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完好的古建築和民風民俗,歷史文化名村,福建省三明市十八寨

十八寨,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巖前鎮忠山民俗村,忠山原名十八寨(中心寨),明洪武年間始更名,其開拓者最早為鄧、羅、曹三姓人,據今約有一千多年。現有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古建築二十餘座,民間還流傳著許多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民俗。更憑藉滿目綠意的景緻入選“福建最美的十大鄉村”。2014年先後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

完好的古建築和民風民俗,歷史文化名村,福建省三明市十八寨


  村落中古老的建築群掩映於群山綠樹的疏影中,錯落在青瓦白牆的普通鄉村居所間,為溪水、稻田和竹林所環繞。磚雕石刻、牌匾楹聯舊態斑駁,卻依然精美。各式各樣的老房子,保存良好的多是元、明、清時建造的:四賢祠、莊氏宗祠、楚三公祠、楊氏三公祠、陳家祖屋、萬安橋、文昌閣、蒙古墓、元帥亭、永興庵……輕輕地走近,甚至可以聞到空氣中若有若無的木頭腐朽時潮溼卻略帶甘甜的味道。每一塊青磚每一片瓦礫,都堅守著這片古村獨有的記憶。

完好的古建築和民風民俗,歷史文化名村,福建省三明市十八寨


景區看點;十八寨先賢祠為忠山鄉宦羅浩然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出資興建,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5年)由忠山籍僉御史鄧文鏗出資重修,後人將鄉賢鄧文鏗、羅浩然配享,以追記其建造及修繕先賢祠的功德之舉。

楚三公祠;位於忠山村西南部,楚三公祠是忠山楊氏第十三世楊楚三所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佔地面積7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為兩進制穿鬥式硬山頂木構建築。

完好的古建築和民風民俗,歷史文化名村,福建省三明市十八寨


元代石橋;建於村西的仁溪之上橋長37米(其中橋樑24米、東端引橋7米、西端引橋6米),兩墩三孔,船形橋墩,橋墩、梁、橋面、欄杆等均用花崗岩條石或方形石築成。東西向與原阜成門相通。

蜈蚣街;元至正年間,鄉宦羅浩然所建,是忠山村的一條官道同時又是繁華的商業街道。蜈蚣街共分三段,全長600餘米,后街由元帥亭至來紫閣長260米,中街從巷頭至隆武橋橋頭約150米,前街從文昌閣下至楊楚三公祠門口長約190米,街面中間用花崗岩條石豎向平鋪,再由等長的石板條橫向平鋪,寬約1.2米-1.5米,中脊凸弧,當地人稱之為"蜈蚣街"。由此而界定的忠山古街格局沿襲至今,數百年來沒有改變。

完好的古建築和民風民俗,歷史文化名村,福建省三明市十八寨


姜朝奉瑩;位於忠山村中部系元代姜朝奉墓,處在古建築群當中,這也是客家祖地古代村落建設的又一特點。地上部分為八角形攢尖頂,樣式採用蒙古人喜歡的蒙古包式,其邊以荷葉裝飾,墓體由八塊花崗岩片石雕琢後合扣而成,每片石寬0.6米,高0.9米,西面正中陽刻"天水祖考姜百廿二朝奉之塋"其邊框上陰刻"大元至正二年"字樣。

永興庵;始建於宋鹹淳年間,背倚大山,佔地面積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二進制,前門樓為重簷懸山頂式。永興庵由前大坪、門樓、前廳、迴廊、天井、正堂幾部分組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