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 中国传统文化中“静”的三种境界,浮躁及自大者的修身立德之道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家中孩子急躁好动、每到被事情难住时就急如热锅蚂蚁。为此,我特意带他完整观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每逢诸葛亮说“稍安勿躁”时、我就暂停节目并提醒他:“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想到什么好计策?”小孩子当然比不得已被神化的诸葛亮,每当他为诸葛亮的计策拍手称绝时,我就跟他说:“你数数看,诸葛亮每一句稍安勿躁,前后一共想了多少妙计?“

人的浮躁是性情所致、也有后天的修养成分;我国古人在应对各类原因带来的浮躁及自大时、也逐渐形成了独有的一套哲学,那就是”静“。

中国传统文化中“静”的三种境界,浮躁及自大者的修身立德之道

”静与动“也是分属东西方的两种文化体系,我们看电影时,好莱坞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多以”动“开始,而我国的电影、则往往从”静“开始以小见大、最后才是”渐入佳境“。这样的文化同样体现在音乐体系上:交响乐的第一乐章必定是恢弘大气的快板奏鸣曲曲式、到第二乐章才进入慢板;而中国音乐呢,多数先从轻柔开始、慢慢地再加入越来越多的乐器织体。

在汉语词典中,“静”有三种主要释义:一是“安”、二是“谋”、三是“澄”,其他含义基本都是这三者的引申。其实这三种释义也代表了“静”的三种境界,普通人是很难全部做到,能参悟到其中之一并好好付诸于生活当中,就已是莫大的收益了!

安:来自观感与言行上的“静”

人有五官四肢,由大脑控制带来五官四肢所感受到的“静”,就是目前“静”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与之相关的哲理及表达方式自然也是多不胜数。

中国传统文化中“静”的三种境界,浮躁及自大者的修身立德之道

古代山水画中由观感带来的静

比如从视觉上,古代的山水绘画、园林布局、家居陈列等等,基本都依循着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静逸格局、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心旷神怡或有安宁舒适之感。当代人在评价一副画或某平面设计作品时,经常会说“太闹”了,这就是相对于视觉上的“静”而言。视觉上的“闹”有色彩上的、也有空间上的,眼睛其实同样能分辨出一种“静”,“太扎眼”就是最直接的说法了!

听觉上的“静”,我们可以理解为“此处有声胜无声”。有时候在万籁俱寂的“死寂”空间里,人是难以静下心来的;听一点抒情的音乐,反倒很快就平下心来。

我国的古代音乐就多以宁神静心的“雅乐”为主,“焚香抚琴、对花对月、对着湖光山色抚琴”,耳边明明响着一种声音、但却能使人感到异常宁静,这就是听觉上“静”的艺术。《礼记·乐记》载:“乐者,德之华也”,因此,古人在演奏音乐之时都很考究氛围,焚香沐浴、净心调神、这也是修身立德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静”的三种境界,浮躁及自大者的修身立德之道

抚琴,也是一种“此处有声胜无声”的静

至于言行上的“静”就更是儒礼中的极重要部分,古人日常的走路姿势、交谈语气、举止仪态等,无不以“静”为重要标准。当一个人在这方面达到了一定修养,当代就称之为“有气质”;一位有气质的人,是断不会在众人面前大大咧咧、高声喧哗、言行粗俗的。

古代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多数都能在“安”字上有良好的表现,这也是最外在的一种“静”。当然,“静”也得分场合,有时候也是需要“动若脱兔”的,问题是如果没有相关修养,那是“想静静”都难以做到。就以我家熊孩子为例,把他一人关屋子里几小时后,屋里成什么样子就可想而知了,当代许多人确实已难以真正“安心”下来。

谋:思想上的“谋定而后动”

“谋定而后动”来自《孙子兵法》,前提是谋定之前必先”稍安勿躁“,这也是诸葛亮频频有此口头禅的原因。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当中最关键的“察”就需要一种“静”。

中国传统文化中“静”的三种境界,浮躁及自大者的修身立德之道

古代战争中的“运筹帷幄”就是谋定而后动

类似的还有“三思而后行、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谋”是行动前应有的一个必须步骤。

跟外在表现的”安“相比,”谋“的通常表现是一种不动声色、必须先让外在的一切都静下来,以便腾出资源让大脑这CPU全速运行。这样的“静”显然比前者境界更高,想想看,假若无法控制自己的五官四肢达致平心静气、何来”谋“呢?现实中的谈判及策略高人基本都能在“静”上面达到这一境界,可以说,这也是兵家、企业家、外交家的一种必备修养。

我国与“静”字相关的成语词条达上百之多,仔细看看的话,其实大多数都在描述“谋”的境界或追求。一位古人,能“静静”地做一位家中闺秀或美男子不算本事,但若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要跳出这一层级。

可是看看我们今天的当代中国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在家中“静静”呢?动不动就摔门离家、动不动就在外HIHOP(同时不知“宫商”为何物)、这并不是说人们不主张“友爱活泼”,而是在做出一切“动”的决定之前都要先经过一番“静静”。

中国传统文化中“静”的三种境界,浮躁及自大者的修身立德之道

学习曾子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静一静

其实,孙武的“谋定”之策也是总结自前人,曾子在《大学》里就说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应是关于“谋定而后动”的最全面之说了。这样的传统文化哲学已有几千年之久,读之虽苦涩、品之却回味无穷受益匪浅,你不静下心来,同样是感受不到老祖宗带来的好东西的!

澄:儒释道三家共同追求的“静”

如果说“安”或“谋”都只属于个人的内在修养,那么“澄”已上升为一种学术和思想境界,为儒释道三家的共同追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那是追求一种中和;《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那是一种忘我静思;佛家“打坐、禅思”都是为了“开悟”。心的“澄澈”无关派系分别,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共有的叠加境界。

从字面上看,“澄”已超脱了表面上的静,在身心内外都有空灵、无物之感。人们在遇到棘手问题时,有时候会摒弃之前的一切“推倒重来”,目的就是先远离所有干扰事物,再在“空灵、无物”的基础上重作谋划,这就是“澄”给我们当代带来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静”的三种境界,浮躁及自大者的修身立德之道

澄境难至,生活中这样的静却可得

“儒释道”体系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内容,今日在学习这些东西时自然无需你去选边站队、不是非得“昄依归道”或整天“之乎者也”才算是研习儒释道的姿态。在尽量靠近“澄”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融汇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因为它们都有着“澄”这样的、共同的修身立德之本。

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自幼通读儒家经典,不过在后来的感悟当中,他就参禅悟理,学庄信道、逐渐融汇了佛与道的许多思想,其诗文绘画作品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评),故后人称其为“诗佛”。“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王维诗画中的“空山、松风、秋山“囊括了视觉、听觉及禅意上的“静”,这样的境界在古人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静”的三种境界,浮躁及自大者的修身立德之道

王维真迹《江干雪霁图》(局部)

古人在评价王维的时候也用了大量“澄”的字眼:“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唐·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摩诘)五言律有一种整栗雄丽者,有一种一气浑成者,有一种澄谈精致者”;“七言律亦有三种:有一种宏赡雄丽者,有一种华藻秀雅者,有一种淘洗澄净者”(明·许学夷)。

在日常生活中趋静达雅,就可戒生气、戒自卑、戒嫉妒、戒小人、戒诱惑,心态上就有了一种平和。同为华夏子孙,我们看看香港那头的一些年轻人们都做了些什么?如果他们接受过点点传统文化教育、哪怕仅通晓点皮毛,至少在行事为人上也不致如此盲目浮躁呀!

当代是一个文化开放的年代,我们没理由拒绝来自各方的优秀文化思想,但过于浮躁、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就完全脱离了立世为人的“根”。倡导修身立德,这不仅是属于古人的处世立身之道,更是放诸四海皆通的道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静”的三种境界,浮躁及自大者的修身立德之道

我在文章一开始处就以自家孩子为例,其实皆因“修身立德”已成了当代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无论教育事业有多发达、学校设施有多好,忽略了最最根本的教育根本,培养出的也是一群只会闹事的、浮躁自大的人罢了。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