金融科技許多年,但在一些外界觀察人士眼裡,在平安集團內部,傳統業務板塊與金融科技板塊終究是“金融的歸金融,科技的歸科技”。


陸敏的重任或許就是將二者打通,再造平安。


外援與本土派的歷史交接


從李源祥到陸敏,並不是一次簡單的“交棒”,而更像是“外援”與本土學院派經理人的歷史交接。


對於平安的用人機制,馬明哲曾有一句金句:不同的時期,用不同的人。


平安成立31年來,在馬明哲之下,從來就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平安創業初期,吸引了一批30歲左右的人保幹部打天下,比如李鋼、孫兵、趙衛星、何志光、田地等;然後,黃宜庚為代表的中國臺灣“空降兵”從零開始幫助平安建立了壽險營銷體制,而顧敏慎、湯美娟、張子欣、梁家駒、李源祥等大批高階空降職業經理人,把平安從“跑馬圈地”的草莽時代帶入了規範且高速發展的軌道、位列財富世界500強第29位;如今,到了以陸敏、謝永林為代表的本土學院派登場。


這已經是平安管理層的第三次迭代。


人保出身的創業元老們,對早期平安的貢獻無法抹滅。但他們的特質,是有號召力、有開創精神、有凝聚力,卻不適合做職業經理人。


1990年代平安引入黃宜庚、湯美娟等第一批“空降兵”,與本土員工的薪酬差距巨大,薪酬可能是當時其他管理層的十幾倍,並且大權在握,這讓一些本地高管感覺被“架空”,引發了成立以來的最大一波的離職潮。


如今回頭來看,他們的離開,對平安短期或許是陣痛,但長期而言倒是一種解脫。


這批創業元老在離開平安後,大多成了各家保險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助力了一批中小保險公司的崛起,比如太平人壽、新華、泰康、生命人壽……對中國保險行業的領軍作用有目共睹。


如今來看,哪怕是李源祥這樣在平安超長服役16年的資深“空降兵”,也逃不掉“離開”的宿命。而除他以外的更多空降職業經理人在平安的職業生涯往往只有幾年,在完成特定的歷史使命後,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十幾年前,梁家駒在平安集團的辦公室,除了最基本的電話等辦公配置,看不到一片紙、也幾乎沒有一件私人物品。梁家駒的解釋是,他喜歡無紙化辦公,但給外人的感覺,卻是“此地不會久留”。


與前兩代相比,除馬明哲、孫建一之類的“大掌櫃”,當下平安的權力已經逐步移交到本土60年代-70年代的“學院派”手中,無論是此前謝永林還是陸敏,大多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大學畢業生,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部分人甚至是博士、講師,目前已經在平安工作二十多年。


和已經離開的創業元老相比,更年輕的本土學院派中的大多數人少了“江湖氣”,但學術背景、視野和職業化水平都比前者要高,因此被賦予平安下一步在國際化、科技驅動金融等方面“開疆擴土”的重任。


平安,是本土的,也是國際的,但終究還是本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