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假如諾貝爾獎設有數學獎項,以陳景潤的成就,他能得獎嗎?

遊民47696057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陳景潤的生平,以及他最重要的學術成就。

陳景潤,1933年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中國著名解析數論專家。1973年在《中國科學》發佈了論文《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也就是哥德巴赫猜想證明中的1+2。此項工作隨即被國際認可,國際上把這項成果稱為陳氏定理。陳景潤先生也被邀請到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做45分鐘的報告,雖然最後未能成行。

如果要說到是否可以獲得諾貝爾獎,也就是獲得菲爾茲獎,我們來考察一下,陳景潤的條件,1973年,陳景潤髮表成果的時候剛好40歲,這是菲爾茲獎獲獎者年齡的底線了,陳景潤符合條件。再來分析一下陳景潤的工作重要性,首先陳景潤的方法不是他獨創,篩法古已有之。到了20世紀,人們對篩法做了突飛猛進的改造,使之能夠在素數問題上大放異彩。陳景潤用到的加權篩法,其實也不是他的獨創,而是在這個方法上一定程度改造了。正是用了這個方法,他達到了別人沒有達到的成就,走得更遠,從1+5,1+4,最終到達1+2,這裡離最後的解決只差一步。

有人說,陳景潤並沒有最終解決哥德巴赫猜想,應該不算有這樣的獲獎資格吧。說到這裡,我們再看另外一個重大猜想的證明,是隻要推進一步,成果就獲得了一次菲爾茲獎。這就是龐加萊猜想的證明歷程。

1904年,龐加萊猜想提出之後,在將近50年內,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證明或者進展。於是有人提出曲線證明的途徑,先來嘗試一下更高維的猜想是否正確,層層推進再說。

1961年,美國數學家史提芬·斯梅爾採用十分巧妙的方法繞過三、四維的困難情況,證明了五維以上的龐加萊猜想,獲得1966年菲爾茲獎。1981年美國數學家麥克·傅利曼(Michael Freedman)證明了四維猜想,獲得1983年菲爾茲獎。當然最終的解決這個問題的俄羅斯狂人佩雷爾曼也當之無愧地獲得了菲爾茲獎,可人家不去。

然而,相對於龐加萊猜想來說,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影響力要小的多,並且這些取得階段性成就的獲獎者都提出過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雖然他們的工作沒有到達最終的目的,這仍然不影響他們工作的偉大。

與此相比,陳景潤的成果就顯得沉悶得多,沒有提出過新的數學技術,在某個不太重要的問題上上下求索,不是說這種精神不值得提倡,而是說,這些工作的意義明顯沒有前面的那幾位證明龐加萊猜想道路上的數學家重要。即使當時國際上有人注意到陳景潤的工作是否值得菲爾茲獎,恐怕最後的獲獎者也不會是他。


科學認識論


陳景潤拿不到諾貝爾獎,因為現代數學界已承認哥德巴赫猜想不存在有證明,它只是一個任意大偶數的固有特性。

哥德巴赫猜想是: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如4等於2加2,6等於3加3,8等於3加5,1O等於3加7,或5加5,12等於5加7,14等於3加11,或7加7,16等於3加13,或5加11,……30等於13加17,或11加19,或7加23…………………………其實,這根本就不存在有證明,因為一個大於2的偶數,至少包含了一組或多組兩個質數之和,這是任何一個大於或等於2的偶數的固有特性。偶數越大,兩個質數之和的組數越多。

幾百年來,很多人都想證明哥猜,有些據說證明了一部分,最終證明還沒出來,但現代數學界已公認此猜想成立,不存在有證明!這就如同人都長了兩隻手,每隻手都有五個手指,能有證明嗎?之前所有人的證明均是不成立的!

按哥猜之邏輯,我也可搞個猜想: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偶數之和,有意義嗎?有證明嗎?



用戶創維


首先諾貝爾沒有設立數學獎,如果設有數學獎項,陳景潤能獲獎嗎?這個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陳景潤的貢獻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7年陳景潤進入中國科學院研究數論,1966年他攻克了世界著名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由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稱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這一結果被稱為“陳氏定理”,


陳景潤是利用篩選法證明的該結論,被認為是“篩選理論的光輝頂點”,這一結果使數學家們離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終證明{1,1}只有一步之遙,但這一步至今無人跨越。


誠然,陳景潤是我國偉大的數學家,他在數論上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他的結果使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往前走了一大步,但想獲得諾貝爾獎級別的獎勵顯然是不夠的,如果他完整的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才有可能。

諾貝爾獎獲獎者成就

諾貝爾獎是世界上認可度最高的獎項,是很多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榮耀,最早諾貝爾獎設立了化學、物理、文學、和生理及醫學五個方面的獎項,後來增設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些獎項獲獎人不受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限制。但諾貝爾在遺囑中說過:

一份獎給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一份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現或改進的人;
.........

因此,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必須是在所研究學科上有重大的發現或者發明的人。

目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有:

  •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突出貢獻是創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 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

  • 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原因:他們對所謂的宇稱不守恆定律的敏銳地研究,該定律導致了有關基本粒子的許多重大發現。

還有一些海外華人,這裡不再一一列舉,從獲獎者成就來看,即使諾貝爾有數學獎也得是牛頓、高斯、歐拉這種宗師級別的人,或者在某一方面開宗立派的代表性人物,陳景潤的成就顯然沒有達到這個級別,如果他完整的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才有可能獲得這種級別的獎勵。

數學界的獎項

數學雖然沒有諾貝爾獎,但自己學科的獎項,1905年匈牙利科學選設立的波約獎是較早的有分量的國家大獎,該獎項一、二、三等獎的獲獎人分別是:龐加萊、希爾伯特和愛因斯坦。

目前在數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國際數學獎勵是:菲爾茲獎和沃爾夫獎。

菲爾茲獎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含金量極高,被認為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該獎項是根據加拿大數學家菲爾茲的倡議而設立的,主要獎勵40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的工作。菲爾茲獎從1936年開始,每4年一次。

目前獲得菲爾茲獎的華人有:

丘成桐,1983年獲得菲爾茲獎,他主要領域是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及相對論;

陶哲軒(澳籍華裔),2006年獲得菲爾茲獎,他的主要成就是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解析數論等。

沃爾夫獎是由沃爾夫基金會資助的獎項,1976年成立沃爾夫基金會,設有物理、化學、醫學、農業、數學五種獎項,後來1978年增設藝術獎。每年頒發一次,獎項根據候選人在數學界的綜合評價,獲獎者一般年齡都在60歲以上。從年齡上來看,可以說沃爾夫獎與菲爾茲獎互為補充。

目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有:

1984年,陳省身(伯克利加州大學)

2010年,丘成桐(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浙江大學)

結語

不可否認陳景潤是我國偉大的數學家,他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2}。客觀來講,但即使諾貝爾有數學獎,他的成就也不足以獲得諾貝爾級別的獎勵。數學界的菲爾茲獎和沃爾夫獎可以認為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而這兩類獎項都沒有頒給陳景潤便說明了問題,但如果他完整的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是有可能獲得這一級別獎勵的。


數學漫談


假如諾貝爾獎有數學獎,她的評選方法及宗旨應該和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大體一致,獲獎者能夠在該領域做出開創性的、有深遠意義的貢獻。可以參照類似的標準看一看陳景潤的工作。

陳景潤幾乎將他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中,他取得了距離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成就——大偶數可以表示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的形式,這項成就簡稱為1+2。

陳景潤證明1+2的過程用的是篩法,這並不是陳景潤創造的方法。在他之前已經有一些數學家用這種方法試圖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並取得了一些成就。他們雖然不如陳景潤在這條道路上走得遠,但實質上也陳景潤一樣都沒有證明或者否定哥德巴赫猜想。

篩法的歷史已經非常久遠,相傳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個影響是很大的,如果是陳景潤創造了篩法,他完全可以憑此獲得數學界的最高獎,可是他只是這種方法的使用者。

如果陳景潤徹底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也是有實力獲得數學界的最高獎。可以參考一下證明了費爾馬大定理的懷爾斯,他證明費爾馬大定理時已經41歲,超過了數學界最高獎菲爾茲獎的40歲年齡上限,但是1998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破例為他製作了菲爾茲獎的銀質獎章,在2016年懷爾斯還獲得了阿貝爾獎。這兩個獎可以算作是數學界分量最重的兩個大獎。

陳景潤證明1+2時只有33歲,並未超過菲爾茲獎的40歲上限。他沒有被菲爾茲獎相中,或許有很多原因,但他的成就達不到菲爾茲獎的高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陳景潤是一個時代的人物,他的成名離不開當時媒體接連不斷的報道。在樹立科學典範的年代裡,他被作為標杆人物得到了廣泛宣傳,但他距離數學界的大獎的確還有一段距離,就像他距離證明1+1那樣。


刁博


假如設有諾貝爾數學獎,陳景潤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嗎?有人說可以,有人說不可以。按照我的說法,那是絕對可以!

陳景潤因為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而名聲大噪,成為了國際上有名的科學家。當時,陳景潤的證明過程,被寫入了很多國家的數論教科書中,而且被德國數學家黎希特和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稱之為“陳氏定理”。陳景潤的在哥德巴赫猜想中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但是儘管如此,卻沒有獲得數學界的菲爾茲獎。我想,這並不是陳景潤的成就不夠,而是當時的西方社會,普遍對中國有偏見。一箇中國人要想獲得西方的科學大獎,無疑要做出比西方人更大更有力的工作才行。說到底,我認為是當時的西方社會不認可中國科學家導致的。

其實,出國留學的人應該都有這種經歷,在上世紀,國外的學術圈是有點排斥國內科學家的。中國科學家在國外工作,其學術待遇往往得不到保證,甚至會收到排擠。這點施一公和饒毅我想深有體會,而且他們也一直致力於改善華裔科學家在國外學術圈地位不高的現狀。鑑於當時的情況,我想陳景潤的貢獻和成績雖然大,但是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

換個角度思考,假如陳景潤是西方人,我想陳景潤肯定會的獎。同樣諾貝爾獎也是一樣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諾獎評選委員會也不否是好鳥。比如諾貝爾和平獎,不就評選給了奧巴馬嗎?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打臉啊!吳健雄用實驗證明了宇稱不守恆,為何評不上諾貝爾獎?說到底還是因為對華裔科學家的一種不認可!為什麼特斯拉不接受諾貝爾獎提名?就是因為他知道諾貝爾獎也並不是像說的那麼幹乾淨淨。說到底,之前的諾貝爾獎畢竟是西方人的遊戲,所以,不是你學術成就高就可以獲得的。

再者,讓中國人評諾貝爾獎,我想陳景潤和吳健雄都是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而奧巴馬,絕對不會獲得。


科學探秘頻道


不可能。

陳景潤很偉大。

但是他的偉大不是在科學上,而是在當時的環境上,在當時中國那樣的學術環境下,能夠做出這樣的成就,非常不易。

陳景潤是傑出的數學家,但是成就只能算二流,不能算一流。

第一,他沒有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只是證明到了1+2。

第二,他沒有開創任何數學學科,也沒有創造任何數學工具,只是把篩法用到了極致。

有一個比較權威的數學家排名,陳景潤大概在1000名左右,這當然是個非常聊不起的成就。

作為對比,陳省身大概30名左右,丘成桐大概也在100名左右。


風塵露水


前面的答案基本沒有正確的,首先諾貝爾獎的要求,其實濃縮起來就一句話,必須開宗立派。比如你發現了什麼物質,什麼東西無法分離,你把他分離了,你推翻了前人的定理公式,你把什麼幾個學科統一在一起,用數學解釋物理等等。顯然以陳景潤的研究完全達不到這樣的要求,他既沒有為後人研究數學創建什麼新公式,也沒有直接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數學7大難題,很多科學家在研究上都取得了進步,但他們沒有獲得菲爾茲獎,排除歲數問題,還有你當年的研究跟誰PK,所以很抱歉陳景潤確實拿不到這個獎。中國這些年為什麼沒拿到諾貝爾獎,原因很簡單,基礎學科薄弱,沒有開宗立派的人,很多很高水平的成就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探索沒達到新方法新發現要求。當然也有冷戰時期的一定原因,但是總體來講諾貝爾獎對得起中國人,我們大多數時光確實輸在技不如人,不需要黑不需要辯駁。諾貝爾提名保密五十年,現在解密的提名是到69年,在69年之前中國是沒人獲得諾貝爾提名的,這個無需造假。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如果我們中國人不能忘卻排名,忘卻金錢,真正製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氛圍。中國人再富有依然不是世界的中心,參考沙特。


大紅2496563


數學界沒有諾貝爾獎但又菲爾茲獎,不過沒拿到是因為確實還存著一些差距。

陳景潤的成就

陳景潤是我們國家著名的數學家,1973年發表了一篇名為《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這篇論文是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他證明了1+2。這個成果也被稱為陳氏定理。

為什麼沒拿到獎

其實數學界有類似於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而陳景潤沒有拿到菲爾茲獎,我認為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1,他並沒有完成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說白了,他只是讓人類離證明這個猜想更近了一步。

2,證明的過程用到的是加權篩法,這不是什麼新方法,更不是他獨創的,他只是在原來的方法之上做了一點改變。所以,這裡可以歸納為他沒有發明新的數學工具。

3,哥德巴赫猜想在數學圈子裡並不是最有價值,也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所以,客觀地說,陳景潤確實距離拿到菲爾茲獎還有一定的距離。


鍾銘聊科學


不能。

哥德巴赫猜想奇數問題早已經解決,偶數問題突破性進展是1+c的證明,鎖定了一個素數。陳景潤只不過把c的取值從3改成了2,沒有新方法只不過優化了證明,得到了1+2的結果。

1922年,在黎曼猜想的基礎上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奇數問題,1937年,維氏定理在沒有任何假定的基礎上解決了奇數問題,(奇數問題的解決國人都選擇性忽略,只知道偶數問題。)偶數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結果,比後來四五十年代的結果更好,但使用了複分析等工具,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限制,使用初等方法,也就是說,如果在初等方法下解決了偶數問題,不可能有任何獎項。

另外,1938年,華羅庚在維氏定理基礎上進行了推廣,每個充分大的奇數,皆可表示為三個奇素數k次方之和,k=1時,即維氏定理。

作出貢獻的中國人還有王元(3,4),(3,3),(2,3),(1,4)潘承洞(1,5),(1,4)。


鄧偉定


有人說他的素數“1+2”靠近了哥德巴赫猜想,我說:狗屁!什麼是靠近?我想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1+9”、“1+8”……“1+2”之間必須有承接關係!也就是說“1+8”由“1+9”的基礎而來,……“1+2”由“1+3”而來!二是哥德巴赫猜想是真命題而且最終被證明也必須由陳景潤的素數“1+2”推導而來!!!顯然這兩個條件都不具備!所以所謂的陳的素數“1+2”靠近了哥德巴赫猜想純屬胡說八道!“1+2”、“1+3”以及所有的“x+x”都一樣,都離哥德巴赫猜想等距離!並且差十萬八千里!最重要的是這些都沒什麼用!!!數論需要的是最終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因此陳景潤貢獻的是幾麻袋無用的草稿紙!!!


分享到:


相關文章: