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顧城:他是童話詩人,卻有動盪的一生,從他的人生軌跡看他的悲劇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每當看到這首詩歌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象這是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寫的,也會好奇寫這首詩歌的到底是誰?

其實這首詩歌的作者就是中國的朦朧派詩人顧城。

作為一名朦朧派詩人,顧城的詩歌清新脫俗,無處不透露著孩子般天真無邪的視角。也正因此,他收穫了無數讀者的青睞,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顧城:他是童話詩人,卻有動盪的一生,從他的人生軌跡看他的悲劇

可是,就這樣一個眾人眼中孩子般純真的詩人,有一天也會犯錯,甚至是無法彌補的的錯,這樣的錯,錯了就是一生。

顧城的錯了解了自己的生命,也最終害了妻子,親手將自己的兒子變成了孤兒。

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複雜、多面以及無處不在的矛盾。或許,真實與虛假,善良與邪惡,確實都會存在於每個人身上。

但是有些人能夠學會掌控自己的人生,而有些人卻被人生所掌控。而顧城,這個被無數人推崇的詩人,顯然是後者。

顧城:他是童話詩人,卻有動盪的一生,從他的人生軌跡看他的悲劇

他是黑夜中劃過的流星,曾給人愛和希望,卻也親手將自己送入了滅亡之路。那麼,顧城的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01

顧城於1956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詩人之家,從小就受到了父親的良好教育和文化薰陶,按理說在這樣一個家庭長大的孩子,能夠更容易獲得幸福。但是,他從小性格就比較孤僻,不太喜歡接觸人。

在他12歲的時候,他和家人跟隨著父親從北京下放到了山東廣北的一個農場,在這裡生活了五年。

對於少年顧城來說,他的內心是喜悅的,或許是來源於離開舊環境的喜悅,也可能是來源於環境的改變帶給了他新的生活體驗和新鮮感。

到農村生活,顧城很享受每天和父親一起拌豬飼料餵豬的時光,而農村不斷更迭變化的田園風光,通過他黑色的眼睛,走入了他的心裡,成為了他詩歌創作靈感的源泉。

顧城:他是童話詩人,卻有動盪的一生,從他的人生軌跡看他的悲劇

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在農村生活的顧城一家聽不懂當地的方言,所以當地人很少和他們接近,而他們也不太主動接近其他人。

可能是詩人天生的傲氣使然,顧城的詩人父親顧工沒有送顧城到學校去讀書,他覺得用自己的方式也可以把顧城教好。

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對於從小性格孤僻的顧城而言,父親的做法顯然阻斷了他和外界溝通的橋樑,讓他更加習慣了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逐漸長成了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再加上當時不太穩定的社會環境裡存在的一些紊亂,讓顧城的內心變得比較敏感脆弱,他深知現實和夢想的差距,但是他卻不願意面對。

所以,他想要活在幻想的世界裡,活成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去追求他內心所謂的充滿希望的事物。


顧城:他是童話詩人,卻有動盪的一生,從他的人生軌跡看他的悲劇

他的這種心境,在他的詩《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裡就有所體現:

也許

我是被媽媽寵壞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個時刻

都像彩色蠟筆那樣美麗

........

但不知為什麼

我沒有領到蠟筆

沒有得到一個彩色的時刻

我只有我

........

我是一個孩子

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

我任性

這是顧城《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裡的詩句片段,從這裡就我們可以看出顧城內心的彷徨無助和迷茫,他無法以一種自己滿意的方式融入現實世界,而詩便成了他情緒宣洩和表達真我的唯一出路,讓他的幻想達到了極致狀態,活成了一個十足的孩子。

顧城:他是童話詩人,卻有動盪的一生,從他的人生軌跡看他的悲劇

就像詩人舒婷曾寫給顧城的一首詩裡面的話:“你相信了你編寫的童話,自己就成了童話中幽藍的花。

但是,人終歸是要回歸現實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這就為顧城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02

中國有句古話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這句話說的是不論是成功還是敗亡都是由於同一個人。而顧城的人生,成也天真,敗也天真。

1974年,18歲的顧城回到北京,做過搬運工、 鋸木工、借調編輯,當然,在回京後他依然進行著詩歌創作。並且,隨著他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刊物上發表的詩歌增多,有了越來越多的崇拜者,並獲得了童話詩人的美譽。

或許是命運為了成全他想永遠活成孩子的天真想法,1979年,23歲的顧城和謝燁在火車上相遇,開啟了一段浪漫詩意的感情之旅。顧城對謝燁一見鍾情,並對她展開了瘋狂的追求。

他通過寫詩傳達了自己對謝燁的愛意,而謝燁也是一個詩人,她被顧城的才華所吸引,把顧城當作自己的偶像,深深愛上了顧城。兩人在交往四年後終成正果,於1983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成了文學界裡被無數人羨慕的一對模範夫妻。

顧城:他是童話詩人,卻有動盪的一生,從他的人生軌跡看他的悲劇

可是,在他們結合之前,有個值得人深思的細節,就是謝燁的父母曾因顧城的職業而不太喜歡他,阻礙他們在一起。這時,顧城竟然選擇抱著鋪蓋睡在了謝燁家門口,表明了自己的決心。時間一久,謝燁的父母被他的誠心打動了,同意了他倆的婚事。

或許,顧城的行為,從一方面來看彰顯了他對謝燁的愛,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卻表現出了他偏執的性格,以自我為中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這種性格,用在寫詩上,可能會是成功的基石;但用在感情中,稍有不慎,卻有可能會釀成悲劇。

03

婚後,謝燁發現顧城是個在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的人,但是這些生活瑣事,與她對顧城的崇拜和愛慕之心相比,簡直不足為道。

所以,謝燁處處以顧城為中心,甚至在顧城的要求下,還辭掉了原來的工作。

在他們的這段感情裡,謝燁的付出遠遠比顧城多。如果生活能夠一直這樣平平淡淡過下去,想必謝燁也是樂意的。但是,有著童話思維的顧城卻不願意。

1988年,顧城厭倦了喧鬧嘈雜的都市生活,要求妻子謝燁和他一起到新西蘭的激流島隱居。

謝燁也應允了,畢竟顧城是她的丈夫,她深愛著她,所以願意放棄現有的安穩生活,跟著他前往未知的國度。

顧城:他是童話詩人,卻有動盪的一生,從他的人生軌跡看他的悲劇

可是,在出發的前一天,發生了一件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有個和顧城夫婦來往有兩年的女子李英,一直暗戀著顧城。

因為擔心以後再也無法向顧城傳達心意,便當著謝燁的面向顧城告白了。令人意外的是,顧城表現得很興奮,而謝燁表現得很平靜。

後來,顧城夫婦離開了北京,前往了激流島,可之後顧城和李英一直都有通信,而謝燁卻並未阻止。

由此可見,顧城心底已經重燃了愛情之火,但這一次並不是對謝燁,而是對李英。

而謝燁,可能是太篤信他們的愛,也可能是為生活奔波,而無暇顧及顧城的心態變化,所以未加阻攔

因為在激流島,顧城不想自己的詩和金錢產生關係,所以謝燁不得不靠養雞、賣雞蛋、賣春捲的方式來支撐生活。

不僅如此,顧城還不會開車,不會打字,也不想學習當地語言,他生活的一切都必須依靠燁,活成了一個十足的“巨嬰”。

顧城:他是童話詩人,卻有動盪的一生,從他的人生軌跡看他的悲劇

可善良的謝燁依舊深愛著他,直到他們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的感情才真正開始變得暗潮洶湧。

04

顧城一直不喜歡孩子,他和謝燁的孩子,是謝燁瞞著他懷上的,出生於1988年。

他一直沒有做好當父親的準備,再加上孩子的吵鬧影響到了他寫詩,也分走了謝燁對他的愛,這是他無法接受的。

後來,在他的再三要求下,謝燁同意了把兒子寄養到了當地的毛利人家裡。

這對於身為人母的謝燁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但是顧城卻絲毫不顧忌謝燁的感受,依舊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要求謝燁無限度為他付出。

與此同時,他還保持著和李英的聯繫。

而此時的謝燁,心裡除了顧城以外,還多了一個牽掛的兒子。

可是,顧城卻佔據了她所有的時間,也不允許她去探望兒子。所以,為了分散顧城的注意力,謝燁接納了李英,並和顧城一起邀請李英到激流島生活。

顧城:他是童話詩人,卻有動盪的一生,從他的人生軌跡看他的悲劇

李英到了島上之後,他們三個人生活在一起,過得相當和諧。畢竟,他們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李英得到了接近愛慕之人的機會;謝燁得到了更多陪伴孩子的時間;顧城得到了自己想象中完美的情人。

但是,這樣的一段感情,本身就是畸形的,待激情過去之後,總會有人會先醒悟,明白這一切有多荒唐。而夢醒的那一天,就是面對現實的那一天。

05

1992年,顧城夫婦接到了德國發來的邀請函,此時的謝燁,早已意識到了再這樣下去,自己可能會失去丈夫,所以她向李英攤了牌,希望李英離開他們的生活。

李英同意了,因為此時的她對顧城的愛意也淡了,她曾在採訪中表示顧城曾帶給她巨大的衝擊,親手摧毀了她對他的崇拜,把她認為的純潔形象完全摧毀了。

李英意識到了,他愛的不是顧城本身,而是顧城所塑造出來的那個純潔無暇的童話詩人的模樣,幻想既然已經破滅,離開,未嘗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於是,她和謝燁商量決定等顧城和謝燁到了德國後,李英慢慢消失在顧城的世界裡。李英信守了承諾,最終在1992年底停止和顧城的通信。

顧城:他是童話詩人,卻有動盪的一生,從他的人生軌跡看他的悲劇

這時,顧城急了,通過四處打聽得知了李英為了得到在新西蘭的永久居住權,已經嫁給了一個比她大二十歲的新西蘭人。

就像顧城親手摧毀了自己在李英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一樣,李英也親手摧毀了自己在顧城心中的完美形象,以致於顧城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崩潰了。

謝燁看到顧城這種狀況,感到很痛苦。為了挽回自己的婚姻,讓顧城振作起來,記起自己的好,謝燁勸說他寫一本小說,回憶在激流島上的生活。

顧城答應了,並寫了《英兒》一書。可是,在書裡,顧城一遍遍回憶著他與李英的美好時光,終於讓謝燁失去了修復感情的信心。

而此時,命運的輪盤轉向了謝燁,她遇到了一個愛慕並追求她的人“大魚”。“大魚”給了謝燁顧城無法給到她的尊重和呵護。就這樣,謝燁慢慢愛上了“大魚”。

顧城:他是童話詩人,卻有動盪的一生,從他的人生軌跡看他的悲劇

顧城發覺了這一切的時候,他童話世界裡最後一根支柱也坍塌了,也醒悟了,可是為時已晚;當謝燁準備徹底離開顧城時,顧城內心的憤怒和絕望,像一把火一樣,燒盡了他的良知。

最終為了阻止謝燁離開,顧城結束了謝燁的生命,也了結了自己的生命,剩下一個五歲的兒子。

在他留給兒子的遺書裡,他這樣寫道:“你媽媽要和別人走,她拆了這個家,在你爸爸悔過回頭的時候,她跟了別人。木耳,我今天最後去看你,當馬給你騎,我們都開心。可是我哭了,因為我知道這是最後一次見你,別怪你爸爸,他愛你、你媽媽,他不能沒有這個家再活下去。”

縱觀顧城的一生,他在詩歌領域的成就來源於他孩子般天真的心性,他在真實生活的失敗也來自他孩子般天真的心性。在和別人的相處中,他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為自己才是他人命運的主宰,但實際上別人也是他命運的主宰。

顧城:他是童話詩人,卻有動盪的一生,從他的人生軌跡看他的悲劇

他的詩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他是個浪漫且無比簡單純粹的人;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卻是個掌控性很強的巨嬰。

他親手為自己編織了一個童話,而謝燁和李英就是他童話裡的人物,一切都要以他為中心。

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遵循平衡定律的,需要彼此之間相互尊重和理解,我們對他人的不理解和傷害,最終也會以另一種形式,作用於自己的人生,帶給自己傷痛。

所以,希望生活在這世間的我們,都能永遠保持自己善良的本心,活出真誠而溫暖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