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曹操的五種焦慮,其實人人都有,重要的是人家的排解方法不一樣

  • 01
  • 曹操焦慮的來源

外戚亂政、宦官專權、農民起義和軍閥割據以及自然災害,讓魏晉的時局動盪不安,這是一個亂世。

在那個亂世生活的人,跌宕不安,心理不寧。

而他是那個動盪時代的主要參與者。

他的名字叫曹操。

宦官專權,士人的前途被阻礙,雙方矛盾激烈萬分。

宦官遭到士人的唾棄,是士人的主要批判對象。

而曹操生長於宦官之家。

關於曹操的出身,陳壽在《三國志》裡有提起過。

曹操是漢初曹參的後代,其祖父是曹騰。

曹騰是東漢有名的宦官十常侍之一,而宦官怎可有後代?

原來,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曹操父親本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叔父,後因做曹騰養子而改姓曹。

或許就連陳壽本人也搞不好清楚曹嵩的出身,所以只好說不能審其出身本末了。

如此看來,曹操是功臣曹參的後代的說法也站立不住了。

根據與曹操同一時代的陳琳的檄文記載,曹操確為宦官之後。

所以總的來說只有兩點可以確認:一是曹操的出身卑微,二是曹操是宦官之後。

宦官搞得時局動盪不安,而曹操自己卻是宦官之後。

政治與出身成了曹操內心焦慮的兩個主要因素。

曹操的五種焦慮,其實人人都有,重要的是人家的排解方法不一樣


  • 02
  • 曹操的五種焦慮心理

一是死亡焦慮。

漢末魏晉,社會鉅變,社稷不安,大一統的政治與思想被打破。

戰爭和災難隨時都有可能降臨,死亡隨時都可能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

這種社會背景讓當時的人們迷失人生的意義和生命慰藉。

尤其是生命慰藉的缺失更是讓生命短暫和死亡的焦慮被無限放大化。

人命危淺,曹操也感到哀痛與傷感。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董卓之亂讓社會慘遭蹂躪,百姓大量死亡。

曹操對此感到很憤怒,作為詩人,他將自己的不滿在詩詞中表達出來。

而另一方面,曹操也是戰爭的指揮者。

戰爭連綿、死亡不斷,死亡意識揮之不去,沉痛的死亡焦慮時刻都在觸發著曹操的心靈。

二是價值焦慮。

自董仲舒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的思想理論建立之後,漢代士人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積極入世,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追求人生意義。

而漢末魏晉,時局動盪,士人實現人生價值、追求人生意義的道路受到阻礙。

隨著社會鉅變,舊的政治、思想、價值體系崩潰,新的思想開始萌芽、生長,但還沒有正式形成,價值焦慮也由此產生。

曹操的價值焦慮主要發生在兩個時期,一是在建安元年之前,二是“赤壁之戰”之後。

在建安元年之前,曹操正值青春年華,二十歲便舉孝廉而進入仕途,渴望建功立業,但卻因為忤逆權貴而只能回鄉躲禍。

黃巾起義後,曹操被徵為典軍校尉,渴望平定天下,但董卓之亂和軍閥混戰讓他陷入迷茫。

在這段時期,曹操一直在努力,渴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在追求的路上他一直被阻礙。

內心的焦慮可見一般。

在建安元年之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敗袁紹,統一北方,曹操這才沒有向但是的許多士人一樣痛苦、迷茫、焦慮不安。

這樣的高漲志氣持續到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統一天下、建立太平盛世的理想隨之破滅。

建功立業的儒教思想遭到現實的打擊,而要求清心寡慾、鄙夷功名利祿的道教、佛教思想卻得意盛行。

不同學家的思想,也衝擊著曹操的思想。

他不知道是該繼續堅持自己建功立業的人生追求還是放棄一切求道昇仙。

一個人若是失去了價值判斷,無法明確人生意義,就會內心焦慮,無所適從。

作為一代梟雄的曹操亦是如此。

三是道德焦慮。

曹操不滿宦官專權,向皇帝建言獻策,但卻忽視不理。

曹操作為一位士人,看到“政權所任誠不良”的情況,他的做法符合當時士人的道德要求。

可現實卻是“恐禍歸鄉”。

曹操在道德上的自我肯定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他的內心陷入了不安、焦慮。

而讓曹操陷入道德焦慮的,更多來自於他對道德標準的矛盾心理。

曹操一方面大力恢復學校教育,整頓風俗,主張以人為本、物與民胞。

另一方面,為了割據爭霸,挑戰傳統道德,甚至做了許多違背傳統道德的事。

因此外界對於曹操在道德上的批評是嚴厲的,而他自己卻認為自己的行為的符合道德要求的。

外界的評價與自我肯定的反差讓他感到焦慮、不安。

四是對孤獨感的焦慮

在漢代時期,人們對冥府世界有著豐富的想象。

認為塵世的死後,生平為善者,就會成神或者能存於香火之中,如此生命便得到了永恆。

在他們的認知裡,人和神是共同在的。

但隨著天人感應思想的解體,王充無神論的出現,讓人和神、人與祖先的聯繫被沖斷,人成了孤獨的存在。

社會變遷讓人與世界的和諧狀態遭到了破壞,人被拋入這個世界,又被這個世界拋出,由此產生孤獨感。

曹操生活在那個世界,自然也會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對孤獨感產生焦慮。

五是對出身的焦慮

宦官在東漢時期是人們咒罵的對象,曹操出身宦官之家,沒有收到良好的教育,繼承了宦官的陰險狡詐。

曹操的出身和品行讓他被視為贅閹遺醜。

正值意氣風發時候的曹操卻承受著不該承擔的自卑。

為此他一心渴望結交名人,但是當時的士人對宦官恨之入骨,曹操多次登門拜訪而被拒絕。

這對於功利心很強曹操而言,多次被拒只會讓他更加著急。

情急之下他耍出無賴手段,讓本不願意跟他說話的許劭跟他說了一句:

“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由此曹操背上了奸臣的黑鍋,但這樣的一句評價卻讓當時的曹操高興而去。

甚至後來為了得到士人的認可而不不惜一切走上反對宦官的道路。

可見,曹操對自己的出身充滿了焦慮。


曹操的五種焦慮,其實人人都有,重要的是人家的排解方法不一樣


  • 03
  • 曹操對焦慮的排解方式

一是坦然地面對死亡。

早起的曹操因為反對宦官而惹禍上身,面對來自宦官勢力的威脅,他選擇歸鄉躲禍。

逃避,是他前期對死亡的主要態度。

在曹操成為一方諸侯之後,與各方勢力的常年征戰讓他歷經滄桑,幾度生死。

後來在官渡之戰時,本力量弱於袁紹的曹操也沒有必勝的希望。

但是早已習慣征戰和死亡的他在這次大戰中表現得十分冷靜。

此時的曹操明白,只要天下太平,死亡才會減少。

他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在心理上已經超越了對死亡的恐懼。

其實,曹操對死亡焦慮的成功疏解,主要還是因為他能夠坦然地面對生命的短暫。

他知道死亡是必不可免的,於是欣然接受,

但是在接受的同時,他也採取了養生的方法來保養身體。

他吃葛根,喝鴆酒,學導引。

這樣的生活方式讓他不再迷戀神仙,期望長生不老,進而更加抓緊時間建功立業。

二是飲酒作詩尋快樂。

面對自己仕途的處處碰壁,無法展示才華的曹操一開始對自己的人生價值也產生了懷疑。

曹操在人生的晚年雖也還有一些價值焦慮,但也學會了如何排解。

那就是寫詩。

通過文學創作來轉移和釋放焦慮。

曹操的對酒當歌就是把自己的嘉旅發洩在作品之上,才讓他的作品充滿了慷慨悲涼之氣。

當然,除了寫詩以為,還有喝酒。

酒對於曹操來說是精神需求,是他解除愁腹的途徑。

所以在他的筆下,關於酒的作品也不少。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便是其中的千古名句。

三是以行動來肯定自己。

曹操面對別人對他的道德懷疑,他也沒有消極應對,反而是採取了積極的行動來證明自己、肯定自己。

別人對他的出身有議論。

他就堅決反對宦官勢力,以此來爭取世人對他的好感。

當時討伐董卓是人心所向,但卻沒有一路諸侯敢當先鋒。

曹操仗義而行,雖險些喪命,但卻彰顯了他的愛國之心。

曹操帶軍紀律嚴明,嚴禁擾民,一次自己不小心騎馬誤闖麥田,他割發代刑,做到了以身作則。

他禮賢下士,尊重人才。

就連對他頗有微詞的孔融,也開始讚美他。

稱他是“曹公憂國憂民”。

就這樣,曹操通過自己的行為改變了世人對他的看法。


曹操的五種焦慮,其實人人都有,重要的是人家的排解方法不一樣


人生的焦慮各有千秋,但是大同小異。

面對人生的焦慮,但願每個人都能正確認識,適當排解,不要走上不歸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