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漢末袁紹很弱?以渤海郡起兵,逆襲河北群雄,成就一方霸主

袁紹是漢末三國,最被低估的名將,鯨吞冀州,為其稱霸河北奠定基礎!

自董卓把控朝政擅行廢立,漢王朝中央政權瀕臨瓦解,諸侯割地稱雄,最令曹操忌憚、相爭最久、險些造成滅頂之災的,僅有稱雄河北的袁紹。

袁紹初至河北,僅為渤海郡太守,雖有宗族“四世三公”的頭銜,但因其庶出的身份,難以如嫡出袁術,即便紈絝無能,依舊獲得宗族的全力支持。

袁紹早年輔佐大將軍何進剷除宦官,又在何進被刺後平息動亂,在行刺董卓失敗後,以渤海郡起兵,號召天下勤王反董卓,迫使董卓退避長安。

然而,反董聯盟瓦解後,袁紹只能回到地狹民貧的渤海郡,周邊諸侯幽州牧劉虞、冀州牧韓馥、遼西公孫瓚、黑山軍張燕,皆有雄兵十萬計。

如此艱難的形勢,最終卻是由最弱的袁紹,完成統一河北的壯舉,而這絕非幸運兩個字能解釋得通!

漢末袁紹很弱?以渤海郡起兵,逆襲河北群雄,成就一方霸主

袁紹率眾討伐董卓

河北群雄,韓馥、劉虞、公孫瓚,皆有過人之處,才能在亂世稱霸一方

韓馥無論是《後漢書》還是《三國志》,都沒有單獨的列傳,僅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與袁紹奪冀州,作為配角被一筆帶過,但其實韓馥的人生堪稱傳奇。

對韓馥的記載,能夠明確僅有籍貫潁川郡,連出身都無詳細記載,說明家世低微,即便成為袁氏門生,以當時的社會風氣,很可能也僅是外圍,而非重點培養的對象。

韓馥破除門第之見,在何進與‘十常侍’黨爭下,常年擔任御史中丞之職,依據《續漢書》記載:“御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尚書會同,並專席而坐,故京師號曰三獨坐”,擁有糾彈百官朝儀,足見韓馥受到恩寵之盛。

及至董卓掌權時,韓馥被尚書周毖等舉薦,出任冀州牧之職,以董卓的猜疑蠻橫,若非韓馥偽裝得足夠好,根本不可能獲得冀州牧般封疆要職,說明韓馥精於官場。

當韓馥就任冀州牧(189年7月),距離諸侯反董(190年元月)僅有半年時間,但韓馥竟然能夠於冀州主城鄴,與袁術協同,擔負聯軍供應糧草重責。

自古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尤其是兵荒馬亂的年月,更突顯糧草的重要,後來徐州的呂布、劉備常年缺乏糧草,官渡之時曹操也糧草斷絕等,韓馥能夠短時間整合冀州資源,供應前線的充足糧草,說明其內政手段的高明。

韓馥麾下冀州武將,唯有麴義堪稱勇武,而麴義恰好便是涼州人士,也最先發起反叛,韓馥雖然征討不利,卻並未遭遇大敗,即便面對公孫瓚也尚有抵禦之力,然而袁紹的使者荀諶,以“三問韓馥”便使其獻出冀州令天下震驚。

《後漢書》荀諶與韓馥的三問:“君自料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臨危吐決,智勇邁於人,又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

因為韓馥知道,抵禦麴義與公孫瓚可以武力抗衡,但抵禦袁紹將會受天下斥責,與其兵戎相見,不如由公孫瓚與袁紹二虎相爭,靜觀冀州變動,尚有爭霸可能。

漢末袁紹很弱?以渤海郡起兵,逆襲河北群雄,成就一方霸主

漢末冀州牧韓馥像


劉虞是根正苗紅的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廢太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黃巾之亂時便因撫卹百姓而威名遠播,隨著公元188年幽州動亂,而被任命為幽州牧。

劉虞首先,杜絕奢靡體恤百姓,以身作則,從衣食細微踐行節儉,並帶動官吏勤政愛民;

以當時的時代背景,特權階級即便殺人,也可以用金錢抵過,然而劉虞竟然懷揣熱忱,不畏辛勞安置災民,寧遠得罪當地官吏,也要保障百姓的安居,所以劉虞得到百姓的擁戴理所應當。

其次,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面對歸附的烏桓,不惜與公孫瓚爆發矛盾;

烏桓很早便已內附漢王朝,中山相張純叛亂時,烏桓校尉箕稠以身殉國就是代表,但公孫瓚為擴張勢力,故意激怒烏桓反叛,隨後借征剿之際劫掠民財,劉虞為此申斥公孫瓚仁心盡顯。

最後,剋制權利誘惑忠誠漢室,謝絕群雄的擁戴,保持漢王朝法統的完整性!

董卓廢漢少帝而立漢獻帝把控朝政,宗室中劉虞作為漢光武帝嫡長子的直系後裔,既有血緣承襲的法理,又有民心所向,還有諸侯的擁戴,皇位唾手可得,但為保持漢王朝不分裂,劉虞毅然謝絕。

《後漢書·劉虞》載: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固拒之。

事實證明,漢末的分裂是大勢所趨,袁紹與韓馥的擁戴也只是想做開國功臣,進而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傀儡,劉虞堅辭皇位,使漢王朝保持名義上的完整,這是劉虞高度的政治敏感。

劉虞因公孫瓚窮兵黷武,攪得河北戰亂不斷,又掠奪賞賜給遊牧民族的物品,最終發兵十萬攻打公孫瓚,公孫瓚慘敗幾乎棄城逃亡,卻因劉虞不願傷及百姓,被公孫瓚夜襲火攻而慘敗,朝廷依舊加封劉虞掌管北方六州的事務。

漢末袁紹很弱?以渤海郡起兵,逆襲河北群雄,成就一方霸主

漢末群雄割據分佈圖

公孫瓚勇武卻不知恤民,公孫氏雖是世家大族,領受國家鉅額俸祿,但公孫瓚庶出的身份,只能擔任基礎工作,邊境胡漢雜居,使其驍勇善戰,曾以數十騎兵巡視塞外,遇數百鮮卑騎兵,竟然手持兩刃矛,左突右殺取得勝利,從此聲威大震。

公孫瓚有親隨以白馬為坐騎,自號“白馬義從”,屢次掃蕩邊境烏桓部,令烏桓部聞風喪膽,而公孫瓚劫掠財物,招募流亡驍勇之人,據有遼西為根據地,自成一方諸侯。

韓馥部將麴義反叛,袁紹為奪冀州與公孫瓚結盟,公孫瓚攻城略地,沒想到袁紹以三萬孤軍迫降韓馥,奪取冀州的勝利果實,公孫瓚憤而攻打袁紹。

袁紹初定冀州根基不牢,而公孫瓚威震河北,因此《後漢書》記述“冀州諸城悉畔從瓚”,袁紹畏懼公孫瓚的實力,將統領數年的根據地渤海郡讓與公孫範,使公孫瓚勢力達到鼎盛。

公孫瓚既不請命朝廷,也不通報上司劉虞,便自行任命部將為州刺史,及郡縣的守備官員,同時撕毀與袁紹盟約,繼續發兵冀州,直抵鄴城的門戶界橋。

也許是公孫瓚輕敵大意,也許是袁紹運氣好,涼州出身的將領麴義,擅長騎兵作戰的同時,也懂得如何剋制騎兵,所以界橋之戰,麴義以弓箭大破“白馬義從”,令公孫瓚折戟而歸,實力大損。

《三國志·公孫瓚》範遂以勃海兵助瓚,破青、徐黃巾,兵益盛。進軍界橋。以嚴綱為冀州,田楷為青州,單經為兗州,置諸郡縣。紹軍廣川,令將麴義先登與瓚戰,生禽綱。瓚軍敗走勃海。

然而劉虞攻打公孫瓚,卻遭到慘敗本人被俘獲,公孫瓚收編其部眾,勢力得到恢復,成為河北最強大的勢力,拉開與袁紹爭雄河北的決戰!

漢末袁紹很弱?以渤海郡起兵,逆襲河北群雄,成就一方霸主

白馬義從復原圖

袁紹懂得審時度勢,才能化被動為主動,攻滅公孫瓚稱雄河北

袁紹利用公孫瓚的兵威,促成勸降韓馥,兵不血刃奪取富庶繁華的冀州,使得袁紹正式具備爭奪天下的資格,這是其智謀!

面對公孫瓚的軍事逼迫,袁紹選擇捨棄精心營造的渤海郡,以圖平息公孫瓚的憤怒,贏得管控冀州時機,這是其隱忍!

取得界橋之戰的勝利後,袁紹不失時機發起反擊,奪回被公孫瓚攻取的冀州北部失地,擴大冀州的縱深保障,這是其果決!

袁紹完美的將智謀、隱忍、果決應用到極致,才能夠在實力弱小時,穩住對冀州的控制,也才能抵擋住公孫瓚的進攻。

公孫瓚名義上受幽州牧劉虞節制,但卻常年與袁紹交戰,史載“士卒疲睏,互掠百姓,野無青草”說明雙方的軍力與糧草都已到達極限。

劉虞也欲趁此良機,消滅公孫瓚的隱患,發兵攻打初期頗為順利,險些令公孫瓚棄城逃亡,但最終被公孫瓚夜襲,公孫瓚接管幽州兵馬糧餉。

《後漢書》評價“瓚破禽劉虞,盡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看似成為最大的贏家,但事實上最受益的是袁紹!

河北除袁紹以外的三大諸侯,韓馥與劉虞都被公孫瓚間接或直接除掉,而袁紹獲得近兩年的恢復期,完成對冀州的整合,已經有足夠的實力,與佔據幽州的公孫瓚正面交鋒。

漢末袁紹很弱?以渤海郡起兵,逆襲河北群雄,成就一方霸主

漢末諸侯割據

史書上並未記載,為何公孫瓚對烏桓要趕盡殺絕,鎮壓烏桓各部,為公孫瓚帶來戰功與爵位,但也為公孫瓚最終的敗亡埋下伏筆。

因為公孫瓚的暴虐,當庇護烏桓部的劉虞被殺後,幽州部將推舉燕國閻柔為烏桓司馬,以數萬兵馬斬殺漁陽太守鄒丹,令幽州諸郡縣驚恐不安,《後漢書》載“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殺瓚所置長吏,復與輔、和兵合”。

隨後烏桓峭王也感恩劉虞的恩德,率領本部兵馬與鮮卑七千騎兵的援軍,經劉虞之子劉和為中間人,與袁紹合力攻打公孫瓚,取得鮑丘大捷,僅斬首便高達兩萬餘。

但公孫瓚的勇武之名也並非浪得虛名,兩軍往來將戰,烏桓兵與袁紹部都因糧盡而士氣低落,公孫瓚伺機縱兵襲殺,聯軍大敗而歸,輜重車馬盡數丟失殆盡。

公孫瓚雖然平息烏桓的叛亂,但幽州經此劇變殘破不堪,公孫瓚所擁有的實力銳減,同時將烏桓部與鮮卑部推向袁紹,袁紹再度坐收漁利,勝利的天平開始向袁紹傾斜!

袁紹絕不會錯過斬草除根的機會,再次集結重兵,意圖徹底剷除公孫瓚的威脅,而公孫瓚再度躲進易京,期望如之前般絕地反擊。

《三國志·公孫瓚》描述易京防守之嚴密:為圍塹十重,於塹裡築京,皆高五六丈,為樓其上。中塹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積穀三百萬斛。

漢末袁紹很弱?以渤海郡起兵,逆襲河北群雄,成就一方霸主

漢代武士像

易京之稱明確見於史籍,公孫瓚的野心隨之暴露無遺。

因為“京”通常只有首都才能冠,如北京在國民政府遷都南京時,便只能改稱為北平;還有就是特別大的城池如州治所,公孫瓚並非州牧,易京也非其治所,修築如此城防,足以用“謀反”治罪。

公孫瓚退保易京,若依託地勢層層阻擊,使袁紹遭受重創必然撤兵,公孫瓚便可重新聚攏舊部,收復幽州與遼西廣闊的土地,再次與袁紹形成對峙,可惜,公孫瓚犯了兵家大忌!

袁紹持續蠶食公孫瓚外圍關隘之時,公孫瓚縮在易京城內享樂,面對部將紛湧而至的求援,公孫瓚卻拒絕救援,理由竟然是擔心其餘部將不能奮戰到底,這樣的做法令諸軍將士心寒。

公孫瓚為解除危機,與昔日仇敵黑山軍張燕結成聯盟,在袁紹圍困易京時,黑山軍發兵十萬救援,《後漢書·皇甫嵩傳》載:"賊帥常山人張燕,乃與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諸山谷寇賊更相交通,眾至伯萬,號曰黑山賊。"

但如此重要的信件,竟然被袁紹軍截獲,袁紹將計就計,伏擊公孫瓚軍,使公孫瓚精銳盡失;面對城高池深的易京,袁紹突發奇想竟挖地道,最終突破城牆的阻礙,攻入城內迫使公孫瓚自焚。

袁紹隨後整兵迎擊,尚不知情的黑山軍張燕慘敗,公孫續逃亡途中被匈奴休屠部所斬殺,公孫瓚家族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袁紹擁有冀、青、幷州及幽州大部,成為當時中國北方最強的割據勢力!

漢末袁紹很弱?以渤海郡起兵,逆襲河北群雄,成就一方霸主

公元196年袁紹勢力達到鼎盛

袁紹文治武功皆當世之英豪,且能夠抓住歷史的機遇,註定能夠成就霸業!

漢末諸侯,雖能力有高低,但絕無庸碌之輩,尤其是公孫瓚,其用兵縱橫北疆十餘年,部將悍勇不畏死。

袁紹攻克易京之時,既有奇謀又有妙計,軍事調度皆有術法,打得公孫瓚心服,連陳琳作《武軍賦》也對其大嘉讚賞!

袁紹能夠以弱旅連勝諸豪強,在於對內寬仁共濟,對外把握時機攻守有度,最終成就河北霸業!

官渡之戰袁紹以疲敝之兵雖受挫敗,卻並未損其根本,若非袁紹不久後病逝,諸子相互混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文獻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