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與三坊七巷不同,這個水鄉是福州鄉賢文化的代表

位於福州倉山區的陽岐村,是福州南古驛道的途經之地。古代南出福州的商賈旅人,從這裡南渡烏龍江,可以抵達對岸的新岐,從而前往莆田、泉州等地。

與三坊七巷不同,這個水鄉是福州鄉賢文化的代表

沿河的大榕樹

陽岐是中國近代著名啟蒙思想家嚴復的故鄉。全村依山臨水,兩條河流在村中交匯,流向烏龍江。沿著水邊,規模宏大的深宅大院,密密匝匝,依山而建。青灰的牆壁,厚重的木門,優美的馬鞍牆,展現了閩派建築的獨特韻味。

與三坊七巷不同,這個水鄉是福州鄉賢文化的代表

村中的小巷

每座大院之間,相隔而成的小巷蜿蜒于山間,讓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想象那個在寂寥的雨中,撐著油紙傘,像丁香一樣的姑娘。

與三坊七巷不同,這個水鄉是福州鄉賢文化的代表

嚴復祖居

嚴復的祖居位於村河西畔,為明末清初建築,坐西向東偏南,共二進,由廳堂、廂房、天井、披謝、門廊等組成。兩進均為穿鬥式木構架,雙坡屋頂,並設有馬鞍牆,保存較完整。 2006年,其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三坊七巷不同,這個水鄉是福州鄉賢文化的代表

玉屏山莊俯瞰

與嚴復祖居隔河相望,是神秘的玉屏山莊。此建築為清代邳州知州、詩人葉大莊的故居。山莊佔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環玉屏山而建,內設門廊、披榭、夭井、大廳、廂房、後庭等,具有園林風貌。

據說,葉大莊傳承家學,喜好藏書,歷經幾代人的積累,藏書達5萬卷之多,從而使玉屏山莊成為遠近聞名的藏書院。

與三坊七巷不同,這個水鄉是福州鄉賢文化的代表

玉屏山莊內景

現觀此山莊,形似城垛的女兒牆,怪石嶙峋、花木相映的後花園,猶存古雅而閒適生活氣息。

與三坊七巷不同,這個水鄉是福州鄉賢文化的代表

村河的漁民和小舟

作為驛路上的渡口,南北交通要道,陽岐古渡自古帆檣雲集,並在明萬曆年間逐漸走向鼎盛。因為往來多莆仙一帶的商旅,所以此碼頭又稱“化船道”或“興化道”。

明洪武年間,陽岐古渡近旁修建了紀念南宋抗元英雄陳文龍的廟壇。陳文龍被明朝詔封為福州府城隍,民間稱之為“尚書公”。同時,其作為水上航行安全的庇護神,受到從事水上貨運商賈和閩江下游兩岸水上居民的崇拜和景仰。

與三坊七巷不同,這個水鄉是福州鄉賢文化的代表

尚書祖廟

現在坐落於陽岐村鳳鳴山下的尚書廟是明天啟七年從陽岐古渡旁遷移而至,名為尚書祖廟,後分香至福州其他各處。

陽岐尚書祖廟歷來香火不斷,現重簷疊宇,雕樑畫棟,大殿門額嵌有青石四方,刻嚴復親自書寫的“尚書祖廟”楷書大字。大殿內有楹聯10多副,楷、行、草俱備,出自郭尚先、林則徐、陳寶琛、嚴復、薩鎮冰等名臣學者之手。

與三坊七巷不同,這個水鄉是福州鄉賢文化的代表

陽岐午橋

陽岐村現存有福州地區僅餘的北宋驛道古蹟——陽岐午橋。該橋橋墩為船形,層層重疊,架以大石。橋面古榕覆蓋,橋欄上的“午橋古蹟”石刻,據傳為北宋賢臣、著名書法家蔡襄的手筆。

陽岐現在較好保留了夏季划龍舟,冬季演閩劇等傳統習俗,已成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研究福州濱江山水古村落的典型樣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