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

王事情


有一种太子叫作明君的太子,尤其是那种还挺能活的明君,当他们的太子大多没有好下场,公认的明君无外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如果再加几个人的话,我认为秦皇之前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赵雍算一个,宋祖往后的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都能够算得上吧!

我们看看他们在皇位继承时候所遇到的困难吧!赵武灵王被梁启超认为是继黄帝之后最有作为的一个君主,结果在立储的时候废长立幼,晚年的时候竟然还后悔了,最终在沙丘宫变中被人活活饿死。

秦始皇晚年一心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结果死在了外面,长子扶苏没有即位,反而公子胡亥即位,带领秦国走向灭亡。

汉武帝晚年时候宠爱钩弋夫人,生下刘弗陵,为了让刘弗陵当太子,爆发了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逼造反,最终兵败被杀。

赵匡胤的传位最为神奇,从金匮之盟到烛光斧影,反正皇位最后是没有传给儿子。

康熙被称为圣祖,晚年却发生九子夺嫡,太子胤礽被两立太子,最后也是两被废。

种种来说,也就是明朝的太子比较稳,立了之后就不再改,即使蠢起来像头猪那也是朱家的皇帝,最让人气愤的是,太子可以死,但是朱元璋立皇孙啊!当然,结果我们看到了,靖康之难后,建文帝的尸首丢了六百年,都没有找到。

上文没有提及的最后一个明君,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的登基历史就不光彩,是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弑兄逼父才登基的,在其登上皇位之后,也很重视对继承人的培养,不想再发生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事情。

唐太宗一共14个皇子,在当时唐朝嫡庶之分很严重,其中为长孙皇后所生的3个儿子最为唐太宗所重视,他们分别为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唐太宗是很看好李承乾的,在即位的时候就立李承乾为太子,希望李承乾不要成为李建成第二,李承乾刚当太子的时候,有长孙皇后在,李承乾是一个好孩子,史载其“性聪敏, 太宗甚爱之”。

在李承乾八岁的时候,唐太宗就任命刚刚卸职的丞相萧瑀为太子少师,后来更是用著名大臣李纲为师,为的就是能够让李承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当时李世民对李承乾十分照顾,李承乾生病的时候,一向不搞封建迷信的李世民,先是允许剃度三千和尚为其祈福,后来又请天竺高僧,总之,把李承乾当作手心里的宝。

如果长孙皇后不死,估计皇位妥妥是李承乾的,但是贞观十年的时候,长孙皇后去世,对于唐太宗和李承乾都是一种打击,我们经常在书中看到李世民跟魏征发脾气,最后劝李世民的总是长孙皇后,那是因为隋唐时期门阀制度特别厉害,长孙皇后代表的是很大的权势,即使是贵为皇帝的李世民也不敢轻易发脾气。

长孙皇后去世后,关于李承乾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了,先是李承乾贪玩,不好好学习,后来是李承乾有同性恋倾向,最后竟然是不尊重师长,甚至要谋杀老师。

反正不好的一面在长孙皇后去世全部都显现出来了,李世民对其逐渐不满。

李承乾的种种作为,相对于李唐皇室来说,远远算不上什么,从李渊、李世民、李治、李隆基、李亨这些皇帝来看,丫的一个比一个会玩,恰恰是李承乾比较倒霉,受到的压力也不是一般的大。

一方面李承乾是一个坡脚,这种有伤大雅的行为在别人的眼里棕感觉不符合一个君王的形象,从而使得李承乾内心本来就有一些自卑;另一方面却是李世民的严格要求,希望李承乾是一个完美的太子,然而明君眼里的太子,又是相当难当。

明君眼里,如果太子比你出色,他会感觉到做父亲的不如自己的儿子,当儿子不如自己,他会感觉这个儿子有些傻,最后明君在选择储君的时候,都选择了那个不太争的那个,因为能够坐稳不争的那个人,往往是比较有城府的,前者是李治,后者是雍正。

当然,偏心眼是每个皇帝都犯的毛病,当时唐太宗十分宠幸魏王李泰,给李泰大肆进行封赏,在各方面规格都不输于太子,其实这是很危险的事情,皇帝偏心眼最后立小儿子的事情是经常的事情,当时大臣都有点看不下去了,向太宗进谏说您对魏王太过偏袒,使他“有逾于皇太子”。

李世民的这种作为,实际上也让李泰产生了幻想,认为只要扳倒太子,皇帝就是他的了,人最怕的事情就是有了不该有的幻想,当然,这种幻想还是李世民给的。

反太子政治集团的施压,导致李承乾选择了自暴自弃,最后被侯君集和李元昌所利用,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对于李承乾的谋反行为,李世民是十分震惊的,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一手培养的儿子,最后走上了谋反的道路,他不敢相信认为自己花了这么多的心血培养的儿子,会反他,然而当他思考后,就明白自己对李承乾的确是不公的。

唐太宗将参与谋反的人全部诛杀,对于李承乾,曾经弑兄逼父的李世民在群臣一致要求处决李承乾的时候,还是没有下去手,只是将其贬为庶人。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李承乾身为太子依然造反,很大程度上跟李承乾的教育失败有着必然的联系,唐朝的皇子教育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为失败的,这种为了权力发生宫廷政变的事件,李承乾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史论纵横


我是李承乾,皇二代出身,八岁就成为了大唐的太子,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父亲太宗皇帝经常夸赞我聪明好学、仁义孝纯,没错,我就是你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当我十二岁的时候,父皇就开始锻炼我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虽然只是“听讼”,但我已经开始参与政事,你们在我这个年纪可能还在玩泥巴吧。父皇每次出去巡幸时,都是由我留在京城监国,可见我在父皇心中的地位有多重。



本来我是很完美的,很有帝王之象,可偏偏老天赐给我一副不完美的身体——我患了脚疾。虽然我父亲经常说足疾并不影响我成为一代明主,但我内心还是留下了叛逆的种子。

虽然我身份高贵,但也跟普通人一样,有逆反心理。父皇给我选了十多位当世名臣,让他们平时没事跟我谈论一下天下大事,但是这些人把我当成小孩子,动不动就去父皇那里告我的状。我不过盖了一座房子,于志宁就上疏批评我太过奢华,我奢华个鬼啊,哪一个太子像我这么寒酸;我跟小太监一起玩了一下,这老家伙又去告状,还把我比作秦二世,我要是秦二世,父皇不就是暴君秦始皇吗?这老头脑子缺根弦吧。他们越这样,我越要跟他们对着干,慢慢我就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了。

你们说我玩乐丧志,我就偏偏去重新一个太常乐人,他很会逗我开心,我把他叫做称心。没想到这这个消息传到了父皇的耳中,称心就被杀了,我恨父皇,也恨那群老不死的,总有一天我要报仇。



慢慢我发现,父皇对四弟李泰越来越宠爱,本来成人后的皇子都应该去封地的,但父皇却特许他留在宫中,我变得担忧起来。这个四弟仗着父皇的宠爱,竟然对太子之位有了觊觎之心,这是我不能忍受的,但此时我并没有比他多什么筹码,相反我与父皇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面对李泰的挑衅,我越来越压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太子之位是我的,皇帝也是我的,我还要为称心报仇。



既然父皇不再宠爱我,那我就学习一下“前辈”的经验,父皇你不要怪我,毕竟当初你也是抢了大伯的太子才当上皇帝的吗?这些年我身为太子,身边还是有一些人手的。可惜天不随人愿,还未起兵就输了。



我就要不是太子了,我会死吗?


历史伶俜者


李承乾的储君干得算不上顺风顺水哦。

李承乾、李泰、李治的关系,与《琅琊榜》中太子、誉王、靖王的关系非常非常像。

李承乾早早被立为太子,但是他没把这个位子坐好

626年6月发生了宣武门之变,8月唐太宗继位,10月就立李承乾为太子。可以说早早地确立了他储君的地位。

刚开始,太宗常让他处理政务,还算不错。

但是人越长大,欲望越多,尤其在帝王之家,又早早被立为储君,自制力稍差一点就容易掉沟里去。

这第一条沟壑就是耽于享乐。美女、音乐、游山玩水,做了还遮掩,怕太宗知道。

第二条就是虚伪,言行不一。李承乾在朝中说话都是忠孝仁义,言辞恳切,但退朝之后就跟一群不逞之徒混在一起。有人劝诫呢,他就一边自责一边掩饰。他有一个超能力,就是自我辩解的能力特别强,让劝谏的人来不及搭话。

第三条就是行为不检点,比如宠爱戏子、模仿突厥、背后说狠话等,惹太宗生气。李承乾非常喜欢一个身段很好本事突出的优伶,叫“称心”,还结交道士,结果太宗知道了,大怒,把这些人都杀了。这李承乾不但不改正,还给这个优伶在宫苑中建了个墓、在房中挂上画像,早晚祭奠。他为此心怀怨恨,竟然借口不上朝了。

他还曾说过:“我当了皇帝,一定随心所欲。如果谁要劝谏我,我就杀死他;杀到五百人,难道还压不住吗?”

说狠话过过嘴瘾,普通人没什么,但他忘了自己是储君啊。

(李承乾)

魏王李泰谋夺储君之位,促使李承乾谋反

上述李承乾的这些毛病,大家都知道。这对于皇次子魏王李泰来说,是个很大的诱惑;他认为他还有机会,要搏一搏这个皇太子之位。

李承乾有个生理疾病,腿脚不便,就是稍微有点瘸,魏王李泰就设计排挤他。李泰还安排一些他的心腹在朝中走动,拉拢大臣,几乎结成势力强大的一党了。

李承乾着急了!担心自己这个太子地位难保啊!那李承乾就开始反击了。

但是,李承乾你看他结交的都是些什么人?戏子、道士、对现实不满的人,他们能给他出什么上档次的计谋吗?结果李承乾的招数都是些昏招。

李承乾派人到玄武门送上密封奏章,揭发李泰的罪状。太宗很生气,但也没查出什么。

不久,李承乾眼看自己的地位越来越危险,干脆铤而走险吧。

李承乾安排刺客去谋杀魏王李泰,结果失败了。李承乾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便与李元昌、侯君集等人歃血为盟,计划带死士直接闯入西宫,学唐太宗当年做法再搞个宫廷政变。

但李承乾的阴谋因故败露了,谋反计划胎死腹中。

按说一般这种谋反大罪,都是要被处死的。但唐太宗还是心里可怜他,没杀他,把他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

造成这种局面,其实唐太宗难辞其咎

说实话,在李承乾与李泰互相谋夺的事情上,唐太宗犯的错跟他老爹李渊犯的错一样。

李渊在当年起事反隋之后,看李世民这么能干,经常一激动就口头对李世民说:我将来立你为太子。

李世民对李泰也是这样。李泰在李世民面前会表现,因此李世民很喜欢李泰。在李承乾派人投书揭发李泰事情后,李世民反而更喜欢李泰。李世民也口头对李泰说过:我要立你为太子。

李世民不但口头说,还在实际行动上公开表现出来。

比如,有些地位高的官员(三品以上)在对待李泰的礼节上做得不够标准,结果惹得唐太宗大怒,把他们召来训斥了一顿。房玄龄这样的重臣都被吓得满头大汗,你可以想像当时太宗爱李泰之心有多么深切。

再比如,朝廷给魏王李泰的供奉竟然多过了太子;李世民还下诏让李泰入居武德殿。

这不是明显表现出了偏爱李泰、给太子李承乾巨大压力嘛!

最终,在李世民有意无意的举动之下,加上李泰的排挤,李承乾终于被压力搞得失去了理智,做出了谋反的举动。

魏王李泰本来胜券在握,但是做得太过火了,结果让李治捡漏

这个魏王李泰,已经把李承乾搞到了,他是很有机会成为储君的。但是,因为他自己某些方面做得太过火、太违反人之常情,结果反而演砸了,太子之位旁落李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李承乾因谋反被幽禁期间,李世民有意立李泰。李泰不知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还是为了趁热打铁,竟然对李世民说:如果传位给他李泰,他李泰死之前将把自己的儿子杀了,然后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李世民在征询重臣意见的时候说了李泰的话。褚遂良对太宗说:假如将来在你百年之后,魏王李泰真的占有了天下,他怎么可能冷酷地杀了自己的爱子,而将皇位传给晋王李治呢?

是啊,这么违反人之常情的事情,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李泰还嫌自己这火烧得不够旺,也担心李治破坏他的好事,就跑去吓唬李治:你和那个反贼李元昌关系很密切,你不担心皇上治你的罪吗?

这李治是个老实孩子啊,心里藏不住事儿,于是就满脸愁容。李世民看到了感到很奇怪,等问出原因后,对李泰大失所望。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琅琊榜》中,誉王与太子拼命缠斗,谁知最后便宜了靖王,故事雷同不?

李世民还说了这样的话(大意):我不立李泰而立李治为太子,是表明太子之位不能靠心计经营而得到;以后如有太子失德而藩王企图谋取的,两人都不能立。

(李治)

结语:大唐朝政,一直在草原的质朴与汉文化秩序的冲突磨合中前行

鲜卑北魏注入的新鲜血液,把草原质朴的精神注入了中原文化。也让中原文化多了一些直接,少了一些迂腐虚文。大唐的这些人还都是,比较直接,想做就做,也敢冒险,在事情还有一线机会时也愿意冒险一博。后来大唐的政治,多次重复上演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模式。

李世民发动政变,是冒死一搏,只是他运气好,成功了。李承乾也这么干,但他失败了。

后来的李隆基也是这样,一切都是险中求,连续搞了两次政变,才稳住自己的权位。

大唐的冒险与尚武精神,从皇族的这些行为上可见一斑。

但是,与《琅琊榜》不同的是,李治的政治水平与靖王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李世民担心李治太软弱,而有意改立那位性格更像他的吴王李恪(李世民庶出的儿子)。但被长孙无忌给劝阻了。李世民从此不再有改立太子的想法。

李世民还担心李恪走上李泰的道路,就亲自告诫李恪:父子虽然至亲,但是犯法了我也不能饶你。汉昭帝已立,燕王刘旦不服,暗中图谋造反,霍光一封信就杀了他,你要引以为戒啊。

但是,李世民改立的想法还是为李恪招来了杀身之祸,告诫的话也一语成谶。

等到李治继位之后,李治本人没什么心计,但长顺无忌始终认为李恪对李治是个威胁(李治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653年,驸马房遗爱犯罪,为了活命,他顺从长孙无忌的意图,诬告李恪谋反,李恪因此很快在宫中被勒死。

(完)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俗话说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李世民能在玄武门弑兄逼父;我李承乾为何不能自立山头?

与伯父李建成不同的是,李承乾属于那种高开低走的太子,自己作死。原本他是当之无愧的合法皇位继承人,这从他的名字就看得出来,“承乾”: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再加上其乃是嫡长子,论资历论能力都得是他。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迟迟不驾崩,自己又身患脚疾,经常生病,而弟弟李泰日渐获宠。因为之前有着玄武门之变的前车之鉴,李承乾感觉弟弟威胁很大,于是就派人暗杀弟弟。结果事情败露。于是李承乾一不做二不休,开启了谋反之路。

不过,姜还是老的辣,李承乾终究还是没能斗过父亲!

究其原因:

第一个,和当时唐代初期的政治环境有关系,当时的环境就好似一个刚刚建立的创业团队,他们并不知道前面的路到底是怎样的,又会遇到些什么问题?

玄武门之变告诉李承乾,他这个太子之位不是万无一失的,弟弟李泰成长让他感觉威胁很大他害怕自己成为伯父李建成。害怕弟弟李泰成为第二个秦王。

所以整个的环境给李承乾一种压迫感和危机感,所以他很急切,以至于暗杀亲弟,按捺准备逼宫,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当然,这不仅仅是前车之鉴的原因,更是长久压抑所导致的不自信。

李世民对他寄予厚望,同时也给了他巨大的压力。

李承乾作为长子,从小就很优秀,在他8岁的时候,就获得了储位,并且李世民注重对于李承乾的培养,在李承乾12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处理一些政务,并且只要李世民不在朝中,便把朝中事务交给李承乾。

当然,李承乾这些事情处理的都很好。其实,李世民本应与李承乾君臣相待,但是他却把自己这个儿子错看成是自己,一直往这个方向培养他,李承乾背负了太多压力。

他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害怕得不到父亲的宠爱。长久压抑导致了性格扭曲。

特别是母亲长孙皇后的去世,让李承乾愈发的压抑,他找不到排解之人。物极必反,性格因此而大变,原本宽厚有礼的李承乾变得暴戾、焦躁、最终做出了出格之事。

其实李世民是爱这个儿子的,即使李承乾谋反,但李世民并没有杀他,仅仅只是贬为庶民流放而已,这已经是非常宽容了。


白话历史君


这件事情怪不到李承乾头上,得怪李世民无教子良方。

说起李世民因当年玄武门杀兄逼父上位,等他有了皇子自然也怕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所以早早确立了李承乾无可更改的太子地位。若是一直这么坚持也好,可惜李世民当得起明君称号,却不懂得如何做好一个父亲。把平衡朝堂的那套手段拿出来放到教育孩子身上,其本意是想通过给予二皇子李泰同样的待遇已刺激太子李承乾更加上进,可是事与愿违,他忘记了孩子们还小,还没有成熟到可以理性的分析。

再说,李承乾身边亲信皆是一群贪得无厌之辈。汉王李元昌自己没有造反的魄力就撺掇侄子造反,想凭借从龙之功获得未来更大的利益,可你一个亲王做不成皇帝不还只是个亲王么?侯君集,当年拥戴李世民尝到了甜头,可惜还是心有不甘,羡慕长孙无忌那首屈一指的地位,总想什么时候自己也“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赌徒心态,赢了一次以为还可以再赢一次!这群鼠目寸光不忠不义之辈,就不是能创业当皇帝的优质团队!

实力不足就算了,运气还差。李佑提前造反失败没想到牵出李承乾心腹纥干承基,被捕后分分钟招供把李承乾被带了出来,妥妥的坑主。也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李承乾运气太差!


一壶酒一张琴一溪云


李承乾造反,也是有因必有果的行为之一,不过也是比较极端的行为,其实翻看历史那一页,必定有很多故事在其中,细查才发现里面的玄机。

首先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在那里好无疑问的被定为了太子身份,也就是李世民的后继者,但是后期也因此他造反了,本来能等着李世民嘎嘣就能名正言顺继位的他尽然反了。很多人真心不理解这一现象。翻开历史这本书不难发现,其原因离不开他老爸李世民的关系。

李承乾出生之时,李世民并不是皇帝,他身负重任东征,收复河东,巩固了在原地位,凯旋而归以后,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幼时的李承乾也把父亲列为了人生偶像,不但深深崇拜而且以他为标榜。

后期的玄武门之变,把他幼小的心灵爱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因为事件太过血腥,他的十几位同龄玩伴一夜之间被他父亲斩杀,就连他的叔伯也没有漏网,这一事件给他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打击,而且是不可逆的。也从一个崇拜偶像变成了畏惧人物。

玄武门之变李承乾才八岁,可想而知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而且后期,他就是一个孤家寡人,没有同龄人的玩伴,没有刚正不阿的导师,围在身边的都是一群狡诈进谗言的宫人,还有学富五车但思想老旧的儒生,所以李承乾的少儿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其父亲为安定朝廷,稳定社稷并没有对他有多少关怀,可想而知在那个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承乾心理素质是如何的缺失。

后期,当他观察到父亲开始慢慢偏向李泰时,其内心的那深痛的记忆又开始作怪,不相信任何人,唯权力第一的思想开始慢慢发芽,慢慢长大。其中间并没有一个人给予他疏导。后期达到一个节点上,造反了。

其实后期看李世民在处理李承乾时,已经发现这事的出现,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负有很大的责任,所以在处理这事上面,留他一命,并在暗地里派人保护他的方法上,能看出李世民是多么的爱他的。

不难看出,整件事情的起因,是多么的可怕,为人父母的看到这一篇时应该要做一些反思,换位思考一下,你身边爱护宝宝自身的心理素质的成长有没有放到第一位,还是只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大家不妨谈论谈论,发现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文思物语


主要是李世民对于李承乾的要求太高了,这导致李承乾开始变得行为十分两面,对于父亲李世民阳奉阴违。
此外李世民宠信魏王李泰,也使得李承乾十分忧心自己的太子之位。

李承乾自身的问题

李承乾的名字来源于他出生在承乾殿,他是长孙皇后的长子,而且又是十分聪明,所以李世民十分喜欢李承乾。在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李承乾就被立为太子,李世民曾经让李承乾处理政事,李承乾都处理的十分得体,于是经常让李承乾监国。但是李承乾长大之后,就十分喜欢声色犬马,但是他又知道李世民对于声色犬马十分厌恶,于是只好在下朝的时候自己偷偷搞,都不敢让人发现。

最重要的是李承乾喜欢上了一个十几岁的太常乐人,这个男人就是称心,但是唐太宗知道后大怒,杀了称心,连坐数人。李承乾自此之后心里大变,他托病不上朝,并且在东宫树立称心的雕像,让东宫的人每天早晚都祭拜称心,自己几次经过都痛哭流涕,还在宫里埋葬雕像,给称心树立墓碑,赐予官职,最后在东宫学习胡人的衣服打扮,还假装打架。

当时奉命辅佐太子李承乾的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多次劝谏李承乾,但是李承乾经常听不进去,或者干脆不听。于志宁作为辅臣,以上谏为荣,李承乾盖一个房子,于志宁批评李承乾太奢华,李承乾左右都是宦官,于志宁说李承乾是昏君,孔颖达处处批评李承乾做的不对的地方,太子乳母遂安夫人不应该这么激烈,孔颖达认为这是对,两人生活在唐太宗的时代,唐太宗本人是擅长采纳劝谏,但也有魏征搞得唐太宗一时气愤想杀了他,李承乾虽然是唐太宗的儿子,但是他不是唐太宗李世民本人,这些文臣劝谏他当然十分愤怒,不想接纳。

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斗争

李承乾由于天生有脚疾,走路需要人扶着,这使得李承乾十分自卑,而魏王李泰十分受宠,唐太宗因为魏王李泰喜欢文学,于是发布诏令,允许魏王李泰在自己的府邸搞一个文学馆,让他自己招揽学士,同时因为魏王腰部肥大,上朝的时候行礼艰难,于是允许魏王李泰坐小轿子上朝。最后李泰召集学士编撰了一本《括地志》,唐太宗十分开心,赏赐给魏王的礼物甚至超过太子。

这一切李承乾都看在眼里,他的心里也十分担心,于是双方各自树立朋党开始斗争,李承乾一度指使封师进,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去刺杀李泰,最后没有成功才停止了行动。而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人依附李泰,成为李泰的腹心。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也成为李泰的马前卒。

李承乾到最后构建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人意图谋反,想要带兵攻打西宫。贞观十七年,齐王祐在齐州造反,李承乾对纥干承基说我难道不可以像齐王一样,结果纥干承基其实早就勾结齐王,被抓捕下狱之后,告发了李承乾,最后唐太宗把李承乾流放黔州。


人者仁义也


李承乾被废有几点:1,劣行累累;2,又不能虚心纳谏;3,引起李世民不满;4,李承乾有足疾;5,李世民宠爱李泰,魏王争权;6,太子被废,前朝太子杨勇的前车之鉴,李承乾决定模仿李世民,用武力夺取政权。

劣行累累,不虚心纳谏,太宗不满

1)奢靡废学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承乾颇以游畋废学,右庶子张玄素谏,不听。太子治宫室,妨农功;又好郑、卫之乐。诏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

2)扮突厥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作八尺铜炉,六隔大鼎,募亡奴盗民间马牛,亲临烹煮,与所幸厮役共食之。又好效突厥语及其服饰,选左右貌类突厥者五人为一落,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尝谓左右曰:“我试作可汗死,汝曹效其丧仪。”因僵卧于地,众悉号哭,跨马环走,临其身,面。良久,太子起,曰:“一朝有天下,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然后解发为突厥,委身思摩,若当一设,不居人后矣。”

李承乾常常让人扮做军士,两方交战。每次皆有损伤。

3)宠幸太常乐童称心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道士秦英、韦灵符挟左道,得幸太子。上闻之,大怒,悉收称心等杀之,连坐死者数人,诮让太子甚至。太子意泰告之,怨怒愈甚,思念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像,朝夕奠祭,徘徊流涕。又于苑中作冢,私赠官树碑。

4)不听劝谏

志宁上书切谏,太子大怒,遣刺客张思政、纥干承基杀之。二人入其等,见志宁寝处苫块,竟不忍杀而止。太子恶其书,令户奴伺玄素早朝,密以大马棰击之,几毙。

5)患足疾,魏王觊觎太子之位

李承乾成年后患足疾,这引起了魏王李泰对太子之位的觊觎。

《资治通鉴》记载:魏王泰多艺能,有宠于上,见太子有足疾,潜有夺嫡之志,折节下士以求声誉。上命黄门侍郎韦挺摄泰府事,后命工部尚书杜楚客代之,二人俱为泰要结朝士。楚客或怀金以赂权贵,因说以魏王聪明,宜为上嗣;文武之臣,各有附托,潜为朋党。

太宗宠爱李泰

《资治通鉴》记载:上以泰好文学,礼接士大夫,特命于其府别置文学馆,听自引召学士。泰月给逾于太子。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

大意是指李世民让李泰开设文学馆,李泰每月的费用超过了太子李承乾,又让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住。

谋害魏王李泰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畏其逼,遣人诈为泰府典签上封事,其中皆言泰罪恶,敕捕之,不获。阴养刺客纥干承基等及壮士百馀人,谋杀魏王泰。大意是指太子李承乾害怕李泰威胁自己的位置,便派人诈称为魏王府典签上书言事,都拆说李泰的罪过,李世民敕令逮捕这些告状人,查无所获。

李承乾又暗中豢养刺客纥干承基等人及一百多名壮士,想要杀掉魏王李泰。

可是到最后这两兄弟都没有得到皇位,最后让李治捡了便宜。

太宗虽文治武功,一代明君,却不善教育子女。皇子间的争权,简直就是玄武门之变时太宗杀死自己兄长李建成的翻版。李世民却没能提前阻止。


天要下雨啊


作为长孙皇后的嫡长子,李承乾,早在李世民登基之初,就已经被立为太子了,可是到了后来,他却和侯君集一同谋反作乱,按我们现在话所说,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李承乾没道理要反他老爸李世民,这怎么就反了呢?

李承乾

从客观上讲,李承乾谋反是被王权逼迫的。

李承乾为人愚讷,又不善于权变和谋略之术,但由于李侍民和长孙皇后的宠爱,他被推上了太子的位置,因此他成了自己的弟弟蜀王李恪和魏王李泰的对手,而他这两个弟弟又都比他聪明,比他会用心计,所以从个人而言,他从开始就不可能胜过弟弟们。

李世民

然而,李世民确对他充满了期望,想通过后天教育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于是请来像张玄素这样的大儒来做他的老师。可是他还是处处落入弟弟们设给他的陷阱,多次以后,连父亲李世民也认为他确实不是做太子的料,因此疏远他,冷落他。

所有这些对李承乾打击太大,因此他想放弃,于是,终日不求上进,在自己家里样了一些男宠和武士,在家里玩胡戏取乐,这被李世民知道后很生气,于是李世民有了废掉李承乾的想法。当然他知道后很害怕,原因是历史上的废太子下场都不好。

恰好这时候,李承乾的岳父,征西大将军侯君集因为征高昌时私吞财物,私纳胡女之罪被免了官赋闲在家,因此侯君集心怀怨望,李承乾在侯君集的各种带有恐吓性质的劝导下,终于动心要谋反。

侯君集

这时候,他的弟弟胶东王谋反被人揭发,李承乾怕查到自己头上,于是便下决心谋反。


有尘


先来说说李承乾是何许人也,他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是长孙皇后,他是嫡子又是长子,生下来又聪明伶俐,李世民很是喜欢,可以说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李世民对他寄予了厚望。

李世民登基不久,就将其立为太子,当时的李承乾只有八岁。按说李承乾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太子,只要耐心等待,迟早会继位为皇帝,那他为什么还要冒险谋反,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嘛。其实不然,哪朝哪代的太子都不是那么好当的,我们来看看李承乾谋反的原因。

太子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

太早被立为太子其实对李承乾来说并非什么好事,过早地成为了人们瞩目的焦点,一言一行都要循规蹈矩,做为皇家的中心人物,稍微一点差错就会遭到大臣、言官们的弹劾,他从小就生活在风口浪尖之上,压力过大。

太子这个职业并不是什么铁饭碗,全凭皇帝老子的喜好,虽然太宗皇帝对他不错,可他对其他儿子也不错。太子之位只有一个,而他的兄弟却有那么多,同父同母的兄弟就有三个。做为皇子谁不曾肖想过那至尊之位,兄弟阋墙在皇家那是常事,他父亲的皇位就是这么得来的。

所以,李承乾虽然贵为太子,但却从来不曾有过安全感。

长孙皇后去世过早,他少了一个能够规劝他又能庇护他的人。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可以说是恩爱夫妻的典范。长孙皇后不仅贤德,而且经常用古事劝谏皇帝,很多忠直之臣都受到过她的庇护,唐太宗对她更是又敬又爱,以致于在她去世多年以后还时常想起她。

长孙皇后去世时只有三十六岁,那一年李承乾十八岁,他的身体不好,后来又患了足疾,这让他心里又多了一层担忧,一国之君怎可身有残疾。

虽然父皇的恩宠并没有衰减,可是因为长孙皇后的去世,他对长孙皇后的另外两个儿子也格外关爱起来,甚至将李治放在自己身边抚养。

这一切都让李承乾深深感到不安,以至于后来性格变得越来越乖张,对唐太宗阳奉阴违。再加上言官们一直盯着他,稍有不慎就大加指责,这让他的性格越发叛逆做了很多错事,而唐太宗又没能找到合适的方法规劝他,一味的指责只是让父子的心越来越远。

如果长孙皇后没有那么早过世,定会加以规劝,也许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

李世民杀了称心,成了李承乾谋反的导火线。

古时候盛行男风,男宠在当时并不少见,李承乾对宫中的一名太常乐人十分宠爱,并将他取名称心。这如果是在寻常百姓家也不算是什么大事,可是李世民却不能允许自己的儿子有这样的行为,认为这是皇室丑闻,一怒之下将称心杀了。这件事让李承乾非常伤心,父子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这时候他的兄弟李泰却得到了李世民的欢心,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后,李世民对其大加赞赏并给予厚赐,赏赐的规格甚至超过了太子。虽然李世民并无另立太子之心,但坊间却传出了谣言,而李承乾也知道李泰有夺谪之心久已。

重重压力之下,铤而走险好过坐以待毙,于是李承乾在暗杀李泰失败后,又联合侯君集等人逼宫谋反。

当然,以他的能力哪里斗得过杀阀决断的父亲,他老子可是过来人,他的这点小动作怎么可能逃得过李世民的法眼,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

李世民对这个儿子还算疼惜,并没有杀他只是将他贬为庶人。

不过,这个曾经让他寄予厚望的儿子,终究是让他失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