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你看好的這些“百倍”項目,可能要歸零了

你看好的這些“百倍”項目,可能要歸零了 | HOLD嚴選

本文選自鏈向財經

原文標題《你看好的這些項目,可能要歸零了》

由於沒有盈利,大部分項目註定要一路跟隨熊市走下坡路,直至死亡!

一、狂歡:

2017年下半年是整個幣圈的盛宴,比特幣的價格突破2萬美金。艾西歐興起,市場上冒出成千上萬的項目,不管是不是空氣項目,均會有幾倍甚至上百倍的漲幅。

張磊(化名)曾是A交易所的市場經理,由於持續虧損的原因,他就職的交易所在數月前破產清算,網站和APP均已下線,停止所有服務。筆者見到他時,他已變身成為一家本土信息服務平臺的新媒體運營。

A交易所於2018年年初以700美金左右的價格私募了約7萬枚ETH,價值4900萬美元,不到10天時間ETH就上漲至1400多美元,7萬多枚ETH市值接近1億美元。“簡直就跟做夢一樣”,張磊回憶,“當時公司只有8名員工,什麼東西都沒做出來就融資了4900萬美金,這在傳統領域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那時候閉著眼睛投都能賺,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孫浩然(化名)回憶,“很多項目要託關係搶著買(找代投),因為額度不夠。”

孫浩然是一個2017年5月入場的“老韭菜”,靠著2萬元參加艾希歐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後來又迅速增長到800萬。

二、寒冬:

然而,市場的狂歡並沒有持續多久。2018年1月中旬起,市場驟然降溫,比特幣暴跌,山寨幣更是慘不忍睹。ETH最低價格跌至81美金,較最高點跌幅近95%,A交易所私募價值4900萬美元的ETH,若持有不動的話,最低將縮水至567萬美元。

2019年12月,孫浩然的800萬縮水至不到10萬元。

“還是太貪心了,本以為能輕鬆突破1000萬的,沒想到熊市來得這麼快。在下跌的過程還天真地認為會很快反彈,所以一直持有。”孫浩然嘆了一口氣,“雖然投的2萬元還有接近5倍的收益,但還是不甘心,感覺自己虧了800萬,相信未來還有機會賺回來。”孫浩然稱並不是只有自己經歷了大起大落,當初微信群百萬滿地走,千萬多如狗,現在基本都回到解放前了。

2019年6月市場復甦,比特幣重新站上1萬美金,主流幣也有一定的漲幅,但距離牛市的最高點仍有幾十倍的距離。然而奇怪的是,這次行情並不是“普漲”行情,有很大一部山寨幣沒有跟漲,甚至在持續下跌,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態勢。

“項目方沒錢了唄,沒錢就沒法拉盤。”張磊認為,除了少部分項目方和頭部交易所,大部分項目方都沒什麼錢了,要麼已經倒閉,要麼在即將倒閉的路上。

張磊的觀點與另一位區塊鏈從業者周鵬(化名)很類似,周鵬是B公鏈項目的品牌總監,他認為市場上的大部分項目方活的很煎熬,甚至要為生計發愁,很少項目能繼續撐超過兩年的時間,大部分都會在最近半年內倒閉。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9月至今,短短不到3個月內已經發生超過10起幣圈項目跑路或破產事件,9月底最嚴重時,甚至出現了一天一個交易所跑路的亂象。

9月29日,匯幣網HB.top發佈公告稱,停止所有幣種充值,用戶須在20天內完成提幣。

9月27日,比原鏈(bytom)創始人兼 CEO 段新星辭去職務,離開了他一直看好的公鏈舞臺。

9月30日,GGBTC交易所用戶無法提現,疑似跑路。

10月1日,Kikcoin交易所宣佈因資金鍊斷裂,將於11月3日停服倒閉。

11月7日,IOTA 聯合創始人 Sergey Ivancheglo 宣稱已經賣掉了他手裡的幣,並宣佈退出加密貨幣這個圈子。

11月11日,芯鏈(HPB)全球商務業務拓展總經理 Danny Rowshandel 在電報群發佈公開信,表示芯鏈項目將改為社區自治,他本人宣佈辭去現有職務、三名聯合創始人及一半全職員工也已決定離開項目。

11月29日,IDAX公告稱,員工與平臺的CEO失去了聯繫。用戶無法從IDAX提取資產的狀態已過去了一週……

三、項目方的困境

1、資金緊張,無法支撐長時間經營

市場上誕生了成千上萬的項目,只有少量做到頭部的項目實現盈利。而沒有實現盈利的項目,經歷了近2年的熊市的洗禮後,已沒多少餘糧,而盈利還遙遙無期,註定在熊市的推進下加速死亡。

張磊認為,資金緊張是絕大部分項目方當前最大的問題,如果有足夠的資金,項目方有足夠的時間去建立生態,推廣宣傳,然而情況不允許。

2、社區用戶抱怨大

比特幣和以太坊的下跌導致項目方的現金流急劇縮水,幣價下跌也是必然。用戶看到一直下跌的代幣,也就有了各種各樣的抱怨。

“目前B公鏈對於ETH破發了3倍左右,為了維持經營,我們按照規定時間解鎖的代幣賣掉了一部分,加上有部分用戶割肉,所以幣價一直下跌。”周鵬表示,“用戶主要抱怨的還不是這個,因為熊市的原因,很多項目的幣價表現都不好,大部分用戶能夠理解。但有少部分用戶覺得團隊在最高點套現了所有ETH,現在手中拿著大量的現金去瀟灑了,不顧及項目死活。”

在行情預測方面,沒有人能做到精準“逃頂”,像礦霸這種大佬也因為沒有預知到熊市的到來,導致比特大陸因為幣價下跌虧損了一大筆錢,而市場上絕大部分項目方也避免不了被熊市洗禮的命運。

“不排除有些項目藉著區塊鏈的名義詐騙馬上跑路的,他們是真得到一大筆錢了,絕大部分項目方都沒賺到錢。進入熊市後破發,每天被用戶罵,且資金大幅縮水,擔心繼續下跌導致活不長久,這是就是大部分項目方生活狀態。”張磊苦笑道:“很多用戶說我們本來就沒打算做事、只會圈錢、會所嫩模、擇機跑路,每個人都分到一大筆錢。而事實上項目方也不是神,沒有在高位拋掉ETH,都因熊市在低價賣掉了,每天過的都是節衣縮食的日子,比進幣圈前還慘。”

“你以為團隊在買醉,實際團隊在賣身。這句話來形容幣圈的項目方再合適不過了。”周鵬透露,“由於資金緊張,有些項目方已經開始尋求外包項目來維持運轉。但不能對外宣稱資金緊張,還需要安撫用戶情緒,擔心恐慌情緒蔓延。”

3、進不可進,退不可退

張磊認為,市場上交易所眾多,要做到一二線才有機會盈利,在沒資金的情況下,要做大是很困難的。而公鏈更不用說,公鏈根本就沒有盈利模式,很多項目已經開始做外包來支撐,但是外包也項目也是僧多粥少,不足以餬口。

經營項目快2年了,既然進不可進,那退呢?也不行。畢竟錢燒的差不多了,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回購流通中的籌碼,只能在煎熬中等待牛市。

四、為什麼項目方沒錢了

“大部分項目倒閉、停止運轉、核心成員出走的原因都是因為沒錢。”張磊表示,很多人都認為項目方在牛市頂部私募了幾個億的資金,即使一年花幾千萬,也能支撐8~10年。然而真實情況就是,大部分項目方都資金吃緊,不是拿去開銷了,而是被市場收割了。

1、沒有高位套現

周鵬表示,不管是新晉交易所還是項目方,絕大部分都不會選擇一次性賣出所有的ETH,而是每個月根據法幣的工資金額折算ETH發放。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沒有意識到危機的到來,無腦看好區塊鏈行業,擔心錯過牛市。另一方面是擔心賣出後市場持續大漲,若競爭對手沒有賣出而繼續大漲,對比起來也就沒有優勢。另外,如果項目經營不好,而早早賣出的ETH持續大漲,用戶要退幣的話,無法購買足夠的ETH退還給用戶。

“那時候兌換法幣的渠道少,且USDT使用範圍沒有現在廣泛,大部分項目代幣都只開通了ETH交易對。對項目方而言,直接利用ETH進行做市商和回購都比較方便,因此很多項目也就沒有變現ETH。”張磊補充道。

2、運營成本高

日常運營開支:要維持一個項目的運轉,最少也得30~50人,在牛市的時候超過100人的團隊也不少,有些團隊為了建立更好的品牌形象,在全球各地還開了多個辦公點。周鵬表示,按照一個團隊40人計算,加上服務器、稅費、辦公場所等支出,一個月支出至少100萬人民幣。

推廣費:項目方在前期需要做各種推廣活動包裝自己,要想獲得較高的人氣,需要花錢路演,在各大媒體進行廣告宣傳。一場路演活動至少幾十萬的開銷,就算只是在某媒體發一條快訊,也得0.15 BTC,而其他軟文推廣、廣告費用,也是非常高昂的。

“很難想象,相對於互聯網行業,幣圈媒體的用戶量小,覆蓋面窄,但廣告收費比新浪、搜狐等全國性的門戶網站或財經網站還要高,張口就是幾萬甚至幾十萬。”周鵬告訴筆者。

上幣費:項目發幣後的代幣,若需要在一流交易所交易,則需要支付上幣費,根據公開數據,火幣HADAX投票上幣的成本高達4000萬元,而其他二三線交易所收費,也是從幾百萬到上千萬不等。若一個項目融資了2億後在HADAX投票上幣,將直接就被抽走了20%的資金,這個比例是非常可怕的。

除此之外,項目方上線交易所後,為了提升交易所的人氣和代幣交易活躍度,交易所還會要求項目方做各種活動,如:充值送幣、交易排位賽等,不管是送代幣還是送實物,都是百萬級別,這些都得由項目方自己買單。

你看好的這些“百倍”項目,可能要歸零了 | HOLD嚴選

3、牛短熊長,加速死亡

張磊表示,由於項目方是用ETH結算工資的,這個項目能撐多久,完全取決於ETH的市場價格,支出速度由最低價決定,有點類似木桶效應。

假設一年中,ETH有6個月的價格是9980萬元,6個月的價格是20元,則這一年的平均價格是5000元,按照每月支出100萬元計算,今年支出=100萬÷5000×12=2400 ETH?

事實上,前6個月僅支出不到600個ETH,而第七個月開始,一個月就得支出5 萬 ETH,按照大多數項目融資3~5萬枚ETH的量來計算,不夠一個月的支出。

上述的例子是誇張了點,ETH並沒有跌到20元,最近兩年ETH的最低價格是500元,最高價格是1萬元。按照一個月支出100萬計算,牛市每月僅支出100 ETH,而熊市每月需支出2000 ETH。熊市一個月支出ETH的數量,可以在牛市維持20個月。

遺憾的是,絕大部分市場的行情是“牛短熊長”,幣圈也不例外。項目方每個月都需要賣出ETH發工資,由於大部分時間都處於熊市,所以大部分ETH都在低價賣掉了。

張磊告訴筆者:

“你5000買的ETH,項目方500就把它賣了。這不是項目方樂意低價賣出ETH,而是為了項目撐下去的無奈之舉。在某種程度上看,項目方是熊市最大的韭菜。”

4、幣價反彈,幣的數量不會反彈

張磊認為,由於項目方持有的ETH都是在熊市的時候低價賣掉的,消耗ETH的速度比較快,手中的ETH已經不多了。即使有一天ETH的價格因牛市回到1萬元,也僅能緩解項目方短期的生存壓力。項目方持有的ETH數量也不會增加,已嚴重縮水,再也沒有那麼多資金拉盤,其代幣價格要回到頂峰再無可能。

“舉個例子,某項目用3億枚代幣私募了3萬枚ETH。若每月支出100萬元,平均賣出價格800元,經營20個月花費了2.5萬枚ETH,此時項目方僅持有0.5萬枚ETH。0.5萬枚ETH要回購3億枚代幣,ETH本位就已經破發了83%,還指望賺錢?”張磊發出了疑問。

從K線來看,ETH站上1萬元只是曇花一現,絕大部分時間都在500~1200元的區間波動,按照每月支出100萬計算,每月需支出833~2000枚ETH。按照平均數量1416.5枚ETH計算,經營20個月需28330枚ETH。

張磊繼續補充道,如果無法盈利,項目方每月因運營支出導致持有的ETH越來越少,就ETH本位而言,價格肯定是一直是往下走的,這個月破發83%,下個月87%,逐漸趨向于歸零。如果真要投資,還不如直接買ETH,別碰山寨幣。即使牛市來了大部分山寨幣漲幅不會大於ETH,甚至大部分熬不到牛市就倒閉了。

5、只有支出,沒有收入

市場上的項目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公鏈項目,另一種是交易所項目。周鵬認為,在艾西歐結束後,公鏈項目是沒有一分錢收入的,只能通過不斷賣幣的方式來維持開發。而交易所項目,要實現盈利也不容易,畢竟有頭部的交易所在,在技術、產品、資金實力、資源、人才、品牌影響力各方面都不如一線交易所的情況下,要從中搶到用戶實現盈利是非常困難的。

張磊表示,目前市場上的交易所超過1000家,真正實現盈利的不超過20家。由於馬太效應,頭部交易所的品牌優勢會進一步放大,流量不斷往頭部交易所繼續聚集,未來可能只有5家交易所能盈利。小交易所要麼被併購,要麼倒閉。

總的來說交易所要賺錢難,需要尋找突破口來獲取用戶,才有可能實現盈利。而公鏈只能建立起開發者和用戶的生態,做到業內知名的品牌,讓項目值錢起來,項目方才能持續穩定經營下去。根據二八法則,大部分項目註定要死去,一直不盈利的項目,100%都會消失。

6、回購代幣

在市場逐步進入熊市的時候,幣價會持續下跌,為了維持用戶的信任,每個項目或多或少都會在二級市場回購代幣。

“在最高點20多倍逐步回落時,開始有用戶抱怨,質疑項目發展。”張磊透露,出於維護穩定的態度,價格回落10多倍時,A交易所第一次參與了市場交易,老闆拿了5000枚ETH去市場上回購,不到2個小時就消耗完了。由於回購價格比艾西歐價格高10多倍,相當於A交易所用5000枚ETH向用戶兌換了500枚ETH,直接虧損4500枚ETH。

自此之後,A交易所再也沒有在這麼高的價格去二級市場回購過,只會在小於私募價×130%的價格去適當回購。由於市場持續低迷,迫於資金壓力,A交易所的平臺幣很快就破發了。

“市場的低迷遠遠超出大家的想象,ETH竟然能從1萬元跌到500元,99%以上的項目都破發了,包括OKEX和火幣這種一流交易所的平臺幣,其他的更不用說。”張磊表示,“為了維持價格,在長達20個月的時間裡,A交易所回購了總流通量52%的代幣,花費了4萬多枚ETH,佔了私募ETH總量的57%。”

張磊回憶,即使回收了這麼多的籌碼,且沒有解鎖出售過代幣的情況下,A交易所的平臺幣兌換ETH的比例仍長期處於破發狀態。雖長期處於破發狀態,但價格低賣的人少,絕大部分籌碼是溢價回購的。用57%的籌碼回購了52%的代幣,總體的回購成本僅溢價了9.61%,這個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即使在熊市最灰暗的時候,很多山寨幣對ETH破發了90%+,A交易所的平臺幣兌ETH只破發20%左右,但也因回購消耗了大量資金。”張磊補充道。

由於每個月用ETH發放工資,加上熊市的低迷期,A交易所經歷20個月的時間,日常運營支出2.5萬枚ETH,回購花了4萬多枚ETH,加上各種品牌推廣、廣告營銷等費用,A交易所面臨資金鍊斷裂的窘境。

“現在項目方手裡還有5000枚ETH就算不錯了,按照現在900元人民幣的價格算,價值450萬人民幣,最多還能撐5個月,且從此不回購一分錢代幣的情況下。”周鵬表示,“現在大部分山寨幣都沒多少買盤了,而且兌ETH的價格破發嚴重,把手裡的全部代幣賣掉也換不到100萬元,靠出售代幣來維持運轉根本不可能。”

五、教訓:

1、必須抑制幣價虛高

1)防止新進場的用戶以較高的價格接盤

“代幣上線後,剛開始的一段時間採用的是讓市場決定價格的策略,即:項目方不參與交易,讓用戶自由在市場交易。由於那時候行情瘋狂,很多人沒有搶到額度,開盤第一天就漲了3倍,隨後5天的時間累計漲幅超過20倍。”

“剛融資完成後估值6億,那時候已經覺得不可思議了,畢竟沒產品沒用戶。 後來漲了20多倍,也就是120億的市值,整個人都是懵的。群裡的用戶都在喊100倍甚至是1000倍,那時候有很多的空氣幣的估值更高,我才漸漸覺得合理了一些。”張磊調侃道,“有一種被用戶洗腦了的感覺。”

持續暴漲的狂熱,也產生了一定的風險,高價出貨的用戶走了,卻留下一批高價接盤的用戶。張磊表示,私募價格1元,平臺沒有參與交易的情況下,卻被炒到了20元,若價格回落到10元,20元接盤的用戶則虧損了50%,他們會持續散發出負能量,影響項目的運營。

2)防止用戶有過高的期望

有些用戶在1元私募了8萬個代幣,因為最高價20元沒賣,跌回3元的價格清倉了,算起來也賺了200%,然而他卻說自己虧了(20-3)×8萬=136萬。然而,不是隻有一個用戶有這種想法,很多用戶都在為沒有在最高價格賣出而後悔,儘管那時候市場價格依然高於私募價格,他們依然認為自己虧了,這種邏輯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2、適當套現成法幣,為過冬準備

在私募成功後,一定要套現一部分ETH,至少留夠維持5年的資金用來維持日常運營。因為幣圈熊短牛長,牛市賣1萬個ETH可以支撐幾年,熊市賣1萬個ETH只能撐幾個月。

有足夠的資金才能有足夠的時間去發掘機會,不至於出師未捷身先死。

3、不在高位回購

由於沒有經驗,最初一段時間花費了5000 ETH,以10多倍的價格回購代幣,在成本控制方面是不小的失誤。好在及時反應過來,後面在市場回購的價格略低,才慢慢磨平這個虧損。

一個項目漲10倍,回購10%的籌碼就得消耗所有資金。項目方在經營項目的時候,一定不要以過高的價格回購,防止資金鍊斷裂。

六、後續

如今的張磊已回到互聯網行業,在退出幣圈之前,他將所有的山寨幣都換成了比特幣。

最近,他把比特幣也賣掉了。用他的話說,割了認輸。

“如果你投資項目沒有盈利,且盈利的希望不大,能賣掉就賣掉,不要抱有幻想。”張磊無奈表示,如果一個項目不盈利還能撐到現在,不要認為他很牛,其實他們支撐的很煎熬,或許你下個月就看不到這個項目了。就算還能撐一年半載的,項目方手中的資金也不多了,要漲回巔峰的價格肯定不可能了。

“有錢的話我也想只買比特幣,但我現在的資金太少了,就算比特幣再漲10倍也賺不了多少錢,只能在山寨幣上賭一把。”孫浩然仍在繼續投資山寨幣,期望有一天能賺回800萬。

而周鵬,依舊在社區給用戶充值信仰,也在為了維持項目而發愁。為了找到更多的外包項目,賺取外快來維持項目運轉,他這個品牌總監,也被拉去做業務了。

不管是張磊、周鵬還是孫浩然,他們的真實經歷都映射出大部分區塊鏈參與者的縮影。不僅是區塊鏈,傳統的項目創業也是一樣,少部分投資者賺錢,少部分創業公司才能活下來,大部分人和公司註定會失敗。或許有一天我們可以看到區塊鏈真正應用到各行各業,那時候也許周鵬所在的B公鏈在引領行業的發展,又或許B公鏈倒閉在黎明前,站在頂峰的是一批後來者。

區塊鏈註定是要發展的,死了大批項目,仍會有大批的新項目會頂上來,一切都會照常運轉,前面倒下的項目好像從未出現過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