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孙权晚年为什么性情大变,成为了昏君?

是瓜不是菜


孙权不仅是一世的英雄,还是一个特别有才华的人,曹操这样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句是对孙权的夸赞,赞赏他的才能。

此句出处《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曹操在回程的路上,见吴军整肃,谓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除了有谋略以外,还是一个相当有内含的人,让曹操都能为之赞叹。

孙权年少时就突显了他的才能,十五岁就能广纳贤才,让他的哥哥孙策都有种自愧不如的感觉。少年时期的孙权处事果断,就已在东汉立足。

之后孙权果断与刘备合作共抗曹操,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后孙权又夺取了刘备的荆州,在此战役中,刘备大败,逃回白帝城。

为什么如此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的一个人,为什么到了晚年会性情大变呢?还有了昏君之名。

  • 帝王的膨胀心态

对于孙权来说,他年少的时候,才智就突显了出来,他不仅有一定的心思谋略,还善用贤才,并且还特别会笼络他人。

这是他的优点,也是成就他的原因,雄韬伟略无人能及,就是孙权,因此得“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他不仅谋略过人,胆识也是过人,先是和刘备合作大败了曹操,后又大败了刘备。刘备被迫逃回了白帝城,在223年,刘备命丧白帝城,而曹操,则是在221年去世的。

对于孙权来说,失去了两个强敌,接下来该他一人独大了。就因如此,人都有这样一个通病,在得到一定的高位时,就会膨胀,孙权也不例外,因为自己处于高位,于是忘乎所以,不再谋划,因此对内做出的一些决断都偏离了正轨。这才有了晚期的孙权性情大变,给人的感觉成了昏君。

  • 长子孙登早卒

孙权的儿子当中,唯有长子孙登最得孙权的心,孙登秉承了孙权的性情,待民如子,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孙登画像)

他体恤百姓,百姓生活困苦,是他最为牵挂的事情。除了他的仁爱之心以外,他天资聪颖,这是被孙权喜爱的原因。在孙权被任命为吴王同年,孙登年仅十二岁,曾被封万户侯,当时的年幼的孙登却推辞了这个爵位,可见孙登行事果断的风格,是遗传了孙权。

于是同年,孙登正式被封为太子,是一个名至实归的太子。

真是天妒英才,像这样的好人,以及有才华的人,往往都比较命薄。孙登离世前,当了二十一年的太子,年仅三十三岁。

令人感到惋惜,于是这也成了孙权心里最大的痛点。孙登离世以后,无疑是给了孙权一记重大的打击。因此,之后的孙权行事风格会有很大差异,跟孙登的离世是有很大关系的。

  • 孙权错杀陆逊

陆逊对于孙权的大业,可以说功不可没,陆逊一生都在为孙权谋划,跟随孙权四十余载。陆逊此人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他不仅深谋远虑,对孙权更是忠正不阿。他的一生都在为孙权谋划,于是便有了”社稷之臣“的美名。

在孙权长子孙登逝世之后,孙权的三儿子孙和承袭了太子之位。

(孙和画像)

但鲁王孙霸不甘心,于是就有了争夺太子之位的战争,陆逊则跟一些大臣站在了孙和这一边,孙权看到自己的儿子为了一个太子之位,就争的你死我活,就连自己最信任的陆逊都开始觅新主。

于是孙权对陆逊痛下杀手,之后没有了陆逊这个军师的辅佐,孙权的政权统治越来越乱。

(孙权剧照)

孙权的性情大变,跟这些事件是息息相关的,变动如此之大对孙权的打击十分严重。


大国布衣


孙权并不是晚年才变得刻薄多疑,残忍好杀。他从来都是如此,只不过早年间打天下,要笼络人心,不得已才装的人模狗样、宽宏大量。

有几件事情可以证明。

第一是周瑜之死。

赤壁大战之后两年,公元210年,年仅35岁的周瑜暴毙而亡。这个事情非常蹊跷。我们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就是孙权下的手,但有一些侧面证据。

周瑜想要攻打益州,专程去觐见孙权。孙权表面上答应,交口称赞。背地里,却试探刘备,让刘备评价周瑜。刘备说周瑜精明强干,气度恢弘,时间长了肯定不会屈居人下!

孙权有没有听刘备的话呢?恐怕是听了。因为周瑜见了孙权以后,回去没多久就突然病逝了。让人不能不有所联想。

为什么孙权要害周瑜

因为周瑜之才,胜过孙权十倍。周瑜的功劳又太大,整个江东,是周瑜和孙策两个打下来的。赤壁之战,是周瑜打赢的。但是周瑜的官职却非常小,只是一个偏将军、南郡太守。这不是扯淡么?

周瑜老老实实镇守南郡,孙权或许还能容忍。偏偏他要去打益州。益州易守难攻,占领益州之后,完全可以自立为王。到时候他孙权也无可奈何。

所以,孙权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害死了周瑜。

第二个例子是鲁肃

鲁肃是大忠臣,对孙权忠心耿耿。在赤壁之战的危难关头,坚定的支持孙权。结果怎么样?孙权表面上褒奖他,暗地里对他十分不满。

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

对一个老功臣,发出这样的评价,简直混蛋。

可见孙权一贯心胸狭隘。年轻的时候要打天下,用人之际,不得不假装宽容。老了以后,就暴露了本性。


上将嗳福斯


孙权这个人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当皇帝之前和当皇帝之后。当皇帝之前的孙权是曹操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英主,而当皇帝之后的孙权却是“反复无常,嗜酒好杀”的昏君。



孙权从他哥孙策手里接过东南半壁江山的时候才18岁,作为少年英主,孙权也曾励精图治,多次打击刘表与黄祖,将势力扩大到长江中游。接着,孙权在26岁这一年,依靠周瑜等人在赤壁击败曹操,不仅稳固了自己的地盘,还获得了三分之一的荆州之地。

与此同时,孙权也在按着鲁肃给他制定的目标在走,只可惜,周瑜在征蜀的途中突然旧伤复发,不幸早逝。而孙权自己也在合肥逍遥津之战中损兵折将,北进无望。随后,巴蜀又为刘备占据,并且孙权与刘备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此时,关羽征樊城,曹操于洛阳坐镇,派满宠游说孙权出兵荆州。



孙权因鲁肃亡故,任用吕蒙为都督,结盟于曹操出兵占领荆州,并杀了关羽。两年之后,孙权有任用陆逊在夷陵火烧连营,打败了刘备。自此,孙权的东南政权也日趋稳定。此后,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孙权在接受王爵后不久转而向蜀汉称臣,并出兵交州,势力扩大到了两广及越南一带。

有着如此成就的孙权在熬死了曹操,刘备和曹丕之后,终于在公元228年称帝,建立了他的东吴帝国。然而,在称帝的过程中,孙权也不得不向江东士族做出妥协。以顾、陆、朱、张为首的四大本土势力成为了吴国的权力核心,作为皇帝的孙权看似至高无上,却也要在权力上让步,这让英雄一世的孙权很不爽。



再加上,孙权的儿子孙登早逝,导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开始了一场夺嫡之争,甚至于孙权的女儿也参与进来。孙权由此心力交瘁,整日饮酒。并且在国事上也浑浑噩噩,尽然让辽东公孙康给骗了不说,还派船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最后,卫温与诸葛直损兵折将回到建业,却被孙权给杀了。


傅斯鸿


主要原因是太子孙登突然病死。

孙权晚年,昏聩不堪,主要因为培养了十多年的太子突然死了,孙权不得不从儿子里面找新的太子,此时由于孙权大女儿孙鲁班的搅动,导致后宫腥风血雨,非常的惨烈。

有人说,不就是立太子吗,孙权那么多儿子,重新立一个就是了,有什么难的?

非也!

这就好比一个家族企业,董事长辛辛苦苦培养一个儿子做接班人,培养了十几年,突然儿子死了,这十几年就白费了,帮他建立的班底也白费了,重新找接班人,一没经验,二没人脉,何其难也!

孙权就面临这种窘境,以至于后宫大乱。

(1)故太子孙登。

孙登是孙权长子,229年被立为太子,孙权培养他整整12年,但是,在241年,孙登突然病死了。

孙权当时已经60岁了,想象一下,一个年迈的老皇帝,辛辛苦苦培养了十几年的接班人突然死了,一切要重新开始,怎么能不令他心神大乱呢?

(2)第二任太子孙和。

孙和是孙权的三子,也是当时活着的最大的儿子(两个哥哥均病死),因此孙权把他立为太子。

但是,孙权的长女孙鲁班,一直和孙和的生母王夫人有仇恨,天天在孙权那里给他母子穿小鞋,某次诋毁王夫人之后,王夫人遭到孙权责骂,郁闷而死。

孙和也在孙鲁班的不断诋毁之下,做了8年太子被废掉,并在三年后被孙鲁班的情夫孙峻杀死。

(3)差点当上太子的孙霸。

孙权很喜欢四子孙霸,在立孙和为太子的同时,又加封孙霸,让他的待遇和太子孙和一样,吴国大臣们就此站队,分别拥护孙和或者孙霸,出现了吴国的太子之争。

孙权为什么立孙和为太子,又加封孙霸?

是年老昏聩还是有意为之?

有意为之的可能性更多。

孙鲁班本来想拥护孙霸当太子,不过孙权的二公主孙鲁育不同意,孙鲁班见孙权宠爱七子孙亮,就改为拥立孙亮。

孙和被废之后,孙霸亦被孙权赐死。

(4)第三任太子孙亮。

孙亮是孙权的第七子,母子都很受孙权宠爱,他出生的时候,孙权已经62岁了,因此受到孙权的喜爱。

250年,孙亮被立为太子,时年8岁,两年后,孙权去世,孙亮即位。

因此,孙权晚年为什么成了昏君,原因是:

①辛苦培养的太子突然死亡。

②重新选立太子,出现宫斗。

③长女孙鲁班起到了非常大的负面作用。


师明礼


纵横年少的时候特别喜欢《三国演义》,经常在英语课上读三国,也因此多次被找家长,回想这些年,大学英语四级222分,现在天天解读三国历史,也当真是没谁了。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的笔墨很多,但是关于孙权的并不多,小学时候一直以为孙权是个垃圾,完全是凭借其父亲和哥哥的根基,坐镇江东。

其实,不然,后来在语文书中看到了《孙权劝学》这篇文章,他劝吕蒙读书,使得吕蒙在孙权的影响下,也喜欢看兵书、学习,成为东吴名将,由此再也不敢小窥孙权这个人物。

曹操为何会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江东政权草创于孙坚,发展于孙策,却最终鼎盛于孙权手中,孙权的哥哥号称江东小霸王,却被刺客刺杀,孙策主政的时候霸业难成,当时孙家在东吴的政权并不牢靠。

首先,孙氏家族不是世家大族,是江东一个寒族,孙氏家族发家于江西,所以江东的世家大族是不认可孙氏家族的,这是孙权面临的统治难题。

其次,孙权隔壁就是刘表,刘表有一大将叫黄祖,而孙权的父亲孙坚就是刘表的部下黄祖杀的,况且当时袁绍和曹操在打官渡之战,不论是谁胜谁败,矛头都会对准孙权,这对刚刚即位的孙权而言,实在是内忧外患。

年仅18岁的孙权就全面的接手了江东大权,对孙权而言,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当时能够帮助孙权的只有周瑜和张昭,孙权在两人面前放低姿态,诉诸自己的不易,两人决定帮助这个18岁的孩子。他们率先表明忠心,带头行礼。他们的表态具有重大意义,代表着与两人相关的集团会支持孙权,孙权这就有站稳脚跟的可能。 孙权他知人善用,重用吕蒙、周瑜、鲁肃,这些人物在当时都是忠义之士,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他们都会认真辅佐孙权,孙权早期的成就,离不开他当初任用贤才的战略眼光。

后来孙权起兵西进,收服甘宁,围剿了黄祖,同时为了在江东站稳脚跟,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击溃了曹操军队,又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等等,这就足以看出孙权的果敢和智慧、知人善用,所以早期孙权取得的成就还是很大的。

建安十八年,曹操再次起兵号称四十万南征孙权,两军在濡须口对峙月余,曹操望着孙权的军队,严肃整齐,自知无法打败孙权,因此心生感叹,说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后引兵北还。

从父亲、哥哥手中接过江东大权,并且能够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下,守住这份基业,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对孙权而言也是很不容易。 三国鼎立之际,孙权一直都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即使是在波云诡谲的三国鼎立时期,孙权还能够冷静从容面对,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果。那为什么到了孙权晚年,他却成为了昏君呢?

首先,孙权年事已高,难免昏庸

主要原因是孙权年纪比较大了,很多事都稀里糊涂,孙权去世的时候已经71岁了,这在古代算是个长寿老人了,俗话说人是越老越糊涂,而孙权到死也是一直把握着东吴的政权。

让一个“老小孩”把握着一个国家的政权、并决策所有的大事小事,孙权难免有任性妄为的时候,所以,导致孙权做的决定也并不都是正确的,但是举国上下又不得不听命于孙权,所以孙权昏庸有他年纪大了的因素。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老年之后都会犯昏庸的毛病,就像唐玄宗一样,早期联合太平公主诛杀韦后集团,任用姚崇和宋璟为相,开创了“开元盛世”。晚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贪图享乐,极尽宠爱杨玉环,荒废国度,放任安禄山自由发展,最终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所以晚年皇帝会昏庸就像是历史必然一般。

其次,身陷夺嫡之争当中,没能妥善儿子间的关系

自古以来身为皇帝,必定多疑,孙权亦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他选择继承人上犹豫不决,导致孙权晚年没有合适的继承人。

在太子孙登去世后,他选择立孙和为太子,但是他对孙和并不是很宠爱,相反宠爱鲁王孙霸,这不是有意激起两人争储么?

支持太子孙和的以陆逊为首,支持鲁王的以吕岱为首,孙权知道两人夺嫡、拉帮结派后,十分生气,最后孙权废掉太子,赐死鲁王,改立7岁的儿子孙亮为太子,结束了二宫之争。

其实我个人觉得二宫之争是孙权为了掣肘孙和与孙霸,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否则他不会给了一个人太子位,又疼爱另一个孩子。

再次,孙权手下的文臣武将相继去世

在这场夺嫡之争当中,孙权趁机打压位高权重的陆逊,我们知道陆逊跟随孙权40多年,一直忠心耿耿,为东吴政权的稳固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收复荆州之战,以及夷陵之战中,陆逊都有着极好的表现。

然而在夺嫡之争当中,本来想置身事外的陆逊,最终被牵连进来,触犯了孙权的忌讳,于是孙权就首先拿陆逊开刀,将自己的怒气发泄到陆逊身上,陆逊最终因为忧伤过度去世。 其实在陆逊死之前,鲁肃、吕蒙都相继离世。强国都是靠人才,但是东吴一直在流失人才,等到陆逊死后,东吴彻底失去了活力,没有统一全国的可能性了。

最后,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后,孙权过于安逸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曹操、刘备先于自己去世,东吴疆域大致确定,政治环境相对平和,自己的前半生都在算计着过日子,没睡过安稳觉,三足鼎立的格局少了两个重要的人,孙权自然可以松懈下来了,享受帝王生活了,孙权也由此变得骄奢淫逸,丧失了原有的自我警惕意识。 就像鲶鱼效应一样,因为三足鼎立局面的存在,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一直存在,孙权为了生存会不停地筹谋规划、算计比较,但是一旦没有了生死存亡,鲶鱼效应就失去了意义,再也激活不了孙权的斗志,孙权领导的东吴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没有了生机与活力。 所以,俗话说“酒饱思淫欲”,没有紧迫的局势,再加上权利的高度集中,让孙权没有了早期的意气风发,晚期的孙权,也难逃昏庸的晚年。


史论纵横


孙权,生于182年,卒于252年,享寿71岁。

人活七十古来稀,这是唐朝杜甫的诗句,孙权在三国时期能够活过七十岁,已经很长寿了,但长寿也带来一个问题,他执政时间太长了,从200年接掌江东到去世,孙权执政53年,这在我国历史上都是排得上号的。

我们常说老糊涂,人老了会不会糊涂?显然是会的,尤其是坐在最高位置久了的人,因为他们脱离底层太久,很容易走向极度利己的方向。

算算那些在位超过四十年的皇帝,如汉武帝、唐玄宗、嘉靖帝、万历帝、康熙帝、乾隆帝,有谁是善始善终的呢?即便是被魏征劝谏的唐太宗,再多活几年也不知成了什样子。

孙权的能力非凡,这一点不需要否认,年幼时他随四处漂泊,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十九岁更是面临兄长去世,自己执掌江东的艰难局面。

孙权撑过了前半生的种种危难,使得东吴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最终称帝成为三国之一,但在孙权六十岁的时候,一个晴天霹雳炸响,太子孙登死了。

正始二年(241年),三十三岁的太子孙登病逝。在此之前,他已经做了二十一年的太子了,孙权为了培养他,可谓煞费苦心,现如今说没就没了,对于孙权的打击可谓是无比巨大的。

对于太子的人才储备、关系奠基都是众多帝王所重视的事,孙权给孙登选的老师是元老张昭,给孙登安排的陪读人员都是当时重臣的子嗣,将来也将成为孙登的左膀右臂。

孙权称帝后,还注重培养孙登的军务政务能力,在朝廷逐步代行君权,几乎就等着孙权上天了。

然而,孙登却先上天了,这就给孙权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选谁当太子?

太子是独一份的,孙权在确立孙登的地位后,一直着重培养他,其他儿子就没那么顾得上,再加上朝野归心,其他儿子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可孙登一死,大家的心思就上来了。

同样的难题后来也摆在明太祖朱元璋面前,他选择传位给孙子,并在闭眼前掀起了一场场滔天血雨,凡是可能造成威胁的,全部被他杀尽了。从这一点看,朱元璋是非常支持孙子的,但孙权却并不坚定支持某一个儿子。

孙登去世后一年,孙权以孙和为太子,可能是因为孙和年纪最大,不过孙和的同胞弟弟孙霸获得了跟他一样的地位,两人同时设立官署,委派官员,除了名分,几无差别,孙权这是在鼓励两人相争。

也有大臣劝谏孙权,但孙权没听,而大臣们很自然开始站队,开始激励的政治斗争,孙权想要制止,却毫无效果。

另一方面,孙权的女儿全公主孙鲁班跟孙和杠上了,为了搞掉孙和,孙鲁班跑到父亲面前搬弄是非。

当时孙和被孙权派到设在长沙的孙策庙中祈祷,孙和岳父就住在孙策庙附近,就叫女婿到家里坐坐,两人说了什么不得而知,反而孙鲁班转述给孙权的就是两人在商量后事,孙权身后的事!

老年人最忌讳谈死,孙权听后大怒,对孙和愈发冷淡。另一边,孙霸就开心坏了,大好时机啊,赶紧指示亲信们一起说太子的坏话,孙权对太子孙和更加不满。

不过双方还在争斗,孙权也越加厌烦,最终在孙鲁班的建议下,他把两个儿子全搞了幽禁孙和,赐死孙霸,立孙亮为太子,并由此引发之后孙吴的一系列问题。


平沙趣说历史



纵观孙权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一个时间段时当皇帝之前,一个时间段是当皇帝之后,当皇帝之前,他是在一线明星的行列,一线大咖的IP,当皇帝之后,他活生生跑起了龙套,将自己活成了个PI。


孙权18岁开始接手父兄的产业,论年龄,他算是曹操和刘备的侄儿了,但要论手头的产业,刘备还在给袁绍打工时,孙权已经大公司的老板了,而且实力还不俗,接连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夷陵之战大败刘备,活生生一个有碾压二位的之势。


孙权虽说接手的是父兄的产业,但他接手时,这个公司并不太好管理,孙权在接手之后,留任了以孙坚、孙策旧部为代表的淮泗将领,像周瑜、程普;也留任了为躲避战乱,而投奔江东的一些谋士,如诸葛瑾、张昭等;在用人上,孙权比哥哥孙策厉害,孙策靠的是“枪杆子力出政权”的方式,用的是强硬的武力,但孙权却不是,以至于周瑜经常性的而将孙权与孙策进行比较。孙权用人,充分信任将士,周瑜在赤壁之战大胜之后,有传言周瑜会因此而反江东,孙权不为所动,继续对周瑜委以重任;有人告发诸葛瑾与蜀汉的诸葛亮是一家,有串通的嫌疑,孙权依旧不为所动,并对外人说道:我与诸葛瑾有“死生不易之誓”,他不负我,我不负他。


也难怪易中天在评论三国时期时,说曹操的政府有点像“沙龙”,刘备的像“帮会”,而孙权的像“家庭”,也正是凭着孙权的治国方式,孙权在位时间超过了曹操和刘备。


可就是如此厉害的一个人,却在称帝前后,判若两人,称帝后的孙权,各种任性骄逸,好大喜功,昏聩猜忌,感觉是忍了很久之后的大放纵。孙权是三国中最晚一个称帝的,感觉是特意忍到了最后,以至于在称帝之后,立马变了一个人,晚年时孙权如一个普通的帝王。


而引发孙权如此的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太子孙登的去世,在孙登去世后,他选择了立孙和为太子,但他对孙和并不宠爱,他更喜欢鲁王孙霸,由于他在儿子们之间的不坚定,导致了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斗争,孙权在得知两个儿子的斗争后,废掉了孙和,赐死了孙霸,最后改立7岁的儿子孙亮为太子。造成了东吴后继无人的一个原因。


孙权去世时时71岁,这个年龄在战乱的三国时期,算是长寿之人,但人老了,就容易丧失斗志,更容易产生昏庸,这感觉是年老的帝王难逃的命运。


寒舍阅独


其实孙权的患得患失感是从陆逊掌权之后才出现的!在孙权即位之后,由于他继承的是孙策的位置,在子与侄之间的选择就让孙权左右摇摆不定!出于私心,他肯定是要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的!但是他又担心孙策的子孙会因此不愤,然后威胁他的统治!所以,孙权一直打压孙策一脉的人。在一些重要职位之上也不给安排进去!害怕对方有非分之想!

但是陆逊就不同了!陆逊本是孙权挖掘出来的人才!陆逊跟孙氏结亲也是孙权做的!按理,孙权对陆逊应该绝对信任才对!但是这期间却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陆逊的妻子孙氏恰恰是孙策的女儿!这就变成一个很复杂的关系,孙权本是应该信任陆逊的,却又把一个最不被信任的人许给陆逊当了妻子!因此,孙权对陆逊是既信任又防备。到后来,信任逐渐消失,变成了纯防备!这也是后来陆逊郁郁而终的主因!

孙权对陆逊猜忌的延伸到往陆逊儿子的猜忌!陆逊仅仅只是娶了孙策的女儿,陆逊的儿子陆抗则完全就是孙氏血统,孙策的嫡亲外孙!尤其是陆抗的才能又比孙权自己的几个儿子强得多!这就使得孙权不得要为自己的脑残儿子除威胁,这种除威胁了防陆抗还防其他权臣!这便是孙权昏庸的开始!


优己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孙权,三国东吴最杰出的领导人,他忍辱负重,“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而,就这样一个人,晚年却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昏君,这是为何?

事实上,不仅是孙权,回顾两千年封建帝王史,年老昏庸几乎是所有帝王的标配。有人说,这是因为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太久了,太寂寞了,前半生整天防备他人,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到了晚年,随着精力大不如以前,昏庸局面就出现了。

古时候的封建王朝,想要发展成为强盛的国家,那么皇帝就一定要是一个明君。但是如果皇帝昏庸,不但不能使国家强盛,甚至就连国家都有可能灭亡。而三国时期的孙权年少即位,能在乱世之中立足,并且将东吴发展成为三国之一,可以算的上一个明君,但是孙权的晚期,变得多疑,还杀死了很多有才能的人,间接导致了东吴的灭亡。那么本来是一代明君的孙权,晚年经历了什么变得昏庸呢?

孙家世代雄踞江南,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孙坚和孙策两人经过一番努力,在江南建立了自己事业。但是孙坚和孙策接连去世,两人打下的江山就落到了虚岁才十九岁的孙权手上。孙权虽然年轻,但是却很有抱负,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知人善用上,他前后招揽了周瑜鲁肃等人,这些人的到来,使得东吴的实力逐渐变得强大,东吴在孙权手上,也超过了父亲和哥哥在位的时候。

在刘备和曹丕相继称帝之后,孙权也脱离曹魏,在自己建立的武昌城登基为皇帝,建立了吴国,至此三国鼎力的局势正式成型,这一年孙权已经48岁了,孙权已经从一个年轻人变成了一个睿智的开国之君。

做了皇帝之后,自然就要立太子,孙权在登基的第一天,就将自己的长子孙登立为了太子。这个孙登很有才华,也确实是一个合格的候选人,他经常提出很多有用的建议,孙权采纳之后也发现这些建议确实是正确的,于是就对他十分看重,准备将东吴的重任交到他的手上。不幸的是,孙登在三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就在他死前还在给孙权提建议,也是因为这样,孙登死后,孙权十分伤心,以至于在以后很多年,只要提到孙登,孙权就会泪流不止。

孙登死后,孙权好像受到了打击,性情大变。他看到了生老病死,也开始寻找长生不老之术,甚至学着秦始皇出海寻仙,每一次动辄花费巨万,加上还要对外作战,这就导致东吴赋税加重,百姓的负担越来越沉重。加上因为立新太子,孙权还将自己的儿子孙霸处死,最终选择了年幼的孙亮为太子,而孙亮的生母就得以参政,这就直接导致东吴的衰落。

孙权晚年已经没有了当初知人善用的本事了,有才能的陆逊和陆抗是东吴的肱骨之臣,但是不受孙权的喜爱,甚至还险些丧命,因此朝臣们不敢随便提意见,甚至就连重臣陆逊因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就被孙权责骂,甚至还怀疑他想谋反,导致东吴能臣陆逊忧伤过度而死。相对陆逊不受信任,辽东的公孙渊则一直在东吴和曹魏之间游离,而孙权执意相信他,导致了被公孙渊欺骗,还一意孤行的发动战争,最终使得东吴损失惨重。

其实孙权的变化不是特殊的,历史上有很多早年英明晚年昏庸的皇帝,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康熙、乾隆、这些皇帝都是很好的例子。因为刚刚得到权利的时候,皇帝们都想成就一番事业,在事业有成之后,皇帝们就觉得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就开始享受权利了,所以人都是一样的,在前期辛苦得到成果之后,在晚年就要享受了,所以说皇帝也是人,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

晚年的孙权,可以说是运气背到家了,北伐无一次成功并且在立储的问题上也是昏招不断。

由于太子孙登的离世,使得东吴的太子之位悬空,孙权三儿子孙和接任太子之位后,并没有平息储君之争,鲁王孙霸积极的参与到储君之位的争夺当中。

朝中势力也因此分成两大派,目睹了这一切的孙权,将孙和、孙霸都处死,重新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孙权死后孙亮尚且年幼,东吴出现了诸葛恪、孙峻、孙綝先后专权的局面。在这之后一场场宫廷政变将本就弱小的孙吴推向了深渊,最后在孙皓的手中,孙吴彻底被司马炎击败。











Zh上善若水W


小编在苏州,有时候听广播学苏州话,苏州话问你贵姓怎么说,叫“陆顾”。原因是以前陆家和顾家都是江南的世家大族,问你姓陆还是姓顾,实际上是在尊重你,相当于说“你贵姓”。江南地区世家大族的影响就是这么牛。

孙权的东吴政权就是建立在孙氏以军力强行压服江南大家族的基础上,孙氏在东吴的统治远没有我们今天看起来这样稳固。

孙氏在征服江东的过程中和江东大家族产生了严重的摩擦,孙策人称“小霸王”真正的人如其名,在征服江东的过程中,作风强硬,杀戮众多,特别对于拒绝合作的江东大族,没有折节下士的风度,对于他们基本上都是能打就打,打不服就杀,在攻打庐江郡的过程中逼死了在江东地区德高望重的士族领袖陆康并杀死了陆家宗族数百人,激起了江东大族的强烈不满。江东地区的世家子弟,如盛宪、周昕、王晟、邹他、钱桐、高岱等大族也先后遭到孙策的迫害甚至杀害。面对孙策的高压政策,江东地区最著名的世家大族,陆氏、顾氏、朱氏以及张氏采取了观望又敌对的态度。


但是当时天下已乱,汉末朝廷已经难以在江地区实行有效的统治,江东外有豪强觊觎,内有山越等外族叛乱,这种局势对于世家大族而言也非常不利,而孙策的出现从客观上稳定了江东的局势。


但孙氏政权与江东世家大族之间这种看似相安无事的平衡局面是没有基础的,只要孙氏失去军事优势,孙氏在江东的统治也会随即灰飞烟灭,最后小霸王死于刺客之手,临死前传位于孙权临终遗言非常明确:“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其实孙策也觉察到孙氏要想在江东坐稳江山就必须和江东大族和解,孙权的优势就在于能礼贤下士,收拢人心。

自孙权坐镇江东,江东大族的势力在孙氏政权里逐渐抬头,陆逊,顾雍,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徐盛、顾邵等士族子弟被启用,张昭,顾雍,陆逊先后为相。




之所以题主会说孙权晚年昏聩,主要是指孙权在立储问题上左右摇摆导致两子被杀,名臣陆逊等遭到牵连。

但是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孙权晚年的储位之争,你会发现太子一派的支持者主要是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等世家大族,特别是江东士族大都支持太子,在孙权眼中,江东士族和太子的联合时刻都有抢班夺权,取自己而代之的实力,因此他必须扶持鲁王,平衡太子势力,结果支持鲁王的大都是出身不高的孙家旧臣例如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

太子之争发展为世家大族与孙氏寒门旧臣的党争,也许这是孙权计划好的,利用两派内斗,削弱两派实力趁势扩大皇权,也许孙权也是无意造成这种可能导致政权分裂的内斗,但是他坐收渔人之力,扩大皇权。因此,晚年的孙权根本不是昏聩,他只是在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利,同时打击在孙氏政权里大放异彩的江东世家大族,特别是顾家和陆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