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什么没有杀邬思道?

空城


《雍正王朝》中,有五段关于邬思道离开的剧情 ,而这其中只有一次雍正是真正动了杀机 。

第一段是邬思道建议雍正不要接手“张五哥刑部冤案”,但是雍正却假意像康熙请命接受这项任务,邬思道不明真相,气愤中准备离开王府。

第二段是雍正感觉自己继位无望,所以准备了金银珠宝给邬思道让他离开,以让其安享晚年,而邬思道却借此重新分析了夺嫡的形式,让雍正恍然大悟。

第三段是雍正继位当夜,赶回家中,与邬思道有一番对话,而后邬思道说出了“三可用”“三不可用”以及“三隐”,最终以“中隐”的方式成功隐退。

第四段是邬思道乘车离开,十三爷胤祥赶上马上,送别邬思道,并且将如月送给了他。

第五段是雍正前往河南视察,赶在雍正达到前,邬思道带着如月,星夜离开了田文镜的府邸,至此,邬思道再无出场。

这其中,雍正真正动了杀心的就是第二段,雍正自认为夺嫡无望,选择让邬思道离开。雍正这样做只是试探一下邬邬思道的口风,看看邬思道是否留有了后手,如果这个时候除掉了邬思道,即便自己没有继位,可以凭借自己多年“孤臣”的处事之道以及“不争是争”的行为风格,只要没有人把底漏出去,依然可以自保,相对应的,做了皇帝的自己,反而是可以将自己之前的行为和行动合法化,可以不用考虑其他人的看法。

这一次,邬思道又通过自己对于夺嫡形势的分析,帮助雍正确立了收拢十三爷旧部、拉拢隆科多、择机放出十三爷的策略,成功帮助雍正登基。

而雍正不杀邬思道,除了与邬思道十多年的君臣情感外,还有一些原因让雍正不得不留下邬思道。


首先,杀掉邬思道必然引起十三阿哥的不满。

虽然邬思道一直是在雍正的府上,但是与十三也的交情非常之深,并且深得十三爷的钦佩,这一点从十三爷送别邬思道,以及送给邬思道如月就能看的出来。

十三爷胤祥素来是以侠王著称,当初因为追比户部欠款,魏东亭自尽之事就与雍正有过冲突,说明十三爷本身就是侠肝义胆,嫉恶如仇,如果邬思道的死确系跟雍正有关,十三爷定然会对雍正非常的失望,而继位之初的雍正最为依仗的以及唯一能依仗的兄弟只有十三阿哥,就冲这一点,雍正不会在这个时候动邬思道。


其次,知道邬思道的人并不在少数,特别是在最后的夺嫡之夜,邬思道已经由幕后走到了前台。

府里的福晋、年秋月以及佣人们,包括在外的年羹尧、李卫都知道邬思道的存在,更知道邬思道所发挥的作用,别忘了邬思道还是弘时、弘历和弘昼的老师,牵扯的面太大,如果贸然处理难免人多嘴杂,流传于市井而留下骂名。

同时,邬思道不同于高福,邬思道没有过错,也没有不利于雍正,如果邬思道被处死必然让年羹尧、李卫,甚至是康熙去世当晚到府上传旨办事的张五哥,这样会让一众人陷入紧张情绪,自己也会众叛亲离,陷入不利局面。


再次,邬思道并没有像年羹尧、隆科多一样,居功自傲,而是选择了急流勇退。

邬思道用自己的隐退解决了雍正心中的一个心结,这一点多少会让雍正感到感动和感激,毕竟邬思道也是对雍正夺嫡立下大功的人,而且选择了中隐,也是到李卫府上,行动、言论、交际可以说完完全全在雍正自己的掌握之下,所以也就没有再进一步,同意了邬思道的建议,让他离开去中隐了。


其实,雍正留下邬思道也是为了不时之需,比如后来前往年羹尧大营为年羹尧出谋划策,这也看出了邬思道确实的过人之处与不世之材,就这样杀掉他,确实可惜了,所以雍正留下了邬思道。


雍亲王府


想处理他,雍正改主意了,为什么?因为邬思道已经留了后路,用一百个保证中隐的时候不但闭嘴,并动之以情做了保证!

在康熙帝驾崩的当晚,张五哥拿着调兵令箭来雍亲王府的时候,邬思道分析到了四阿哥胤禛登上了皇帝位置。

想到高福的失踪,不免打了个冷战,自己掌握四阿哥胤禛的秘密太多了,再谢谢四阿哥胤禛那位冷面王冷冷的面孔,不得不想道自己的出路,与其等死还不如用真情。

看看邬思道逃生的手段

当晚,四阿哥胤禛,不;应该是雍正皇帝了!回到雍亲王府,鬼知道他回来干嘛?

只有邬思道心理清楚,这是回到府里打扫垃圾了!因为雍亲王府有一大部分人这几年给雍正帝秘密办差,知道的事情不少,他能让这些秘密流传出去吗?

见了雍正帝,邬思道马上改口;皇帝回来了,当然雍正帝已经成为一代帝王,是不会客气的;回来看看,明天就要忙了。

邬思道拿出浑身解数来表白自己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原因,残疾人就是理由。邬思道再三强调说:自己不如到民间去宣扬新皇帝的圣德。

邬思道离开雍亲王府的兴奋

难怪邬思道是一位老鬼,对雍正帝说的理由非常合理;几十年来,承蒙皇上器重,留在雍亲王府不离不弃左右,感激不尽之类的话。

邬思道又说道:我本来就是阴谋小人,行的是旁门左道,皇上是天下之君,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我一个残疾人如何登的上庙堂。

一番掏心肺腑的话说完恨不得跪下求饶,动情之初不免有些伤感。

雍正帝也是有感情的人,难怪邬思道几十年来这么用心,不禁动容的说道;好吧!去哪里呢?这位雍正帝又动心思了。邬思道马上表态说道;我去山西李卫那里。这就表明了自己是不会离开雍正帝的视线。



十三爷送行邬思道留下的话

邬思道一听雍正帝松口了,立刻告别雍亲王府,恨不得柱着拐杖一个高跑出八千里,离开这个阎王殿。

坐着小马车,绝尘而去。

十三阿哥胤祥是一位直性子人,这些年来与邬思道处的挺对心思,不能不送一程。

自古以来,帝王将相的心思谁能料到,邬思道是何人?浪迹江湖几十年,风里雨里见过生死的人,岂能不懂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历史没有记载雍正帝身边有邬思道这个人,但一定在雍正的雍亲王府里有着高深莫测的人

邬思道对十三爷胤祥说了心里话,十三爷也相信邬思道分析的都是真的,一碗酒,各自奔前程吧!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互动、评论、留言!


日尧居


邬思道:有名的师爷。也是雍正皇帝在九龙夺嫡中获胜的一大助力。

邬思道做过的最为轰动的一件事,就是替田文镜上折子,狠狠参了当朝最红的大员隆科多一本,让雍正注意到了邬思道这个人。雍正对邬思道礼敬有加,在给田文镜的信中经常会提到一句:邬先生安否。足以见邬思道的重要性。



九龙夺嫡

九龙夺嫡,是对康熙下面几个皇子争夺储君位的一个比喻。后来皇四子胤禛获胜,夺得皇位。邬思道在文化演绎中,是以谋士的身份在其中,帮助雍正出谋划策,战胜了皇八字胤稷

生存之道

邬思道和范蠡差不多,熟知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

雍正做四爷时,他和雍正是一种类似于朋友的幕僚身份;雍正即位后,他们就是君臣关系。因为他不愿意适应这种新的君臣关系,所以一开始他就选择了逃避,以后也再不愿意见到雍正。   

邬思道怎么死的   

一种说法是邬思道是老死的,邬思道是一个聪明人,知道位于高处的滋味也知道皇不好伺候,所以敢于取舍,之后就辞去工作告老还乡。回到家乡后的邬思道出了2本书,但是不是以自己的名义出书的,而是以好友田文镜的名字发行的,讲述的主要是游幕之道。书发行后,成为了行业标杆,被同行师爷们广为传阅借鉴。绍兴师爷就此成为了名流大腕,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师爷这个行业也以绍兴区域最为出名。    另外一种说法是到死都没有见雍正一面,隐居山林,做个私塾先生,悠然自得的过着下半辈子。

打酱油的小哥哥12


在正史里,邬思道只是田文镜的幕僚,并不是雍正夺嫡的谋士。

所以,题主说的应该是二月河《雍正王朝》的剧情。

雍正本来是要杀邬思道等人,因为这些人知道的秘密太多了。杀了他们,好让自己放心。这也是兔死狗烹吧。


但是,邬思道很聪明。知道雍正当了皇帝以后,肯定会有各种顾虑。于是,先杀了不得不死的高福。然后把自己放在众多兵马监管之下,告诉雍正,自己跑不了,也不想跑。

雍正先问邬思道的想法。邬思道首先提出自己不适合做官,并列举几条不适合当官的理由。同时,邬思道趁机再陈述多年的君臣主仆之情,这是希望雍正念及旧情放过自己。

雍正又问邬思道是要大隐还是小隐。此时,关键时刻来了,邬思道无论选那个都是死路!所以邬思道选择第三种"半隐"。邬思道选择了离开雍正,但又不离开雍正的控制。于是,他去了雍正重臣田文镜手下作幕僚。这样,自己还能帮雍正做事,又不抛头露面,还能时刻处于雍正控制之下!


邬思道如此思虑周全,雍正自然没有理由杀他这个瘸子谋士了!


勇战王聊历史


真实历史中没有邬思道这个人,这个人只出现在两个人写的小说里面,所以提问的这个问题,应该是指雍正王朝中的剧情,那么我来回答一下:

雍正王朝中雍正之所以放走邬思道,背后隐藏一个反被威胁的秘密!

一、

老四胤禛阵营的十七阿哥:

康熙帝觉得自己时日不多,突然就下令北京城全程戒严,随后召所有皇子进宫。

这个时候老八胤禩一伙和老四胤禛一伙都开始暗中为争夺皇位做准备,老八胤禩马上安排人员接管丰台大营,随时准备进宫夺位。老四胤禛这边则给邬思道留下了关防大印,随时准备用这个东西放出老十三胤祥,再由老十三胤祥接管丰台大营。

同时,老十七胤礼也准备进宫的时候被邬思道拦下,理由是担心被老八胤禩一伙一锅烩,而老十七胤礼则紧急赶往西山大营。

很多人可能有诱惑,为什么老十七胤礼成了老四胤禛的人了呢?

其实这个原因剧中没有体现,问题就坏在老十胤誐身上,或者说他的母亲身上。老十七的生母没有什么显赫的地位,是从宫女上位的。相反老十的生母地位就高的多,她是温僖贵妃,孝昭皇后的亲妹妹。

曾经因为老十对老十七的生母侮辱,导致老十七心有不满,其实从阿哥们的关系就能推断出他们的生母关系,这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也正是出于这种矛盾,老十七跟老十不对付,从而投到老四胤禛的门下,一心辅助老四胤禛夺位。

二、

回归正题,我们来谈邬思道跟雍正帝的对话:

雍正帝这次回到府邸没有别的事,一心为了邬思道而来,并不是所说的怕宫里不安全,如果真的怕宫里不安全,为什么当晚又回宫了呢?

雍正帝很直接,一进门先问邬先生在哪,他就是怕邬思道突然跑路,所以见出来迎接的人中没有邬思道,心中一惊。

而邬思道一见到雍正帝,马上喊了一声皇上,并行跪拜礼,雍正帝急忙扶他起来:

“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到了明天,就又是一种忙法了。”

一句话就告诉了邬思道,我们还是我们,只是过了明天,忙法不同了,潜在意思是你邬思道那套阴谋诡计,到了明天,就不能再用了。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多次讲过这段剧情,我们讲过的内容,这里就不重复了,感兴趣的可以查看往期文章查看,总之摆在邬思道面前的路都挨个被堵死,我们来分析他怎么化解的这场危机的。

雍正帝一直在自言自语,最终提到“顺便来看看你!”

这就搞笑了,顺便来看邬思道的,你雍正帝不先忙自己的事,而一头扎进邬思道的房间是顺便吗?要知道雍正帝回到府邸就这么十几分钟,却全跟邬思道单独在一起,跟邬思道讲完话就回宫了,显然他所谓的顺便,其实就是专门。

三、

心虚的雍正帝:

我们仔细观察这段剧情,不难发现,雍正帝跟邬思道的这场对话,雍正帝一直小动作不停,要不就是扯扯衣袖,要不就是划拉划拉桌子,还东张西望的,就是不看邬思道的眼睛。

尤其是说到“顺便来看看你”的时候,眼睛瞅了邬思道一眼,很快就移开了,顾左右而言他。而此时的镜头给了邬思道一个特写,邬思道是非常坦然的面对雍正帝的,目光如炬,并不是多么感动的样子,显然是有话要说。

而雍正帝见邬思道还不说话,于是继续说道老十三胤祥怎么把顺天府和善扑营的人也调来了?

邬思道终于按耐不住了,马上抢话道,这几路人马是我让十三爷调来的,而且五路兵马平素不相统属,十三爷居中指挥。

这时候雍正帝突然背过身去了,这个举动蕴含的意义太大了:

以邬思道对老四胤禛的理解,自然知道他这次回来,自己凶多吉少,所以一直等着雍正帝明说。雍正帝一句光一个丰台大营还不够啊,也就暴露出,人多的话,他不好对邬思道下手。

而邬思道马上说这五路人马是自己安排的,也是告诉雍正帝,你不会知道这些人里面会不会有其他阵营的人的,这时候在府邸待着,并不比皇宫里安全。

一句“这个时候越小心越好啊”不光说给雍正帝听,也是说给自己听,毕竟雍正帝去畅春园听宣,府邸是邬思道把持,他暗里做了哪些安排,雍正帝是心里没底的,这时候也不好轻举妄动。

他这一背身,就等于有点摊牌的意思了;

“既然是邬先生安排的,自然万无一失啊,你的名分容朕慢慢安排。”

四、

邬思道的化解之道:

雍正帝的这句话一出,也就表明,自己不会轻举妄动的,既然邬先生都安排好了,我当然不能对邬先生下手啊,好吧,你想得到什么?

这时候邬思道当然明白,摆在自己面前的就三条路,当官的话,做大了就是功高盖主,做小了难免心生不满,提做官必死无疑。而归隐也是死路一条,毕竟自己知道太多秘密,雍正帝刚刚登基,敌对势力还很多,万一邬思道跑到了敌对方,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邬思道提出了自己三不可用,此时的雍正帝眼神游离,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估计雍正帝不相信这句话是从邬思道嘴里说出来的。而邬思道能张口而出,显然他早就想好的了,这个方案能说出来的前提就是利用雍正帝多疑的性格,给他摆了一道五路兵马迷魂阵。

但是当听到邬思道的“半隐”方案时,雍正帝眼睛一亮,虽然仍然满脸狐疑的神态,但是心中已经有些被说动了。

结合当时的状态,登基当天,京城中乱七八糟,自己的府邸到底安全不安全,也得打个问号。跟邬思道的博弈也一直僵在这里,自己已经被邬思道分析的入骨三分,而自己对邬思道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这种情况下自己还真不敢轻举妄动。又听到邬思道确实是真心实意的提出了解决方案,再联想这些年两个人在一起的恩恩怨怨,他确实感动了,双眼含泪,邬思道同样的双眼含泪,终于两个人达成了一致意见。

此时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伴随着雍正帝的眼泪的,其实还有冷汗一道,说到底雍正帝也是有点害怕的。

这时候的十七阿哥已经带兵过来了,很有可能是执行雍正帝下达的剿杀邬思道命令,可是邬思道没有给雍正帝下命令的机会,一句“天子无私事”就给打发了。这句话既是说给十七阿哥听,也是说给雍正帝听,你以前的私事我会烂在肚子里,以后也不会再有这种私事了,你放心好了。

至于今天你想办的“私事”,我早就做好准备了,估计是办不成了!

而邬思道说的半隐方案可以做到一石三鸟:

首先,雍正帝不如果杀掉邬思道,那么必然让其余跟随者心寒,尤其是老十三胤祥,那么以后谁还敢替你办事?其二,邬思道并没有脱离雍正帝的控制,还是可以随叫随到的,而且是在明处,不会做伤害雍正帝的事,况且自己也说了,自己那点聪明才智,早已经耗光了;其三,自己主动提出做不了官,也是帮雍正帝解了一道难题,可以看出邬思道是真心辅助雍正帝的,并没有任何其他意图。

所以,邬思道之所以能顺利脱身,完全是利用了雍正帝多疑的性格,这种博弈妙就妙在自己在暗处,而雍正帝是在明处,一个是早就想好了对策,一个是被动的接受安排。最后无奈的雍正帝,也就默默的回宫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题主应该说的是二月河的雍正王朝,这个里面邬思道是雍正皇帝潜邸时候的谋士,雍正为什么没有杀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才华横溢。作为雍正的首席谋士,他在雍正登基中是出了大力气的,不论是雍正和十四阿哥去抗洪救灾还是清理国库欠款,这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别的阿哥都不愿意做,他就让雍正去做,去赢得康熙的欢心。培养日后的乾隆博得康熙的赏识,有种说法就是康熙是看上了日后的乾隆才穿位于雍正。


二、知进退。雍正登基的过程是凶险的,知道他调兵和背后的隐情的高福这些人都死了,邬思道也是清楚的。他在雍正登基以后态度立马转变,执以君臣之礼,并对雍正讲自己不能做官的理由和不能全隐的理由,说自己半隐,既然雍正能时刻找到自己,还能为他继续效力,并哭着用旧情来打动雍正,这就什么高明了,雍正能掌控他也就没必要杀他了。

三、持续发力。雍正登基以后,施行新政等措施也是不顺畅的,他不断的跑到雍正信任的李卫、田文镜、年羹尧身边出谋划策,可以说在雍正登基后也是出了大力气的,但是因为没有官身,别人不会注意到他,雍正心里其实是明白的。他跟李卫一样,一心为雍正做事,却不贪功不跋扈,年羹尧就是因为这个死的。



他能一直为雍正效力,却不贪功,又在雍正的掌控下,还有能力,雍正当然也就没有必要杀他了。


逗号谈历史


雍正,爱新觉罗·胤禛,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在位十三年,历精图治,使百姓安居乐业,整顿吏治,使国库充盈,平定西藏叛乱,使边关稳定,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良好作用。


邬思道,雍正皇帝能登上皇位最重要的谋士,一个汉人,又有过牢狱之灾,雍正为何要找他给自己的孩子当老师呢?雍正读过邬思道写过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雍正了解到邬思道此人才学渊博有,还有一腔报国的热血,如此人能帮助他的话,他对皇位的胜算又多了一成,屈尊请到邬思道,邬思道也没有让雍正失望,多献奇谋帮助雍正登基称帝。

雍正登基后马上回到潜底邸去见邬思道,要重用他,但邬思道说了三不,一我是前朝犯人,你用我对前朝康熙皇帝不尊,二你雍正皇帝治国需要正义而我使用的都是诡计对你治国无用,三我去民间你可以随时找到我,所以雍正让邬思道走了。

其实邬思道说这些话都是为了自保,邬思道看到雍正对坎儿的做法知道留下来也是死路一条,邬思道走后所有参与雍正夺嫡的秘密的下人全被雍正杀了,他说这些话无非是让雍正放心,他不会乱说,如果乱说雍正还可以找到他,免了自己的杀身之祸,可以说邬思道太了解雍正了,与平民不能共患难,可以共享福,与皇帝可以共患难,不能共享福。


空空认为,历代皇帝都会是这样,登上皇位以前干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事都不喜欢让人抖搂出来,这否定不了雍正是一个好皇帝。这就像某人所说,他是名人了,他是腕儿了,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以前的往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我是空空,喜欢我的加关注,动动你们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吧!😊


空城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神机妙算的邬先生,是四阿哥问鼎宝座的神助攻。



常言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要问雍正为什么没有杀他,那是因为邬思道早就料到了自己的结局,备好了退路之策。

自古谋士谋身难谋国,邬先生同雍正十余载君臣际遇,知己知彼。九子夺嫡雍正成功上位后,立马回雍和宫打扫战场来了,书中写道:"原打算喝酒之后,下半夜全部处死。”高福不明不白的失踪,给了邬先生明确的信号。


本来史上谋臣不比武将,助力上位乃有功之臣,不求相位自求隐退被杀的不多。然而无情最是帝王家,雍正生性多疑,而且夺嫡过程中并非多阳谋之策。邬生生知道了太多秘密。这对于新君来说,有损其德行,若转挡八爷等怀抱后果严重,不免视之作心腹之患除之后快。

张良称病逃过刘邦毒手,汤和装疯骗过了朱元璋。邬先生早知无福共享,要想脱身唯有让雍正放心一条路了。

雍正欲除之而后快,又怕脏手担刻薄寡恩之名,似犹豫中心意未决,便开口道:“先生的官位我好好斟酌。”此言既出,杀伐之寒气逼人。邬思道明白生死在皇帝一念之间,表忠心求饶过,定要自然诚恳,行云流水天衣无缝才行。

邬先生首先表明自己有自知之明,一为前朝罪臣,用之不忠;二无名之身,行暗策之臣,用之不合光明正大之道;三身有残疾,瘸子用之难看不雅。自己只是个没有野心私念的书生,但求济世之才能得用,只盼皇帝能为天下之福,求放过。


邬先生说到动情处止不住泪流满面,雍正听了也侧然,可戒心难消,放虎归山终究为患,如何叫我放心呢?于是又问:"先生怎么隐?”

邬先生自有办法,早已揣摸出主子心思,一边捧高皇帝,一边趴地贬己献忠心,让主子一百个放心。自己还有利用价值,杀了是损失,且失之宽厚之名。

他说感激主子知遇之恩,一朝别离一定会想念他,大隐于野主子不见人影,会不放心万一要问话也找不着心焦。小隐则在皇帝信任的心腹田文镜地盘上,有人监视着还有什么不放心呢?(当然事后待机摇头摆尾入海去,再觅行踪难了。)

一番话说得合情合理,终于打消了雍正顾虑,临别想到秋月之事,又送了邬先生两个美女,补偿也好监视也罢,日后又给田文镜信中提及"邬先生安否?”,似乎也不枉君臣一场了。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闲鱼🐠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元元的天下


你好!由冬眠蛇来回答此问题。

那咱们就电视剧来聊聊。

邬思道这个人是个神奇的存在,什么事情经他一分析,完全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一般人还真做不到,这样一个神仙级的人物在雍正夺嫡的道路上当然是个不可或缺的人,但是当雍正真的登上帝位了,他杀邬思道的心就会马上坚定起来,因为邬思道知道的太多了,作为一个皇帝,邬思道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污点,必须要抹去,这就是为什么雍正夺位成功后要返回雍和宫住一晚的主要原因。



但为什么最后却放了邬思道,而没有杀呢?我们可以揣度一下当时雍正的心理,他打定主意要干掉邬思道,但一见面,这个邬思道毕竟是陪伴自己十几年的老人儿了,而且屡出奇谋,是自己登基的最大功臣,是谁都一下开不了这个口,要能开这种口就真不是人了,所以只能试探的说,先生的官位我在好好斟酌,这看似很普通的一句话,实际上杀心很重,因为雍正知道邬思道是瘸子,又是前朝的罪犯,怎么可能当官呢?但他还是说了,就是要试探出邬思道真正的想法,雍正知道,什么事也瞒不住这位邬先生。



接下来的对话就奇妙了。邬思道先说了自己当不了官,雍正马上接着问:先生想怎么隐?这一个人就算不当官,也可以干点别的工作啊,不一定就得隐,为什么这么问?意思无非是怕邬思道跑了,言外之意,你打算怎么跑?邬思道一下就听明白了,这是雍正逼他自己自裁,省的脏了帝王的手,而邬思道何等聪明,他马上推出了自己的方案,半隐!


雍正和邬思道相处这么多年,就算智商差点,也足够能理解的明白,邬思道的意思是说,我邬思道对你没有威胁,不必非杀了我不可,如果你真对我不放心,我就到你认为的一个忠臣那里当幕僚,一段时间之后,你要还觉得要杀我,尽管杀我好了,如果不想杀,我就自己隐遁江湖了,你我君臣际遇十几年,这个死刑缓期执行的方案还是能给我的吧。

实际上论智商,还是邬思道棋高一着,话说到这个份上,雍正还能说啥?雍正这个人虽说薄情寡恩,但还没到泯灭人性的份上,一个心系天下苍生的人,难道宽不了一个斩监侯?雍正还没这么小家子气,也就应了邬思道的安排,不过你也得清楚,这时,雍正只是判了他斩监侯,还没有说不杀他,以后,邬思道能逃出生天,完全在于他那神奇的算计又得逞了的缘故,就电视论,邬先生算是一路开挂过来的人,皇帝也得让三分啊。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史书上冬眠的蛇


邬思道是雍正皇帝能够荣登大位的重要谋士,屡献奇谋,帮助皇四子胤禛在九子夺谪中胜出,立下奇功! 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什么没有杀他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邬思道深谙帝王心术,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功成身退乃智者首选。说自己先朝罪人,不适合本朝为官,并且身有残疾,难登大雅之堂。不为官,不居功自傲。

二当皇上问他选择大隐还是小隐之时,邬思道回答是智慧的,选择半隐。这样回答消除雍正的疑虑。并且在皇帝可信之人的监管之下,这样皇上放心,他才有活路。

三邬思道说自己是油尽灯枯之人,就像药渣,精华已耗,毫无用处,选择归隐,了却残生。并且主仆多年感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温情牌打动了雍正,使高举的屠刀,慢慢放下。

邬思道用智慧救了自己,明暂保身,功成身退,最后得以善终!而年羹尧,隆科多,虽有拥立之功,但功高震主,最后抄家灭门,不得好死,聪明反被聪明误,智者往往笑到最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