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人說孔子把《詩經》刪的只剩300多首了,是真的嗎?被刪掉的那些都是什麼?

飛龍在天9783


從漢代開始一直有一種說法,《詩》的內容原本有三千多篇,是孔子刪掉了絕大部分,保留了305篇,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

很多教材中也是如此表述,但實際上關於孔子刪沒刪《詩經》的問題,已經爭論了一千多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定論。

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只能說確實經過了孔子的編纂。或者可以這麼講,孔子編纂過的《詩經》是這部作品最成功的版本。

“刪詩”說法的由來以及質疑

最初提出“刪詩”說法的,是漢代司馬遷。他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如下記錄: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司馬遷記載,以前的《詩》有三千多篇,孔子以“禮義”為標準,對其進行刪減、編錄,就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詩經》版本,共三百零五篇。

這個觀點很普遍,王充、孔安國、鄭玄等著名學者都對此深信不疑,明確表示《詩經》是孔子刪掉了絕大部分詩歌之後形成的精華版。

直到唐代孔穎達對這一說法產生了質疑,“刪詩”的真偽也正式出現了分歧。

孔穎達在《詩譜正義序》中說:

案《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孔子所錄,不容十分去九,馬遷言古詩三千餘篇,未可信也。

這個說法很有針對性。

孔穎達認為,孔子將三千多首詩刪成了三百首,這個刪掉的比例大概是十分之九。那麼,孔子之前的著作呢?它們裡面引用的詩歌很多,應該發現不少不在這三百零五篇中的才對。

但是,如果看一下這些典籍就發現,它們引用的詩歌多數都在孔子編纂之後的《詩經》裡,根本就沒幾首失傳的作品。

兩千七百多首詩都沒幾首被引用的?反而是都引用了孔子選出的三百零五首,這個巧合也太大了點。

孔穎達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司馬遷所說古詩三千多首的話,根本就不可信。

清代盛行考據學,就相當於現在列數據的方式,趙翼沿著孔穎達的觀點,做了一個清晰的數據:

  • 《國語》引詩三十一條,逸詩僅一條。
  • 《左傳》中引詩共二百十七條,邱明自行及述孔子之言所引者共四十八條,而逸詩不過三條;列國公卿自引詩共一百一條,而逸詩不過五條;列國宴享歌詩贈答七十條,而逸詩不過五條。

從這些數據對比來看,孔穎達所說的“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可謂直擊要害。

“刪詩說”的時間記載也有問題。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裡面記載過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聽樂師演奏《詩經》的事情,《史記》中同樣記錄了這個故事。當時演奏的風詩就是現在的十五國風,並且名稱都一樣,只不過風雅頌的次序稍有差異。

而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年僅八歲,自然不可能刪詩了,而詩歌內容次序又和後世接近,那就自然可以證明,“刪詩說”是虛構的。

除此之外,“刪詩”的行為也有問題。

《詩經》各國流傳,或是民間訴求由采詩人進行整編,寫成詩歌上達給政府;或是國家用以饗宴時候的音樂,由官方編纂的。

總之,《詩》的編寫是一種政治行為,其權利由政府掌控。

那麼,刪改《詩》中的內容,應該由官方來進行。孔子在當時可沒有後世如此尊崇的地位,他憑什麼“刪詩”呢?即使他真的“刪”了《詩》,列國又憑什麼要用他刪改過的內容呢?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刪詩”一說,極有可能是漢儒對孔子的抬高。

《論語》中孔子對《詩經》的修正

反對“刪詩”的觀點裡,普遍認為,孔子對《詩經》做過兩方面比較重要的工作。

《論語·子罕》當中,孔子明確表示自己對《詩經》進行過整改: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是說,孔子六十九歲那一年,自衛返魯,對《詩經》進行過編纂,但卻並沒有說過是刪改。後人所認為的“刪詩”說,大概就是出自此處。

但如果孔子真的刪詩,那大概就是這個時候,那為何之前提及的也是“詩三百”而不是“詩三千”呢?

所以說,這句話的涵義是後人的一種誤讀。

當時的書籍多用竹帛,較為昂貴,數量稀少;傳播也多用筆錄,容易出現舛錯;在流傳過程中,竹簡容易散佚,帛書容易丟失焚燬,保存並不完善。即使是國家府庫,同樣也經常會有蟲害、火災發生,所以典籍的保存並不容易。

就是後來用紙張記錄的文獻中,經常會出現遺漏、衍文、錯簡等現象,在戰亂年代裡更是如此。

所以,孔子在晚年階段,對詩經進行了修正工作,這就是“樂正”的含義。

除此之外,司馬遷的記載有一句話值得注意:去其重。

因為當時書籍流傳的艱難,難免會有不同的版本,所有的詩歌加起來有三千多首也不奇怪,但其實這“三千詩”之中,有很多是同一內容的不同說法,孔子所作的事情就是“消重”。

比如說《河水》即《沔水》,《新宮》即《斯干》,這些作品中有的版本缺句或者多句,有的版本殘缺不全或者和其他作品雜糅在一起,或者乾脆就是有人假作,孔子將這些內容一一甄別,整理出最有可信力的版本用以流傳。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因為引用的本身就是那“三百首”中的內容,只不過是有不同版本罷了。

這就是魏源在《夫子正樂論》中所提出的:

因是以通《史記》之言曰,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者,凡三百五篇。曰去其重者,謂重複倒亂之篇,而非謂樂章可刪,列國可黜也。吾故曰:夫子有正樂之功,無刪詩之事,三家之文有同異,則三百之外不盡為逸詩也。

這種說法還是非常有可信度的。

“刪詩”的真偽從唐代之後爭辯了一千多年了,並且反對者逐漸佔據了上風。

畢竟,孔子時代並沒有明確提出“刪詩”,漢代才出現此種論調,不信孔子之語反信後人所言,這實在沒有道理。同時,越來越多的考證也說明了“刪詩”的行為很難成立。

故此,魏源等人所認為的“去其重”說法,是最為合理的。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孔子作《春秋》,為《周易》做傳,選編整理《尚書》和《詩經》。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孔子刪選詩書。是在數千篇詩書中,取其精華120篇整理成《尚書》,300餘篇整理成《詩經》。何謂刪選?所謂刪,就是不取;所謂選,就是取。

這就如同吳楚材,吳調侯選編《古文觀止》一樣。《古文觀止》中的很多文章,出自《左轉》、《戰國策》和《史記》。二吳斷不會從這四本書中,先選取精品文章,編入《古文觀止》。然後,再把這幾本書全部銷燬。

孔子選編《尚書》和《詩經》,作為儒家的教科書。此後的詩書,有兩個版本,一個是被孔子刪選過的精選本;另一個是全集本。全集《詩經》有數千篇,孔子選編的《詩經》僅有305篇。那些未被選入儒家教科書的詩被稱為逸詩。下面簡述先秦典籍中記載的逸詩。

一、孔子出生前。

1、魯莊公二十二年,陳國發生政變,太子禦寇被殺,公子完(即陳敬仲)奔齊。齊桓公欲封其為卿,但公子完認為職務過高,擔心無法勝任,而委婉謝絕。並賦詩曰:“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齊桓公便任公子完為工正。


陳國公子完所賦之詩,不見今本《詩經》。說明陳國收藏有全集《詩經》。不但公子完,所有陳國貴族都可以讀到。

2、魯僖公二十四年,重耳流亡至秦國時,秦穆公宴請他。在宴會上,重耳賦《河水》,穆公賦《六月》。重耳所賦之詩,是逸詩。而穆公所賦之詩,雖見與孔子修訂的《詩經》。但並非《秦風》,而是《小雅》。這說明不但華夏諸侯皆收藏全集詩書,就連經濟文化最為落後的秦國也收藏。

二、孔子去世後。


1、《墨子》。

墨子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墨子》則是墨子弟子根據先師言行和遺教整理創作而成。

《墨子·非攻》中,亦有引用逸詩之句:“魚水不務,陸將何及乎?”

《墨子·所然》有曰:“必擇所堪,必謹所堪。”

2、《荀子》。

荀子生於戰國中期,卒於戰國後期。壽命接近百歲。是先秦諸子中最為長壽的。其晚年作《荀子》一書,書中有大量逸詩。

《荀子·王霸》有曰:詩云:“如霜雪之將將,如日月之光明,為之則存,不為則亡。”

《荀子·臣道》有曰:詩云:“國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

《荀子·法行》有曰:詩云:“涓涓源水,不壅不塞。轂已破碎,乃大其輻。事已敗矣,乃重大息。”

《荀子·解蔽》中兩次引用逸詩,詩云:“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墨以為明,狐狸而蒼。”

在《荀子·正名》篇中,詩曰:“長夜漫兮,永思騫兮。大古之不慢兮,禮義之不衍兮,何恤人之言兮。”

3、《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組織門客編著創作而成,集百家思想於一身。

在《呂氏春秋·音初》中記載了《詩經》中百詩之祖:塗山氏之女作歌“候人兮猗。”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

《呂氏春秋·愛士》中,亦有逸詩:“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

《呂氏春秋·權勳》有曰:詩云:“唯則定國。”

《呂氏春秋·行論》有曰:詩云:“將欲毀之,必重累之。”

此外,《儀禮》、《莊子》等先秦典籍中,也引用有逸詩。不再一一贅述。

孔子刪選的逸詩。在孔子去世後數百年內,人人都可以讀到。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全集《詩經》被銷燬。世人再也讀不到了。

附錄:焚書坑儒中,詩書皆被焚燬。由於《詩經》便於記憶。漢人依靠記憶,背誦出《詩經》305篇。《尚書》的命運更加悲慘,不但全集《尚書》被毀。就連孔子修訂的120餘篇精選本也被焚燬。漢文帝時,秦朝博士伏生僅僅背誦出28篇《尚書》。其中有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的法治思想。法家主張法律體現君主的意志,君主牢牢鉗制刑法,寧枉勿縱,夷族連坐。法家是法治的死敵。孔子才是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


楊朱學派


被刪掉的主要是鄭衛之音。

涉及歌詠先民們在桑間、濮上玩的各種釋放本能的野蠻儀式(不是後世小清新認為的愛情詩歌,《詩經》裡鄭國和衛國的愛情詩也多的是)。

現在在洋人的大學裡,有些學生社團還在搞這類密儀。不過中國先民玩的,比他們更加怪誕和血腥。

文明是人類藉助禮法的自我超越,文明之前、之後和之外的混沌永遠大於文明。

孔子乃殷人之後,比誰都清楚文明之脆弱和隱藏於混沌之中的狂暴力量。

在殷商那幫掌握了當時尖端技術的ISIS面前,魯榮漁2682號上的大逃殺只是小玩鬧,計算首功的秦國大軍不過是世俗化的可笑仿品。

被孔子封印的狂暴力量近代被人找了回來。以血祭強化群體,以強化後的群體擴大血祭,終致神州陸沉。

近代史最大的秘密是:他們玩的不是秦政,是商政。

——我們不知道刪詩書的理由,但孔子知道,這已經足夠。


循天法常


孔子刪詩書、定禮樂,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孔子以前沒有任何人做過這種事,包括所有諸侯。

上古時期的詩歌本來就是人口相傳,很容易遺失,加上那時候的紙貴比黃金、竹簡極其麻煩,所以保存特別不易。

在中國百家諸子裡面,真正第一次有系統的整理典籍就是儒家。

儒家六經《詩》《書》《禮》《易》《春秋》《樂》。

在孔子看來,《詩》是民間風俗與歷史,《書》是古代史,《禮》是當代法律法規文編和典章制度,《樂》是古代教育,《易》是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春秋》是當代史,這些都是孔子花費大量精力編纂的。

可以說,沒有孔子,中國上古時期的很多文化思想典籍將會湮滅在歷史長河中。

在古代百家諸子中,只有儒家的教育是最系統的,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孔子系統的收集、編纂古代文化書籍。

由於古代生產力低下,有一些古代典籍孔子接觸不到;

由於孔子的教育理念,有一些古代典籍孔子選擇性編入六經中;

由於孔子顛沛流離的經歷、後世統治者的喜好和歷朝歷代的戰亂,他編纂好的東西很多遺失了、被篡改了。最典型的就是《樂》的遺失。

孔子選入六經的文化內容都是中國當時最優秀的文化,這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淵藪,是華夏精神的濫觴,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典籍有很多不合時宜,但是裡面也有很多內容繼續哺育這一代代華夏兒女,儒家迄今依然是中國最優秀的文化之一。

畢竟孔子不是神,他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存中國的文化,這就夠了。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孔子冊詩確有此事,他為什麼要刪詩?經過是這樣的。

孔子在周遊列國14年後,晚年回到魯國,在教學之餘,整理編輯了《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6本書。其中,他對於《詩經》、《尚書》兩本書的改動最大。“刪詩書”一說,說的便是他對這兩夲書的編輯。

詩經原本有3000多篇,孔子刪去了重複的和不符合禮儀的,其主要內容是是民間文學中描寫愛情類的詩篇,和一些孔子認為"越禮"的東西,然後為之分類並調整了次序,保留下了305篇,最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著到的《詩經》。

應該說,孔子的“刪詩”確實讓大量先秦古人原汁原味的文化失傳,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但他這行為從現在的編輯工作來看,是難免甚至是必要的。因此,孔子的刪詩對後人不能說是種破壞。

至於說刪除的部分還能不能找回,肯定是找不到了。


半個南山人


詩經被刪本身就是誤讀誤傳。在《詩經》傳世前,何來《詩經》?傳世《詩經》據傳是孔子所編輯,也有人認為是周朝廷樂官編輯。不管是誰編輯,都談不上“刪”,只是按照盡善盡美的標準,挑選優秀篇章編輯成冊,以便於誦習而已。有人藉此發難,說是孔子把優秀的都刪了,把禁錮自由的都選出來了。估計這些人連詩經都沒見過,信口雌黃。《詩經》保存詩歌三百零五篇,稱詩三百。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分別為民歌,文人創作和祭祀禱詞。其中風,保存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包括勞動人民對剝削者的控訴聲討,比如《伐檀》。青年男女對愛情的追求,比如《關雎》,《氓》。這部分是《詩經》的主要部分,達半數,160篇。有人認為孔子將三千詩歌刪除為三百,不可信。因為流傳下來的《詩經》實際上是311篇,有六篇有題無詩。說明編輯《詩》的時候,很可能是編者認為這六篇質量也很高,但內容已經散失,無法記錄,僅僅只保存了目錄,留給後人查找。假設有現成的三千詩,何必要留下不全的遺憾。


雨軒品茗2


300不是個小數目,按當時用竹子寫的年代,能有300首應該是孔子整理好的,如沒孔子去做,可能100首也留不下。


愛國客家人乙乙


孔子有權利隨意刪改嗎?如果刪改統治者會同意嗎?其實當時詩經也許並沒有編纂成集,篇幅也比較散。如果當時已經成書的話,並不容易刪改,因為要過統治者那一關。教材也是統治工具,如果統治者同意刪改,那麼也不應該都是孔子的錯。如果統治者不同意,孔子私自刪改豈不成了忤逆犯上之人,孔子有一定的忠君思想,會做這種事嗎


行己有恥31580


《詩經》之《國風》中的詩歌,是周朝的“樂官”定期到各個國家採集的民歌。民歌者,良莠不齊,許多民歌甚至為“黃歌”。古代即使詩人,諸如柳永等等,不無些許“色情”詩歌。君不見,但凡公開出版的詩歌,可見“色情”詩歌?去粗存精,孔子無錯!


蕭關冷月


刪了什麼恐無人知曉得了,找回也一定是不可能的了,可堪浩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