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專家建議制定中國山區發展戰略規劃、納入“十四五”

在浙江大學土地與國家發展研究院、發展中國論壇等今天(7日)聯合召開的“中國山區發展70年調研成果發佈暨研討會”上,發展中國論壇副主席、浙江大學“經略山區研究”課題組負責人王景新表示,山區縣域發展事關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健康中國戰略等能否有效實施。扶持山區發展就是夯實中華民族長久繁衍生息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

上述多家研究機構認為,當前,應適時轉型升級縣域支柱產業,構建多樣性產業結構,培育多元經營主體,激發並維持村集體與農戶經濟活力,提升縣域經濟韌性。

我國是山區大國。研討會上,浙江大學土地與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吳次芳教授列舉了一組數據:全國山區國土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74.7%;中國17%的國土面積構成了地球骨架的屋脊;中國生態脆弱區佔國土面積60%以上,其中90%以上在山區;全國耕地撂荒面積1.37億畝(不含季節性撂荒),主要分佈在山區;全國農村居民點區位條件差的有172萬個,山區佔總數的95%。

专家建议制定中国山区发展战略规划、纳入“十四五”

王景新介紹,課題組以國務院扶貧辦確立的832個貧困縣為主要調研對象,樣本總計67縣。調研發現,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其目標任務將如期完成;“城鄉兩頭家”已成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域大多數農戶相對穩固的家庭生計策略。

研究數據顯示,全國欠發達縣仍然集中於山區,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山區。目前,貧困縣均GDP、財政收入,分別只相當於全國400強縣中位(第200位)縣的23.3%和31.8%;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只相當於同期全國人均GDP的45.9%和人均財政收入的21.2%。總體上,山區貧困縣發展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落後10年左右。

課題組調研發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簡稱“三大戰略”)相互銜接,推動了我國農村地域空間重構,引發農村制度深化改革,促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制度體系漸趨完善和成熟。農村地域空間重構的壯闊局面、體量規模,及其制度變革的廣度、深度和效益,中國無前例,全球無二例。

調研數據顯示,山區樣本縣在城鎮購房的農戶約佔外出務工農戶總數的30%、戶籍農戶總數的20%;農戶進城鎮購房以就近就地為主,在戶籍地市、縣、建制鎮區和鄉政府治所地購房的農戶占城鎮購房農戶的60%以上。

南方非貧困山區縣一小部分農戶分別在市縣級城市、省級城市和省外中心城市購買了2~3套房產,個別農戶還在境外(港、澳)購買了住房。“城鄉兩頭家”現象並非侷限於山區農村和農民。

专家建议制定中国山区发展战略规划、纳入“十四五”

研討會上,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農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尹成傑表示,當前,應切實做好山區後脫貧時期的戰略安排,研究山區可持續發展與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實現有效銜接,包括體制、規劃、政策、運行機制的銜接。他建議,制定中國山區發展戰略規劃,將山區可持續發展納入正在編制的“十四五”規劃中。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王超英表示,山區的發展,可主動融入長江大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以及現有的各專項規劃中,體現山區優先發展,補短板,並在地方編制的規劃中有所體現。

王景新表示,“三大戰略”相互銜接提升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域經濟韌性,縣域經濟系統應對自然資源、社會政治環境、產業政策、市場需求和人口變動等衝擊擾動的能力增強。

“未來將迎來中國山區重大變革,‘山區中國’正在到來。”王景新認為,當前,“山區中國”與“沿海中國”大灣區戰略已形成兩輪驅動的發展大趨勢,念好“山海經”是新時代的需要。應把山區確立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補短板主戰場,推進山區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縣建設,把森林小鎮、森林鄉村建設作為經略山區途徑之一。

“山區很多國土面積屬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應更好兼顧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與地方發展的問題。”浙江大學土地與國家發展研究院秘書長李林林認為,地方各部門應加強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認識,加強管控,防止未批先建。同時深挖當地發展生態產業的潛力,通過生態保護補償,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將更多貧困縣納入轉移支付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