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趙國最厲害的趙武靈王,為何最後被活活餓死?

萬啟斌


有時候,人生的高潮常常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到來,而又以另一種更出人意料的方式結束。趙武靈王趙雍胡服騎射,使趙國富強,但也得罪了趙國舊貴族。但他竟不以為意,還將自己得王位內禪給兒子趙何,而自稱主父,好空出手去完成他偉大的滅秦計劃。而就在這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宮廷政變,將一切的一切全部斷送。

這一場政變,與其說是趙主父的家庭悲劇,不如說是趙國保守派勢力的一次大反攻。

事情是這樣的,趙主父與韓女生的長子趙章,原先他才是趙國的太子、趙主父的接班人,但是自從趙主父迷上吳娃之後,一切就變了,他的母親鬱鬱而終,他的儲君之位也讓給了自己的小弟弟公子何。

現如今,那個小孩子更是當上了趙國之王,自己這個大哥每日還要去給他朝拜,這,這讓他情何以堪。

要知道,這些年來他跟著父親南征北討,立下了無數汗馬功勞,可是那個小孩子幹過些什麼,他不就是仗著自己有個漂亮的老媽嗎?

對於大兒子趙章的這些怨言,趙主父不是不知道,但是趙國的國君只有一個,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手心畢竟跟自己更親些,因為他永遠無法忘懷他一生摯愛的吳娃,而小兒子趙何,與他的母親吳娃長的一模一樣。

可是,趙章這些年一直跟在自己身邊鍛鍊,軍事能力強,且膽識過人,除了行事有些驕橫,其他方面與自己是一般無二。他是一個人才,也是一個好兒子,我把他的太子位給生生奪走,似乎也對他很不公平。

於是,趙主父為了補償一下自己對大兒子的愧疚,就封公子章到代郡為“安陽君”,並派田不禮(看這名字就不是什麼好東西)為相前去輔佐他。

趙主父這麼也做其實也不完全是感情用事,趙何精於文治,趙章精於武功,他們倆一個在趙國的政治中心邯鄲主管政治,合縱五國;一個在趙國的軍事中心代郡主管軍事,防備胡人;自己則可去專心謀奪秦國。一旦秦國到手,自己在咸陽坐鎮,與兩個兒子東西呼應,從西從北兩個方向步步蠶食五國,如此,天下可定矣。

到時,自己就可以安然退休,遊山玩水,巡遊天下,豈不快哉!

趙主父想的倒是很美,但是他太過於相信自己對趙國的掌控力了,他完全沒有發現,在他讓出王位之後,趙國的內部早已是暗流洶湧,無數個野心家摩拳擦掌,就等著好戲上演了。

權力,一切都是權力在作怪,趙主父在位的時候用權力得罪了很多人,現在權力失手,他能有好日子過嗎?這是一切改革者的宿命,中國的改革者一旦失去權力,離死就不遠了。

而第一個給趙主父好看的,竟然就是自己親愛的大兒子,趙章。前面說了,趙章牢騷滿腹,而他的輔相田不禮更不是什麼好傢伙,此人原先是齊國的貴族,後因家族內亂逃到了趙國,他心心念念,就是想重新出人頭地,現在機會來了,他的新主子趙章似乎有利用的價值。

田不禮開始日夜在趙章面前挑唆他造反,你弟弟是個小屁孩,怎麼斗的過老大您呢?代郡這裡胡人勇士一大堆,我去幫你物色一些來,保證幫你奪來那本該屬於您的趙國王位。

趙章心動了,他沒辦法不心動——身為長子,又立有軍功,卻憑空被弟弟趙何搶走王位,任誰都不會沒想法的。

與此同時,在近千里之外的趙都邯鄲,也有兩個對權力極度渴望的老傢伙,正在大眼瞪小眼,扯著嗓子奸笑。

他們,就是舊貴族,趙主父的叔叔公子成,還有小趙王何的太傅,李兌。

公子成和李兌都是死硬的保守派,兩人表面上對趙主父服服帖帖,實際上早就對他受不了了,這一個趙氏家族的異類,總有一天要幹掉他,否則難消心頭之恨。

他們現在有了個完美的計劃,一旦成功,改革派的核心人物趙主父和趙相肥義,還有那個想造反的趙章,全部都得玩完兒。

計議已定,李兌先找到肥義,說:“安陽君強橫而志驕,黨眾而欲大,田不禮剛狠好殺,二人相得,必有陰謀。子任重而位尊,禍必先及,何不稱疾,傳政於公子成,可以免禍!”

肥義何嘗不知道眼前的危險,但他也明白,這個李兌也沒安什麼好心,他要是把相國之位讓給公子成,趙國只會更加危險,於是他斷然拒絕道:“昔者主父以王託吾,尊為相國,榮恩浩蕩,何其厚矣。今未見禍形而自避,吾何其愧也!若真有禍,吾一死而已,死而無愧!”

肥義這意思,就是要學當年晉國的荀息了,就算自己豁出一條命去,也要保住趙國的改革成果,絕對不能妥協。

李兌見老傢伙不肯就範,只好擠出幾滴鱷魚的眼淚,說:“諾,子勉之矣!吾見子已今年耳。”意思是說:既然如此,那兄弟你就好自為之吧!我看你呀,活不過今年了,咱倆後會無期。

肥義看著李兌的背影,搖頭嘆息。唉,主父呀主父,你為何要讓位呢?現在你叔叔公子成和你兒子公子章都想要對付你,我一個外人,跟你說你又不信。你要我怎麼辦!唉,實在沒辦法,我就拼上我這條老命來報答你吧!

趙國的局勢,之所以弄到如此地步,歸根結底,還是趙主父改革不徹底造成的。胡服騎射的改革雖然偉大,但只能算是一次軍事改革,而不是像商鞅吳起那樣的全面變法。趙國的舊貴族勢力,根深蒂固,它找到機會就會反咬你一口,公子成和公子章既是趙主父的至親,又握有極大的權力,這就是一個國家一切內亂的根源。

所以說趙主父什麼都好,就是太愛家人、太寵信親貴了,這對一個男人是優點,可對一個政治家而言,卻是最大的缺點。

事情,終於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那一場等待了許久的宮廷流血政變,終於如期而至。

一日,趙主父帶著兩個兒子去沙丘離宮度假,他想趁此機會促進兩兄弟的感情,他天真的以為,血濃於水的親情,會沖淡公子章胸中勃勃的野心,乖乖的去做一個好兒子,好大哥,好臣子。

他錯了,大錯特錯,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樣愛生活愛家人的,比起這些,世人恐怕愛金錢愛權力更多,就算他的寶貝親兒子,也不例外。

沙丘這個地方,在今天的河北平鄉縣,千年前就是商紂王泡妞享樂的離宮,當時那裡建有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倉庫和動物園,還有一座高臺,兩座離宮。千年過去了,這裡依舊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當真是個休閒旅遊放鬆心情的好地方,可是趙主父怎麼也不會想到,眼前的平靜,將在幾個小時後被完全打破,一場家族相殘的悲劇即將上演。

趙家父子吃完晚飯,就各自回房間休息了,趙主父與趙王何,各居一宮,相距三公里,關鍵人物安陽君趙章的行營,就設立在兩宮之間。

陰謀在曖昧的夜色中悄然醞釀,趙章的狗頭軍師田不禮今天是既緊張又興奮,他一邊不停的搓著手,一邊鼓動趙章說:“趙何小兒出遊在外,隨行守衛薄弱。若以假主父之命,召其晉見,吾伏兵於半途,要而殺之,君之大事可成矣!”

趙章曰:“此計甚秒,然趙何若死,吾當如何善後?”

田不禮陰笑道:“趙何一死,君即趙唯一之儲君矣。屆時奉主父之名以撫全軍,盡屠趙何一黨,誰敢違者!”

殺掉親弟弟,挾主父以令群臣,這個橋段,後來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也用過,實施的好,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卻不料小何的監護人肥義早有了防範,臨行前他就吩咐過所有隨扈,任何宣召大王的命令,都要先報他知道。

庭院深深,夜色融融,小趙何玩鬧了一整天,早已沉沉的睡下。正這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將他吵醒,他聽到窗外侍衛官信期的呵斥聲:“汝何人也,漏夜來此何為?”

“吾乃主父之使,主父猝然病發,欲見王面,請速往!”

趙何大急,既欲整車前往探視,聞信趕來的肥義卻連忙攔住他:“主父春秋正盛,素來無病,事有可疑,王慎之。”

“相國之意是……?”

“不如由臣先行,一探究竟,俟無他故,王乃可行。” 說完,肥義又吩咐信期道:“汝等須加強戒備,緊閉宮門,慎勿輕啟。”

這個時候,肥義早已有了殺身成仁的覺悟,自己這一去,必定凶多吉少。但身為三代老臣,他絕不能辜負趙主父的重託,也決不能眼睜睜的看著趙國陷入可怕的內亂之中!唉,如果自己這一條老命,能將這場政變控制在流血最少的範圍內,那也就值了!

忠心耿耿的肥義踏上了自己生命的最後旅程,在意料中的,被亂劍砍殺在沙丘的荒野之上。

殺手們輕鬆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砍下肥義的頭顱前去領賞。

事情進展的如此順利,田不禮都有點不相信了,他舉起火把,仔細的一看……

咦?小孩兒趙何怎麼變成一個滿臉鬍子的胖老頭了?哎呀,不對,這不是老相國肥義大叔嗎?糟糕,殺錯人了!

田不禮倒退幾步,腦子完全洗白了,斗大的冷汗從額頭滴落。

“錯,錯,錯,聚九州鐵,鑄不成此等大錯!”田不禮捶胸頓足。

他顧不得清理滿地的屍體,回頭狂奔飛報趙章:“事已敗露,吾等再無退路,不如率眾乘夜襲王,幸或可勝。”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他們現在只希望能趕在援軍到來之前能攻破離宮,殺掉趙何,或許自己還有一條生路。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趙章帶的那麼一點殺手,在離宮沒有任何戒備的情形之下,或許還可以偷進去實施個什麼暗殺計劃。可現在被肥義這麼一搞,啥事兒都暴露光了,趙章和田不禮還想靠一群武林高手硬碰硬的去攻打一座防衛森嚴的宮殿,這不是搞笑嗎?

沒錯,等到趙章他們的部隊殺到趙何的離宮,信期手下的幾百名弓弩手早就待在高處等著他們來送死了。

信期冷笑,揮手,放箭!

如蝗的箭雨從宮門之上灑落下來,殺手們的高強武藝頓時沒了半點用處,一陣慘叫聲後,天地歸於寂靜。

趙章傻眼了,看著田不禮發呆。

這時天已經漸漸的亮了,趙田二人帶著幾十名殺手,圍在宮外,束手無策。

田不禮道:“事已不可為矣,公子可速奔韓,再圖後事。”(韓國是趙章的母家)

趙章長嘆一口氣,點頭表示同意。事已至此,他們也只能這麼辦了,總不能耗在這裡等死吧。

兩人商量了一下,正要收兵,忽聽得遠處殺聲震天,漫山遍野的趙軍朝他們狂湧而來。

不用說,大家也該知道是怎麼回事兒了吧。其實公子成與李兌這倆傢伙早就盼著趙章動手了,現在一聽到消息,還不趕快帶著兵馬前來平叛?只要殺死趙章,在趁亂搞掉趙主父,趙國的天下就是他們的了!

趙章的殺手團自然不可能是這些正規軍的對手,沒兩下就被殺了個精光。危急時刻,田不禮表現的還像個漢子,他拚死擋住追軍,回頭對趙章大聲喊道:“公子請速往主父處,涕泣哀求,主父必然相庇,吾當在此力拒追兵。”

公子章一聽這是個好辦法,趕忙單騎奔入趙主父宮中。而田不禮寡不敵眾,被李兌一劍斬之。

趙主父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最終還是發生了,面對這個惹禍的兒子,他現在該怎麼辦呢?

要是換作我們前一章所說的吳起,沒的說,肯定一刀把兒子給殺了,這樣乾淨利落,後面一點兒麻煩事兒都不會有。

可是趙主父當然不會這麼做,他是個好男人好父親來的,要他眼看著自己的寶貝兒子去死,對不起,他做不到。他要真是這麼一個心狠手辣的人,事情也不會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

事實上,趙主父在刀光劍影裡打拼了一輩子,你以為他真不知道自己叔叔趙成與兒子趙章肚子裡那些個陰謀詭計嗎?你以為他真不知道這兩個人在那裡偷偷的招兵買馬、私結黨羽嗎?

事實上,真想要對付他們,趙主父早就動手了,何必等到現在?

事實上,他之所以遲遲沒有采取行動,第一,是因為他太過相信於自己對局勢的控制力;第二,是因為他對自己這兩位至親實在下不去手——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最終,趙主父還是不得不為自己的心軟付出代價,可是這個代價太大,不光他一生所追求的事業要全部泡湯,就連小命也將由此斷送。

好了,如今趙主父是說什麼也要護住自己寶貝兒子這條小命了,他還天真的以為,公子成和李兌會賣自己個面子,將這件事情就這麼算了。

他錯了,大錯特錯,公子成真正要對付的,其實是他本人,至於趙章,只不過是個絕妙的藉口而已。

於是,公子成一點兒不客氣,竟帶兵硬闖進宮來,直接逼趙主父交人。

“安陽君反叛,法所不宥,願主父出之。”

趙主父自然不會交人,他一口咬定趙章沒有來過,叫他們去別處搜。

公子成與李兌再三逼問,趙主父就是不鬆口,最後說不過乾脆來了個閉口葫蘆,不說話。

見趙主父如此護犢子,公子成急了,不管三十一,直接無視趙主父,命人在宮內四處搜查,非要抓到趙章不可。

堂堂趙武靈王,竟被大臣們羞辱到這等地步,真好令人憐之!

沒多久,趙章被一群親兵推搡著押了出來。

趙章面如死灰,一進來便撲通跪倒在地,哭喊道:“父親,孩兒連累你了!”

李兌冷笑一聲,上前奏到:“安陽君犯上作亂,當立斬之!”

趙主父疾呼:“且慢!”話音未落,李兌已經一劍下去,但見鮮血橫飈,噴了主父腳下一地。

趙章像個冬瓜一樣直直撲倒,腦袋滾落一旁。

宮殿內一片死寂,所有人都驚呆了。

趙主父怒起:“李兌,你!……”

公子成也有點慌了,拉著李兌忙問:“何急也?”

李兌從容道:“安陽君恨我等深矣,速殺之,可免留後患。”說完提起趙章的頭,昂然而出。

趙章死翹翹了,然而,這場政變卻遠沒有結束。

事實上,一切才剛剛開始。

現在這個狀況,公子成一黨已經與趙主父正式翻臉,他們唯有一干到底,否則趙主父一出來,他們全都會死的很慘。

於是,公子成、李兌竟分付大軍繼續包圍宮牆,並派人對著宮內大聲喊:“大王有令,在宮人等先出者免罪,後出者為謀亂竄逆之賊黨,立誅三族!”

宮裡的侍衛太監宮女們一聽,哎呀不得了,趕緊丟下主父就往外跑,誰也不想留在裡面給沒了權力的老主子陪葬。

一陣忙亂之後,往日熱鬧的宮殿成了一座死寂的墳墓,禁錮趙主父的活死人墓。

公子成、李兌當然不敢直接衝進宮內殺死主父,去擔那弒君的罪名。所以,他們選擇了這種更為惡毒的方法,包圍沙丘,封鎖消息,讓主父在裡面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最後受不了一旦“畏罪自殺”,他們就能找到說法洗脫干係了。

至此,又一個改革者的悲劇,排山倒海,迎面而來,不可扭轉,無法阻擋,命中註定。

偌大的宮殿,如今只剩了趙主父一人,他先是狂怒,然後絕望。

他聲嘶力竭的在空蕩蕩的宮殿裡一聲聲狂吼,沒有人理他,所有人都不顧他而去了。接著他又爬上宮牆,朝下面的兵士狂罵,也沒有人理他,誰都怕丟腦袋啊。

一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一週過去了,十天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

包圍還在繼續,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趙主父快點去死,早點結束這一切。

趙雍,這個從前叱詫風雲縱橫天下的蓋世英雄,現在卻變成了一個失去王位失去愛子的可憐老人,孤獨,絕望,眾叛親離。

四十天過去了,五十天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

宮內裡食物,已被趙主父吃了個乾乾淨淨,現在他很餓,餓的發狂。

要是換作個其它什麼人,早就找棵大樹吊死讓他們如願算了,免得繼續忍受這可怕的寂寞與飢餓。可是趙主父不一樣,他絕不能就這麼窩窩囊囊的死掉,決不。

他可是趙主父,趙國最偉大的君主啊,他不甘心,實在不甘心。

他在等,等人來救他。他總在幻想,那些跟著他出生入死的將士們,總會有那麼一個人,念著過去的情分,捨棄一切來救他出去。

他錯了,大錯特錯。李兌和公子成早就派兵封鎖了沙丘一帶,有關人等也被嚴密控制起來。趙主父一天沒確定死亡,他們就不會透露半點消息出去。

又十天過去了,餓得不成人形的趙主父矗立在高高的宮牆上,痴痴的望著南邊兒趙都邯鄲的方向,望穿秋水。

宮外的士兵們有的已經流下了眼淚,大王,你為什麼不直接跳下來呢,跳下來,跳進無邊無際的藍天裡,一切的痛苦,就永遠結束了。

趙主父沒有跳,他落寞的走下宮牆,心裡想,今天沒有人,明天,明天一定會有人來的。

他來到了後院的樹林裡,庭院深深,那一顆最大的樹,上面有一個雀巢,裡面不是咖啡,而是一顆顆美妙的鳥蛋,那是維繫他生命直到現在的無價之寶。

今天爬樹的時間又比昨天多了一倍,趙主父累極了,他喘著粗氣,用顫抖的手撥開雀巢,眼前是兩個鳥蛋,兩個最後的鳥蛋,夠他吃上最後兩天。

他把兩個鳥蛋小心的放在懷裡,剛想往下爬,突然看到空中有隻母鳥在盤旋,哀鳴。

他猶豫了兩分鐘左右,最後嘆了口氣,接著往下爬。

——對不起了鳥兒,我很清楚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眼前死去的痛苦,但是沒辦法,我需要活著,好好的活著。我不能放棄,不能!

趙主父來到樹下,取出一顆鳥蛋,敲破一個小口,開始用力的允吸,感覺自己的力量在一點一點兒恢復。

突然,他感覺懷中一片溫暖,“唧唧”的聲音傳來,一隻小雛鳥從他懷裡鑽了出來,探頭看著他,滿眼恐懼。

天,原來另一個鳥蛋被他給孵出來了。

他痴痴的望著這個初生的生命,似乎看到了眼前的自己。

第二天,趙主父把那隻小雛鳥烤吃了,流著淚。

他已經記不得上次哭是什麼時候了,大概是吳娃去世的那天吧,他想。

十五年前,他認識了夢中情人吳娃,那是他一生中最浪漫的日子。

十五年後,他被困在一個富麗堂皇的活死人墓中,這是他一生中最悲愴的日子。

時也,命也,業也?

第三天,趙主父蛋盡糧絕,再也沒有了任何食物,他沒有再去宮牆那裡,而是靜靜的躺在華幔中,以節省體力。

這一躺,趙主父就沒有再起來過,他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之中,過去的事兒就像幻燈片一般,一幕一幕,從他眼前閃過。

他看到自己在叢臺上點兵,美人歌舞,騎士耀揚鞭。

他看到自己在沙場上奔馳,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他看到自己在黃河邊飲馬,山川壯麗,風吹草低見牛羊。

也許對於現在的趙主父來說,回憶就是支撐他殘餘生命的最後一點力量吧。

從被困宮中已經整整三個月過去了,趙主父終於來到了他偉大一生的最後一刻,夕陽的餘暉透過幔帳,輕輕的灑在他冰冷的身體上,整個世界寂靜如死。

趙主父的眼神開始渙散,他感覺生命的力量從他羸弱的身軀裡一點兒一點兒的失去,發出類似於流水的淙淙聲,抓不住,留不下,一去不回頭。

誰能想到,就在幾個月前,他在還滿懷雄心壯志,想南下吞秦,躍馬關中呢!可是現在,一切都完了,千秋功業,全都成了一場大夢。

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趙主父的腦海裡卻閃過了一個似乎與他沒有一點關係的人——齊桓公小白。

趙主父苦笑,這傢伙的命運,倒是和我有幾分相似呵……

這個古怪的苦笑,最終凝結在趙主父孤獨而削瘦的臉龐上,在溫暖的夕陽中,一點兒一點兒暗去……

公元前295年,空具雄圖之大志、豪邁之氣質,兼且識見高遠、毅力弘偉,實為趙國最偉大之君主的趙武靈王在沙丘餓斃,享年不到五十歲!

數天後,李兌等人認定趙主父肯定死透了,這才小心翼翼的打開宮門,只見那個偉大的生命,已經化作了一具無從辨認的乾屍,肌肉被鼠蟻啃了個七零八落,唯有一雙炯炯的英雄之眼,還不肯認輸的死死睜著。趙惠文王痛哭一番,這才派人向各國諸侯發喪,然後大賞政變群臣,公子成如願做了相國,李兌則做了司寇(國家安全局長),其他黨羽也是升官的升官、晉爵的晉爵,天下太平,皆大歡喜。


千古名將英雄夢


因為這是一個愛兒子最後被兒子坑死的事件。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把趙國搞得是風生水起,很牛的,於是他志得意滿,把國君之位禪讓給兒子趙惠文王。

但是,趙武靈王原先是有太子的,可是呢,趙惠文王的母親很得寵愛,在宮鬥之中,她勝利了,趙武靈王廢掉了原先的皇后和原太子章,將其封為安陽君。

原太子章失去了太子之位,人變得頹廢不堪,趙武靈王看了十分心疼,就打算把趙國分成兩半,兩個兒子一人一半,但是這樣的荒唐計劃怎麼可能實現呢?

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一起去沙丘遊玩,安陽君(原太子章)就計劃兵變,殺掉趙惠文王,哪想趙惠文王早有準備,幾下子就把安陽君打敗了。

安陽君就趕緊跑到老爹趙武靈王的宮裡求救,趙武靈王心疼兒子,自然就收留他了。

這個時候,趙武靈王的叔叔趙成和將軍李兌帶兵平亂,衝入宮裡,殺死了安陽君,把趙武靈王困在宮裡。

兩個臣子商議,如果趙武靈王活著,他們將來多半要死,如果趙武靈王死了,他們也會犯下殺君大罪,怎麼辦呢?

兩個人想了一個好辦法,圍而不殺,不殺趙武靈王,也不讓他出去,三個月後,趙武靈王就被活活餓死了。

而他的兒子趙惠文王,三個月後才“得知”這個消息,這才痛哭一場,下令全國舉喪,趙武靈王的時代就此徹底結束了。


師明禮


趙雍是戰國時期的雄主,也是我們現在的歷史課本里學到的“胡服騎射”的主角趙武靈王。現在邯鄲街頭還有戰國時期趙國國君的雕像,立馬揮鞭直指天下的霸氣彷彿今日猶在。但最終下場的悲慘卻讓人感慨。


趙雍少年得位,立意改革,脫於舊俗,率領趙國開疆拓土,一時讓人覺得幾乎有收服天下之勢。趙武靈王剛剛繼位時十五歲,趙國當時內有中山、外有林胡、樓煩,時時受到侵擾。趙武靈王時期平內憂外患、開疆拓土,讓趙國強大起來。

但壯年退位改稱“主父”的趙雍糊塗又軟弱,在長子公子章和繼位的幼子趙惠文王之間舉措失當,以至於長子叛亂,自己被救駕的公子成又囚禁於沙丘宮中,斷絕供給。最後食盡鼠、蟻的趙主父活活餓死。



無疾而終,自然結束生命,這是一種福氣。歷史上先秦時期的國君除了一代雄主趙武靈王,還有兩位國君是被活活餓死,真的是不得好死。

春秋五霸裡第一個就是齊桓公。《論語》裡說,“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也就是說,齊桓公是堂堂正正稱霸於諸侯。齊桓做齊國國君時多次召集諸侯會盟,雖然奠定了自己的霸業,但也維護了西周的社會秩序,當然也就讓春秋時期已衰落的周王室暫時趨入穩定的統治。



《孟子》裡記錄齊桓公所主持的諸侯葵丘會盟時的盟誓約定包括:維護宗法制,不改立太子,不立妾為妻等。也包括尊賢敬老,不過份提高士的地位,不獨斷專行地殺戮大夫。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之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何等有英霸之氣。可惜前期英明的齊桓公在管仲死後晚年昏庸,寵信佞臣易牙,最後被禁於宮中築牆囚禁,活活餓死。更慘的是死後無人收屍,蛆蟲爬於屍上。五公子停屍爭位,箭射於桓公遺體。不但不得好死,屍亦受辱。



還有一位被餓死的國君是戰國時齊國的末代國君,不是齊桓公的後代。齊桓公是姜太公的直系後人,齊王田建是田氏代齊之後的田成子後人。齊王建有個好母親君王后。君王后生前控權柄可以輔助兒子,但是不救六國之難也實在是目光不夠長遠。

戰國時的東方六國齊國因為距離西秦遙遠,得以暫安,以求自保。不助人者無人助。最後六國盡滅,齊國焉能獨生。地方千里,帶甲數十萬的齊王田建不戰而降,相信了可得五百里地為封君的承諾。結果被困於松林中毫無補給,活活餓死。

真應了那句話。“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沅汰


本可以君臨天下與秦共逐中原,可惜趙武靈王天生愛作,一個人牽動整個國家命運軌跡,興盛由他,興衰也由他,他就是這樣一個英明時可傲視群雄的轎子,又是一個糊塗時讓人嘆息的君王,集睿智與糊塗於一身的奇人。


年少登基,震撼諸侯


趙國的悄然崛起,猶如眼中釘一樣,刺痛著每個諸侯王的心,正臨趙肅侯長辭於逝,其子趙雍初登王位,藉此參加喪禮發兵刁難,一時之間,趙國的形勢變得岌岌可危。


當眾人都為趙國的安危捏一把汗的時候,趙雍展現了它驚人的應變天賦。

果斷機智的手段,兵不血刃的方式,逐一化解了危機的形勢,通過各諸侯國的敵對掣肘勢力,成功的牽制化解了秦,楚,魏,齊,燕等五國的刁難。讓這個處事不驚,一鳴驚人的少年天子,一時之間震撼了所有諸侯的心神。


天資卓越,讓趙國強勢崛起

安邦內外,扶正朝綱,趙武靈王都表現地得心應手,這讓諸侯國都心生忌憚的同時,都與之交好。正逢中原各國形勢不明,無暇顧及分身的時候,趙武靈王開啟了他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胡服騎射”。



這開創了前無古人的先例,也為趙國強勢的崛起,奠定了穩定的基石。從此,趙國的國力與戰力逐漸走向了巔峰,不僅一舉端滅了隱埋趙國心中之刺的中山國,更是開拓了大量廣闊無垠的土地,收服了如戎狄,婁煩等遊牧民族的歸降,一時之間,聲勢浩天,響震諸侯間。


一念之間,興盛由他,興衰也由他


國力的強盛,諸侯的忌憚,讓趙武靈王一時之間有點飄飄然,頓時心生退意,退居朝前,隱居幕後,成為了他此時的心聲。

公元前299年,血氣方盛的趙武靈王選擇了退居幕後,趙惠文王開始走上了臺前。

退居幕後,自稱“主父”,開始了他為政生涯的最後表演。

本來這一切都可以按他的意思照常進行的,可是他一時之間再次犯起了糊塗,這個糊塗也讓他最終釀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被活活的餓死。

由於心疼大兒子,對於小兒子趙惠文王的行事作風開始有點不認可了,於是為了奪回權力,利用兩個兒子的間隙,挑起了一場宮廷的政變。這場政變也讓趙國的興盛從此開始有了轉折點。而他自己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事後被軟禁,結果被活活的餓死。


森蟻聊史


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迅速強大起來的趙武靈王,算得上是一代英主,不過最終在“沙丘宮變”後被活活餓死,也是他作繭自縛咎由自取,怨不得讓人。

趙侯雍最後如此下場,實在自找:

  • 第一,違背宗法秩序,廢長立幼;
  • 第二,過早退位喪失對趙國的掌握;
  • 第三,作為君王,卻又在不該心慈手軟的時候婦人之仁。


在商周時期確立起來的宗法制度,幾乎貫穿了整個先秦與封建王朝時期,甚至影響至今。雖然也有不少的弊端,但不可否認的是,宗法制下的繼承規則非常明確,也非常穩定。

最終讓趙武靈王被餓死的“沙丘宮變”,其始作俑者就是趙侯雍他本人,只因為他“廢嫡立庶”、“廢長立幼”,破壞了宗法制的根基。

原本趙侯雍迎娶了韓國國君之女為夫人,韓氏生下公子章後成為王后,而公子章也以嫡長子身份成為儲君。然而隨後趙侯雍又寵愛寵妃吳娃(孟姚),與其生下公子何,也就是日後的趙惠文王。所謂“紅顏禍水”,吳娃整天在趙侯雍枕邊鼓譟說公子章與其母的壞話,而趙侯雍不知道是耳根子軟還是上了年紀,還真的廢掉了韓氏的王后位與公子章的太子位,改立吳娃與公子何。


韓氏出身韓國,可無奈韓國是當時最弱小的諸侯之一,自家出身的王后被廢了也沒法子。

而後,趙武靈王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春秋鼎盛的時候把王位傳給了公子何(趙惠文王),自己稱“主父”,類似於後世的“太上皇”。不過成為趙武靈王也不是享清福,而是繼續主持趙國的對外擴張與軍政之事,內政交給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三年,寶刀未老的趙武靈王把中山國給滅了,這時候他又開始作妖——早年廢了公子章心裡總是有些過意不去,想將趙國一分為二讓兩個兒子分家也被大臣反對,乾脆賜一大片封地給公子章作為補償。於是,公子章受封安陽君,以代郡為封地。


不過,公子章並不是什麼善茬,他心高氣傲非常不服氣弟弟做君主,更何況他本為嫡出。趙武靈王做了偏心的父親卻又不偏心到底,又給了公子章相當大的實力——果然,公子章趁著趙武靈王去沙丘巡視發動謀反。可能還是實力不夠或者能力不足,謀反失敗了。

公子章謀反後,趙國宗室公子成帶兵勤王,公子章狼狽逃跑,而這個時候,趙武靈王竟然又做出了雷人舉動——收留已經成反賊的兒子公子章。

這就讓勤王的人很難做人了——放了謀反的公子章,將來必定被報復;若是不放,趙武靈王如此心慈手軟,萬一日後遷怒怎麼辦?想來想去,一不做二不休,在誅殺公子章後,勤王軍繼續包圍沙丘行宮,餓死了趙侯雍。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趙武靈王在沙場上有謀略,卻實在不適合做宮禁之主。


澹奕



上一回我們說到,雄心壯志的趙武靈王,制定了一個攻滅秦國的大計那就是,繞過函谷關,從雲中南下閃電戰突襲咸陽滅掉秦國,為此他還親自化作使者跑到秦國,刺探敵情。詳見趙武靈王系列第三篇《趙武靈王的滅秦大計-繞過函谷關直撲咸陽!如果施行,歷史幾經改寫!》

然而趙武靈王也有昏頭的時候,趙武靈王29年,他為了專心對付胡和中山地,壯年退位,傳位於子,自稱趙主父。蹊蹺的是,他並沒有傳給太子章,而是傳給了小妾生的幼子何(趙惠文王)。這也就為趙國的內亂埋下了最初的種子。

如果說,趙武靈王既然立了幼子為王,如果能從始貫終,支持惠文王,那可能也不會釀成悲劇。然而三年後趙主父又幹了一件讓人費解的事兒:他看到曾經的太子公子章不得不卑躬屈膝的朝見已經成為新趙王的幼弟公子何,自己又有些可憐起公子章來,決意要把代地的東安陽封給公子章,讓他做代安陽君,和弟弟公子何(趙王)兩個兄弟齊心一起打理趙國。

趙惠文王

這下可引起了肥義等大臣的恐慌:自古以來國無二主,不管是立長還是立幼只能確定一個,哪裡有兄弟並治的道理?將來恐怕會有大禍啊!

果然就在不久之後,原太子公子章及其黨羽意圖殺惠文王篡位,趙國爆發“沙丘之亂”,趙武靈王被李兌、公子成等人困於沙丘宮中三個多月,而不得放出。而他的兒子趙惠文王始終沒有出現,顯然李兌等人的行為是受到他的默許的。

趙武靈王吃盡宮中存糧,又捕鼠羅雀,後以鳥蛋充飢,終於活活餓死,一代豪傑和春秋首霸齊桓公竟是殊途同歸……

沙丘之亂,嚴重打擊了正處於上升期的趙國國勢。趙國王室受到巨大打擊,趙國失去了具有超時代眼光一代英主趙武靈王和輔佐3代趙王的明相肥義。趙武靈王所確立的“胡服騎射”的改革,在此之後雖然形式上繼續,但實際條令大多被廢止。趙武靈王對趙國國家結構的改造,對趙國國家性格的重塑由此戛然而止,趙國甚至關東六國從此失去了唯一可能給秦國帶來致命打擊的時機。

借用一位網友的話評價趙武靈王乃是勇氣蓋世的孤膽英雄,一生立志改革,胡服騎射,創立了戰國史上最強大的一支騎兵兵團,並以此為主力,,一人打下趙國半壁江山;使得弱趙一躍成為與強秦分庭抗禮的軍事大國。後來又計劃北襲強秦,而在楚懷王被秦王嬴稷劫持的當口,還敢易容微服入秦,來去自如,如入無人之境;真可謂燕趙第一英雄!

總的來說“主父”趙武靈王,可以說是一位好主公,但是卻並不是一位好父親。也正是由於其違背宗法、立幼廢張、其後又在公子章問題上首鼠兩端,英武一世,智昏一時。終於禍起蕭牆,釀成慘劇,一代英雄,竟然活活餓死。真是傲世英雄多末路。

在座的各位看官,你們怎麼看?

那麼這裡趙武靈王故事完結了,趙武靈王系列四篇:

1.趙武靈王的乾坤外交之術-盟燕,聯秦,結韓,解決了眾人群毆的尷尬局面

2.強勢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內吞中山,北收三胡,拓地千里!

3. 趙武靈王的滅秦大計-繞過函谷關直撲咸陽!如果施行,歷史幾經改寫!

4.趙武靈王的悽慘結局:身逢“沙丘之亂”,慘遭活活餓死!趙國從此衰弱!

如果對沙丘之亂感興趣,可以關注我,以後還會詳細寫一篇關於沙丘之亂的。


澤安君


趙武靈王之死,過程相當複雜。我提綱挈領提一下。

事情還要從趙武靈王立太子說起。長子趙章是本來是法定繼承人,但後來趙武靈王寵幸另一個女子孟姚後,立為王后。孟姚生下王子趙何後,太子趙章的地位岌岌可危了。愛屋及烏是人之常情,趙武靈王因為孟姚的緣故,廢掉趙章,改立趙何為太子。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宣佈遜位,把王位正式交給趙何,即趙惠文王,以大臣肥義為相國。王后孟姚死後,當愛已成往事時,趙武靈王忽然覺得對長子趙章有一種愧疚之意,便封他為“安陽君”。

可是,遲來的補償已經無法消弭長子趙章心中的怨氣。偏偏趙武靈王又犯了一個大錯,他派田不禮去輔佐趙章,田不禮為人殘忍好殺,與趙章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於是趙章的封地安陽,幾乎成為一個獨立的小朝廷。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想把趙國一分為二,讓趙章在代地稱王,此想法遭到了眾臣的一致反對。趙武靈王的態度,令趙章更加膽大包天,開始策劃政變奪權。

趙武靈王對趙章陰謀未能察覺,他把兩個兒子喚到一起,到沙丘(河北鉅鹿東南)去遊玩。這麼一來,給了趙章發動政變的機會。

趙章與田不禮精心策劃叛亂的陰謀,他們把自己的黨徒秘密調往沙丘,準備了兩個方案:第一,以趙武靈王的名義反布假詔令,召趙惠文王前來,只要他一來,就當場誅殺;第二,倘若趙惠文王沒來,就發動武裝政變,包圍其行宮,以武力解決。

在田不禮的協助下,趙章的政變行動開始了。他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趙惠文王的行宮,假傳趙武靈王的命令,召趙惠文王前往。然而,肥義對這個命令很懷疑,阻止趙惠文王前往,自己先前往打探虛實。趙惠文王沒有來!趙章氣急敗壞了,立即殺死肥義,然後集合所有黨徒,殺向趙惠文王的行宮。

趙章攻打趙王行宮,與王宮衛隊打得難解難分。趙章的黨徒多次對行宮發起進攻,但都被信期的軍隊擋在宮牆之外。這時,李兌與趙成率領軍隊趕到,趙章的叛亂部隊終於抵擋不住了。他與田不禮倉惶逃到趙武靈王的行宮裡。關於此中的細節,史書只是簡單地寫“公子章之敗,往走主父,主父開之”。趙武靈王接納了趙章,他不忍心看著長子被殺。

行宮解圍後,驚魂未定的趙惠文王對前來救駕的李兌、趙成兩人十分感激。他當即提拔趙成為宰相,並封為“安平君”,李兌為司寇,總攬司法大權。這樣,國家權力落入趙成、李兌兩人之手。趙成、李兌堅持要斬草除根,對於叛逆這樣的大罪,決不能寬恕赦免趙章。趙惠文王同意了,讓趙成與李兌率領軍隊包圍趙武靈王的行宮,懲罰叛逆者。


沙丘事件的整個故事,在史書中都輕描淡寫。很顯然,趙國史官很難直書這個事件的完整過程,因為這不僅是趙氏王族的醜聞,而且趙惠文王又有殺兄弒父的嫌疑,趙成、李兌這兩名權臣也有弒君的嫌疑。史官怎麼能如實地紀錄呢?只能含糊其辭,因此種種細節,便被埋沒在歷史的風沙中了。

儘管歷史紀載缺失,我們仍可以想象趙武靈王的態度。他對趙成、李兌兩人率軍包圍主父行宮,一定是勃然大怒,拒絕把趙章交給政府軍。趙成與李兌既然已經包圍行宮,開弓沒有回頭箭了,絕不可能罷手。他們有優勢兵力在手,就霸王硬上弓,指揮士兵攻打行宮。趙武靈王那一丁點衛隊,怎麼是精銳政府軍的對手呢?很快行宮被攻破,趙章與田不禮被抓起來,以叛逆罪處死。

接下來便出現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這件事要怎麼向趙武靈王交待呢?從法理上說,趙惠文王已即位四年,是趙國的君主,而趙武靈王已經遜位。從事理上說,趙武靈王才是真正的統治者。對於這一點,大家心知肚明。

趙成與李兌帶著軍隊攻打趙武靈王的行宮,殺死趙章,這不是以下犯上嗎?倘若趙武靈王不死,必定要清算趙成與李兌。怎麼辦?一不做,二不休。絕對不能讓趙武靈王離開行宮!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趙成與李兌豁出去了,下達一條命令,令行宮中所有的人全部離開,沒有在規定時間內離開的,一律誅殺。偌大的行宮只留下趙武靈王一人,將其反鎖在高牆之內,任其自生自滅。

三個月後,曾經叱吒風雲的趙武靈王餓死了。


君山話史


一代明君

世事難料,古語有言“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縱觀整個世界歷史,那些曾經縱橫捭闔、馳騁沙場、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人物都難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結局。不是死於權力鬥爭,就是死於陰謀詭計。本文介紹一位深刻影響中國古代兩千年戰爭史的人物,他就是趙武靈王。提到他,人們馬上想到胡服騎射。

確實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對後世影響深遠,但對他的人生經歷,以及最後的結局知之者甚少。趙武靈王是嬴姓,趙氏,名雍(古代的姓、氏、名的關係很複雜,這裡不多講,可以稱其為趙雍),公元前340年出生,為趙肅侯之子。公元前326年英明神武的趙肅侯病死,時年15歲的趙武靈王在即位之初,就面臨生死考驗。

戰國形勢圖

此時秦、楚、燕、齊、魏等國以會葬的名義各自派出萬餘人,意圖乘機滅趙。然而趙武靈王在重臣肥義的幫助下,採取一系列措施,最終將五國的陰謀瓦解。公元前323年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史稱“五國相王”。

但趙武靈王認為趙國的實力還不如以稱王,言道“無其實,敢處其名乎!”下令國人稱自己為“君”。此後趙國在對外戰爭中不斷失利,如“九年,與韓、魏共擊秦,秦敗我,斬首八萬級”、“齊敗我觀澤”、“秦取我中都及西陽”、“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

趙武靈王雕像

一系列對外對外戰爭的失敗,時刻困擾著趙武靈王這位力圖振興趙國的君主。他首先開始調整外交策略,創造一個有利於自己的和平外交環境,首先他趁燕國內亂之際,於公元前311年扶立公子職為王,是為燕昭王;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周舉鼎時絕臏而死,趙武靈王看準時機,派手下護送公子稷回秦即位,是為秦昭襄王。此時六國不是忙於內爭,就是陷於外戰,唯獨趙國獨善其身,此時一個大膽的決定在趙武靈王的心中成形。

公元前307年正月的一天,趙武靈王召集肥義談論天下大事,兩人一共談了五天。此後他前沿著趙國的邊境做了考察,對大臣樓緩說出了他的想法,原來他想趁著中國各國混戰之際,出兵討伐趙國的北部遊牧民族林胡、東胡、以及中山,並說出“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吾欲胡服。”

不料他的提議剛一出來就遭到眾多大臣的反對,包括他的叔叔公子成。為此趙武靈王費勁口舌,才將他們一一說服,從此一場改變中國古代戰爭的變革就此發生。在春秋以前,戰爭方以車戰為主,衡量一國的軍事力量,也是“乘”(四馬一車為一乘)來衡量的,如萬乘之國、千乘之國。

但戰車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對抗中,完全敗北。遊牧民族的戰馬有著極強的機動靈活性,再加上士兵服裝衣短袖窄,十分利於馬上騎射。趙國再與遊牧民族的長期對抗中,逐漸意識到騎兵作戰的重要性,於是趙武靈王開始了這場大刀闊斧的軍事改革。

不久後改革初見成效,趙武靈王率領騎兵重創中山國、林胡,並奪取了秦國的部分土地。為了專注與對外戰爭,同時履行對愛妻臨終前的承諾,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傳位於趙何,是為趙惠文王,並任肥義為相,負責主持內政。

經過多年的征戰,趙國先後滅掉中山、樓煩,領土得到空前擴大,此時趙國的軍事實力已經位居各國之首,於是已經改稱“趙主父”的趙武靈王更名換姓,喬裝改扮成使者前往秦國,偵查情況。秦昭襄王見到這位“使者”時,感覺他氣度不凡,非人臣之相。會見之後,派人前去調查,才知道是趙主父,而此時趙武靈王已經出函谷關回國了。

公元前前296年在滅掉中山後,趙武靈王舉辦盛大慶功宴會,並封自己的長子公子章為安陽君,而公子章一直對自己弟弟的即位耿耿於懷。這裡簡單說一下趙武靈王的婚姻情況,公元前321年,他娶韓女為夫人,生下了長子趙章,並立為太子,但這是一樁政治婚姻。

公元前310年趙武靈王做了一個夢,夢中一位漂亮少女鼓琴而歌,便將此時對眾臣說了。大臣吳廣覺得趙武靈王所說的少女很像自己的女兒孟姚,於是就把孟姚獻給了趙武靈王。趙武靈王非常寵愛孟姚,趙人稱她為吳娃。吳娃為趙武靈王生下一子,就是趙何。

韓女形象想象圖

但無奈紅顏薄命,不久後吳娃病危,臨終前她要求趙武靈王立趙何為王,趙武靈王於是廢趙章,立趙何。此後趙武靈王退位,與長子趙章率領征戰四方,拓土開疆,他愈發感覺長子很像自己,但又為他不能繼承王位感到遺憾。於是趙武靈王想要將趙國劃為兩半,封趙章為代王。就在他猶豫之時,一場統治權力之爭就此發生。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與趙惠文王父子出遊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期間父子分宮居住。趙章與手下想要發動叛亂,以趙武靈王的名義,召趙惠文王入宮,趁機誅殺。不料肥義先行入宮被殺,因此事情敗露,趙惠文王的重臣公子成、李兌起兵消滅了趙章的黨羽。

無奈之下趙章逃入趙武靈王的宮中,於是公子成、李兌率兵包圍了趙武靈王的王宮,最終將趙章殺死。此時公子成、李兌兩人合計“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因此兩人在趙惠文王的默許下,繼續包圍趙武靈王的王宮。並向宮中的人下令“後出者夷”,宮中侍從紛紛逃出,只剩下趙武靈王一人

。此時的趙武靈王“欲出不得,又不得食”,為了生存,凡是能吃得東西,全被他吃了,甚至把樹上的小鳥都吃了。最終堅持了三個月後,這位偉大的軍事改革家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時年46歲。

趙武靈王雖然死了,但他主導的這場“胡服騎射”的軍事變革卻改變了中國古代的作戰方式,從趙國開始,其他各國以及後世紛紛效仿,採用騎兵作為戰場主力,一直到解放戰爭時期,騎兵一直在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直到現代,才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同時趙武靈王的改革精神也激勵著後世的人們,近代思想家梁啟超曾評價,趙武靈王是黃帝以後的第一偉人。


資治通見


上次看到一個問題,問為什麼歷朝歷代很少人做太上皇?而趙武靈王的結局,就給歷朝歷代的帝王提了一個醒!

趙武靈王的確是趙國最有才能的一個君主,他因為推行“胡服騎射”改革,趙國的軍事實力得到飛躍式的發展,趙國的國力也強盛。在戰國後期,“胡服騎射”使趙國一度成為秦國最大的競爭對手。足見,這個君主,非同一般。但是,趙武靈王最後被餓死,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先從他廢太子開始說起!

趙武靈最早的王后是韓姬,生了一個兒子叫趙章,後被立為太子。趙武靈王還有一個妻子,叫吳娃也稱孟姚,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叫趙何。由於,趙武靈王寵信吳娃,再加上吳娃在趙武靈王面前說太子的壞話,所以趙武靈王后來廢掉太子趙章,改立次子趙何為太子。

這種廢長立幼的作法在歷朝歷代都很忌諱,西周周幽王廢太子導致西周滅亡,晉獻公廢太子,導致晉國內亂。趙武靈王在晚年的時候,竟然也廢掉了太子。而且早早的把皇位讓給了太子何,即趙惠文王。

經過三年的執政,趙惠文王已經懂得了治國安邦的道理。但是趙武靈王發現,昔日的太子趙章,有昔日趙武靈王的風範,所以讓他越來越內疚。他打算把代郡讓給趙章也稱王。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怎麼可能出現這種情況。趙武靈王無非在分裂趙國,所以趙惠文王不同意。

趙惠文王不同意,趙章也不會甘心,所以在謀臣的策劃下準備奪權。而這種奪權的方式,其實已經得到了趙武靈王的默許。所以,趙武靈王以去沙丘看墓地為由,叫上趙惠文王和趙章一同前往,趙惠文王自然不敢反對。到了沙丘,趙武靈王選擇和趙章住在一個宮殿之中。

在沙丘宮,趙章就開始和謀士策劃先發制人。但是趙武靈王手中的一臣肥義,敏銳的感覺到了危機即將來臨。所以,他先一個人前往沙丘宮打探情況,走之前提醒趙惠文王。如果自己沒有回來,立刻通知趙成和李兌發兵勤王。當肥義去了沙丘宮後,沒見到趙武靈王,卻發現趙章與謀臣田不禮,肥義被殺。趙章立即以趙武靈王的名義去調動趙惠文王的軍隊,結果無法調動。趙章繼續叫人去叫趙惠文王來沙丘宮,結果叫來的卻是趙惠文王的軍隊。

趙惠文王的親信部隊李兌和信期派兵攻入沙丘宮,殺死了趙章及其黨羽,趙武靈王也無法阻止。趙武靈王當時想反抗,但是趙成自己又不想揹負殺趙武靈王的罪名,所以將其圍困宮中。趙成將其圍困了三個月,但是宮中又沒有吃的,所以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

趙惠文王其實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直到趙武靈王餓死以後。趙惠文王才痛哭一場,然後厚葬父親,也算是盡了孝道。不過造成這種結局,就是因為廢太子的結果。自己先做了太上皇,結果發現被廢掉的太子有才能,又想扶持他做國君,當朝的國王本來已經掌握實權,廢掉當政的國王,談何容易。所以,悲劇往往就這麼發生了,不過這也提醒了歷朝歷代的皇帝,不要亂做太上皇。假如,趙武靈王先不退位,絕對有權力廢掉太子,立昔日的太子。但是太子做了國王,掌握了權力,想再次廢掉,骨肉相殘難以避免。


謀士說


趙武靈王因為在傳嗣問題上沒有處理好,最後在沙丘宮困餓而死。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當作改革的一面旗幟而大加褒獎。通過這次軍事改革,趙國成為軍事實力強大的國家。但一代梟雄卻因為摻雜太多不理性的感情因素,在繼承者問題上催化了權力鬥爭,最終引火燒身而殞命。

趙武靈王曾先後立兩位夫人為正室,第一位王后生了長子章,被趙武靈王立為太子。

十多年後,趙武靈王又娶了孟姚,歷史上稱吳娃。趙武靈王對吳娃極其寵愛,甚至“愛之,為不出者數歲”。吳娃生了公子何,趙武靈王立吳娃為王后。子以母貴,公子何也就被立為太子,原來的太子章被廢為庶子。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他早早地傳國給太子何,也就是後來的趙惠文王。趙武靈王自號為主父,並且任命老臣肥義為相國輔佐趙惠文王。趙武靈王這樣安排,是因為他有一個戰略構想,“趙武靈王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也就是說他自己要出去打仗,攻城略地。

趙武靈王的這一戰略構想還沒有實施,趙國內部的一場政治紛亂已經開始醞釀了。趙武靈王立公子何為太子,是因為愛母及子,可是吳娃去世後,趙武靈王對公子何的愛有所減輕,對以前的太子章又多了許多憐憫。

趙惠文王三年,趙武靈王封長子章為安陽君,同時派大臣田不禮輔助他。可是趙武靈王仍然可憐長子章作為哥哥去屈身朝拜弟弟趙惠文王,他想從趙國另外分出一個小國——代國,封公子章為代王,這樣他的兩個兒子都可以作國王,都不會委屈。

這實在是一個昏招。且不說國家分裂會導致國力下降,單就權力鬥爭而言,這簡直是給國家安定添亂。

長子章本來就不服立自己的弟弟為太子,現在感受到父親在感情上又傾向於自己,更助長了他重新奪回趙王之位的野心,在大臣田不禮的輔助下,他拉攏同黨,壯大自己的勢力,尋機作亂,謀奪趙王之位。

趙惠文王年紀尚幼,羽翼未豐,擁護趙惠文王的大臣看到了趙武靈王對兩個兒子態度的變化和公子章的蠢蠢欲動,也感受到了王位不穩,開始為保護趙惠文王作著準備,趙國內部的王位之爭一觸即發。

趙惠文王四年,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在沙丘遊覽,公子章認為時機已到,開始作亂。他假傳趙武靈王的命令召見趙惠文王,並在室內埋伏下殺手,以圖在其入室後將其殺死。

由於趙惠文王的相國肥義有所提防,在趙惠文王入室之前自己先進去查看虛實,公子章的圖謀就暴露了,殺手們殺死入室的肥義,而侍衛則保護趙惠文王得以脫險。

擁護趙惠文王的公子成和李兌率領沙丘周邊的軍隊趕來增援。公子章見謀亂失敗,慌忙逃入趙武靈王居住的宮殿。趙武靈王接納了這個作亂的兒子,公子成和李兌率軍隊將沙丘宮團團圍住,趙武靈王也無力庇佑自己作亂的兒子,公子章及同黨皆被殺死。

公子成和李兌商議,包圍趙武靈王的宮殿,誅殺了作亂的公子章,趙武靈王以後追究起來會招來殺身之禍,不如干脆除掉。於是他們派軍隊圍困趙武靈王居住的宮殿,命令宮中人出來,只將趙武靈王困在宮中,又不給趙武靈王送去食物。

趙武靈王無法,只得掏宮中鳥雀的幼仔為食,這樣一直圍困了三個月,最後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在沙丘宮。

在這場宮廷政變中,趙國失去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趙武靈王,和一位忠心耿耿、治國經驗豐富的大臣肥義,趙國的良好發展勢頭就此戛然而止。

趙惠文王年紀尚幼,輔政的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叔叔,年事已高,思想保守。趙武靈王制定的西北略地,南襲秦國的戰略被他徹底放棄了,趙國對秦國執行的是被動的防禦戰略。趙國漸弱,秦國則漸強,趙國被秦國滅亡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