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十五岁的男孩很叛逆,不爱学习,爱攀比,嫌弃父母没本事,叛逆期什么时候能过去呢?

海州看锦屏


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爱学习,爱攀比,未必都是因为叛逆,即使不在叛逆期,孩子也有可能不爱学习,爱攀比。

这个十五岁的孩子,80%的可能在其更小的时侯就已经有了攀比的心理,只是不那么明显,或者父母没有完全当回事儿,直到十五岁这个逐渐有了自己主张的叛逆的年纪才完全暴露了出来。这不是叛逆期的错,很大程度上是父母从小教育的缺失或者错误。

父母首先要正视一点,面对这样的男孩,不要期盼叛逆期快点过去,这本身就将关注点放错了地方,而是要反思,自己教育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这种攀比的心理,父母的身上是否也有类似的攀比心。父母在进行完深度反思之后,最好与孩子进行一次平等、平静的交流,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如果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可以选择能与其交流的亲朋和孩子进行谈心,只有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之后,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高情商好口才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我记得上高中时,我们班有个女孩,她爸到学校给她送口粮,她不让她爸进学校的门,说她爸穿得土里土气的,裤脚上还粘着泥巴,害怕被同学看见了笑话。她到大门口把东西一接,扭头就走,也不管她爸吃饭了没有,怎么回去。当时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觉得同学这样对待自己的爸爸,太不应该了,特别为她爸爸感到心酸,看着她爸爸落寞离去的身影,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女孩慢慢懂事了,对爸爸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大学的时候,她爸妈去学校找她,她挽着二老的胳膊到餐厅买饭,见到同学就介绍,这是我爸妈,大老远来看我了,很幸福的样子,还把爸妈带来的土特产和同学们分享,大家都很开心。



大学毕业后,女孩参加了工作,过一段时间就回去看望爸妈,大兜小兜给家里买东西。父母身体不舒服了陪着去看病,需要照顾了就随时回家照顾,大家都夸她孝顺,谁能想到当年她还嫌弃过自己的爸爸呢?

所以说,题主不用着急,孩子们都有这个阶段,叛逆、莽撞、不懂事。15岁正是叛逆期,自尊心强,虚荣心强,所以就会爱攀比,嫌弃父母,这些都很正常,家长不必过于担心。慢慢引导,不能硬碰硬,遇到孩子发横的时候,试着开导孩子,实在不行就冷处理。过了这个特殊时期,一切就都好了。



但是要记住一点,孩子盲目攀比的时候,给他讲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父母就是这么大能力,不能给他提供更好的经济条件,但是父母会尽力给他创造好的生存环境,如果想改变命运就要靠自己努力。让他有危机意识,有学习的动力,有积极向上的劲头。


小Z老师扎马尾


都15岁的大男孩了,叛逆,不爱学习,爱攀比也就罢了,竟然嫌弃自己的父母没本事。

这样的孩子,我真的为父母而感到难过的痛心。这连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和良知根本都没有了,怎能不令父母伤心很难过呢?



我不知道题主是不是父母本人,题主问叛逆期什么时候能过去?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孩子,不是叛逆期过去不过去的问题,是得让他真正明白他该怎么做人,该怎么为人子女,该怎么去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生身父母的问题。

就青春叛逆而言,大部分孩子都会有。不论孩子叛逆到什么样的程度,作为父母都会以最大的包容心接纳孩子,陪伴孩子,教育引导孩子。但对于嫌弃自己父母的孩子,除了接纳包容以外,更多的让人心寒和心酸。

现实中这样的孩子还真是不少,很多孩子嫌弃父母穿的脏烂,不愿意让父母到学校来;很多孩子嫌弃父母贫穷,不愿意在同学面前提及父母;很多孩子嫌父母没有文化穿的,不会说话,而而在众人面前公然怒怼父母。



题主问:叛逆期什么时候能过去?

很明显,这一问带有很多的无奈和心酸。他们渴望孩子的青春叛逆期早点儿过去,让孩子早点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而现在的问题是让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内回心转意,发生变化是不可能的。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去矫正孩子这种扭曲的心理。

不管他的行为表现如何,最起码得让他有做人的良知,道德的底线。最起码得让他知道是谁把他生下,把他养大的。最起码得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谁对他最重要,谁对他最关心。



建议

一,家长不要再把焦点放在孩子的学习和行为表现上了,必须得把焦点放在他嫌弃父母这件事上。

家长应该坐下来和他好好的聊一聊。让他谈一谈他嫌弃父母什么?嫌弃父母没本事,嫌弃父母没有给他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那么,是谁给了他生命,是谁把他养大的?无能的父母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给了他,到头来却让他嫌弃厌恶,问一问他的良心再有没有?



二,既然他嫌弃父母没本事,那就让他自己拿出点本事来看一看。

家长必须明确的告诉他,父母就是没本事,是没有地位,没有金钱,不能给你最好的生活,不能给你光鲜亮丽的外表,也不能给你想要的物质需求和虚荣心。那么,请你自己拿出来一点本事让没有本事的父母看一看。你的本事大,你有能耐,你把你自己的学习搞好了没有?你自己的表现受到别人尊重和认可了没有?



三,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父母老实巴交,没本事,没能力,一分一厘刨生活。但是他们含辛茹苦,一把鼻涕一把泪,流血流汗,抚养自己的子女成长。他们也想让自己的子女能够光鲜亮丽的站在别人面前,他也想给自己的子女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但他们已经尽力了,已经努力了。

而作为子女,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把我们自己的事做好了没有?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写自己家庭的现状,来改写自己的人生,来为父母创造美好的生活呢?如果只一味的向父母索取,而不懂得努力奋斗的人,那还称得上是一个人吗?



所以,劝慰父母,对这样的孩子的教育,让他懂得道理比让他努力学习更重要。

告诫这个孩子:你这样的行为表现和心理认识,真的让人小看你了。如果你有本事,不要去嫌弃自己的父母,而奋发努力做出一番成就和一番事业来,让让你自己的父母和大家看一看。


教育探微


每个孩子都有叛逆期,家长完全不必紧张和放大。

心里学上说:叛逆,只是为了做自己。据报道,40%的青少年一周内至少有一次和父母发起冲突。

叛逆的表现,有的是逃学,认为逃学是抗拒父母最痛快的方法;有的是与父母唱反调,只要父母说对的,他必说是错的。还有其他种种。

父母首先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要叛逆?因为孩子长大了,这一阶段产生了强烈的生命热情,他要按自己的意愿来表达出来。

而家长还像对待三岁孩子一样,唠叨控制,说“你不能这样,你应那样”等等,而孩子就会以强烈的方式对抗,他们此时需要的是独立的空间,需要父母的尊重。

心里学家武志红说:“叛逆,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和父母的权威对着干”。

看看,知道了这些,父母就不用把叛逆看的紧张兮兮,比如说你要他好好学习,他偏讨厌学习,你让他早起早睡,他偏偏熬夜,你不让他玩手机,他就天天手机不离手。

比如说他嫌弃父母没本事,就是因为你们在他叛逆期没有尊重他的独立空间所产生的抵抗。你说你为他好,他就会觉得你都什么都不是怎么为我好?其实这不是他本意,就是因为要抗议你们的控制说教。

武志红说,叛逆的孩子显示他很有生命力。是他在提示自己:我才不会按别人的意思活呢!

所以说当遇到叛逆期时,心理医生是这样对父母说的:这是一场战争,是他们发起的独立战争,你(家长)一定会输,你最好早一点接受这一点,否则你只是看起来赢了,但最后你会输的更惨。

叛逆期的孩子的叛逆期一般到17一18岁结束。但如果父母把撑好大方向的基础上,少控制指责,多尊重理解,叛逆期并不会太明显,可能很快就过去了。

孩子此时正在长身体时候,父母多和孩子沟通,父亲不妨像朋友一样把自己叛逆故事讲给孩子听听,母亲多做好后勤保障,父母双方共同帮助孩子渡过这一阶段,让孩子有个健康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


一个与文字死磕的人


十五岁男孩很叛逆,不爱学习,爱攀比,嫌弃父母没本事,这孩子毛病多多,作为一个学生他都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不愿吃苦,浮华虚荣,不体贴父母……

首先这个孩子是从小溺爱长大的。父母首先检讨一下自己,到了现在这么大了这个样子咎由自取,又很棘手啊!

十五岁大约该将上初三了,还有一年中考了,这一年多么关键啊!如果基础尚可,智商尚可,管好了努力一番就能考上高中然后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如果懈怠了,那就是连上高中的机会也没有了。

对于这样一个孩子,父母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么大了什么道理都懂了,之所以不爱学习,我认为主要可能是学习成绩欠佳没有信心。在这个假期应该针对他的学习情况,家长参与到他的学习中,爸爸可能没时间,但是做妈妈的必须放下手中的一切,陪伴孩子了,学习如果帮不了,可以让他问同学问老师,也可以一对一给他请个家教。在生活上做好后勤,用母爱去感化他,我相信这孩子会变好的,只是要有睿智的家长,要有很大的耐心。


山外山84228


叛逆期是孩子自我意识逐渐苏醒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他们急于摆脱他人的控制,比如,喜欢在家里把房门关起来,不喜欢父母的唠叨,有时候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对什么事都表现出一种批判意识,喜欢自己为自己做主,但是又由于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因此,他们是焦虑的,暴躁的,痛苦的,叛逆期的心里虽然说不上是什么非健康的心里,但是严重的时候确实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印象。

鉴于以上特殊的这种心理状况,作为家长此时第一要做的不能唠叨,十岁之前父母要多唠叨,孩子十岁以后父母要学会闭嘴,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语言已经不愿意听,唠叨的效果会非常不好。

您提到的孩子不爱学习,爱攀比,嫌弃父母没有本事,这些都属于品质问题,不爱学习,家长就要观察了,是不是迷上了其他东西,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对什么着迷,父母应该尽量杜绝一些坏的印象,比如将家里的网断掉,比如不要让孩子与外界坏孩子接触。杜绝一切污染源。至于爱攀比,这不是一天能改变的,可能很小的时候已经悄悄形成,如果不严重父母不要惊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有一点攀比心。嫌弃父母没有本事,可以适当的带孩子了解一下自己的工作,不用说任何话,就做给孩子看,品德教育的最有用的力量是我做给你看。



叛逆期的孩子比较敏感,家长切忌对孩子大喊大叫,采取压制的方法,对孩子的身心会有伤害,这个时期宜采用平等的,民主的方式,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

希望能帮到您。


玩美教育


十五岁男孩很叛逆,这很正常。每个人都有一段叛逆期,也是自我意识形成期,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让孩子看起来冲动易怒,很难沟通,有很多事不愿与父母分享,这正是他思考自己人生的时候,之前的人生是完全听从父母的安排,而现在他在思考自己的希望过怎样的生活,这种生活可能和当下生活有很大的矛盾,他自己也经常矛盾重重,情绪会特别不稳定。父母对孩子的情况多一些理解和关心,少一些猜疑和不信任。比如不爱学习,爱攀比,嫌弃父母没本事,这样的话是他直接对父母表达的,还是父母根据他的行为猜测出来的。青春期的孩子都开始注重个人形象,爱打扮,对穿着要求变高很正常,不能简单贴一个爱攀比的标签。不爱学习,也可能他根本找不到学习动机和适合的学习方法,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习,需要家长和老师去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简单贴一个不爱学习的标签。嫌弃父母没本事,也要看是他这样对父母说的,还是父母觉得自己不能满足孩子,孩子经常为钱发脾气,而觉得自己被嫌弃了,这是父母的不自信。还要考虑父母自己是否喜欢拿孩子与别人家孩子比较,会不会嫌弃自己家孩子不争气,从而觉得孩子也有同样攀比和嫌弃的想法。爱孩子,不能满足他,告诉他,父母赚钱能力有限,还不能满足你很多物质需求,但是我们会努力。这样简单真实的话,就会让孩子了解情况了。不必用指责孩子的方式掩盖实际经济情况,把所有过错都让孩子来背锅,父母坦诚,孩子自然会理解父母。


火引冰薪698


好好教育,让孩子有正确的观点,不要认为父母没有本事,让他知道凡事靠自己,叛逆期,一般初二就开始了到了初三就好了,多引导沟通吧。



鸡蛋黄的生活


请不要把什么都归罪于孩子的叛逆,明明是父母教育的失败!

我们时常说家庭教育很重要,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其实,在这里,良好的习惯不仅仅是指学习,良好的习惯是多方面的:


一、良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从生下来开始,在他逐渐长大的过程中,都是各种习惯的培养。比如说很小的时候培养他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的习惯,清洁卫生的习惯,稍稍长大,学会懂得分享,好吃的好玩的要跟父母兄弟姐妹一起分享,而不是自己独占。

二、良好的品格习惯。

懂得尊重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和家人。在你还没有能力自食其力的时候,你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为你准备好的,你没有资格去嫌弃父母,也不可以跟其他人攀比。父母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含辛茹苦地把你养大,给你营造挡风遮雨的窝,你所要做的是感恩,而不是嫌弃。

事实上我们很多做父母的,自己也经常在孩子面前不由自主地流露跟别人攀比的情绪,从而直接影响了孩子,导致孩子小小年纪也学会了攀比。

三、良好的道德习惯。

尊敬长辈,尊重师长,兄友弟恭,跟同学友好相处等等。


中国教育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父母甚至是社会会认为,你书读好了,你就是成功人士,甚至你就是个完美的人,可是,却不知道仅仅书读好了背后隐藏了多少问题。西交大学生周凯旋杀中科院研究生同学调雕就是一例,如果不是事发,谁也不可能想象这么一位读书出色的学生会走上这样的一条道路。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认真听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具备学习主动性,主动预习和复习,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等等。

这些习惯应该是从小学甚至小学开始之前就予以培养,然后让其习惯成自然,当一件事在孩子心目中成为自然,是我每天都必须去做的事的时候,他就不会老去质疑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学习了。

很遗憾的是,题主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前面的所有过程,属于家庭教育的内容,家长都没有做,非但没有做,可能有的时候还起了反面示范作用。才会导致孩子“不爱学习,爱攀比,嫌弃父母没本事”,这不是叛逆,不要把什么东西都跟叛逆挂上钩,这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你缺了这一课,你就要补课。但是,当老师的都知道,补课的效果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尤其是家庭教育缺失的课,能不能补上,真的很难说。如果父母还抱着说孩子是叛逆期的观点,而不是下功夫去补课的话,我可以断定,你这个“叛逆期”永远都不会过,而且只会越来越严重。最后的结果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自食其果。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苏小妮


回答比较长。

分为四个部分。

外显的问题,只是问题的一小部分表象,不是问题的本质。着力解决好深层次问题,即本质问题。。

叛逆期也是快速发展期。父母要跟上发展节奏。

不要期待问题的一次性很快解决,要有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

具体的回答主要的目的是启发提问者或被同样问题困扰着的家庭,如何提高自信和知识水平,依靠自身的力量推动问题的解决。

第一部分,可否转换一下视角和问题?

看见这个问题,内心深处是五味杂陈的。因为这个问题是父母看到并认定的孩子的问题,孩子是过错方,是必须矫正的一方。

但坦白说这不是孩子的真实问题。

与其说是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叛逆期的问题,不如说是这个家庭的家庭成员在孩子快速发展的青春期,面对孩子的巨大变化和发展需求,应对失当,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孩子的外显的问题只是家庭发展过程中的冰山一角。

文后有冰山图片,注意对照收看。

这里没有谁对谁错。是每一个家庭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遇见的问题。也是在提醒我们去重新调整和建构不同的家庭关系,而不是单个人的改变。

第二部分,你的家庭关系结构的类型是什么?是否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发展阶段和任务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

我们面对孩子的种种叛逆行为有没有从更深的家庭结构层面去深刻反思?是否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家庭的内在结构即家庭成员间的互动行为,具体表现就是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的复杂性或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常常是许多家庭健康问题的根源。

家庭内在结构由家庭角色结构、权力结构、沟通方式和家庭价值系统构成。

家庭角色是指家庭成员在家中所占有的特定位置,角色分配是依照家庭工作性质和责任自行决定的,各成员按角色的规定实施行动,并能符合社会规范。

权力是指影响力、控制权和支配权。

家庭的权力结构有三种类型,一是传统权威型,权力来源于传统,如父系社会的家庭把父亲视为权威人物;二是情况权威型,家庭权力随家庭情况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如丈夫失业由妻子赚钱养家,权力自然由丈夫转移到妻子;三是分享权威型,家庭成员权力均等,彼此商量决定家庭事务,这类家庭又称民主家庭。

沟通是家庭成员情感、愿望、需要、信息和意见的交换过程。沟通常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体态语言:手势、表情、姿势、眼神等)方式进行。

家庭关系的好坏,关键在于沟通,因为沟通是促使家庭达成一致,完成应有功能的最重要的条件。

家庭价值系统是指一种思想、态度和信念,受到家庭所处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处在不同环境的家庭,其成员的价值观和态度有很大的差异。

第三个部分,人是怎样从呱呱坠地走向独立的?孩子的发展过程定位是否准确?父母是否介入或退出时机失当与不到位?该退不退,该进不进?

人有三个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

同时,叛逆期也是孩子身心发展速度最快的三个时期,父母也要积极主动学习,跟上孩子发展的节奏,帮助孩子完成由呱呱坠地到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的蜕变过程。享受家庭成功孕育新的成员的酸甜苦辣。

1、2-3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

在这个发展时期,孩子更多的思考:我是谁,我要干什么?哪些东西是我的,哪些不是我的。

孩子的学习和思考过程和成人不同,成人多通过思维去学习,孩子则通过实际的行动去学习,这种学习的过程,在成人看来就是“叛逆”的表现。

这是继断奶之后,孩子精神上跟父母的第一次疏离。孩子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权限。不再需要父母一直抱着或者寸步不离看护。

2、6-8岁时,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

这个时候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和大人顶嘴,对着干还有自己的一些道理。俗语说“七岁八岁狗都嫌”。熊孩子差不多主要是这个阶段。

但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大的自主意识。

父母要即严格管教又要常常听一听他的心声。对孩子正当的发展要求要充分尊重,加以引导。

3、12-18岁时,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孩子叛逆令家长很头疼。引用一个数据。

英国研究人员调查发现,约67%儿女双全的父母认为,10多岁的女儿最难对付;63%的父母认为女儿到了14岁变得捉摸不透、喜怒无常。78%的家长反映,男孩到15岁时情绪起伏较大。

这一阶段孩子身体已基本发育成熟,特别是女孩发育比男孩快,但常遭遇各种挫折。

比如,乳房发育过早的女孩可能受到同龄人嘲笑、排挤,加剧不良情绪体验。

长相和自己心怡的男孩之间差距太大引发自卑感。

狐臭,多毛症,口臭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的构建,引发对家庭出身等的不满。

男孩更多地体现为暴躁、愤怒、好面子、自尊心强、易受同伴影响。攀比,对自身发展无力改变的孩子会反过来认为父母无能,回避自己发展中重重困难引发的痛苦体验。

经历了第三个叛逆期的孩子已经接近成年在发展中,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在不断的改变。

就像太极图一样,父母和孩子的定位在发生这质的变化。

问题是孩子的变化,父母是否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多半的父母被动的应对。不能快速实现定位的改变。

第四个部分,问题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也不是一天造成的。所以解决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我认为在诸多的心理学理论里,焦点短期治疗非常适合解决这类型的问题。分享一下。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

(1) 强调正向积极面与问题解决方向。

(2) 看到问题不发生时的例外,可带出解决之道。

(3) 没有事情会一直相同,改变永远在发生。

(4) 小改变会带出大改变。

(5) 没有所谓抗拒的案主,治疗师如何与案主合作才是重点。

(6) 案主与治疗师是一个治疗的团队,相互合作。

(7) 个体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一切资源。

(8) 治疗师是催化案主目标与解决导向者,而案主才是专家。

(9) 重视对世界诠释的意义,左右个体的内在经验与体会。

(10) 个体如何描述现象与如何行动之间是相互连动的。

(11) 讯息的意义是看个人如何接收,所谓的意义存在于个人的反应之中。

(12) 案主对目标的描述与行动会影响他的生活系统,也会影响他生活系统中的其他人。

SFBT的基本精神是:强调如何解决问题,而非发现问题原因;以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的积极态度促使改变的发生。

具体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事出并非定有因

许多问题发生的因果关系常常很难确定,问题往往是互动下的产物,原来的因演变成后来的果,后来的果又变成因,不断循环下去。因而,SFBT强调建构解决方法而不是寻找问题,治疗的核心任务是帮助个案想象他所期望的情形会发生什么变化、有什么不同、想得到解决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问题症状同样也具有正向功能

SFBT认为一个问题的存在,不见得只呈现出病态或弱点,有时也存在有正向功能,协助个案寻求更好的方法取代问题行为,而又能保有其正向的期待,是问题解决的重要关健。

合作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SFBT认为在言谈的过程中,个案和治疗师的关系是一种合作互动的关系。SFBT强调以“建构解决之道的耳朵”倾听个案述说出的故事,通过配合个案的声调、感情和用语,一步步进入个案的世界做积极的行动引导,促进个案的进一步改变,协助他们搜寻并创造新的意义,产生新的想法与行为。并且认为:没有失败,只有回馈;没有抗拒的个案,只有不知变通的治疗师。治疗师与个案合作的方式应是正向与未来导向的,支持个案,通过正向的目标引导方式,并对模糊的陈述予以具体化。

不当解决方法是造成问题的根本

SFBT假设症状或问题通常是人们试图解决问题但却“形成不适当的习惯模式”。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而是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导致问题的出现,甚至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个案是自身问题的专家

SFBT认为个案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治疗应从强调个案的优点而非缺点着手。这一理念突出表现在SFBT技术使用的实用性与灵活性,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模式,主要关注个案的特性、力量与偏好。在SFBT的基本精神中,不以精神病理的缺点看待人类行为,不特别去深究问题行为的根源,而是相信个案本身具备所有改变现状的资源,强调利用个案本身的资源达到改变的目标,提供机会让个案去积极发现改变的线索。

从正向的意义出发

SFBT强调个案的正向力量,而不是去看他们的缺陷;强调他们成功的经验,而不是失败;强调个案的可能性,而不是他们的限制。SFBT是从正向的角度来拟定治疗目标,强调做什么能够解决问题。De Shazer夫妇主张发展取向,一改传统治疗从原因入手、努力减少黑的作法,而从解决入手、努力增加白,白越来越多,黑自然越来越少。

骨牌效应

SFBT认为,小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的目标可以带动个案解决行动的信心与动机,尤其是最先出现的小改变是曾经发生过的成功例外时,则行动起来就更容易。所以,SFBT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引导个案看到小改变的存在,看重小改变的价值,促进小改变的发生与持续。

凡事都有例外,有例外就能解决

SFBT认为凡事都有例外,只要有例外发生,就能从例外中找到解决方法。因此,SFBT在了解个案问题性质的同时,特别持续地注意“例外”(exception)的存在。例外是指个案的问题没有发生或严重程度较低、发生次数较少等较不被个案注意的特定情境。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