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廣東菜的精髓在哪裡?

鹽幫VIP


大家好!我是(鵬大的紐約食報)很高興能回答你提出的優質問題,廣東菜有什麼特色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到你!

廣東菜即粵菜,從嶺南發源,是我國的八大菜系之一。粵菜中包括廣府菜、客家菜和潮州菜。廣東菜與重辣的川菜不同,口味偏清淡,強調食材新鮮的口味。調味料的添加更是精細,以調出食材鮮美的味道,不能蓋住食材本來的味道。

除了對味道有一定的要求,對食材的挑選更是精細。廣東菜對食材的季節性十分講究,既什麼季節該吃什麼。不僅是蔬菜要吃“時菜”,對肉類更是如此。比方說吃魚,鰣魚在夏季的口感最佳,到了冬天便是鱸魚最佳的賞味時期。

談起廣東菜,尤其是廣府菜,很多人第一反應或許是白切雞。製作白切雞時,將整隻雞浸在開水中煮熟,不加任何調料也沒有醃製,目的就是為了保持住雞的原汁原味。待雞煮熟後,將雞切塊,吃的時候輔以姜蔥,雞皮爽嫩,雞肉鮮甜。

說完白切雞,廣東燒鵝也是馳名天下。想要做出一隻美味的燒鵝,首先就要挑選出生長在戶外,以天然食材餵養的仔鵝。將鵝用開水燙皮後,在鵝的身上均勻抹上秘製的糖漿,這樣烤出來的鵝皮更香脆。抹過糖漿的鵝需自然晾乾,最後再掛入明爐中烤制。由此,便是一道令人食指大動的明爐燒鵝。

白切雞,燒鵝是廣東菜的代表,也是廣府菜的代表,那麼潮州菜又有什麼好吃的呢?

提起潮州,必然會想到潮州牛肉丸。與平時我們在商場中買到的肉丸不同,潮州的牛肉丸中還會添加牛筋,吃起來更彈牙有嚼勁。另外,潮州的牛肉丸是不添加澱粉的,由人工手打製成,吃起來不是糯糯的粉質感,更鮮嫩爽口。

潮汕近海,在海鮮的烹調上更是一把好手,而生菜龍蝦是潮汕地區的一道傳統名菜。眾所周知,江浙一帶的口味偏甜,而華南地區口味清談為鹹口,廣東菜中酸甜口味的菜不多,而這道龍蝦生菜便是其中一道。這道中西結合的菜品,既有生菜帶來的清甜口感,又有番茄帶來的酸爽,令龍蝦更具鮮味

說完廣府菜和潮州菜,我們來看看最後一個客家菜。廣府菜多為生禽,潮州菜喜好海鮮,而客家菜的豆腐首屈一指。若是來到客家,一定要嚐嚐豆腐宴。何謂豆腐宴?豆腐宴中有餐前小吃豆腐花,主菜除了最出名的客家釀豆腐外還有鮮嫩可口的豆腐丸,豆腐煲以及炸豆腐皮。最後還能帶上一罐豆腐乳作為小吃。

正所謂食在廣東,廣東菜歷史悠久,菜品豐富,除了前面提到的幾道名菜,喝早茶更是廣東菜品中的精華。相信只要嘗過粵菜,一定會愛上這個地方。





鵬大的紐約食報1


廣東菜,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與中原烹飪文化的傳入及其與本土豐富物產的結合直接相關,粵菜憑藉其最具地域特色、最具豐富內涵的特質,發展成為我國八大菜系之一。

我們廣東菜分(廣州菜,潮州菜,東江客家菜)三合一。

現在粵菜已遍佈全世界,在海外粵菜代表著中華菜系。它遵循“傳統、不地道”的發展規律,即堅持粵菜的主要烹飪方法和調味原則,注重選材廣、清、鮮、嫩的特點,同時引進當地烹飪技術精華和食材,促進新舊。色 香 味 型,原汁原味,清淡養生為主。

廣東菜技巧: 炒有拉(泡)油炒法,軟炒法,熟炒法,生炒法之分。炒是烹調中廣泛使用和變化較多的一個方法。怎樣衡量每一個菜餚是否合符規格、質量?一般都以其是否做到“色鮮、味美、芡頭準”。要達到要求,就要懂得炒的烹調法的運用。

要掌握好炒烹調法的技術:首先要懂得炒時操作程序,火候運用,調味準確和色區分。只有這樣,才能製作出色鮮味美,芡頭準的菜式。所以我們在掌握火候和油溫時,要視烹製物的多少而靈活運用,這也是拉油中一個重要關鍵。

小夥伴們,掌握這些知識點,你就掌握了粵菜炒菜的精髓了。

希望能夠幫助您!










客家先生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公認的粵菜有三大分支:廣府(順德)、潮汕、東江(客家)。因而,這三家的出品固然都可以代表粵菜,如:廣府燒味、潮汕打冷、客家盆菜。但我們在此處討論時,卻又不應偏廢。而所謂“精髓”,更應是能“放之三者而皆準”,是可以對粵菜“一言以蔽之”的。更進一步,不但能解釋傳統的粵菜,還能將隨著粵人遷徙的“海外粵菜”也一併囊括其中者,方為“粵菜的精髓”。

我此前就說過,粵菜的精髓無外乎四個字 —— 尊重食材。

這並不是說其他菜系中,食材就不重要了,事實上食材在任何菜系中都重要。但像粵菜這樣把食材放到烹飪中極高的位置,恐怕是極少的。好比我以為川菜的精髓,在於對調味的使用。並不是說其他菜系就不用調味了,更不是說川菜就只是吃他們的調味。而是川菜對調味的使用,堪稱獨步天下。哪怕是名菜“開水白菜”,也並非如我們粵人所想那樣去表現白菜,而在於它的湯底。川人對調味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了。

且說粵菜,既然是“尊重食材”,那到底要如何尊重?

其一,在於儘可能地去表現食材的本味,所有的烹飪手段,都是為之服務的。這裡的本味,要分作兩元,曰味道,曰口感。誠然通過不同技法,是可以改變食材的味道與口感的,但粵菜偏偏不這麼做,反倒是儘可能保證其原來的樣貌。廣東人最講究“雞有雞味,魚有魚味”,即出於此。

有朋友提到,高端的食客曾以一鍋熱水燙熟食材待人,就是著名的“清水邊爐”。我所喜愛的“松記食店”,便是個中翹楚。這種把食材做恰到好處的加工,最能體現粵菜的風貌。且此處的“加工”不僅是燙熟,而是在食材開始由人處理的那一刻起就要注意。譬如,豬潤(即“豬肝”)是松記的名品,是軟糯發甜的“黃沙潤”。但這種品相,如果在殺豬時放血不對,那就不能獲得。借用陸游的話,“汝果要學詩,功夫在詩外”。粵菜對食材的尊重是貫穿始終的,並不僅侷限於烹飪一刻。

其二,在於儘可能地利用食材,甚至造成外界“凡是可食皆能入口”的印象,這一點跟歷史與地理是有關的。歷史上兩廣是“南蠻之地”,開化相對中原較晚,自然也保留了不少先民的風俗。而地理上廣東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其食材豐富,應有盡有。名士屈大均所謂“使天下之食貨,粵東盡有;粵東之食貨,天下未盡有也”(《廣東新語》),雖有誇張(如:江浙一帶的許多食貨我們就未能有),但大體的意思是對的。由此,雖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但“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只要能找到合適的處理方式,那就要好好利用。不得不說,這跟廣東立商千載,久下外洋所形成的敢闖敢幹、開放務實、靈活變通的性格,也是很有關係的。

譬如,一種動物、一種植物的各部分,都應充分利用。不同條件、年歲、狀態下的動植物,也應各得其所。鴿子若是乳鴿,自然是紅燒為好,以中山石岐為稱;若是中等,潮汕的白鴿粥做法也不錯;若是老了,興許可以考慮用煲湯的方式處理,水鴨入湯就要特選老的。已故鬼才服裝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說過,我們應該打破規則而保留傳統(大意)。我想粵菜一方面保留傳統技藝,如燒味製作時依然使用麥芽糖(即“甘之如飴”的“飴”),可謂古風所存;另一方面,卻又推陳出新,創造出不同技法來對待不同食材。“尊重食材”的核心精神沒有變,卻在此最高原則下又唱唸做打,可謂在柴米油鹽中繼往開來了。

以上兩者,竊以為在任何粵菜名號下的出品,都是有所體現的。展示手法不一而足,但其精髓內核卻沒有改變。這也說明了,為何哪怕北京、上海等高官富商雲集之處,卻都難有好的粵菜食肆。皆因粵菜精髓在於食材,離了斯地怕就是巧手庖廚,也是難為“無米之炊”了。

最後談一點我個人認為恐怕算不上“精髓”,卻又多貫穿粵菜往來,尤其多見於廣府菜的蘊含。應就是用食材體現的陰陽調和觀念,說得玄乎點,即是“飲和食德”。

皆因嶺北雖大多認為斯地炎熱不敢進,恐怕還有瘴氣橫行,但此地炎熱歸炎熱,四時還算是分明的。加上水網密佈,湯品文化獨成粵菜一景。而以湯品為代表的粵菜諸味,卻又很能體現食材的互相調和,以應天時人體。這大抵可看作一種“食補”或“食療”,若母親是傳統廣東婦女,湯總是最能體現母親關愛的。而若願意近庖廚者,甚至會習得不少食材(或藥材)之間生克的道理,起碼知道什麼天時、什麼體質,會對應什麼食材,反之亦然。醫學上的君臣佐使大家不懂,但湯煲內的香氣氤氳卻能瞭然。據說廣東人對中醫的認可程度遠高於省外,恐怕也有此文化基因罷。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食在陸河


廣東菜簡稱粵菜,也是有分地區的,例如珠三角的廣府菜,粵北客家地區的客家菜,粵東潮汕地區的潮州菜,食材裡客家的野味山珍,廣府菜的精巧茶點和潮州菜的海鮮 牛肉火鍋!不同的食材不同的廚藝做成的菜式,但把他們統稱為粵菜除了廣東地域,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清淡的原汁原味做法,粵菜的菜式很少有重油重辣的,椒鹽已經是最重口的了![捂臉][捂臉][捂臉]






獨咔郎


粵菜的特點

質和味

粵菜用量精而細,配料多而巧,裝飾美而豔,而且善於在模仿中創新,品種繁多,1965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介紹的就有5457種之多。

潮州牛肉丸

粵菜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鮮、淡中求美。而且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濃郁,追求色、香、味、型。

地理優勢

廣東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產富饒。故廣東的飲食,一向得天獨厚。自秦漢開始,中原漢人不斷南遷進入廣州。他們不但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同時也帶來了“燴不厭細,食不厭精”的中原飲食風格。

沙茶牛肉

用料

粵菜用料十分廣泛,不僅主料豐富,而且配料和調料亦十分豐富。為了顯出主料的風味,粵菜選擇配料和調料十分講究,配料不會雜,調料是為調出主料的原味,兩者均以清新為本。

鹽焗雞

講求色、香、味,型,且以味鮮為主體。畜類菜色:脆皮烤乳豬、太爺雞、清湯牛腩等百餘種。海鮮、河鮮一直是粵菜賴以生存的基本原料。

食譜特色

粵菜最大特色便是用料廣博奇雜,配料多而巧。飛禽走獸、山珍海味、中外食品,無所不有,可謂全國之冠。粵菜可選原料多,自然也就精細。粵菜講究原料的季節性,“不時不吃”。吃魚,有“春鯿秋鯉夏三犁(鰣魚)隆冬鱸”;吃蝦,“清明蝦,最肥美”;吃蔬菜要挑“時菜”,是指合季節的蔬菜,如菜心為“北風起菜心最甜”。除了選原料的最佳肥美期之外,粵菜還特別注意選擇原料的最佳部位。 [1]

客家釀豆腐

豐富精細的選材和清淡的口味恐怕是粵菜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粵菜味道講究“清、鮮、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鮮味,粵菜調味品種類繁多,遍及酸、甜、苦、辣、鹹、鮮。但只用少量姜蔥、蒜頭做“料頭”,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會大咸大甜。這種追求清淡、追求鮮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廣東的氣候特點,又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是一種科學的飲食文化。 [1]

盆菜

廣東人喜愛吃的白切雞,把雞浸在開水裡浸熟,保持了雞的原味,吃的時候才加姜、鹽等配料。清平雞是白切雞中的佼佼者,被稱為“廣州第一雞”。它只用白滷水浸製,不加任何配料,但皮爽肉滑潔白清香,骨都有味。 [1]

如此美味的粵菜,背後真正的英雄是一大批技藝超群的名廚大師。北京飯店的名師康輝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被法國名廚協會授予“烹飪大師”的稱號,這是中國烹飪史上的第一回。祖籍廣東的香港名廚楊貫一廚藝精湛,以“阿一鮑魚,天下第一”的美譽馳名世界。廣東烹飪技術力量雄厚,名師名廚輩出。他們以高超廚藝,讓粵菜美食大放異彩,同時也培養了大量的烹飪後人。 [1]

烹調方法

烹調方法有21種之多,尤以蒸、炒、煎、焗、燜、炸、煲、燉、扣等見長,講究火候,尤重“鑊氣”和現炒現吃,做出的菜餚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鮮、嫩、爽為主,而且隨季節時令的不同而變化,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郁,並有“五滋”(香、酥、脆、肥、濃)、六味(酸、甜、苦、辣、鹹、鮮)之別。選料廣博奇異,品種花樣繁多,飛禽走獸、魚蝦鰲蟹,幾乎都能上席。風味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





小東君


現在我們要討論“什麼是粵菜的精髓”,我們必須首先定義什麼是“粵菜”和什麼可以稱為“精髓”。否則,只不過是在遠離主題的地方寫上數千個單詞,併為每個家庭付出艱苦的努力而已。廣東菜分為三個公認的分支機構:光復(順德),潮汕和東江(客家)。因此,這三家公司生產的產品當然都可以代表粵菜,例如:光復燒味,潮汕大冷和客家盆景。但是,當我們在這裡討論時,我們不應該偏partial。而所謂的“精華”應該能夠“三個”,可以“一個字”的粵菜。此外,它不僅可以解釋傳統的粵菜,還可以包括隨粵語遷移的“海外粵菜”,這就是“粵菜的精髓”。

粵菜注重食材的時令性,“不時不吃”。吃魚的時候,有“春spring秋鯉夏三里bass魚”。吃蛇時,是“秋風使三蛇肥起來,這時吃蛇是福”。吃蝦,“清明蝦,最美”;吃蔬菜時,應選擇“季節性蔬菜”,這表示適合季節的蔬菜。例如,菜心是“北風菜心中最甜的”。除了選擇最佳的原料髮油期外,粵菜還特別注意選擇最佳的原料部分。

豐富精細的選材和清淡的口味恐怕是粵菜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粵菜味道講究“清、鮮、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鮮味,粵菜調味品種類繁多,遍及酸、甜、苦、辣、鹹、鮮。但只用少量姜蔥、蒜頭做“料頭”,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會大咸大甜。這種追求清淡、追求鮮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廣東的氣候特點,又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是一種科學的飲食文化。

有朋友提到,高端的食客曾以一鍋熱水燙熟食材待人,就是著名的“清水邊爐”。我所喜愛的“松記食店”,便是個中翹楚。這種把食材做恰到好處的加工,最能體現粵菜的風貌。且此處的“加工”不僅是燙熟,而是在食材開始由人處理的那一刻起就要注意。譬如,豬潤(即“豬肝”)是松記的名品,是軟糯發甜的“黃沙潤”。但這種品相,如果在殺豬時放血不對,那就不能獲得。借用陸游的話,“汝果要學詩,功夫在詩外”。粵菜對食材的尊重是貫穿始終的,並不僅侷限於烹飪一刻。










貴州曉明哥


豐富精細的選材和清淡的口味恐怕是粵菜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粵菜味道講究“清、鮮、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鮮味,粵菜調味品種類繁多,遍及酸、甜、苦、辣、鹹、鮮。但只用少量姜蔥、蒜頭做“料頭”,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會大咸大甜。這種追求清淡、追求鮮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廣東的氣候特點,又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是一種科學的飲食文化。



川味李小廚


粵菜注重食材的時令性,“不時不吃”。吃魚的時候,有“春spring秋鯉夏三里bass魚”。吃蛇時,是“秋風使三蛇肥起來,這時吃蛇是福”。吃蝦,“清明蝦,最美”;吃蔬菜時,應選擇“季節性蔬菜”,這表示適合季節的蔬菜。例如,菜心是“北風菜心中最甜的”。除了選擇最佳的原料髮油期外,粵菜還特別注意選擇最佳的原料部分。

豐富精細的選材和清淡的口味恐怕是粵菜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粵菜味道講究“清、鮮、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鮮味,粵菜調味品種類繁多,遍及酸、甜、苦、辣、鹹、鮮。但只用少量姜蔥、蒜頭做“料頭”,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會大咸大甜。這種追求清淡、追求鮮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廣東的氣候特點,又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是一種科學的飲食文化。




老葉在努力


粵菜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組成,此外還有海南地區風味。廣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名食在內地域最廣,用料廣泛,先料精細,技藝精良,善於變化,品種多樣。廣東菜的主要特點在烹調上以炒、燴、煎烤、局著稱,講究鮮、嫩、爽、滑、口味上以生,脆、鮮、淡為主。曾有"五滋"(香、松、臭、肥、濃),六味(酸、甜、苦、鹹、辣、鮮)之說。其主要名菜有"脆皮烤乳豬"、"龍虎鬥"、"太爺雞"、"東江鹽局雞"、"潮州燒鷹鵝"、"猴腦湯"等上百種。

粵菜和其他地方菜都是中國菜的一部分,都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但同中原飲食或其他菜系相比,其傳統飲食文化的沉澱不如中原及其他地區渾厚。粵菜長期受海外文化的影響和滋潤,看重傳承,又不固於傳統,在統一中顯出靈活、清新和年輕,是我國飲食體系中最富於改革和創新的角色。它吸取西菜麵點和外來飲食中的許多優點,重視積極借鑑,吸納。消化外來飲食文化的先進方面,進而融會貫通於民族飲食文化之中。

粵菜用料十分廣泛,不僅主料豐富,而且配料和調料亦十分豐富。為了顯出主料的風味,粵菜選擇配料和調料十分講究,配料不會雜,調料是為調出主料的原味,兩者均以清新為本。講求色、香、味,型,且以味鮮為主體。

粵菜選料廣博奇異,品種花樣繁多,令人眼花燎亂。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幾乎都能上席。鷓鴣、禾花雀、豹狸、果子狸、穿山甲、海狗魚等飛禽野味自不必說;貓、狗、蛇、鼠、猴、龜,甚至不識者誤認為”螞蝗”的禾蟲,亦在烹製之列,而且一經廚師之手,頓時就變成異品奇珍、美味佳餚,每令食者擊節讚賞,嘆為“異品奇珍”。

粵菜的另一突出特點是,用量精而細,配料多而巧,裝飾美而豔,而且善於在模仿中創新,品種繁多,1965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介紹的就有5457種之多。

粵菜的第三個特點是,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而且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濃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講究清、鮮、嫩、爽、滑、香;調味遍及酸、甜、苦、辣、鹹;此即所謂五滋六味。


生活的攪S棍



既然要討論“粵菜的精髓是什麼”,那首先要界定好什麼是“粵菜”,以及什麼才能稱之為“精髓”。否則,就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辜負各家的一片苦心。

公認的粵菜有三大分支:廣府(順德)、潮汕、東江(客家)。因而,這三家的出品固然都可以代表粵菜,如:廣府燒味、潮汕打冷、客家盆菜。但我們在此處討論時,卻又不應偏廢。而所謂“精髓”,更應是能“放之三者而皆準”,是可以對粵菜“一言以蔽之”的。更進一步,不但能解釋傳統的粵菜,還能將隨著粵人遷徙的“海外粵菜”也一併囊括其中者,方為“粵菜的精髓”。

我此前就說過,粵菜的精髓無外乎四個字 —— 尊重食材。

這並不是說其他菜系中,食材就不重要了,事實上食材在任何菜系中都重要。但像粵菜這樣把食材放到烹飪中極高的位置,恐怕是極少的。好比我以為川菜的精髓,在於對調味的使用。並不是說其他菜系就不用調味了,更不是說川菜就只是吃他們的調味。而是川菜對調味的使用,堪稱獨步天下。哪怕是名菜“開水白菜”,也並非如我們粵人所想那樣去表現白菜,而在於它的湯底。川人對調味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了。

且說粵菜,既然是“尊重食材”,那到底要如何尊重?

其一,在於儘可能地去表現食材的本味,所有的烹飪手段,都是為之服務的。這裡的本味,要分作兩元,曰味道,曰口感。誠然通過不同技法,是可以改變食材的味道與口感的,但粵菜偏偏不這麼做,反倒是儘可能保證其原來的樣貌。廣東人最講究“雞有雞味,魚有魚味”,即出於此。

有朋友提到,高端的食客曾以一鍋熱水燙熟食材待人,就是著名的“清水邊爐”。我所喜愛的“松記食店”,便是個中翹楚。這種把食材做恰到好處的加工,最能體現粵菜的風貌。且此處的“加工”不僅是燙熟,而是在食材開始由人處理的那一刻起就要注意。譬如,豬潤(即“豬肝”)是松記的名品,是軟糯發甜的“黃沙潤”。但這種品相,如果在殺豬時放血不對,那就不能獲得。借用陸游的話,“汝果要學詩,功夫在詩外”。粵菜對食材的尊重是貫穿始終的,並不僅侷限於烹飪一刻。

其二,在於儘可能地利用食材,甚至造成外界“凡是可食皆能入口”的印象,這一點跟歷史與地理是有關的。歷史上兩廣是“南蠻之地”,開化相對中原較晚,自然也保留了不少先民的風俗。而地理上廣東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其食材豐富,應有盡有。名士屈大均所謂“使天下之食貨,粵東盡有;粵東之食貨,天下未盡有也”(《廣東新語》),雖有誇張(如:江浙一帶的許多食貨我們就未能有),但大體的意思是對的。由此,雖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但“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只要能找到合適的處理方式,那就要好好利用。不得不說,這跟廣東立商千載,久下外洋所形成的敢闖敢幹、開放務實、靈活變通的性格,也是很有關係的。

譬如,一種動物、一種植物的各部分,都應充分利用。不同條件、年歲、狀態下的動植物,也應各得其所。鴿子若是乳鴿,自然是紅燒為好,以中山石岐為稱;若是中等,潮汕的白鴿粥做法也不錯;若是老了,興許可以考慮用煲湯的方式處理,水鴨入湯就要特選老的。已故鬼才服裝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說過,我們應該打破規則而保留傳統(大意)。我想粵菜一方面保留傳統技藝,如燒味製作時依然使用麥芽糖(即“甘之如飴”的“飴”),可謂古風所存;另一方面,卻又推陳出新,創造出不同技法來對待不同食材。“尊重食材”的核心精神沒有變,卻在此最高原則下又唱唸做打,可謂在柴米油鹽中繼往開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