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麥許琨


劉邦論功行賞,蕭何排第一,當之無愧,張良只分到留縣,成為留侯,這是他謙讓的結果,也是他最後沒有受過迫害而高位善終的原因。

前202年,劉邦將項羽的十幾萬軍隊打得灰飛煙滅,項羽戰至最後,自刎於烏江之畔,留下一個血色的背影。前201,劉邦打掃龍庭坐天下,成為了皇帝,於是大封功臣,一連封了20多人,包括封蕭何為酇侯,封曹參為平陽侯,封樊噲為舞陽侯,封周勃為絳侯,灌嬰為潁陰侯,夏侯嬰為汝陰侯……

酇侯蕭何,食邑最多,封地最廣,其他人很生氣,特別是武將,說我等攻城掠地,浴血奮戰,少的數十戰,多的數百戰,卻讓一個手無尺寸之功的蕭何得到最多、封得最廣,叫人如何心服?!

在這個爭吵紛紛之際,劉邦讓大家靜一下,他說:“你們知道打仗,但懂得打獵嗎?每次打獵,追獵的是獵狗;而驅使獵狗的卻是人。你們攻城掠地,確實有功勞,但不過功狗而已;但蕭何呢?就是那個驅使獵狗的人,是功人。何況,你們隻身隨我,蕭何卻舉族隨我,誰的貢獻比他多?”大家嘟著嘴,不服,但不好還嘴。

在大臣排位的問題上,又發生了爭論,很多人因曹參戰功最大,應排第一,關內侯鄂千秋此時站出來說,蕭何應當排第一,說曹參雖有功,不過是陣前拼殺之功,而蕭何鎮守關中,要兵給兵,要糧運糧,供給不斷,此乃萬世之功。因此,劉邦將蕭何排位第一,許他佩劍入殿。

張良作為 “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的英雄,劉邦厚愛三分,讓張良自己選擇富裕的齊地三萬戶,主動封他萬戶侯。但張良卻敬謝不敏,他對劉邦說,我不過一謀臣,陛下用臣之謀,幸而成功,但封三萬戶,實不敢當,封留侯就夠了。劉邦繼續勸張良接受,但良堅辭不受,劉邦便只好封他留侯。

張良謙讓,自重,不貪戀權位。而且,劉邦當上皇帝后,他還多次向劉邦提出要隱退,對於權力和饋贈,張良也大都拒絕了,所以他最後安度晚年,富貴而終。


帝國的臉譜


劉邦心中,蕭何排第一的原因有三點:

1、謀定天下之功;

當初,劉邦還是個無所事事的無業遊民,而蕭何是秦朝御史親自邀請的人才,可蕭何去拒絕了。蕭何為劉邦謀奪天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設計讓劉邦當上了沛公,拉開了劉邦起義的序幕。劉邦進入咸陽過後,也是蕭何進入丞相府收集秦朝的賦稅、人口、資源、刑法、各類典籍,為劉邦能夠穩定局勢,控制全國打下了堅實地基礎。
2、舉薦人才之功;

蕭何為劉邦尋得最大的人才就是韓信,因為他的出現,楚漢局勢迅速反轉,最終劉邦得到了天下。
3、穩固後方,持續提供糧草、兵馬之功。

在劉邦外出和項羽打架的過程中,蕭何是可以一句話就搖身一變取代劉邦的,可他不僅沒有,還主動送兵、送糧。可以這樣說,若是沒有蕭何為劉邦穩固後方,劉邦在和項羽的戰鬥中,很容易就會陷入兵糧短缺的尷尬局面,而失敗。

張良所分的留縣雖然小而窮,但卻意義重大:

《史記·留侯世家》: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劉邦的本意是讓張良在齊國自己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張良自己請求只要留縣就好。

請封留縣是一步好棋,張良是瞭解劉邦的人,從跟隨劉邦開始,張良便一直把自己放在謀臣的位置上,不會過界去追求太多功績。

他把自己從權力中心漸漸脫離出來,有三個因素:

1、表達自己不求名利,能夠遇見劉邦已經很榮幸,用留縣作為封地,表達自己忠於劉邦,無心權力,這是很高明的自保手段。

2、張良是個淡泊名利的人,他的心願是離開朝堂後隨赤松子去遨遊四方,可見一斑。

3、張良的心中韓國佔了很深地地位,他原本是打算去投靠韓王,繼續為韓王服務的,只是後來韓王被項羽所殺,他才來投靠劉邦的。

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喜歡,歡迎點贊、關注和分享(* ̄︶ ̄)

祝大家萬事如意、事事順心。


腦洞趣味歷史


嚴格的說,這應該是兩個不同的問題,首先,馬上打天下者不能馬上治天下,頗具治國理政之才的蕭何是大漢初建之時必不可缺的人才。其次,將又窮又小的留縣作封地是張良自己的選擇,與劉邦沒有什麼關係。

一:著名的功狗、功人之爭

公元前202年,劉邦登基稱帝,在論功行賞之際,眾功臣卻開始自矜攻伐,彼此爭執多有齟齬,當此之際,劉邦以蕭何功大為由,封其為酇侯,食邑為諸臣之首。誰知如此一來,不僅沒能止歇諸臣爭功的矛盾,反而引發了朝中的文武之爭。

以曹參為首的武將集團公開暢言,蕭何文墨小吏,未有汗馬尺寸之功,卻反居諸臣之上,如此不公何以服眾。面對氣勢洶洶怒氣澎湃的武將集團。劉邦以打獵為例,以追逐走獸、獵殺麋鹿的狗譬喻馳騁疆惕、攻城陷地的武將;以發蹤指示、明確方向的人譬喻坐鎮後防、運籌帷幄的文臣。如此一來,諸君大臣無不心悅誠服。紛紛讚歎劉邦目光如炬,洞見幽微。

二:崇隆蕭何是劉邦偃武用文治國之道的第一步

馬上打天下者豈能馬上治天下?楚漢分野、群雄逐鹿之時,正是武將奮命,斬旗奪將建功立業之際,但在項羽覆亡,天下一歸之後,當年馳騁疆場、勇悍驍健的名師大將就成了帝國的隱患危機。對此,早在楚漢相爭,韓信請封之時劉邦就已經有了清楚的認知。只是一直按捺不發而已。

如今天下大定,正是偃武興文,與民休養的時候,蕭何的眼光、才能和資歷是身為劉邦所認同讚賞的,畢竟早在秦帝國時期,蕭何就已經是秦國公務員,且能力突出備受上司青睞,如果不是蕭何心有所繫,那必然已經青雲直上了。

但對於草莽出身,轉山屍山血海之中的功臣勳貴們而言,轉變國策並不是那麼容易接受的。畢竟百戰功成之後,誰不想裂土分茅,蔭庇子孫後世呢?所以,在我看來,劉邦崇隆蕭何其關鍵並不在於蕭何的功勞是否真有那麼大,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抑制武將集團,並以此向天下臣民傳遞自己準備偃武修文、與民將養的訊息。所以在功狗功人之爭後,諸勳貴排位次的時候,劉邦依然不依不饒,勢必要以蕭何為第一的緣故。而在當時,關內侯鄂君顯然已經看出了劉邦的用意。於是挺身而出、仗義執言,不僅解了劉邦的危局,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安平侯的封賞。

自古帝王多無情,從劉邦的費盡心機多方籌謀而言,在我看來,劉邦對這班追隨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兄弟老夥伴還是很仗義的。畢竟,除了異姓諸侯王,這些封侯的角色幾乎都是善終善了的。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三:我本一心在雪恥,何嘗有意於功名?

張良出身貴族,祖上世代相韓,體貌稚弱的張良如果不是遭遇了亡國破家的鉅變,恐怕也不會挺身出世,攪動天下風雲了。

有鑑於此,當張良在下邳遭遇劉邦之時,他馬上就意識到劉邦是可以幫助自己報仇雪恨的角色。誠然,這一點在《史記》中被記載的玄之又玄,其實簡單說來,不過是自幼官宦的張良有些識人之明罷了。當然,有時候這人的直覺確實精準的怕人。

由於追隨劉邦的目的和其他人不同,自始至終,在劉邦的陣營裡,張良都有種置身其中而又超拔其外的感覺。那種翩然不以功名利祿為意的灑脫令劉邦對張良異乎尋常的放心。所以,在整個楚漢爭霸的過程中,張良幾乎是形影不離的跟著劉邦,為其出謀劃策、匡正缺失以保證其能夠始終堅定的走在正確的革命戰線上。而劉邦更是言聽起從,聞言無二。

人不記自己的功勞,我卻不能忘了他人的恩惠,富有四海的劉邦在建國之後,讓張良在齊地自擇三萬戶作為封地。但原本就是一心報仇,志在雪恥,無心功名的張良根本不為所動。但又不願拂逆帝王之命,於是以“與上初會於留”的理由,選擇了又小又窮的留縣作為自己的封地。

四: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建漢有三傑,是蕭何、張良、韓信也。三傑之中,蕭何和張良能夠終身榮華,身名兩全是有其道理的。所謂世殊事異,事異備變,號稱“國士無雙”的韓信純粹就是個兵痴,對於時局的洞察力和掌控力和蕭何、張良想比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之上。這也算是他的取死之道吧。

至若蕭何“自汙求全”以釋雄主之疑,終究子孫綿延,榮華富貴與國共休慼;而張良更是有范蠡“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氣度。他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的識見,即便歷經千年,能夠勘破悟透的又有幾人哉?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先說張良為什麼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這個問題吧。

在劉邦分在封完韓信、彭越和英布等這些功勞最大的王之後,他就想到在分封就該輪到張良了。

根據劉邦分封的先後順序,可以看出其實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張良的功勞是比蕭何的要大的。

於是,劉邦就告訴張良,你就在齊地自擇三萬戶,當做自己的封地吧。

看到了吧,這就是劉邦對張良的賞賜,而且一開口就是三萬戶人家,還是在當時天下最富庶的齊地。

但是,這件事被張良拒絕了,張良最懂得帝王之道,尤其他對劉邦的瞭解是最深的,所以,他覺得若是自己收了劉邦給的這份大禮,那他的災難才真正的來到了呢?

張良告訴劉邦,齊地三萬戶就算了吧,若是陛下非要賞賜我的話,那就選留縣這個地方吧,我只要一萬戶就行了。

天下這麼大,張良為何非要選又小又窮的留縣呢?

因為這個地方是當年張良和劉邦第一次見面的地方,張良之所以選這裡有紀念的意義。

劉邦聽了張良的回答,很高興。就準了張良的這個意見。

張良被封為侯之後,因為身體不好,所以,他就不怎麼過問朝政了。

這個天下雖說被劉邦打了下來,但是,劉邦還是要治理的呀。

治理國家就必須要有能人,在張良不可用的情況下,劉邦只要選蕭何。畢竟蕭何在這一方面是比較有經驗的。

這就是為什麼劉邦非把蕭何排第一的原因,畢竟只有排第一的人,才能名正言順的當大漢王朝的宰相呀。

蕭何在沛縣的時候就是大秦公司的公務員,而且他的業績十分的突出,每年大秦的考核他都是全郡第一名。

到了劉邦起義後,蕭何參加了進來,他開始為劉邦治理大後方了,直到劉邦佔領了關中之地,也一直都是蕭何在為劉邦治理著關中之地。

劉邦就是看中了蕭何這個治理民眾的能力,所以,他靠一己之力,把蕭何推上了功臣中第一的寶座。

當然蕭何的這個第一,是不包含韓信,彭越,英布和張良的。

蕭何的第一僅僅是跟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人比的。


漢史趣聞


張良的封賞並不低,僅次於曹參,居於第二位,高於蕭何(第三)。

《史記·功臣侯者年表》記載:

留文成侯張良 “以廄將從起下邳,以韓申徒下韓國,言上張旗志,秦王恐,降,解上與項羽之□,為漢王請漢中地,常計謀平天下,侯,萬戶。”

平陽懿侯曹參 “以中涓從起沛,至霸上,侯。以將軍入漢,以左丞相出征齊、魏,以右丞相為平陽侯,萬六百戶。”

酇文終侯蕭何 “以客初起從入漢,為丞相,備守蜀及關中,給軍食,佐上定諸侯,為法令,立宗廟,侯,八千戶。”

細細研究功臣表,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功和賞不對等。

功蕭何第一,賞第三。

功曹參第二,賞第一。

功張良第六十二,賞第二。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主要是基於文臣、謀士的功勞不好計算導致的。

武將的功勞好計算啊,擊破幾個諸侯國、郡、縣,斬首俘虜幾個諸侯王、將、相、郡守、都尉。

那文臣謀士怎麼計算?你說他的計策好壞,是多好多壞?量化打幾分?徵募新兵徵收糧餉又佔幾分功勞?

雖然後來劉邦又提出了三不如論、功人功狗論,抬高蕭何張良,但武將心裡還是十分不服氣的,畢竟再好的計策沒有人冒著生命危險攻城略地都是虛的,所以劉邦思量再三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名利分離。

對蕭何給予足夠的名,但利略微減少,變成了功第一賞第三。

對張良給予足夠的利,但名減少,變成了功六十二賞第二。

十八功侯裡除了蕭何清一色都是武將,可以說把蕭何抬出來也有壓制武將的意思。

至於張良排到六十二,除了因為其自身低調外,張良還有一個“汙點”,就是兩次離開劉邦去輔佐韓王,韓王死後這才一心一意輔佐大漢。

總的來說張良的封賞並不差。


az2777


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的地方嗎?

張良是個柔弱的人,從小開始大家都覺得他像個女孩兒。長大後自然體弱多病,每次要用‘冷香丸’,才效驗些。冷香丸是用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和雨水這日的天落水,白露這日的露水,霜降這日的霜,小雪這日的雪,丸了龍眼的丸子,盛在舊瓷壇裡,埋在花根底下。發病的時候拿出來吃一丸,用一錢二分黃柏煎湯送下。幸虧張良是韓國的貴族,錢花去不少拿來吃藥,如此這般才養大了不少。

然而好景不長,秦國的軍隊就滅了自己的國家,靠著老家的積蓄也算是勉強度日,就是病情一日不如一日,就想著報仇,為自己的國家出一口惡氣!

他在博浪沙埋伏了能力舉千斤的力士,企圖靠著這力士手裡的大鐵錘,一次拿下秦始皇的狗命,不幸的是,狡猾的秦始皇,出行帶了很多副車,力士的全力一擊正中其中一輛,讓嬴政撿了一條賤命。

從這之後,他才改成了張良這個名字,流亡的生涯非常難捱,尤其是自己本身就體弱多病,眼看著日子一日不如一日,當他心灰意冷的時候,整個秦朝的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反秦的高潮,帶頭的是個叫做陳勝的人,繼之而起的是六國貴族的復國運動。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良起兵了,他打算實現自己的偉業,韓國復興運動,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在他經過楚國留縣的時候,碰見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物“劉邦”。

和劉邦的相處,張良發現,劉邦是個痞氣很重的人,看不起讀書人,見了就要大罵,只是對自己不同,每次都要鞠躬,喊“張先生”,而對他說的話,劉邦也是言聽計從。只是因為有復國的願望,不能和劉邦朝夕!

等韓國的事情辦完,張良就馬不停蹄的找到了劉邦,而這時他發現了,劉邦對他更加不同尋常的尊敬。

那是劉邦帶兵進入咸陽的時候,一輩子是屌絲的劉邦,被眼前的美女和財富搞混了荷爾蒙,他要享受,從來沒有的享受。只是一個殺狗的樊噲顯得異常謹慎,說“主公,這樣做,怕是不行”。他遭到了劉邦的大罵,說樊噲只不過是一個殺狗的。

張良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去見劉邦,不多說話,只是輕描淡寫的說道“樊噲是對的”,聽了這話劉邦馬上退出了咸陽宮!

韓國復國運動的成功,讓張良異常的高興,他想象著韓國美妙的未來,可是迎接他的現實卻是,項羽不讓韓王成回國的現實。

這時候的張良哭的厲害,多少年的心血,都付之一炬,多少年的努力,卻掙得一個虛無的國家。

從這之後,張良,跟定了劉邦,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四年楚漢戰爭,在這四年裡,張良一步也沒有離開過沛公,只是做為一個帳內的決策高手,遙遠的指揮戰爭!

劉邦是個成功的人,張良沒有看錯。

新建立的漢帝國,是異於常人的偉業,是所有人的功勞,每個人都很興奮,每個人都盼望著自己能夠吃到一口肥美的大肉。

可是根據當時的情況,只有擁有軍功的軍人才能受封,蕭何張良都不是軍人。

所有人都在議論第一大功臣,大家都在向曹參祝賀,當然他們也相互吹捧,並扒開衣服一二三四的數著身體上的刀傷!然後哈哈笑著擁抱在一起。

蕭何被認為功臣引起了各位大將軍的不滿,他們紛紛抗議說,蕭何沒有戰功。

只是劉邦不從,硬是說,你們一群獵狗,那裡能跟獵人比較功勳。蕭何就是那個獵人。

不但蕭何是獵人,張良也是獵人,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

張良聽了這話嚇一跳,體弱多病的他,猛烈的咳嗽了兩聲,說道“陛下的抬愛,良十分感激,不過這一切都是天意,讓良輔佐陛下,我哪裡有什麼功勞,因為陛下的抬愛,能給一個侯,實在感激不盡,把我們當初第一次見面時候的留縣給我吧,良知足了!”

這之後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門不出歲餘。

注:

一、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時時從漢王。

二、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

三、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


目西


蕭何排第一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劉邦自己都說,蕭何是功人,其他人是功狗,可見在劉邦心裡,蕭何的作用和其他人完全不同。我們要看蕭何當時是什麼工作。從劉邦起兵時蕭何就跟從,一直到楚漢戰爭時,劉邦在前線與項羽作戰,蕭何就在後方打理秦國本土,為劉邦輸送軍糧。楚漢戰爭為什麼項羽一直勝利卻一戰敗北?正是因為缺少蕭何這樣合格的大管家。所以蕭何又毫無爭議成為了漢初第一位相國。

蕭何在功臣排名第1,而張良排名僅63,這個排名肯定很多人不服,張良再不如蕭何,好歹也是“漢初三傑”之一,不致於排名這麼靠後吧!其實這個排名更多是綜合因素,排名第一的蕭何、第二的曹參都是劉邦發家的左膀右臂,第三的張敖是劉邦女婿,第四、第五的周勃、樊噲也都是豐沛人。這些人是最早跟隨劉邦的一批人,在劉邦集團裡關係錯綜複雜,張良作為韓人人際關係較少,加上張良自己其實也並不在意這些。

其實在漢朝統一時,張良為了避禍基本就託病不出了。討要陳留是因為陳留是他和劉邦初見的地方,這樣一來將會更加增加劉邦對他的好感,其實也都是明哲保身之道。所以後來開國功臣不少都被劉邦整,韓信賜死,蕭何下獄,只有張良卻平安安享天年。


林屋公子


張良之所以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是因為他為了明哲保身,自己推辭了重賞,選擇留縣。蕭何第一,則是因為他幫助劉邦穩定後方。

劉邦稱帝之後,要分封功臣。張良是一個謀士,並沒有陣前交鋒的功勞。但劉邦當然不糊塗。他說,張良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這個功勞可比陣前殺敵要大多了。

於是,他要張良自己在齊國選擇三萬戶作為封賞。

要知道,齊國當時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劉邦讓張良自己選三萬戶,應該說是極大的優待了。其他大臣中排第一的蕭何,最後封了萬戶。張良的三萬戶是蕭何的三倍,可見劉邦對張良是很好了。

但張良自己推辭了。他說,當初我與陛下第一次在留縣相逢,這是上天要我來輔佐陛下。陛下用我的計策,能夠成功了,我封留縣就夠了。

劉邦就封張良為留侯。

可見,不是劉邦虧待張良,而是張良自己選擇只要留縣。推辭三萬戶的原因,是張良知道“急流勇退”的道理。自己輔佐劉邦打下天下,若是居功自傲,很可能反而帶來災禍,不如低調些能保平安。

再後來,張良宣稱說:我們家本是韓國的大臣,韓國滅亡後想要報仇滅秦。現在我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指導皇帝劉邦,成功封侯,這已經是普通人的極致了。我不要當官了,要修道了。

從這,也可以看出張良的心思來。


至於蕭何在群臣中排第一,也是有講究的。蕭何既是劉邦的同鄉發小,又是劉邦的總管大臣,有點類似於劉備手下諸葛亮的味道。劉邦打下關中,是蕭何幫他蒐集了圖書地圖,制定政策。劉邦封在漢中時,蕭何幫他規劃戰略。劉邦出兵後,蕭何長期鎮守後方,源源不斷地發動兵馬糧草給劉邦。所以,蕭何對劉邦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韓信因為“謀反”被貶為淮陰侯後,蕭何功勞最大毫無問題。


巴山夜雨涮鍋


劉邦得到天下後論功行賞,所封侯爵中蕭何排名第一。功臣們不服,都說蕭何不過在後方轉運糧草,又沒有戰功不應該排名第一。大家的觀點是曹參為了劉邦披堅執銳、衝鋒在前,身上大大小小的傷有幾十處,應該排名第一。劉邦聽了大家的話,並不以為意。他說道:“這就好比獵人打獵,獵狗用來驅趕獵物,獵人用來謀劃全局,你們說是獵人重要還是獵狗重要呢?”大家覺得沒有話說,於是蕭何成為了功臣第一。實際上,蕭何成為功臣第一是有其他原因的,只不過一些奧妙不能為人所知罷了。

蕭何:秦之幹吏,漢之能臣,無為而治,百廢待興,居功至偉,秦滅漢興。

蕭何不是一個人參加革命的,為了表示對於劉邦的忠心不二,他把蕭氏親族都拉進了隊伍一起反秦。把身家性命和家族榮辱,都和沛公劉邦聯繫在一起,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打天下易守天下難。劉邦知道身邊的這些人裡除了蕭何之外,多是好勇鬥狠的勇將,就沒有幾個治世之才。國家初定,百廢待興。這個時候就是蕭何發揮作用的時候了,這個時候將功臣第一的名銜賜給蕭何,是讓他感念皇恩浩蕩治理好大漢天下。

蕭何善於識人。對於劉邦的為人,蕭何十分清除,在很早的時候,蕭何就開始了自己的政治投資。如每次劉邦公幹,他都比別人多給劉邦幾百錢,投資要趁早,所謂時不待我。蕭何精通秦律,漢法秦律一脈相承。蕭何在秦律的基礎上,結合西漢初年民生凋敝、百廢待興的實際加以完善,確立了大漢的國策“無為而治,休養生息”。

張良:滅秦已得償所願,了卻吾平生所望,既不做富家的貴公子,也不做朝堂的弄權人。

劉邦對於張良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因此在對待張良時格外厚待,要他在天下最富饒的齊地選擇三萬戶做為自己的封地。

張良辭讓道:“我和陛下相識,是陛下天命所歸,也是我得逢明主,如果你非要賞賜的話,我們是在留縣相遇的,就把留縣賞賜給我做封地吧。”劉邦對張良的說辭十分滿意,於是就將留縣封給了張良。



對於張良而言,他出身韓國貴族之家,祖上幾代為韓國相國。權勢、財富並不是張良所追求的,他最大的人生目標就是復仇,向滅亡韓國的秦國復仇。如今目標已經實現,也到了自己功成身退的時候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劉邦這個“流氓皇帝”,自己就有一番獨特而有趣的言論來評價蕭何和張良的功績。

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劉邦已然消滅了項羽,做起了漢朝的皇帝,開始剖符封賞各功臣,直接就給了蕭何酇候,食邑數10600,排第一。這個時候,就出現了諸侯爭功的情況。

有人說:“我們披堅執銳,參加各種戰鬥,浴血奮戰幫助皇帝打下的天下。蕭何沒參加任何戰鬥,就跑跑腿,送送文書,偶爾參加幾次謀議,憑什麼功勞在我們之上。”

於是劉邦親自為他們解釋了一番關於“功狗”和“功人”的奇葩理論。

劉邦說:“各位都打獵,打獵時追殺野獸兔子的是獵狗,而放出獵狗指揮方向追擊獵物的卻是人。各位追逐獵殺野獸,是功狗,而蕭何縱狗、指示方向,是功人。”

功臣們聽後都不敢再發表議論。

至於張良,更牛,張良是劉邦的謀主,智囊團首席團長,同樣也沒有戰功,直接讓他選擇最發達的中原地區,齊地,選三萬戶,作為食邑。

也就是說,其實按照劉邦最初的想法,應該是張良第一,蕭何第二。只不過,張良不留戀權位,知進退,深諳“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他不敢承受。

於是,張良跟劉邦說:“當初,我在下邳地方起事,跟皇上你在留縣相遇,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緣分。皇上用我的計謀,幸運的是,都能奏效。我希望陛下封給我留縣就好了,不敢承當三萬戶。”

張良其實就是想說,我很念舊,不想留戀富貴,只要給我,我們最初相遇的地方,讓我懷念就好了。劉邦多聰明,一下就知道了張良的意思,於是封張良為留候,食邑10000戶。

其實,從這也看出來,張良實際上是比蕭何更有本事的。因此,後來蕭何被捕入獄,差點被殺,而張良卻始終受劉漢尊重,最後得以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